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片作為視聽產(chǎn)品,兼具娛樂、教育、信息傳遞的作用。中國文化紀錄片的英譯通過向外國觀眾展示真實影像,傳遞文化和歷史信息,講述真實故事,達到文化教育、傳播和交流的目的。本文以目的論為指導(dǎo),文化紀錄片《傳承》為語料,分析了該紀錄片中字幕翻譯對于文化傳播和交流目的的實現(xiàn)。
【關(guān)鍵詞】文化紀錄片;字幕翻譯;目的論;《傳承》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7-0061-04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州醫(yī)科大學(xué)外語部2023年高水平大學(xué)一流本科建設(shè)經(jīng)費資助項目“目的論視角下文化紀錄片的翻譯研究——以《傳承》為例”;2022年廣州市教育局高??蒲许椖俊坝⒄Z通用語(ELF)視角下大學(xué)生語言態(tài)度及跨文化交際意愿研究”(項目編號:202235361)研究成果。
一、引言
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的視聽產(chǎn)品,既能給人們帶來娛樂和愉悅,又能傳遞真實的信息,起到教育觀眾的作用。在影視作品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字幕翻譯的影響不亞于文學(xué)翻譯,文化紀錄片能通過向外國觀眾展示真實的影像,傳遞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講述真實的故事,達到文化教育、傳播和交流的目的,字幕翻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傳播意義。
本文以文化紀錄片《傳承》為例,該紀錄片介紹了中國50位文化傳承人掌握的各種傳統(tǒng)技藝,展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和傳承的偉大智慧。紀錄片中有著大量的文化詞匯、習(xí)語和諺語,翻譯好字幕對于幫助外國觀眾了解中國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jù)Katharina Reiss(1981)提出的文本類型理論,文本具有表達性、信息性和操控性,《傳承》紀錄片的字幕既是信息性文本,向受眾提供事實信息,又是操控性文本,可以激發(fā)觀眾對中國的興趣,甚至親自前往中國。
本文以德國功能主義目的論為理論框架對譯文進行分析。紀錄片《傳承》的翻譯目的是向外國觀眾介紹中國文化,幫助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因此,本文希望從目的論的角度對《傳承》的英譯字幕進行研究分析,為文化紀錄片的翻譯提供參考,更好發(fā)揮紀錄片的文化傳播和國際宣傳功能。
二、目的論與文化紀錄片的翻譯
目的論由漢斯·弗米爾(Vermeer)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根據(jù)弗米爾的觀點,翻譯作為一種行為,由它在目的語境中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來決定。譯者應(yīng)根據(jù)所要達到的翻譯目的來確定翻譯方法和策略 (Reiss&Vermeer, 2013)。目的論包括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其中目的規(guī)則居于首位,忠實原則和連貫原則都隸屬于目的原則,忠實原則服從于連貫原則。
目的原則指翻譯行為是由翻譯的目的決定的,所有譯文都為了既定的目的而產(chǎn)生,并為這個目的服務(wù)。因此,要想明確譯文的目的,必須對觀眾有充分了解,才能充分發(fā)揮譯文的作用。連貫規(guī)則關(guān)注的是目標語篇在目標情境和功能下對目標受眾是否有意義,因而紀錄片的譯文必須考慮到目標觀眾的文化背景和知識,以對目標受眾來說意義連貫的方式翻譯。忠實原則要求目標觀眾所接收到的信息與原文所傳遞的信息具有一致性,即翻譯應(yīng)在一定程度上忠實于原文。
紀錄片是文字、旁白、圖像、音樂的結(jié)合,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傳遞大量的信息(鄭文桂,2019)。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影視作品的特性。一方面,譯者可以借助聲音和圖像來解釋內(nèi)容,在觀眾能夠充分理解內(nèi)容的前提下,迎合影視作品的特點,刪減已經(jīng)通過聲音和圖片傳遞、不妨礙理解的信息,使觀眾能夠沉浸于觀看紀錄片的樂趣,欣賞中國文化的講解。另一方面,由于影視作品的時空限制,英譯字幕的長度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字幕翻譯的譯者需要考慮到觀眾的閱讀速度和接受度,將譯文與紀錄片的聲畫有機結(jié)合,刪減讓觀眾難以理解的重復(fù)、混淆信息,在表達形式上采取簡單易懂的詞匯和句式(王濤,2023),改善觀眾的觀看體驗,提高中國文化對外國人的吸引力。
本文中,《傳承》的翻譯目的是在時空限制下,借助聲音和圖像的輔助,普及和推廣中國傳統(tǒng)技藝,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字幕的翻譯都應(yīng)服務(wù)于翻譯目的,并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調(diào)整。
三、紀錄片《傳承》中的翻譯實例分析
(一)目的原則
根據(jù)目的原則,《傳承》紀錄片的翻譯目的是字幕英譯的核心,它決定了翻譯方法和技巧的使用。翻譯應(yīng)充分考慮其目標受眾——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觀眾,翻譯目的的實現(xiàn)取決于觀眾對中國文化的看法以及他們對紀錄片傳遞的信息的理解。而《傳承》作為一部文化紀錄片,包含了數(shù)量龐大的文化負載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為了達到科普和推廣中國傳統(tǒng)技藝的目的,譯者應(yīng)該把文化的精髓翻譯得通俗易懂,使觀眾領(lǐng)會到文化之美。
以下為兩個翻譯實例:
例一:他們在窖壁上挖出一個個深眼,口小里大,呈品字形上下交錯排列。
譯文:They dig many deep holes in the wall of the cistern. The mouths are small, yet the inside big. They are in stagger arrangement.
