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釗
現如今,新課程改革政策對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的創(chuàng)造、師生合作的交流學習更加重視。而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也隨著教育政策不斷更迭,其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廣受關注。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閱讀環(huán)境,更要激發(fā)其探索語文閱讀的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尚未形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師要把如何激發(fā)其對語文閱讀學習的濃厚興趣作為重中之重。
小學語文教育體系要求中有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與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關系尤為密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就處于啟蒙階段,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階段就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由低至高、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師通過一系列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讓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更加精彩,使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理解與探索能力也逐步提高,從而達到共贏。本文將主要圍繞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措施與策略討論,從而讓小學語文閱讀更精彩,使學生在新穎的閱讀模式下,不僅能夠提升自身閱讀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其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塑造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 課堂教學模式單一乏味
這一階段的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較弱,正處于發(fā)展階段,教師難以正確引導其自主閱讀,就把固有的知識體系、閱讀模式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理解能力有限難以抓到重點,對語文閱讀學習提不起興趣,影響語文學習和語文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般采用對生僻重難點的字、基礎重難點詞語、重點中心句子、重點自然段劃分、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講解的教學模式。這種“給直球”的方式大大地削弱了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將自己的理解總結并直接給予學生,導致其缺乏自主閱讀理解的能力,可謂“本末倒置”。
2. 學生對語文閱讀缺乏正確的閱讀方法
學生閱讀的理解能力仍然偏弱,不能真正地體悟文章的內容情感和摘取有效的關鍵信息。調查發(fā)現,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喜歡觀看動畫片、漫畫等,因為這些文化產品的畫面色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都是形象生動地直接通過畫面呈現,對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而語言文字本身對于學生來說就是靜態(tài)的、不能直接體悟的,需要其通過閱讀理解來細細體會文中情感。學生閱讀的意識薄弱,不能靜下心來細細感受文章具體表達的是什么,給讀者傳輸的是什么。加之教師課堂也乏味單調,就更無法引起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3. 教師對于語文閱讀的培養(yǎng)思維空間有限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不僅僅是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而是要引導其自主閱讀,對文章進行自主探索和理解總結。教師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書本上進行閱讀教學,而是要在教學要求的基礎之上“搭梯建樓”,讓學生拓展語文閱讀,結合其實際生活,激發(fā)其閱讀興趣。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模式,不應該只局限于固有思路,教師應該在新課程改革政策下開辟新路,同時也為學生的語文閱讀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二、如何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精彩
1. 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
新課程改革還提出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多媒體進行電子課件展示等,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講,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進行課程展示,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為學生構建閱讀情境,引導其閱讀文章,豐富其語文閱讀模式,陶冶其情操,提升其語文閱讀素養(yǎng)。在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下,學生也可以充分投入其中,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并且通過多種方式維護這種課堂閱讀氛圍,如親切地和學生進行交流、引導、講解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把學生的閱讀體驗放在第一位,讓其身臨其境地感受語文閱讀帶來的快樂,使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增強語文閱讀素養(yǎng)。完成閱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說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交流自己的體會,提出其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產生的想法等。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講解閱讀,而是借助多媒體進行電子課件展示。教師在課前和學生聊一聊關于花生的話題,營造今天的閱讀主題氛圍。其次,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文章圍繞花生寫了哪些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對文章內容進行大致劃分,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最后再讓學生對自己閱讀的結果進行總結陳述,將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進行比較思考,最后教師再帶著學生講解總結課文。
2.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舊的教育理念,不再做課堂的主要講述者,要把學生的閱讀體驗放在第一位,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與閱讀材料相關聯(lián)的活動、游戲、問題、互動、角色代入、朗讀展示等刺激學生的感官閱讀,激發(fā)其對閱讀材料的閱讀興趣,并且能夠做到自主自發(fā)地進行語文閱讀理解總結。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教師成功開展課堂語文閱讀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小學階段的學生,感官情感把握能力處于被動接受和成長的時期,如何讓精彩的語文閱讀刺激他們的閱讀學習欲望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多元化的閱讀方式更能吸引學生興趣,讓“簡單”閱讀變得不再“簡單”。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將相和》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分別對旁白、廉頗、藺相如等角色進行演繹,朗讀對話,激發(fā)其對文章的閱讀興趣,使其在對話演繹中了解人物形象、角色情感、故事情節(jié)。其次,教師可以在活動之后為學生布置問題“如何用三個成語或四字詞語來總結文章內容?”成語中夾帶歷史故事,這樣的提問形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更能引起學生思考,培養(yǎng)其自主閱讀理解總結能力。最后教師根據學生陳述情況進行總結,再結合“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的情節(jié)講解文章閱讀內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提高其閱讀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精彩成為重中之重,對于教師能力的考驗更多。教師應當通過構建良好的課堂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等,使學生感受語文閱讀的魅力,將閱讀融入生活實際,為深度閱讀夯實基礎。這樣不僅讓語文課內閱讀更精彩,更讓課外閱讀更絢麗。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不僅對整體綜合素質有所提升,而且立足于學生自身發(fā)展,對未來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