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人類對社會產生認知必不可少的一種感覺,而流行歌曲則是情感表達最直接的一門藝術。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行歌曲以其內容通俗、情感豐富、易傳唱等顯著特點廣受群眾喜愛,本文以幾首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為例,從人稱代詞、時代發(fā)展、現(xiàn)實生活和真實故事等視角出發(fā),分析其在塑造情感認同方面發(fā)揮的獨特作用。
【關鍵詞】流行歌曲;歌詞;情感認同
【中圖分類號】J61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5-008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25
一、情感、認同、情感認同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人類是最具情感的動物。自然選擇和物種進化使得人類祖先有了獨特的解剖系統(tǒng),因而人類相較于其他物種來說,具有更多的情感特征。情感對于人類本身來說有著巨大的作用,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正向的情感認同都能給人積極、樂觀的引導。事實上,情感絕不止作用于人類自身,毫無疑問,社會因情感而凝聚,但也有可能因情感而分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物質需求被逐漸滿足,隨之而來的卻是精神世界的巨大空虛,人類與自然、社會、科技的沖突越來越明顯,情感世界的失衡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情感本身,心理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等眾多學科開始嘗試著從不同的學理角度去解釋情感。在心理角度上,情感被認為是一種不同于認知或意志的心理力量,具有獨特的主觀體現(xiàn)形式,外部表現(xiàn)形式和生理基礎。弗洛伊德認為相較于明顯的意識,潛在性的情感對人和社會的作用更大,而馬克思則把情感看作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在中國古代思想家那里,情感是人生而就有的,無論是孟子的“性本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本惡論”,都可以看到人情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以上關于“情感”的各類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情感對人類和社會產生的作用都不容忽視。提起情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感受”“情緒”等主觀用詞,但事實上,情感還包括了“情境”“理性”等客觀用詞,二者缺一不可,人類的“情”既離不開感性的參與,又逃不脫理性的約束。因此,人的情感是發(fā)自內心的真實情感,是客觀存在的,它在一定情境中生產和再生產,離不開真理、理性等因素的引導和制約。基于此,結合本文實際,情感可看作是人自身對于外在事物所產生的一種情緒上的主觀反饋,如果這件事物符合主體的需要和人生價值,那么這種情緒就是積極向上的,反之,則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情感是復雜的,不能放任自流,需要理性地加以引導和規(guī)范。
近年來,“認同”一詞在學術領域出現(xiàn)的較為高頻,各個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都對其作了不同意義上的闡述,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提出,認同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聯(lián)系的原初形式,在認同的作用下,個體希望能夠在各個方面“代替”模仿對象[1]。埃里克森則進一步強調認同是在自我意識基礎之上產生的心理感受和態(tài)度,是在社會背景中形成的社會性產物。此外,政治學中的認同則強調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政治態(tài)度、信仰和情感等。種種觀點,都為理解“認同”這一概念提供了參考。結合本文,認同可看作是個體為滿足自己物質或精神上的需要,對價值客體進行一系列主觀評價和對比后,產生的一種贊同態(tài)度和主動模仿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伴隨著消解痛苦、產生愉悅等積極情緒。