分析:在介紹甘肅蓄水窯池建造技藝的一集中,傳承人告訴觀眾,窖壁上的眼要像漢字“品”一樣錯開。在他說話的同時,畫面展示了洞眼的排列方式,這里的翻譯“in stagger arrangement” (錯開排列)也足以讓觀眾理解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在旁白和圖像的輔助下,已經(jīng)達到了翻譯的目的,因此可以省去“品”這個會對外國觀眾造成理解困難的內(nèi)容,以保持字幕的簡潔,減輕對外國觀眾理解的影響,從而使觀眾沉浸于紀錄片中對技藝的介紹。
例二:從司南演變而來的羅盤,在盤面上以同一圓心記載著二十四節(jié)氣、陰陽八卦、天干地支等信息。
譯文:Compass, evolving from a south-indicating ladle known as Sinan, records the 24 solar terms, yin-yang eight trigrams, Chinese era and other information, with the same circular center on its surface.
分析:在介紹羅盤制作技術(shù)的一集中,旁白提到了羅盤在中國古代的前身“司南”。由于字幕沒有解釋司南的指南功能,圖像上也沒有司南的畫面,如果譯者不加說明,外國觀眾無法理解司南的含義,也無法理解從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繼承下來的羅盤制作技術(shù)的價值。因此,在翻譯“司南”時,譯者增加了對于司南功能和背景的解釋:a south-indicating ladle。在此句翻譯中,釋義信息較短,敘述緩慢,為內(nèi)容解釋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而通過額外的講解,觀眾能更好地了解萬安羅盤的歷史和傳承這一技術(shù)的價值,從而保證信息和文化的傳播。
根據(jù)目的論三大原則的關(guān)系,作為該理論核心的目的原則是譯者在遵守其他原則時應(yīng)牢記的前提。因此,如果原則之間存在矛盾,為了達到翻譯的目的,可以犧牲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
以中醫(yī)術(shù)語的翻譯為例。在漢語中,對癥狀和效果的描述都有特定的詞匯,遣詞造句簡潔而內(nèi)涵豐富。為了使中醫(yī)術(shù)語清楚易懂,譯者必須犧牲形式,對其進行準確的解釋。然而,即使中醫(yī)癥狀和處方被翻譯成語言上可以理解的形式,中醫(yī)的確切內(nèi)容對于西方觀眾來說也可能是陌生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因此為了介紹中國文化,由于紀錄片的局限性,有時連貫性規(guī)則中的文化部分也要做出取舍,這意味著即使觀眾不能完全理解中醫(yī)的內(nèi)涵,我們也要向他們介紹中醫(yī)的文化內(nèi)容。例如:
原文:舒筋活骨
譯文:Stimulate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and cause the muscles and joints to relax
雖然原文“舒筋活骨”只有四個字,但其翻譯卻并不容易。如果譯者試圖保留原文的四字結(jié)構(gòu)或翻譯“舒”“筋”“活”“骨”的字面意思,觀眾將無法完全理解這里介紹的內(nèi)容。因此,譯者沒有被原文結(jié)構(gòu)所束縛,而是對其具體含義進行了詳細的解釋。此外,雖然在解釋之后,由于“舒筋活骨”在譯語文化中并不存在,觀眾可能不認可“舒筋活骨”的療效,但讓外國觀眾理解它的基本含義,有助于加深觀眾的印象,從而在后續(xù)觀看中進一步接納新的信息。
(二)連貫原則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行為,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而且是文化信息的轉(zhuǎn)換。連貫原則包括語內(nèi)和語際的連貫,譯文必須翻譯成譯語文化中的目標受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因此,譯者只有掌握好目標語言和譯語文化,才能使縮小譯文中的文化差距,成功地轉(zhuǎn)換文化信息,并符合目的規(guī)則的要求。這種連貫包括文化的連貫和語言的連貫。
