高勝利 陸秋雄
摘要: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作品包含了豐富的農耕主題。細品之下,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深藏的文化內涵,體會到詩人農耕生活的那種“可居可賞”的境界。其詩文中具有農耕民族所特有的元素,對這些元素的挖掘、提煉可以印證、豐富現(xiàn)代社會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有助于進一步探討農耕文明的文化意蘊。
關鍵詞:陶淵明;農耕主題;文化意蘊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580(2023)03-0016-(06)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3.003
近年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引人注目,自然環(huán)境越發(fā)惡劣,如何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值得關注。在文學藝術中發(fā)掘并弘揚與自然共生的精神理念在這個時候顯得尤為重要,詩文中那種悠閑自得的慢生活也能帶給人們更多的思考。中國的詩歌藝術在古代文學中一度處于獨占鰲頭的地位,但是其中對于中國農耕文明的刻畫卻不盡如人意,盡管自周代的《詩經(jīng)》伊始就有對農事描寫的大量詩篇,但是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文壇,展示農間勞動、描寫田園情趣的作品,從來沒有占據(jù)過比較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古代田園詩歌中,有的是從觀察者的角度寫的,雖然展示了田園生活的美好,但是缺乏真情實感;有的是從一個碌碌而為的農作者角度寫的,怨聲載道,對田園生活缺少向往之情。只有陶淵明將自己的田園生活作為題材寫進了他的詩里,從他的生活化的詩中,我們能夠看到他詩化的生活。
一、古詩中農耕主題的淵源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yè)作為立國之本,農耕文明孕育出了獨有的中國文化。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由農耕文明衍生出的農本思想使得中國人一直秉持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理念。農耕文明的特點之一就是依靠土地來維持生計,時間久了便不免會對土地產(chǎn)生感情,所以中國古人異常重視土地,不愿意輕易離開,而且也滿足于這種自給自足、寧靜閑適的生活;由于當時的生產(chǎn)力有限,他們只能依照長時間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順應著大自然定下的“規(guī)矩”辛勤勞作、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他們只希望能夠在這片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所以對那些會讓他們離開土地的天災人禍,他們是非常恐懼和排斥的。藝術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反映一定時空下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狀況與思想流變,所以農耕、田園生活也被眾多文人寫進詩歌之中。
如《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sup>[1]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一月北風吹,十二月寒氣襲人。沒有好衣粗衣,怎么度過這寒冬呢?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就下地耕種。詩從七月寫起,按照農事活動的順序,逐月介紹當時的人們一年四季辛勤勞作的情形。“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zhí)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這句詩就講述了農夫勞作的艱辛,到了九月就要修筑打谷場了,十月就把莊稼收進谷倉里,莊稼剛收好就要開始室內勞動。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還要搓繩索。趕緊修好房屋,開春還得種百谷。農人們一年四季都在辛勤勞作,而他們做了這么多,卻連過冬的衣服都沒有,生活過得還是那么的凄慘,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階層的剝削是非常嚴重的。如《詩經(jīng)·小雅·莆田》中:“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边@首詩歌是以帝王的視角,在巡視土地時看到一望無際的田地上長著茂盛的粟米高粱,看到農人們在田間或鋤草或培土的勞作情形。又如《詩經(jīng)·小雅·大田》中:“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既庭且碩,曾孫是若?!本兔鑼懥舜禾斓絹恚瑥V袤的田地將要開始種莊稼,農人們忙著進行選種、修理農具等準備工作,準備好了以后,農夫們就扛著鋒利的板鍬下地,播下了莊稼種子,到了收獲的時候,看到莊稼長得十分茂盛,讓人感到高興。這些作品反映出了古代人民質樸的生產(chǎn)生活狀態(tài),語言風格純樸自然,但相較于陶淵明的田園農事詩,就顯得略微單調,缺少了一些美感。
古詩中的農耕主題是詩人們對自給自足、追求平和安定的人生意義的探尋,是對創(chuàng)造華夏文明的先民的生存現(xiàn)狀的審美觀照,以及希望能夠實現(xiàn)烏托邦式社會的期盼。
二、陶詩的農耕主題及表現(xiàn)
(一)陶詩的農耕主題
