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學科目標從知識點的了解、理解與記憶,轉變?yōu)閷W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的培育。小學語文教學也同樣從關注單一的知識點、課時轉變?yōu)殛P注核心素養(yǎng),在轉變理念的探索過程中,我們的課堂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誤區(qū)”,如刻意追求教學媒體運用的豐富性,忽略了基本的聽、說、讀、寫,致使不少學生在識字讀文上“夾生”、在習作表達上語言匱乏。這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教學呼喚“實打實”,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探索能扎實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新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閱讀教學 習作教學 扎實路徑
筆者細讀于永正老師的《我的教育故事》一書,跟著于老師回首往事,被書中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jié)所打動,濃濃的師生情誼流淌其間,不禁覺得這真的是“含淚的微笑”。在語文教學方面,于永正老師有著樸素的語文觀,“兒童的語文”除了有情有趣,最重要的就是“實在”,他的課堂上沒有花架子,有的只是實打實的干貨。讀完此書,對于“實”,筆者也有了自己新的理解。
一、真實情境,激活學生的無限想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創(chuàng)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于永正老師也正是這樣做的——他蹲下身子看兒童,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他總是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增強學生學語言、用語言的意識,而且做到了不著痕跡。
于老師深知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于是就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廠、農村、軍營中去。如組織學生去釣魚,他會事先安排好活動中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看似是玩,實則亦學,但妙就妙在并不刻意,學生也沉浸其中。學生在游戲中體驗生活、習得經(jīng)驗、積累經(jīng)驗,學生不再正襟危坐,教師不再端莊嚴肅,課堂更是不再局限于教室,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自然有了真實表達的需要。這樣的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是一次積極的語文實踐。
在二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的教學中,筆者也試著創(chuàng)設“最美中國行”這一主題情境,和學生一起制訂計劃“跟著課本去旅行”。首先,繪制“我的行程路線圖”,接著根據(jù)路程與時間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我們從徐州出發(fā),一路前往鸛雀樓、廬山、黃山、日月潭和葡萄溝。當欣賞完書本中的“黃山奇石”,學生意猶未盡、浮想聯(lián)翩,沉浸在想象之中:“仙桃石”是不是從王母娘娘手里一不小心掉落的蟠桃?“猴子觀?!敝械暮镒邮遣皇菍O悟空變的?指路的“仙人”該不會是玉皇大帝派下凡間的吧?……一個個小問號,讓語文學習妙趣橫生。筆者在班級中設立了“奇石印象館”,學生化身小導游介紹自己命名的奇石,有的說這塊應該叫“雙龍戲珠”,有的說那塊應該叫“天女散花”,其余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小開心果”佳軒聽著聽著也樂開了花,說道:“這塊石頭一顆一顆,圓鼓鼓地連在一起,長得還挺像吐魯番的大葡萄呢!吳老師,我們什么時候去葡萄溝吃葡萄呀?”其余學生也笑著圍成一團,又開始想象這個像大西瓜,圓潤翠綠;那塊像大榴梿,似乎還帶著尖刺……可見,真實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放飛想象,盡情打開自己的話匣子,說出心中所想。
二、扎實指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兒童的語文是“涵養(yǎng)的語文”,是讀和寫的語文,重在積累。在朗讀方面,我們的教學雖然提倡積極發(fā)揮評價的促進作用,但絕不是放棄診斷,對于學生在表達時用詞不當、語序欠妥當、朗讀時拿腔拿調等,教師也要及時糾正,這樣才能將語文課程標準真正落實。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也時刻謹記于永正老師常說的一句話:要堅定不移地落實朗讀教學,不要怕別人說我們抱著學生走,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把課文讀好,什么都有了;反之,語文教育就空了。于是,筆者也暗暗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標準:上完一篇課文,一定要讓學生把課文讀熟。因此每當開始上新課時,筆者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帶著學生讀課文,筆者讀一句,學生讀一句,久而久之,準確、流利、節(jié)奏、感情就都有了。在讀的過程中,不僅學生找到了朗讀的感覺,就連筆者自己也感覺得到了提升,不自覺地進入了情境,自然而然地有了氣息、表情、動作的變化。
在識字與寫字方面,于永正老師將生字教學擺在了重要位置,不但要求學生要寫得準確,而且要求寫得規(guī)范。對于自己,他的要求更高,每次備課,他自己總要認認真真地把生字寫好幾遍,在教學中,他總是身體力行地做到寫規(guī)范字,因為課前有充分的準備,課中才有精彩的示范。
讀于老師的教學實錄,筆者發(fā)現(xiàn)他在板書的過程中會把漢字書寫要注意的關鍵筆畫點撥給學生看,而且讓學生邊看邊寫,最重要的是及時指導學生,讓他們少犯錯誤或不犯錯,對此他認為教師樹立典范很重要。
