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冰月
西方音樂中的和聲,是“以聲部為載體,以和弦為基本單位,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縱橫交織構成的多聲部音樂?!盵1]和聲學作為一門技術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相融的綜合性學科,在不同的時期、地域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風格特征。自古希臘的“荷馬時期”起,西方音樂的發(fā)展迄今已走過了3000多個年頭,在此階段中,“從歷史發(fā)展階段與技術類型來看,和聲可以大體地分為調性和聲、調式和聲以及所謂的‘后調性和聲’(或后調性音高組織)”[2]三種類型。
調性和聲,即大小調體系和聲、功能和聲,它作為歐洲音樂的共性寫作時期中的通用語言,在17世紀初期至20世紀初期這三百多年間占據(jù)著“絕對統(tǒng)治”的地位。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理論家讓·菲利普·拉莫在繼承扎利諾、梅爾塞納等前人的基礎上,不僅對先前的和聲理論進行總結,他于1722年在巴黎發(fā)表《和聲學自然原理》這一和聲著作中所提出的調性和聲理論,更是奠定了功能和聲的基礎,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和聲研究之開端,“從此,和聲的各種論著(包括教材、理論研究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相繼出現(xiàn)?!盵3]
大小調體系和聲是以和弦及其序進為核心,在十二平均律下,以縱向三度結構的大三和弦、小三和弦為中心和弦,以自然大調、和聲小調音階為音列基礎;和弦圍繞主、屬、下屬三大功能形成嚴密的邏輯,調性音樂正是在這樣的和聲制約下蓬勃發(fā)展——它始于巴洛克時期,在古典主義時期逐步確立規(guī)范,在浪漫主義時期豐富多彩并被逐步擴張、突破,最終于20世紀初瓦解,逐漸被其他新的音高體系所替代。
調式和聲中,主音的地位次于調式音列,作品的調性依靠其特定的音列加以呈現(xiàn)?!霸诙嗦曇魳烦砷L的過程中,和聲語言是在古老的多種自然調式的土壤上產生,并逐步發(fā)展成熟起來的?!盵4]調式和聲在大小調體系形成之前便已經出現(xiàn),在經歷了大小調體系的絕對統(tǒng)治后,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再次回歸,并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調式音列來看,它包含七聲自然調式、五聲性七聲調式為主的自然調式,邊緣調式、混合調式為主的綜合調式,人工調式等各個種類。除此之外,調式和聲在民間音樂中也有所體現(xiàn)。
后調性音高組織泛指20世紀以來調性和聲瓦解后的各類音高組織技術,作者在本教程第十六章中依照調式材料、和弦結構、和聲進行、調性狀態(tài)等幾個方面對其分類。20世紀的音樂呈現(xiàn)出一派多元化傾向,調式調性由原來的單一的大小調體系中掙脫而出。和弦結構從大小調體系中的三和弦、七和弦發(fā)生擴展,開始出現(xiàn)各類高疊和弦、附加音和弦、代替音和弦甚至是非三度結構形態(tài)的和弦。音高材料的組合關系也被逐步解放,協(xié)和與不協(xié)和、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的概念也被逐步突破。這樣繁榮的音高組織體系下,傳統(tǒng)的大小調體系的和聲分析方法已不再適合作為通用的“鑰匙”去開20世紀音樂中復雜的“大門”,因此無論是作曲專業(yè)、音樂理論專業(yè)亦或是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學習者,對于各類后調性音高組織的掌握均是必不可少的。
繼2020年《音高組織技術的理論與實踐》[5]一書出版后,姜之國教授又一力作——《和聲學教程》[6]再次以嶄新的姿態(tài)問世。《和聲學教程》共分為上、下兩編,該教程將調性和聲、調式和聲與后調性音高組織三種和聲類型一并納入至教學體系進行講解。上、下兩編共有十六個章節(jié),總計一千余頁。上編為第一章至第十二章,主要教授的是形成于巴洛克時期、成熟于古典時期、豐富于浪漫主義時期的調性和聲;下編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它對調性和聲進一步延伸,并教授調式和聲、后調性音高組織等內容。這套全面的、系統(tǒng)的和聲學教程,以其對和聲技術理論的深度挖掘從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可作為作曲專業(yè)教材所使用;同時以教材涵蓋內容之廣博、教材目標之明確、教材編配之巧妙等優(yōu)勢,又適用于非作曲專業(yè)及零基礎和聲學習者使用(詳見教程上編前言部分)。教程內含有千余條譜例分析并配有實例音響,因此亦可作為和聲分析教材所使用。這套教程不僅是姜之國教授數(shù)年如一日的理論研究成果,更是其近二十年來和聲教學實踐下的收獲。正是在這樣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融合下,這套學術性、科學性、合理性的教程得以問世。