陶淵明傳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他躬耕隱居后所寫的,共有詩一百二十五首,文十二篇,被后人編為《陶淵明集》。他以自己隱居后的田園生活為主題,將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記錄下來,有寫自己農耕勞作的,有寫生活中所見到的優(yōu)美田園景色的,有寫與鄉(xiāng)鄰們的交往的,這些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歸隱田園的怡然自樂之情。陶詩中的農耕主題包括:
1對在田間勞作時所看到美好景色的描寫,表達詩人怡然自得的心情
如《游斜川》云:“辛丑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sup>[2]天氣晴朗和暖,風光景物寧靜優(yōu)美。見到這樣的好天氣、好景色,心情又怎能不好呢?又怎能不出去好好游玩一番呢?又如《擬古九首》其七:“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碧炜杖f里無云,仿佛被水洗過一樣;暖暖的陽光灑在身上,讓人感到十分舒服;微風拂過,感覺就像被母親的手溫柔地撫摸著。這樣的景物、天氣,讓人莫名地感到心情舒暢。
2表達農耕生活的艱難困苦
如《癸卯歲十二月中作于從弟敬遠》云:“凄凄歲暮風,翳翳經(jīng)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毕铝艘惶斓难?,想必定是銀裝素裹,這時候一輪磨盤大的月亮高高地懸掛在天邊,應該是讓人忍不住要出去嬉戲一番,但是詩人卻看到了蕭索,覺得全無歡喜之意[3]。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時候他已經(jīng)沒有了余糧,只能挨餓受凍,這時候再美的景色也沒心情去欣賞,肉體上的痛苦實在讓詩人高興不起來,因為當時的生產(chǎn)力低下,所以要是在勞作期間遇到什么天災,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將會變得很艱難。
3表達自己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如《歸田園居》其一:“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山鳥、池魚尚且會懷念以往生活的環(huán)境,更何況是人呢[4],就算在南野這個地方辛苦一點重新開墾土地,也要過回到田園的生活啊!在土地里勞作雖然辛苦,但是這樣能夠固守自己的本心,過上這樣的生活,詩人就很滿足了。
(二)陶詩農耕主題的表現(xiàn)
陶詩中的主題是關于他生活的土地上的一切,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子,是“道狹草木長”而沾在他衣服上的露水。他尤其喜歡春天,春天所帶來的那份生氣給了萬物復蘇的力量,讓人有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那輕輕的風吹著慵懶的云朵,令人沉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勞作,就算再辛苦一些也不會讓人感到疲倦。《時運》云:“時運,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獨游,欣慨交心?!薄逗凸鞑径住菲涠骸昂蜐芍苋?,清涼素秋節(jié)。”暮春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這時沒有了寒冬的凜冽,而夏日酷暑也還沒到來,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日子,也是嫩葉吐芽,雨水潤澤萬物的時候。《桃花源詩》云:“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薄杜D日》云:“風雪送余運,無妨時已和。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大自然從來不會告訴我們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但是這大地上的萬物卻都知道[5],就是在這一種默默無言的相處中體現(xiàn)了一派和諧景象。
《勸農》云:“氣節(jié)易過,和澤難久。冀缺攜儷,沮溺結耦?!辈シN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不要在這個時候荒廢了光陰,要帶上家里人趕緊去田里勞作,才是正道啊?!稓w田園居五首》其三云:“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边@首詩里描寫了詩人一天的勞作活動,山月草木本無情,但是和他們相處久了便覺得他們都生了靈智,正是有了和他們朝夕相處的日子,詩人才會與他們有了感情,而由此樹立起來的審美才能把那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書寫得如此動人。
在陶淵明看來,每個時節(ji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我們應該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中“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夏日看著院子前面的樹林,感受著從樹蔭底下傳來的陰涼,一陣涼風吹過來,頓時雅興一起便想撫琴弄墨,又想起菜園子里的蔬菜,還有谷倉里去年的余糧。這種閑適的感受就這樣穿過千年通過寥寥數(shù)字傳到了我們的腦海中?!冻陝⒉裆!吩疲骸伴T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新葵郁北牖,嘉穗養(yǎng)南疇?!遍T前的落葉提醒詩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秋天了,但是詩人轉念一想秋天也是田地里的莊稼收成的時候??梢钥闯鲈娙耸率露寄苈?lián)想到農耕事務,也只有真正喜歡這樣的生活的人才能做到。而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云:“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來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比肭锖筇鞖廪D涼,人們經(jīng)過了大半年的勞作,身體也已經(jīng)有些疲憊了,但看著地里的收獲,這些都可以忽略了,只希望永遠地這么順順利利地過下去。詩人作為一個農間勞作者看到不好的天氣也會憂愁,但是想到即將收獲的糧食,心里便頓感欣慰。