通過以上對情感和認同兩個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個體或群體在立足自身需要的基礎上,主觀能動地對客觀對象產生的一種帶有目的性的態(tài)度。因此,立足于這兩個概念之上的情感認同,可以看作是主體在客體能夠滿足自身某些需求的前提下,產生認可愉悅之情,進而不自覺或主動的進行模仿,實現(xiàn)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情感認同不受規(guī)則制度約束,是人們對內心真實欲望的完全表達,建立合理行動的前提是情感認同[2]。因此,價值規(guī)范或道德要求的認同終歸要落到情感之上。情感認同是以認知認同為前提、主觀上樂于接受思想的傳導并積極進行轉化、從而在內心深處產生樂觀的情感體驗[3]。即情感認同發(fā)生的前提一定是被認同對象滿足了主體的某種需要,接受該思想引導后,主體能夠產生積極肯定的情緒體驗。情感認同同樣屬于關系心理學的范疇,指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和人的心理相容性在情感上的體現(xiàn)[4]。也就是說,情感認同是個體與個體之間基于自身獨特的心理結構和特質,彼此雙方在情緒感知上互相碰撞,最終達到其中一方對另一方的接受和認可后能夠進行新的心理溝通的過程。立足本文,流行歌曲歌詞的情感認同可定義為:歌詞與聽眾雙方在認知(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言語)的某一方面達到一定契合或產生一些碰撞,歌詞滿足了聽眾的某些認知需要,基于此,聽眾對歌詞產生情感或情緒上相同或相似的正向反應傾向(如愛國、懷念、歌頌等),進而做出某種選擇(觀點、信念、價值觀和目標等)的能動過程。
二、流行歌曲歌詞塑造情感的獨特作用
音樂必須通過人類的高級精神現(xiàn)象——情感,才能被創(chuàng)造出來。音樂與情感有著與生俱來的密不可分關系,它與情感的聯(lián)系不是只存在于主觀解釋中,而是客觀地,先天地存在著。正是為了抒發(fā)情感,人們才創(chuàng)造了音樂,所以音樂的發(fā)展只能適應人們的情緒及審美需要[5]。通俗地說,音樂要想發(fā)展,就必須以“人”為中心,把“人”的情感作為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依據(jù)不同時代、不同人們所需要的情感去進行創(chuàng)作。在音樂這個龐雜的藝術體系中,沒有什么比流行歌曲歌詞這種將商業(yè)認可度、大眾認同度、傳唱難易程度作為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而生產出來的大眾文化更能起到吸引聽眾、塑造情感的作用了。一首優(yōu)秀的流行歌曲必然能夠引起大眾的情感共鳴,雖說詞曲缺一不可,但相較于不同人在不同心情或不同的人生階段聽到同一旋律所能體會到的感情不同,歌詞起著不可代替的定基調作用。好的歌詞能夠不受音樂影響,即使沒有旋律,聽眾也能通過單純的閱讀歌詞,從中感受到它所構建的獨特情感。聆聽這些與自身生活、某些經歷相關的歌詞,聽眾要么體悟到其中與自己重疊的某段獨特人生經歷所傳達出的感情,要么能找到歌詞對自我的心理救贖,要么能對應起人生某一階段、某一場景、某一身份主體的情感追憶,被流行歌曲歌詞所具有的情感塑造獨特作用深深影響。
三、流行歌曲歌詞塑造情感認同的方法
(一)巧用人稱代詞,直觀傳遞情感
流行歌曲歌詞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離不開人稱代詞的使用。著名詞作家方文山就將當代歌曲的人稱使用作為歌詞創(chuàng)作中一個基本要素,他明確指出,流行歌曲的歌詞創(chuàng)作一定要學會怎樣充分使用人稱代詞,有的歌詞營造的意境很美,但缺少“你、我、他”這樣的人稱代詞就會讓唱歌的人和聽歌的人不明白是在表達誰的感情[6]。歌詞不是照本宣科地對歷史或事實進行記錄,它是作者情感的表達,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情感催化劑。流行歌曲承載著現(xiàn)代人對情感的寄托和情緒的宣泄,這二者一定要有對象,且必須明確具體,所以歌曲中人稱代詞的使用也要明確。也正因此,對于方文山來說,哪怕是以意境為主的國風歌曲歌詞也離不開人稱代詞的使用。自20世紀80年代流行歌曲復蘇以來,愛情、親情、友情等多種情感類型的表達都離不開對人稱代詞的使用。這里可以列出最具代表性的幾首流行歌曲:
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櫥窗前凝視碑文的字眼/我卻在旁靜靜欣賞/你那張我深愛的臉……(周杰倫《愛在西元前》)
析:這首歌先是通過直白的文字營造出了男女主角約會的場景,看似普通的環(huán)境描寫,卻把聽眾帶入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宏大場景中,就在聽眾疑惑歌曲想要表達什么時,一句“你在櫥窗前凝視碑文的字眼,我卻在旁靜靜欣賞,你那張我深愛的臉”,簡單人稱代詞“你”“我”的使用將這首歌從遙遠的古代拉回到原本的基調——愛情中去,只這一個細節(jié)就讓聽眾體會到主人公對愛人的深情之處。
我們一個像夏天一個像秋天/卻總能把冬天變成了春天……如果不是你 我不會相信/朋友比情人還死心塌地……(范瑋琪《一個像夏天一個像秋天》)
