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當前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和路徑選擇。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共建共享平臺缺乏、實踐教學活動不夠充分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建立共建共享平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等策略和路徑選擇,并介紹了相關的實踐案例。最后,本文強調評價體系的構建和評價方法的選擇對于共建共享的效果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教育;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傳承、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點。高職教育是培養(yǎng)具有職業(yè)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將區(qū)域性非遺文化融入高職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職業(yè)競爭力,促進區(qū)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1]。然而,目前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仍面臨諸多問題,如師資力量不足、共建共享平臺缺乏、實踐教學活動不足等。本文旨在探討這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和路徑選擇,以推動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一、相關概念解析
(一)高職教育
高職教育是指針對中等職業(yè)教育畢業(yè)生,以及具有同等學力的其他群體,提供高等職業(yè)教育和培訓的一種教育形式。它是中等職業(yè)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銜接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具有高技能、高素質、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適應社會和經濟發(fā)展需要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滿足社會各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促進人才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二)區(qū)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
區(qū)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文化性和藝術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是特定地區(qū)或民族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口頭傳統和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傳統手工藝、慶典和節(jié)日等方面的文化遺產。這些區(qū)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反映了當地社會和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并能夠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fā)展。
(三)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是指教師、學生、學校、企業(yè)等多方合作,共同建設和分享教學資源的過程。教學資源可以包括教材、教案、教學課件、多媒體資源、網絡資源、實驗數據等各種形式的教學內容。為了實現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和共享平臺,提高資源共享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和管理制度,保障資源的合法性和可持續(xù)性。
二、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的現狀分析
(一)區(qū)域性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現狀
區(qū)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和困境,其中包括傳承人口減少、傳承方式轉變、市場化需求與文化保護的矛盾、資金和資源缺乏等問題[2]。因此,保護和傳承區(qū)域性非遺文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參與,以及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和專家學者的合作,共同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工作。
(二)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的現狀
目前,高職教育在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一些高職院校在開設非遺文化相關專業(yè)課程時,加強了對區(qū)域性非遺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同時也注重了非遺文化的實踐教學,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此外,高職院校還積極開展非遺文化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建設和開發(fā)了一批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庫,以便更好地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這些資源庫包括了非遺文化相關的教材、課件、視頻、圖片、音頻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以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求。
(三)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些教學資源的質量不夠高,比如,內容陳舊、資料缺失、制作粗糙等,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有些高職院校尚未重視非遺文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無法充分滿足學生和教師的需求。除此之外,一些教學資源開發(fā)缺乏與行業(yè)對接,沒有充分考慮實際需求和應用場景,難以將非遺文化與產業(yè)融合,使教學資源失去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上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高職院校對文化傳承和非遺文化教育缺乏重視,導致在資源建設方面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和戰(zhàn)略性;二是專業(yè)人才缺乏,一些高職院校非遺文化專業(yè)的師資力量和專業(yè)技能較為薄弱,難以滿足教學資源開發(fā)和應用的需求。
三、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路徑與策略
(一)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的特點與類型
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具有以下特點:
1.地域性強:非遺文化是各地區(qū)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因此,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也具有較強的地域特點。
2.多樣性:區(qū)域性非遺文化的種類繁多,包括傳統技藝、習俗、節(jié)慶等多種類型,因此,教學資源也呈現出多樣性。
3.可視性強:非遺文化傳承的形式多樣,涉及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因此,教學資源在可視性方面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
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類型:
1.教材類資源:以非遺文化相關的書籍、期刊、報紙等出版物為主,提供理論性和歷史性知識,為教學提供理論支撐。
2.視頻類資源: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了非遺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過程,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方式。
3.圖片類資源:以圖片為主要形式,記錄了非遺文化的實物、場景、表演等,為學生提供視覺上的體驗和參考。
4.音頻類資源:以音頻為主要形式,記錄了非遺文化中的音樂、歌舞等,為學生提供聽覺上的體驗和參考。
(二)共建共享的路徑選擇
共建共享是指多方面合作,共同建設和分享資源,共同推進教育發(fā)展。為了實現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高職院??膳c當地教育部門進行協調,通過合作共同開發(fā)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教育部門可以提供資金和人力資源,幫助學校開展相關工作。高職院校可以邀請當地非遺文化相關行業(yè)協會的專家參與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共同制訂教學內容和方案,并提供教學資源的實踐指導和技術支持[3]。
(三)共建共享的策略
共建共享是指多方面合作,共同建設和分享資源,共同推進教育發(fā)展。
1.確定共建共享的目標和內容:明確共建共享的目標和具體內容,制定合理的規(guī)劃和計劃,為合作提供明確的方向和具體步驟。