三、陶詩農耕主題的文化意蘊
(一)悠悠上古,厥初生民:懷有對烏托邦式生活的向往
金庸先生曾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睂τ谝粋€詩人來說也是如此,偉大的詩人不僅會描寫自己的生活,更會在其詩文中反映勞苦大眾的生活。陶淵明回到田間生活后,他自己便化身為了一個普通人,因此能夠與農民密切接觸,親身去體驗農家生活,由此用他質樸純真的語言描繪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社會?!坝朴粕瞎牛食跎?。傲然自足,抱樸含真”描繪的便是一個質樸、自給自足的社會。陶淵明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人們尋求內心平和、寧靜的歸宿,是人們永遠都在追求的理想。這種自給自足、質樸純真、和諧美好的社會為什么對人們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因為人與社會是不能分開的,對這種美好社會的向往其實是人們想要實現(xiàn)自我理想的一個映射,從本質上說人們對烏托邦的向往其實是人們對生活意義的探索以及對社會秩序優(yōu)化的需求。
美國學者雅各比說:“一個喪失了烏托邦渴望的世界是絕望的,無論是對個體還是對生活而言,沒有烏托邦理想就像旅行中沒有指南針?!?sup>[6]當今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越來越快,生活充斥著欲望、娛樂,人們的內心逐漸丟失了很多,難以找到和自己內心對話的機會,靈魂得不到安放,在各種因素的困擾下心靈漸漸扭曲。而陶淵明構造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觀是在吸納了道、儒、農三家的思想精髓和對天、地、人的觀察后,充分結合了儒家的“仁政”“以人為本”和“溫柔敦厚”,道家的“天人合一”“無為而治”以及農家的“賢者與民并耕而食”而形成的,所以能夠歷經(jīng)上千年而依然為人所向往。在一個腐朽、常年發(fā)生戰(zhàn)爭的亂世,陶淵明有他對理想社會的構想,他將這些構想寫進詩文中,讓人們的心靈有了一份寄托。
《桃花源記并詩》是陶淵明社會觀的系統(tǒng)闡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逼渲忻枥L的是一個富饒和平、閑適美好的社會。質樸美麗的桃花源,散發(fā)著神圣的光彩,使不知多少后人神往。《桃花源記并詩》首先是以“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引出桃花源的由來,暗示桃花源中的人們與古代避世賢者的志趣一致。然后陶淵明將自己心中的質樸和諧的社會描繪了出來:“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噯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這種社會形態(tài)著實讓人羨慕不已,其中包含著道家的無為而治與儒家的天下大同[7]。但是這樣簡單美好的理想社會卻是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虛構出來的,反映了陶淵明對當時破敗、腐朽的社會的苦悶、焦慮以及想要改變當時那種民不聊生、繁刑重賦的社會秩序的強烈愿望。
最后可能陶淵明本人也覺得這種社會秩序太過理想化,于是便寫道:“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純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碑敃r的封建迷信較為嚴重,一種厭世的病態(tài)心理較為盛行,但陶淵明始終有著對理想社會秩序的追求,并不斷為之努力。陶淵明的詩文里的社會觀表現(xiàn)了他對當時朝廷黑暗腐朽的統(tǒng)治者的抗爭,對普通大眾生活的關懷以及對美好社會秩序的向往。
(二)在己何怨天,離憂凄目前:安貧樂道,保持內心的寧靜
陶淵明的生活志趣,從人文觀出發(fā)可以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歸”的人生愿望的實現(xiàn);二是對農村、農民的人文關懷;三是樂道安命,安于貧賤的生活志趣。陶淵明詩文的人文觀大體上是在他選擇隱居生活后形成的。三次辭官又再次被迫進入官場,陶淵明在第四次辭官后決定永遠地離開官場回歸田園生活。在陶淵明的詩文中曾多次提到了對“歸”的渴望,詩人渴望回歸自然,回歸自我本心;有學者統(tǒng)計了他的詩文中“歸”字出現(xiàn)的頻率高達五十多次,足以窺見陶淵明對“歸”的心理的迫切程度。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和《歸去來兮辭》兩篇詩文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離開官場回歸田園生活的原因以及回歸之后的田園生活。陶淵明進入官場并非想要做出一番事業(yè),從他的官場生涯中也可以看出他并沒有這樣的抱負,為官期間并不會迎合上級,如當鄉(xiāng)里曾經(jīng)的小廝現(xiàn)在作為他的長官來到他的轄區(qū)要他去迎接,他卻覺得不應該“為五斗米折腰”,而選擇了離開官場,他當官的初衷無非就是想要領著每月固定的俸祿好讓家里的生活稍微好過一些,但是后面發(fā)現(xiàn)實在是無法忍受官場的約束,“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边@種處處受約束的生活只是為了能夠讓自己衣足飯飽,要是長期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不免會耽誤自己實現(xiàn)人生理想,感到“深愧平生之志”?!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彼运θ恍盐颍瑳Q定迷途知返,放棄仕途,選擇回歸田園。
