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貝
摘? ?要:教師對課程的整合不是機械、盲目的拼接與組合,而是一種有機的、無縫對接的結合與融合。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主題為“融合點”、以協(xié)同為“連接點”、以實踐為“生發(fā)點”,整合體育課程、生活課程和德育課程,充分發(fā)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彰顯體育課程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小學體育? ?“體育+”課程? ?跨界教學
課程整合是當下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課程整合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學科本位、學科割裂的現狀,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均衡、和諧,體育課程也是如此?!绑w育+”課程是以體育學科課程為中心,融合其他相關學科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內容的一種深度整合的課程。實踐證明,基于“體育+”課程的跨界教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學練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彰顯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
一、以主題為“融合點”,整合學科課程
基于“體育+”課程的跨界教學,要求教師找準體育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課程的“融合點”,并整合相關學科的課程,建構學科課程融合的“生態(tài)圈”。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以相關的課題或主題為融合點,通過整合學習,讓學生感受體育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多重聯(lián)系。這樣的融合教學能讓學生認識到,體育課程并不是孤立的課程,而是一門融合了諸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課程。
例如,在教學“中長跑”時,筆者發(fā)現大部分學生一聽到“800米”“1000米”就心生畏懼。為了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學練的興趣,筆者融入了數學課程內容“認識‘千米”,并提出問題:“1000米到底有多長?我們走1000米和跑1000米會產生怎樣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學校跑道長度是400米,很多學生慢走兩圈半下來沒有覺得累,而跑步下來卻氣喘吁吁。由此引發(fā)了學生對“中長跑”相關技巧的探究,即“在跑步過程中如何保持平穩(wěn)的呼吸?”“如何擺臂更輕松?”“在彎道的時候如何控制自己的傾斜度,保持身體的平衡?”“如何才能將自己中長跑的‘高原期延后?”“如何有效保存體力實現終點沖刺?”“1000米的起跑線在不同跑道上的位置是如何確定的?”這些問題不僅反映了學生真實的學習感受與體驗,還反映了學生真實的思考。借助這些數學與體育、物理學與體育、生物學與體育的探究性問題,學生的跨界學習能逐步走向深入、走向深刻。
體育學科教學的內容不只是純粹的身體、技能、技巧性的內容,還包括了科學性、數學性的學習內容。以“主題”為融合點,整合體育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課程,能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學科的魅力。
二、以協(xié)同為“連接點”,整合生活課程
“協(xié)同”是指將學生的體育學習與生活連接起來,讓學生在體育學練過程中學會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趨f(xié)同思想的體育跨界教學,教師要將學生的生活與體育學習連接起來,實現“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想。
以“協(xié)同”為體育跨界教學的“連接點”,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向生活、向世界“輻射”,學生的體育學習不再是封閉、固化的,而是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生成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以體育學科內容為載體和媒介,整合生活課程,讓學生的體育學習不斷拓展、延伸。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練“障礙跑”時,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爬、跨、跳、繞等過障礙的方式,并做到動作靈活、速度快。在教學中,筆者從生活出發(fā),將這種體育活動項目融入學生的生活,設計了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利用廢舊的輪胎做各種障礙,用教室中的課桌和椅子設置一些特定的場景,如可以作為“壕溝”“矮墻”“地雷”等,用生活中的繩子做成“鐵絲網”,等等。這樣的生活化實踐活動能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相關物品與“障礙跑”中的相關器材結合起來,讓學生的體育學習與生活真正協(xié)同起來,進而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
三、以實踐為“生發(fā)點”,整合德育課程
體育教學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德育”是一種實踐性的課程,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直接的德育知識”,還能讓學生獲得“間接的德育知識”。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以實踐為“生發(fā)點”,將德育課程與體育課程融合,在引導學生學練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育學生的道德智慧、道德能力,生成學生的道德品質與素養(yǎng),這是德育與體育課程融合的應有之義和應然之舉。
例如,在教學“武術——健身拳”部分內容時,筆者不僅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武術動作,包括拳、掌、肘、勾的打法和腳踢、膝頂、頭撞、按摔等技法,還將我國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人文歷史知識等融入、滲透其中。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的武術動作時,不僅能習得武術動作與技能,還能領略到武術作為一門國粹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此外,在教學中,筆者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一改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學生機械模仿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自主學習武術動作的基礎上,相互觀摩、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這種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又能拓展、延伸學生武術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地知曉了中華武術悠久的歷史,武術文化的博大、深邃,從而增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這種融入德育內容的體育教學,不僅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力,還能有效培育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文化自信,從而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和社會責任感。
以實踐為“生發(fā)點”,整合相關的德育課程內容,能實現體育教學與德育的多維度融合,讓德育在體育教學中“落地生根”,是跨界學習的重要方向。教師要想將德育與體育教學融合、融通,就要在體育教學中樹立一種“大課程觀”“大教學觀”,疏導體育與德育的融合點、交叉點,尋找體育與德育相互融合的協(xié)同性元素。這種體育與德育的整合,不是學科知識的堆砌和累加,而是一種有意義的關聯(lián)。因此,體育教師必須增強自身的課程整合意識,提升自身的課程整合能力,做到科學、合理、有效開展課程融合,發(fā)展學生的跨界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體育課程的跨界教學不是機械、盲目的內容組合,而是涉及多學科、多維度、多角度內容的有機、無縫的結合或融合。在實施體育跨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為了“整合”而“整合”,應充分發(fā)揮各門學科的優(yōu)勢和特質,充分彰顯各學科的教學意義以及學生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這種跨界整合教學的過程,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還能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更能充分發(fā)揮體育與各學科的“共性”,發(fā)揮體育學科與學生生活的“共性”,充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王素芳.多元融合? ?跨界競賽? ?實施體育“跨學科融合”[J].中國學校體育,2022,41(8):76.
[2]張文鵬,宣江鑫,諶平,等.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教學空間的革新、特征與推進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4):85-92.◆(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大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