姜之國和沈一鳴先生的合照
作為一本作曲專業(yè)的和聲教材,《和聲學教程》以其翔實的內容、高度的學術價值與深層次的教學內容挖掘,展現(xiàn)出極高的專業(yè)性、實用性與合理性。本書無論是對于附中作曲專業(yè)、本碩作曲及作曲理論相關專業(yè)來講,均可作為專業(yè)主干課教材。
在章節(jié)安排上,本書上下兩編共含有十六個章節(jié),章節(jié)目錄可按照和聲的歷史發(fā)展階段與技術類型分為調性和聲、調式和聲以及后調性音高組織三大部分。調性和聲部分為第一章至第十三章,從調性和聲的基礎知識入手,分別對自然音體系、調性擴張、外音與持續(xù)音、調性轉換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在自然音體系中,對傳統(tǒng)和聲中常用的各類三和弦、七和弦、代替音和弦進行教學,以和弦的基本特點、主要用法、聲部處理與常用和聲語匯為順序,再配以各國作曲家實際作品譜例與豐富的習題集,全方面、多方位地對知識點進行鞏固。調性擴張分為離調、同主音大小調調式交替與變和弦三部分,從調性擴張中最常見的離調開始,以最常見到的重屬和弦入手,到各音級的副屬和弦、副下屬和弦以及各類意外進行,逐步從自然音體系過渡至帶有調式音列以外的變音的和弦進行。和弦外音部分在對于各類強外音、弱外音逐一講解后,又對實際作品中常見的外音橫向復雜化運用、多重外音等現(xiàn)象加以詳細教學。對于調性轉換,作者按照轉調中共同和弦的分類,和弦由簡至繁,調性關系由近至遠進行教學。
本教程中,作者還對調性和聲教學內容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挖掘,對于晚期浪漫主義調性擴張之手法進行探索。浪漫主義晚期,出于對功能和聲的突破,出于對色彩的追求,作曲家們開始對原有的和弦結構、調式調性等各個方面進行探索,出現(xiàn)了大量的意外進行,形成了各類調性擴張之景。在功能、色彩與聲部“三位一體”主導下的和聲進行中,意外進行在保持良好的聲部進行的基礎上,通過打破和聲功能邏輯,從而得到特殊的音樂色彩,對于傳統(tǒng)的功能性和聲造成了一定的突破。對于這個時期中意外進行的分析,幫助學生厘清大小調功能和聲瓦解的道路,以及對20世紀百花齊放的音高組織類型的出現(xiàn)之過程。
教程的下編的內容主要為調式和聲與后調性音高組織。調式和聲中,作者在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分別對七聲自然調式和聲、五聲性調式和聲加以講解。其內容跨越古希臘至21世紀音樂,涵蓋了中外諸多作曲家作品,以理論講解與作曲家實際作品分析結合,內容詳實而全面。后調性音高組織位于本教程第十六章“近現(xiàn)代和聲技法概要”之中,在這一章節(jié)里,作者依據(jù)調式材料、和弦結構、和聲進行與調性狀態(tài)等幾個方面,分別對近現(xiàn)代作品中出現(xiàn)的各類非傳統(tǒng)調式調性、非傳統(tǒng)結構的和弦以及非功能邏輯主導的和聲進行加以詳細概述與分析。
《和聲學教程》中,以和聲的三種技術類型為分類,在十六章的內容中對各種和聲技法講解、總結,囊括了音高組織技術中的各類技術手段。本書以詳細而全面的教學,體現(xiàn)出教材的專業(yè)性與深入性,這本和聲教材的出版對于作曲專業(yè)的同學而言無疑是和聲學習的必備法寶。
本教程詳實而全面,除了適用于附中作曲專業(yè)、本科與研究生階段作曲專業(yè)學生的和聲教學外,亦可作為零基礎和聲教學、本科共同課和聲教學或是其他類型的和聲教學所使用,其適用范圍之廣,實用性之高,學習者依據(jù)各自所需,通過調整章節(jié)學習順序,從而達到學習目的。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習者,作者在前言中也給予了不同的教學計劃予以參考。
對于和聲零基礎的學生而言,共需要4—6學期的學完本教程,其中3—4學期學習上編調性和聲相關知識,1—2學期學完下編內容。對于本科共同課的和聲教學(如音樂學院非作曲方向的學生),教師可依據(jù)教學大綱,酌情對書中章節(jié)進行挑選教授。