析:這首歌詞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去直接抒發(fā)對朋友的情感,以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作為描寫對象,雖沒有強烈的感情呼喚,但其樸素、貼近生活的文字,讓人更加體會到友情的可貴之處,其細膩的情感描寫加上作者第一人稱的巧妙使用,讓聽眾仿佛感覺到是在對自身的深情訴說,具有極強的友情代入感。
(二)與時代同方向,訴說人民心聲
任何時代都具備特定的時代精神,在如何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7]。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思想也在尋求同步提升,許多人渴望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對自我有了更多認同和追求,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外在、已經固化的殼子之中。這一時期的歌詞也逐漸從之前的政治、革命題材轉化為關注普通百姓生活和人民情感需求方面,即使是一直以激昂奮發(fā)、鼓舞士氣為特色的軍旅歌詞,也開始嘗試著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和作為人應具有的細膩情感,例如那首耳熟能詳?shù)摹盾姼壑埂?,這首歌創(chuàng)作于1980年,由當時著名的青年演唱家蘇小明演唱,其歌詞如下:
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浪把戰(zhàn)艦輕輕地搖/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睡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讓我們的水兵好好睡覺……(《軍港之夜》蘇小明)
析:這首《軍港之夜》一改往日軍旅歌曲曲調激昂、歌詞正氣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悠然和緩的曲調,清新獨特的視角讓聽眾耳目一新,貼近真實生活的歌詞把重點放在了熟睡的年輕水兵身上,讓聽眾看到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士也是普通人,所描繪出的部隊子弟兵回到港灣之后被擁入祖國母親懷抱的親切之情,把聽眾直接帶入夜色恬靜、氣氛溫馨的軍港之中,看到祖國繁榮之下的和平景象。據(jù)說,當時有許多青年就是在聽了《軍港之夜》后毅然決然地選擇加入海軍,走上報效祖國的道路??梢娬嬲N近人民的歌詞所蘊含的情感認同力量是巨大、不容忽視的。
北京歡迎你/為你開天辟地…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懷容納天地……北京歡迎你/像音樂感動你/讓我們都加油去超越自己……(《北京歡迎你》群星)
析:《北京歡迎你》創(chuàng)作于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時期,歌詞生動活潑,語言樸實無華,充滿大眾性和生活性,極具時代特色的主題和貼合奧運會場景的歌詞深刻地表達出中國人對于舉辦奧運會的自豪與喜悅和作為東道主的熱情與好客,塑造出了強烈的民族自豪和榮譽認同感。
(三)捕捉生活動態(tài),把握大眾心理
在倡導“以人為本”的社會里,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和反映老百姓喜怒哀樂的流行歌曲是最能得到群眾共鳴的。歌詞將人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以輕松、愉悅的形式表露出來,老百姓口中常說的日常語言也可以錘煉成詞,被賦予藝術性進行升華,這種作品帶來的新穎感、親切感自然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代表性歌曲如下:
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鋤頭在肩上/牧童的歌聲在蕩漾……遺忘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鄉(xiāng)間的小路》蔡琴)
析:這首取材于鄉(xiāng)村普通人民日常真實生活的歌詞,以一種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方式將“老牛、鋤頭、咿呀哼唱的牧童”等真實存在于大多數(shù)聽眾記憶中的鄉(xiāng)村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達出來,給人強烈的熟悉感、親切感、認同感,不管什么時候聽,都仿佛被帶回到那些曾經歷過的真實歲月,激起扎根在心中的思鄉(xiāng)之情。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日頭從坡上走過/照著我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還有身邊這條黃河(《黃土高坡》安雯)