2.加強交流合作:建立合作平臺,加強學校、行業(yè)協會、社會組織等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交流和合作,建立互信關系,增強合作意識和合作效果。
3.共同制定教學方案和標準:學校、行業(yè)協會和社會資源共同制定教學方案和評估標準,確保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提高教育質量。
4.教學資源的共享:通過合作,共享教學資源,包括課程資料、實踐場地、教學設備等,實現資源的共享,減輕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果。
5.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各合作方根據自身的優(yōu)勢,分工合作,互補互助,達到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揮合作效果。
6.共同推廣和宣傳:合作完成后,共同推廣和宣傳成果,擴大影響力和合作效果,提高社會認可度和接受度,促進共建共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實踐案例
(一)湖南某高職院校的實踐案例
湖南某高職院校在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方面,有一個實踐案例。該院校與當地某非遺傳承人合作,共同開展非遺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項目。
該項目圍繞湖南傳統非遺文化——湘繡進行教學研究,從湘繡的文化背景、技法、材料等多個方面展開探究[4]。通過實踐課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結合起來,使學生深入了解了湘繡的文化內涵和技術精髓,并掌握了湘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該院校充分利用當地非遺傳承人的資源,邀請其來校授課,為學生傳授湘繡技法和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非遺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現狀和傳承保護。同時,學校也為傳承人提供展示和推廣非遺文化的機會,加強社會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
(二)廣東某高職院校的實踐案例
廣東某高職院校在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方面,也有一個實踐案例。該院校與當地的陶藝非遺傳承人合作,共同開展了陶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項目。該項目結合當地陶藝的傳統工藝和文化特色,通過實踐課程讓學生深入了解陶藝的歷史淵源、傳統技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在課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陶藝制作的基本技能和工藝流程,還了解了陶藝文化的背景知識和非遺傳承的意義。
該院校在共建共享方面,充分利用當地陶藝非遺傳承人的資源,邀請其來校進行實踐教學,為學生傳授陶藝制作技藝和文化知識。同時,學校也為傳承人提供展示和推廣非遺文化的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當地的陶藝非遺文化。
(三)江蘇某高職院校的實踐案例
江蘇某高職院校在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方面,也有一個實踐案例。該院校與當地的“揚州木版年畫”非遺傳承人合作,共同開展了“揚州木版年畫”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項目。
該項目旨在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揚州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制作技藝,并激發(fā)學生對非遺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興趣和熱情。在課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在學習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和技能的同時,也了解了當地的民俗文化和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傳承人還向學生介紹了木版年畫的歷史沿革、工藝流程、題材特點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
該院校在共建共享方面,與當地非遺傳承人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非遺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活動。學校為傳承人提供展示和推廣非遺文化的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當地的“揚州木版年畫”文化。同時,學校還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非遺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活動,建立了一個“揚州木版年畫”文化研究團隊,由學生和傳承人共同組成,通過團隊合作和實踐活動,不斷提高木版年畫制作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五、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評價體系
(一)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需要綜合考慮評價對象、評價目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等因素。具體來說,評價體系的構建應該具備科學性、全面性、公正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等特點。也就是說,評價體系需要從多個角度全面評估被評價對象的各方面表現,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同時評價方法也要具備實用性和操作性,方便使用者進行操作和評估結果的解讀。另外,評價體系還需要具備靈活性,根據評價對象的特點和不同的評價目的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5]。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體系的核心和基礎,直接影響到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
1.明確評價目標和評價對象:評價指標體系應該根據不同的評價目標和評價對象制訂不同的評價指標。
2.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技能、情感和態(tài)度等多方面情況,采用多種評價指標,以形成全面、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3.可操作性:評價指標設計應該具有明確、具體、可度量的特點,便于教師進行評價。
4.可比性:評價指標之間應該具有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關系,以使評價結果的比較和分析有意義。
5.普適性:評價指標的設計應該符合教育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要求,適用于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學生評價。
(三)評價方法的選擇
1.測驗法:通過測試、考試等方式,測定學生在特定領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掌握程度。
2.觀察法:通過觀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評價其態(tài)度、行為和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
3.訪談法:通過面對面的問答、交流、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情況。
4.問卷調查法:通過發(fā)放問卷與學生自主填寫,了解學生的態(tài)度、觀念、評價等方面的情況。
結束語
綜合分析表明,當前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存在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了建立共建共享平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等策略和路徑選擇,并介紹了實踐案例。評價體系的構建和評價方法的選擇對共建共享的效果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的研究為高職區(qū)域性非遺文化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峙.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評四川非遺文化整合與傳承[J].傳媒,2023(1):99.
[2]方琴.非遺文化生態(tài)區(qū)及其保護利用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2.
[3]南楠.“區(qū)域性非遺展覽”策展路徑探索:以“三山湟水間花兒與少年:青海西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為例[J].博物館管理,2022(2):59-67.
[4]劉濤.政府主導下高職教育區(qū)域性實訓基地建設及運作研究[J].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7(2):13-15.
[5]李真.區(qū)域性高職院校大學生語言能力的調查與分析[J].文教資料,2017(29):28-29.
作者簡介:熊智(1983— ),女,苗族,湖南鳳凰人,湘西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民族服飾設計,苗族蠟染技藝。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非遺技藝類課程線上教學資源開發(fā)策略研究(ZJGB2022878立項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