對于作曲專業(yè)的和聲教學,作者依據(jù)附中作曲專業(yè)和聲教學、本科作曲專業(yè)的和聲教學再次進行更為細致的教學計劃安排:附中作曲專業(yè)和聲教學范圍可分為三種,第一種包含自然音體系、離調與近關系轉調;第二種為自然音體系、離調、和弦外音與近關系轉調;第三種包含自然音體系、所有變化音體系和弦、和弦外音與以及關系轉調,針對不同的教學安排,可選擇書中相應的章節(jié)進行教授。對于本科作曲專業(yè)的和聲教學,作者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專業(yè)本科和聲教學計劃為例詳細解釋。
《和聲學教程》作為一套全面的、深入的專業(yè)性和聲學科教程,不僅適用于作曲專業(yè)的和聲學習,也可適用于其他各類和聲教學。這130余萬字、1000多頁的教材,在其縱向上體現(xiàn)了和聲學科的深度挖掘,在橫向上又體現(xiàn)出其實用性與綜合性。
“和聲學的研究對象包括音樂創(chuàng)作中具有實踐價值的和聲技術理論(一定風格條件下的音高組織技術等)與音樂理論中具有哲學意義的和聲思辨理論(包括和聲的原理探究與和聲發(fā)展史等)?!盵7]作為一門理論技術類學科,對于和聲技術的練習則顯得尤為重要?!逗吐晫W教程》中含有大量種類豐富的習題,包含和聲寫作習題、和聲分析與鍵盤和聲練習三大類,每一章節(jié)中都配以豐富的和聲習題,以供學習者鞏固復習。
教程內的和聲寫作習題含有為指定聲部的四部和聲寫作題、和聲發(fā)展題、和聲變奏、和聲自創(chuàng)題、數(shù)字低音題等。四部和聲題包含指定高聲部、低聲部、次中聲部的和聲寫作,是和聲學習者練習的核心題目。
教程中對于和聲自創(chuàng)題有所強調,作曲專業(yè)的學習者可以通過四部和聲織體、自由織體為指定風格創(chuàng)作。“為了不至于與和聲課上的內容脫節(jié)并在一定程度上區(qū)別于他們作曲課上的‘自由作曲’,筆者規(guī)定同學所作的習題必須使用和聲課上講過的內容進行寫作?!盵8]和聲作為一種歷史性、時代性的學科,通過這樣的和聲自創(chuàng)題寫作練習,學生通過作曲技術與特定時代下地和聲語匯相結合,對已有的和聲風格進行重塑,從而更好地把握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和聲語言,也能激發(fā)和聲學習的熱情。
除了傳統(tǒng)的四部和聲寫作外,《和聲學教程》對和聲應用實踐方面也加以重視。該教程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部全面的譜例集。教程中含有一千余條實際作品分析譜例,范圍時代跨越之廣,譜例部分亦可當作和聲分析譜例書籍使用。這些譜例不僅作為作者闡述和聲理論的實例,它更是學習者練習和聲分析的指南。這些作品譜例以片段的形式分布在教程中的各個章節(jié),指向性明確;部分譜例配有作者的和弦標記與文字解析。教程中的所有實際作品譜例均附有音響,將理性的分析與切實的音樂聽覺相結合,更好地幫助學習者理解作品中的和聲色彩。
對于鍵盤和聲練習,作者指出此練習主要是為了增加學生的和聲感覺與即興能力,在教程中主要體現(xiàn)為和聲習題彈奏、和聲語匯彈奏、移調練習等,鍵盤和聲練習除了鞏固本節(jié)所學和聲語匯之外,對于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和聲聽覺培養(yǎng)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和聲學教程》一書中,每一章節(jié)里都有多種類的和聲習題,這些習題緊扣本節(jié)知識點,練習目標明確,以各種形式達到鞏固、復習之目的。例如在第三章“副三和弦”的第二節(jié)里,主要教授內容為二級三和弦,本節(jié)習題設有指定高、低聲部的四部和聲寫作、和聲自創(chuàng)題、鍵盤和聲練習與和聲分析習題,以多方面練習幫助學生高效掌握本節(jié)內容。在鍵盤和聲練習中,作者列出了大量的含有二級三和弦的和聲進行,并在題目中給出“二級和弦嘗試不同的排列與重復音”“運用本節(jié)所學習的二級和弦引入與進行的各種可能”等提示。在第四章“七和弦”之尾處,作者對于數(shù)字低音的四部和聲寫作予以教學,本節(jié)課后習題緊隨其后,均為“為數(shù)字低音寫作四部和聲”練習。對于第十五章所教授的“五聲調式和聲”一章,課后的四部和聲寫作習題則相應以中國各類民歌為旋律,從而配置和聲,讓學生在實際和聲寫作題中更為準確地掌握五聲風格下的和聲寫作。這樣多種類、多層次的和聲習題訓練,其目標明確、知識點指向性強、訓練得當,對于書內重點、難點內容專門設置有針對性的練習,無論是對于和聲學習者,亦或是教師均大有裨益。