析:這首歌曲中的“黃土高坡、西北風、東南風、窯洞、牛、黃河”等元素,都是黃土高原典型的自然和人文風物,是西北人民生活中真實存在且不可缺少的要素。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歌詞營造出了一幅生動的西北地區(qū)風貌,對于生長于此地的人民來說,無異于是一次全新的鄉(xiāng)土情感回溯,即使是不了解西北的聽眾,在聽到如此具體、真實的描述之后,也會被不自覺地吸引到其中,進而加深對西北地區(qū)的認知、認同。
(四)取材真實故事,流淌自然情感
流行歌曲歌詞之所以能夠塑造人的某種情感,還在于它背后一個個真實的動人故事。因為真實,所以散發(fā)著最自然、強烈的情感,也更加令人信服。
我看到爸爸媽媽就這么走遠/留下我在這陌生的人世間……我想要緊緊抓住他的手/媽媽告訴我希望還會有/看到太陽出來媽媽笑了/天亮了(《天亮了》韓紅)
析:這首歌曲歌詞取材自貴州馬嶺河風景區(qū)纜車墜毀事故,詞中創(chuàng)新性的運用第一人稱將聽眾代入到幸存小孩視角,直觀明了地表達出對不幸離世父母的思念和不舍,以及失去父母后的無助與彷徨。聽眾由此代入自己,想起同樣擁有來自父母對自身無私的愛,進而明白如今還能有父母陪伴是多么幸福的事。這一刻,共同的父母之愛在歌曲和聽眾之間架起了橋梁,引起共鳴,歌詞起到了塑造“感恩父母情”的作用。
走過這片蘆葦坡 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 她留下一首歌……還有一只丹頂鶴 輕輕地/輕輕地 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朱哲琴)
析:這首歌曲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女孩徐秀娟為了保護丹頂鶴,獻出生命的故事。每個人心中都有熱愛的事業(yè),但是當理想的事業(yè)與艱苦的生活相對,當工作的責任與個人的利益相沖,平凡的你我又會做出什么選擇?丹頂鶴女孩徐秀娟用自己的生命交出了答卷。這首歌之所以動人,就在于它沒有使用華麗的語言、歌功頌德的詞語,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訴說,就足以給人深刻的感悟、起到塑造“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優(yōu)質流行歌曲歌詞在情感塑造方面有著獨特作用,有助于大眾對歌詞中承載的正向價值理念產生情感共鳴,其“潤物細無聲”的情感塑造作用在思政宣教方面也極為重要,合理運用,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結語
歌詞是對社會影響最大、最深的文學樣態(tài)之一,在情感塑造過程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本文通過對流行歌曲歌詞情感塑造功能的分析,挖掘歌詞中“感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美育功能,為解決當前社會快速發(fā)展背景下人們情感缺失或迷茫所帶來的社會情感角色混亂及種種非理性行為提供了參考措施。流行歌曲歌詞的情感塑造功能以一種人們喜聞樂見、非教化的方式潛在性地向人們傳達出積極、正向的價值理念,娛樂之余,對有效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具有顯著意義。
參考文獻:
[1]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主義原理選輯(上卷)[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375-377.
[2]劉曉明,馬春玲.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重視情感認同[J].人民論壇,2018,(23):136-137.
[3]王軍旗,徐亮.情感認同: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催化劑[J].觀察與思考,2021,(06):82-90.
[4]鄧國峰.情感認同及其對教育接受的影響研究[J].桂林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4,(02):34-38.
[5]董建華.淺析音樂與人類情感的聯(lián)系[J].音樂創(chuàng)作,2013,(05):136-137.
[6]方文山:作詞如同寫電影[N].渤海早報,2008-9-5.
[7]習近平.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153864056001912&wfr=spider&for=pc.
作者簡介:
李藝文,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南開大學2021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