在詩文中陶淵明對未來的田園生活作了三個方面的想象:“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之還”,這是舒服閑適的想象;“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這是對充實的務農生活的想象;“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是對生命的最終歸宿的想象。陶淵明的詩文之所以能夠歷經(jīng)千年仍然能夠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在于他的詩文中善于用詩文特有的美去描述平常事務,他的詩文善于在日常生活、日常勞作中發(fā)現(xiàn)感動和驚喜。他對人們耕作的農作物的頑強生命力的喜愛、對與人們日常相處的生活的喜愛,對在農間勞作的熱愛、對淳樸鄉(xiāng)村的熱愛以及對在田間勞作的人們的熱愛都是他偉大的人文觀在其詩文中的表現(xiàn)。即使農耕生活沒有做官時那么輕松,但是正是這份充實才使得人們能夠充滿詩意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
“新葵郁北墉,嘉穟養(yǎng)南疇”(《酬劉柴?!罚?、“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始春懷古田舍》其二)、“有風自南,翼比新苗”(《時運》)等等,好像通過這些文字,我們也能看見田間那一幅欣欣向榮的畫卷,似乎聞到了從田間傳來的裹挾著剛翻過的泥土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好不自在,同時我們似乎也看見了田間農作物奮力向上的頑強的生命力,由此我們感到身心舒坦,身體和心理都感受到了釋然的愉悅。只要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即便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無所謂,生活自然和樂,痛快淋漓。在田間勞作講究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每一份收成里都有自己曾經(jīng)播種、施肥、除草等辛勤勞動的影子,講究“愿無違”,自己從內心里承認這是自己應得的回報,在收獲的時候才會心安理得[8]。一座山、一塊地、一壺酒、一草廬便足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過完這一生,全無其他世俗的牽掛與羈絆。陶淵明的詩文中,從田間勞作里體現(xiàn)出來的自洽灑脫的生命形態(tài)以及對廣大農民的人文關懷是最寶貴的。
我們都知道田間的勞動是非常繁重且瑣碎的,幾乎每一天都要到田里去,并且每個時節(jié)都要做相應的措施,有時候遇到天災,可能之前所有的辛苦與付出都將付諸東流,而這也是在歷練農民的心,只有對大自然的恩饋時時抱著感恩的心,面對得與失時才能更加從容。陶淵明其實說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農民,但是他像農民甚至比農民更加享受在田間耕作的快樂。陶淵明對田里的事很上心,以至于常常擔心地里會出什么事,如“??炙敝?,零落如草莽”(《歸園田居》其二)。在回歸田園生活后,地里勞作是他的生計,是他賴以生存的方式,更是他找尋自我回歸自然的載體;但是天道無常,那時候不免會有天災人禍,而由于當時的生產(chǎn)力難以抵擋自然災害,所以一般遭遇天災人禍靠人力根本無法抵擋, 通常會導致地里顆粒無收。“炎火履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保ā对乖姵{示龐主簿鄧治中》) 在田里勤勤懇懇辛苦勞作了大半年,本來盼著今年能有個好的收成,但是老天無情,一場暴風雨將所有的希望都打破了,致使收成甚少,只得在漫長炎熱的夏天忍饑挨餓,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但是詩人覺得生活還要繼續(xù),只能希望明天一早暴風雨快點過去。
而在詩中他甚至淡然地說“在己何怨天,離憂凄目前”(《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雖然難過在所難免,但是同時也不要失去對生活的希望,這種豁達樂觀的精神也許正是他從千萬農民身上看到并學到的[9]。從他的詩文中我們也不禁感嘆千千萬萬的農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那份堅韌的心。
四、陶淵明農事詩的價值及影響
(一)對后世文人之影響
在那個玄言詩盛行的時代,陶淵明田園詩的出現(xiàn),給沉悶的文壇帶來了新的氣息。要知道,在當時士人們對于士人務農是非常鄙夷的,他們熱衷于玄學思想,而陶淵明卻打破了這種思想的束縛,他不但親自下地勞作,還將他的田園生活寫下來,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在他的筆下,田園勞動在文學作品中變得有了意義。他的田園詩,為后世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廣泛的題材,為我國詩歌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道路。在他的田園詩中展現(xiàn)出來的那種閑適的生活,被后世許多文人爭相效仿,深深影響著后世文人的創(chuàng)作,甚至直接影響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創(chuàng)作風格[10]。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等著名詩人無一不深受其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往往能夠看到陶淵明的影子。北宋文學家蘇軾作了百余首和陶詩,元代戲曲家馬致遠更因仰慕陶淵明而自號“東籬”。
(二)對當今社會價值觀的啟示