教程內的多種類習題,不僅是和聲技術訓練,每一道題都頗具音樂性。對于四部和聲寫作訓練,除了常規(guī)和聲寫作題外,還有作者依據(jù)實際作品改編的和聲寫作題,供學習者為這些經典旋律配置和聲。例如在第二章“正三和弦”的第五節(jié)“正三和弦第一轉位——六和弦”中,作者在高聲部和聲寫作中給出了改編于舒曼《兒童鋼琴曲集》的旋律。除此之外,還有為耳熟能詳?shù)摹堆┙q花》配置四部和聲,《雪絨花》一題中,對于曲式結構、終止式的使用給出了提示,并在題目中標出了和弦外音,避免題目“超綱”的現(xiàn)象。在第十一章“調性轉換”中,除了有作者編寫的四部和聲寫作題外,還有依據(jù)貝多芬《第十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門德爾松《無詞歌》、肖邦《c小調前奏曲》等實際作品所改編而成的題目,種類豐富,技術性與音樂性并存。
《和聲學教程》這部著作不僅是有作者對于和聲理論的深究,更是多年以來的和聲教學實踐經驗下的融合。它不僅是一本理論類著作,更是時間檢驗下的科學性教材。姜之國教授博士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現(xiàn)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和聲教研室主任。自2006年起,他擔任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和聲課程教學,迄今已有17年之久,除此之外,他還在擔任研究生和聲共同課程教學。
現(xiàn)如今上海音樂學院作曲與指揮系本科和聲課程共含有三個學期,第一、第二學期主要教授傳統(tǒng)和聲,第三個學期教授調式和聲、后調性音樂組織等非傳統(tǒng)和聲。課堂教學涉及和聲理論、和聲分析、和聲的應用等各個方面,習題有高音題、低音題、自創(chuàng)題、和聲分析題、鍵盤和聲、風格模仿題等多種類型。課程所使用的和聲教材豐富多樣,包括姜之國《和聲學》[9]與《和聲分析》[10]、沈一鳴《和聲學新編》[11];吳式鍇《和聲分析351例》[12]、斯波索賓等著的《和聲學教程》[13]等,這些和聲教材上的習題作為每次的課后作業(yè),供學生練習?!逗吐晫W教程》一書的出版,涵蓋了多樣化的習題訓練,這些習題的類型正是作者多年來教學中所用到的,囊括了諸多優(yōu)秀和聲教材。學生結業(yè)考試除了有為旋律配置和聲的書面考試外,還需要完成一場“和聲·涅槃”音樂會?!昂吐暋つ鶚劇币魳窌墙畤淌趯τ谧髑当究坪吐暯虒W改革作出的大膽的嘗試,音樂會每兩年一場,學生需要使用和聲課中所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編,涅槃音樂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八次。音樂會上學生運用和聲課堂上所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將和聲與作曲相結合。音樂會曲目橫跨古典主義時期至浪漫主義晚期,從調性和聲到調式和聲均有所涉及。這場音樂會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三個學期和聲課程的學習成果,更是姜之國教授對于平時和聲自創(chuàng)題練習的結果反饋。音樂會幫助學生將和聲課程所學與本專業(yè)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之興趣,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和聲模仿。
除此之外,姜之國教授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還擔任研究生和聲共同課程教學,該課程共有兩個學期,作為作曲、作曲理論專業(yè)的主干課以及音樂表演類專業(yè)的選修課,課程至今已有十余年,在不斷實踐中逐步改進、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翔實、跨度廣泛,從調性音樂至當代音樂均有所涉及。在教學課堂上,姜之國教授十分注重實際作品音響的聆聽,對于每一首作品,堅持為學生播放音響,旨在從和聲聽覺入手,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對不同風格的和聲予以理解與學習。這次出版的《和聲學教程》中,秉承著理論學習與聽覺感知相結合的原則,書中特此加入了實際作品音響,為學習者以及教師提供便利。
姜之國和劉康華先生的合照