讓筆者印象頗深的是,在《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課堂實錄與評析中指導“妻”字的書寫時,于老師是這樣告訴學生的:寫好字,第一要學會觀察,要讀帖,書上的樣字要仔仔細細看,多端詳一會兒,到底這個字怎么寫。于老師的寫字指導扎實又精彩,每一次的寫字指導既新鮮又有趣,值得玩味。仍記得最后于老師幽默的話語:“你看我寫的這個‘妻’字多端正??!平平穩(wěn)穩(wěn)地坐在那兒,盤腿打坐,是個賢惠的妻子?!辈皇侵挥辛曌终n才練字,于老師將細致的寫字指導貫穿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無論是生字練寫還是課堂練筆,只要學生提筆寫字,于老師就注重學生寫字習慣和寫字能力的培養(yǎng),他的每一次示范,都是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書寫。這是一種習慣、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三、務實教學,豐富學生的自主表達
步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教育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發(fā)展,但多媒體的運用并不意味著讓學生遠離文本,教學不能走“花里胡哨”的過場,要注重基本的朗讀、寫字與寫作。
2022年4月,筆者參與了彭城課堂的微課錄制,帶給筆者許多反思:《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佳作,筆者在課件中用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試圖讓學生飽覽天山美景,自以為錦上添花,殊不知卻是本末倒置?;ɡ锖诘膱D片不但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與表達,還讓了解寫作順序和方法這一語文要素也并未落實,隨著一張張幻燈片轉瞬即逝,習作課儼然成了看圖課……筆者認識到,多媒體確實給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它們決不能代替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主閱讀。經(jīng)過多次調整,筆者將原本花哨的圖片刪去,重新站在學生的角度提供情境化的學習工具,如閱讀導航、美景鑒賞表格、我是小導游等,在真正上課時沒有用繁雜的圖片或視頻,學生的課堂表達反而超乎筆者的想象。在利用美景鑒賞表格梳理景物特點時,學生說道:“這里的雪峰實在是潔白無瑕,連云影都要黯然失色,看起來像銀灰色了,雪水流淌下來又像銀蓮又像白蓮,這里的一切好像都是純潔的白色了!”聽了他的感受再去讀這段文字,整個班都靜了下來,這份安靜也許是大家初進天山時最真實的體會吧。讀著描繪花海秘境的這段文字,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吳老師,真的會有比馬頭還高的野花嗎?哇,那豈不是只要站進去,我就被花海淹沒了?”學生邊描述邊比畫的模樣逗得全班哈哈大笑,連筆者也不禁在想:這么高的野花,連成一片花海得多么壯觀呀!回過頭再來看自己之前課件的配圖,雖然五顏六色卻實在比不上書上如錦緞、如霞光、如彩虹的描繪,以致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多了一份悵然若失。在我們的“一路奇景觀光團”即將結束本次旅行時,學生也收獲頗多,他們在寫游記時也有了更為真實而豐富的表達,我們跟著一涵同學一起屏住呼吸走過玻璃棧橋,跟著一諾同學去海邊與蝦兵蟹將斗智斗勇,體驗趕海的快樂……有的學生利用與新疆同學通信的契機,將鼓樓生態(tài)園小學當作 “景區(qū)”介紹給遠方的朋友,在描繪“桃李春風種植園”時,京晨同學的描寫讓筆者印象深刻:春天這里繁花盛開,桃李爭妍,春意融融;夏天這里枝葉繁茂,鳥雀啼鳴;到了秋天這里碩果累累,成熟的石榴咧開了嘴,變紅的山楂恰似一盞盞小燈籠……這不也像老師教育我們的過程嗎?春天老師們像園丁一般播撒種子,耐心地“澆水施肥”,看著我們發(fā)芽,到了夏天,我們不斷茁壯成長,秋天時我們結出了“成長”的果實……
這一單元的教學也帶給了筆者新的思考:只有讓學生親近文本,從文字出發(fā),去讀、去思考、去表達、去寫作,語文教學才能真實落地。
四、切實反思,實現(xiàn)教師的理念進階
筆者曾經(jīng)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無法“掌控”課堂,總是想要主宰一切,于是把老教師常說的一句話謹記在心:教學就像放風箏,教學目標像一根繩,要牽在手里,不要被學生拉著走。過分解讀后,在課堂上筆者總是提醒自己不要被學生“拽走”,卻使自己陷入了一個“目中無人”的境地,總是循規(guī)蹈矩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走,生怕學生和自己預設的不一樣,即使學生的答案不一樣,也總想追問幾句,圓到所謂的“點子”上。筆者只顧著拉回風箏使其不要亂跑,卻忘了實際上放風箏的目的是為了讓它飛上天空。
新手期的反思也讓筆者明白,我們如果只想著自己如何按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全然不顧學生的疑惑,這樣的“無視”必然會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會因為害怕與標準答案不同而不去思考與表達,而課堂上如果沒有了學生的表達,而只剩下教師的喋喋不休和生拉硬拽,我們的語文教學必然會走向失敗。我們不能只喊著親近兒童的口號,手里還要拿著引起兒童親近的“糖塊”,這個“糖塊”就是理解和激勵,理解他們能到達什么樣的程度,同時不忘鼓勵他們“跳一跳,摘桃子”。同時,學生有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這就意味著教師要考慮到教學的起點往往不是零,但我們又不能過于拔高對他們的要求,總是想著統(tǒng)一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及教育的規(guī)律,做到:學生已知的不教,學生自學能懂的不教,教了暫時也不懂的同樣不教。在教學中,教師要探尋教學起點,真正以學生為中心。
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fā)展,教師能把課上得簡單,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一種能耐、一種功夫、一種水平、一種境界,它絕不是把教學簡單化了,而是藝術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于永正老師常說,學生能寫一手好字、會朗讀、會說、會寫作,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成功了。筆者也相信,當我們真正站在兒童立場,走著走著,花就開了,當花兒一朵接著一朵在面前綻放,我們只會收獲喜悅,而不是形成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