陶淵明詩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那種崇尚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對人生的恬淡曠達,對名利的淡泊等高尚品質對當今社會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他的詩對于當今社會價值觀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當今全球宏觀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氣候變化、水土流失、森林減少、水資源短缺等問題逐漸顯露出來的大環(huán)境下,陶淵明詩文中所展現(xiàn)的那種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思想是十分契合當今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我們不能因為發(fā)展的需要而忽略了對大自然的保護。如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其一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首句就寫了詩人自小喜愛丘山、喜愛自然;而后“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詩人因生計而入塵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他以羈鳥、池魚自比,表達自己對山野自然的熱愛和思念;最后終于“復得返自然”,得償所愿,回歸到山野田園之中。詩中那種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思想對當今社會理解和諧、環(huán)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有著重要意義。
第二,當今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變快,許多人變得崇尚金錢和名利,為了得到金錢名利,不惜犧牲健康的身體,更甚者,為了金錢名利喪失了人性,干著坑害他人以牟利的勾當,這種崇尚金錢名利的價值觀是扭曲的、不健康的。陶淵明詩中展現(xiàn)的那種不與當時“大道”同流,即使是“結廬在人境”,生活在繁鬧的都市中,也應該做到“而無車馬喧”。如何才能做到呢?陶淵明在下一句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心遠地自偏”,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寧靜,才能不被世俗的繁鬧所影響。詩中努力追求回歸自然、回歸本我的人生目標對當下人們從多方面實現(xiàn)自身價值、構建良好健康的社會價值觀有借鑒作用。
綜觀全文考論,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詩作相對于其他詩人來說并不算多,其中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影響文學史發(fā)展的鴻篇巨制,但這些并不妨礙他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那個玄言詩盛極一時并且儒家“賤農”思想深入士人內心的時代,陶淵明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開創(chuàng)了新的詩歌流派,以嶄新的思想內容的詩作卓立于文壇。作為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我們能夠從他的作品中體會到那種包含著一份源自“農事”的自然閑適而又深沉厚重的農業(yè)氣象,所以我們認為他的作品對表達中華文明詩情的程度與比重,是可以和其他諸如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的作品相媲美的。在我們日益關注、探討“三農”問題的現(xiàn)代社會,陶淵明的“農事詩”的價值與影響依然熠熠生輝。在當下這個凡事都講究效率,少數(shù)人的價值觀已經(jīng)與金錢掛鉤的時代,人們的靈魂往往是孤獨的,常常會迷失自己,而陶淵明農事詩中展現(xiàn)出來的熱愛自然,關注糧食與蔬菜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有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此意義上講,陶淵明的農事詩以接地氣的形式講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文學價值和歷史地位應當受到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20:168.
[2]袁行霈.陶淵明集校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88.
[3]張海峰.陶淵明詞作中的農耕情結探析[J].卷宗,2020(1):383.
[4]方宏龍.陶淵明《飲酒》(其五)文化意蘊剖析[J].社科縱橫,2005(3):16.
[5]劉黨樺,李金明.陶淵明與他的“農耕詩”[J].語文教學之友,2007(9):19.
[6]雅各比.不完美的圖像[M].姚建彬,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64.
[7]楊燕麗.農耕·田園詩·和諧——陶淵明農耕田園詩賞析[J].青年作家,2010(7):177.
[8]魯云華.廬山腳下一農人——談陶淵明農耕生活現(xiàn)狀[J].語文學刊,2014(9):28.
[9]徐治堂.“桃花源”理想的深層意蘊[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3):23.
[10]滿曉艷.陶淵明田園詩對《詩經(jīng)》農事詩的繼承和發(fā)展[D].延邊:延邊大學,2006:37.
(責任編輯 吳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