《和聲學教程》為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在紙質書問世之時,同時推出了電子版圖書。電子版圖書隨紙質版書籍贈送,掃描書底二維碼即可在官方公眾號的融媒體資源庫內激活使用。電子版圖書方便快捷,內含音頻播放、全文檢索等功能。本書也是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第一本可跟隨譜例播放音頻的電子圖書。教程內的實際譜例音頻,都可以在電子書中點擊播放。對于書中的實際譜例,學習者在閱讀時不再是僅靠內心聽覺去想象,可以更為實際的感受音響效果。書中的譜例選用大部分為作品的片段,即從作品中摘出幾個小節(jié)對所教授理論加以舉例,電子書中的譜例音頻與其譜例對應,準確快捷地幫助學生找到所展示部分,無論是對于學習者,亦或是教師來講,都體現(xiàn)出數(shù)字媒體化的高效、便捷。
融媒體資源庫的電子書中還帶有全文檢索功能,讀者只需輸入書中內容關鍵字,即可通過搜索找到相應的內容。通過檢索,讀者可以快速地找到所需內容。除此之外,該功能可以將書中相關知識點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讀者可以通過搜索相同的名詞,找到它在不同章節(jié)的位置,從而找出它在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中的用法、特點。例如屬七和弦,在本教程第四章的第一節(jié)中,作者對其基本特點、主要用法、聲部處理等各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在之后的導七和弦、離調進行、調式交替、變和弦以及下編的諸多章節(jié)中,均對屬七和弦有所涉及,該和弦的用法、與其他和弦的序進、不同時代與風格下的運用邏輯等均在整個教程中有所涉及。作為學習者,可巧妙利用電子書這項檢索功能,從而達到類比學習之效果。
191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高壽田譯述、曾志忞校訂的《和聲學》一書,成為了中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和聲學教材。1925年由蕭友梅編寫、商務印字房出版的《和聲學》[14],是我國首本用于專業(yè)的、系統(tǒng)化的高等院系和聲教學的教材,“余甚愿有志研究理論作曲之同志,于熟悉《和聲法》之后,更多讀新派和聲學之書,多解剖新派作曲家之作品,他日以其研究所得,貢獻于音樂界。”[15]這是蕭友梅在其《和聲學》一書中對后輩理論家所寄予的期望。此后的近一百年間,和聲這一學科蓬勃發(fā)展。2023年,《和聲學教程》一書出版,里面包含了全面的、豐富的和聲學科知識,囊括了蕭友梅寄希望于后輩所研究的“新派和聲”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等。雖然作者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寫作,但本書實則為多年理論研究、教學實踐的結晶。
《和聲學教程》一書,從學生熟知的調性和聲入手,對于調式和聲、后調性音高組織均有所涉及。這套深度與廣度兼?zhèn)涞暮吐晫W教程,作為作曲系的專業(yè)和聲教材,它具有高度的學術價值,同時又可以作為非作曲專業(yè)和聲課程教材,只需根據(jù)教學大綱酌情刪減教學,又具有普適性、實用性。教程中包含豐富而全面的和聲習題,通過和聲寫作、和聲應用實踐等多方位的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和聲語言。教程中所有的實際作品譜例都配有對應音響,通過實際音響的聆聽,幫助學生塑造和聲聽覺。
誠然,本教程內容全面而細致,翔實,課后習題多樣化又兼具音樂性,但對于非作曲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尤其是音樂基礎薄弱的學習者來講,直接學習本教程會帶來一定的困難,建議教師在教授期間,加強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補足,從而適應高階的和聲學習。除此之外,教程中的和聲寫作習題是否可以配有范例、講解、甚至是音頻?和聲自創(chuàng)題是否可以增加優(yōu)秀范例展示,亦或是對于相同旋律進行不同風格的和聲配置,從而輔助學習者模仿寫作與理解?
總體來看,《和聲學教程》這套教材以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入之形態(tài),展現(xiàn)了和聲學科的豐富多彩,展現(xiàn)出音高組織技術幾百年間的發(fā)展進程。這套教程的出版,不僅為和聲研究帶來了啟發(fā),對和聲教學產生了指導性的作用,也為作曲理論其他學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