1.文化連貫
在文化紀錄片的翻譯中有大量的文化負載詞和文化負載內(nèi)容??紤]到原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間的巨大差異,在譯語文化中解釋這些概念并使其被理解是通關(guān)文化紀錄片傳播中國文化魅力的關(guān)鍵。這要求譯者既熟悉兩種文化,又能將原文化以可理解的方式轉(zhuǎn)化為譯語文化。
文化負載詞,如中國節(jié)氣,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是文化常識,但對于目標觀眾來說是難以理解的。用譯語文化中熟悉的、意義相近的概念來代替原文中的節(jié)氣,可以使譯文實現(xiàn)與原文相同的功能和效果。當譯語文化中沒有完全對等的概念時,用兩種文化中相近概念的最大的疊部分來代替原概念可以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例如:
原文:立夏
譯文:the beginning of summer
分析:在翻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立夏”時,譯者給出了時間信息:初夏,這是兩種文化中存在并重疊的一部分。雖然翻譯不精確,但節(jié)氣在該文化紀錄片的語境下用于介紹某種技術(shù)時作為時間標記,可以讓目標觀眾對時間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紀錄片的內(nèi)容。相應(yīng)的,4月19日至21日之間的“谷雨”可翻譯為“四月下旬”,10月23日左右的“霜降”可譯為“十月下旬”。
此外,連貫規(guī)則還為許多俚語或典故的翻譯提供了指導(dǎo),這些俚語或典故經(jīng)過多年的使用,現(xiàn)在具有多重意義(包括其字面意義和潛在或暗示意義)。在翻譯這些內(nèi)容時,譯者應(yīng)該向目標受眾闡釋潛在含義。例如:
原文:萬安羅盤在此時便開始大顯身手,成為商人眼中的“香餑餑”。
譯文:It was a good opportunity to develop Wanan compass business, merchants favorite thing.
分析:這個例子翻譯了俚語“香餑餑”的潛在含義,將其隱含的意思直接譯為“最喜歡的東西”而不是“美味的面包”,避免了對觀眾造成困惑,也使觀眾更接近紀錄片的原義,確保目標觀眾對紀錄片的反應(yīng)和理解與中國觀眾一樣。
2.語言連貫
紀錄片翻譯也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之間的差異。中文中,講述者常通過比喻、排比和夸張等修辭手法來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營造情感氛圍,而英語使用者更習(xí)慣簡單、自然和簡潔的表達方式。連貫原則要求譯者給觀眾提供可理解的、目標觀眾習(xí)慣的語言表達,使觀眾更專注于紀錄片的內(nèi)容而不是語言形式。因此,在紀錄片,尤其是在旁白的翻譯中,譯者需要對相對繁復(fù)的修辭進行調(diào)整,留下最本質(zhì)的部分,符合觀眾的語言習(xí)慣。例如:
原文:木者春生之源,木為生命之源。
譯文:Trees are the source of spring and life.
分析:這個例子來自一集結(jié)尾的旁白。兩句話結(jié)構(gòu)相同,對仗工整。譯者將這兩句話結(jié)合在一起,去掉重復(fù)的部分,使之更加自然,更符合目標觀眾語言習(xí)慣。
3.忠實原則
在目的論的三原則中,忠實原則隸屬于目的和連貫原則,為了紀錄片的功能和目的觀眾的理解,譯者往往會犧牲原文的結(jié)構(gòu)、部分文化信息、語言特征等。因此,在采用音譯、逐字翻譯等直譯方式時,譯者首先要考慮譯文是否符合目的和連貫原則的要求,在遵循目的和連貫原則的同時,盡可能地貼近原文。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常常無法找到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對等詞或表達,而逐字翻譯又可能使觀眾感到疑惑。這些詞通常采用音譯,保留原始語言特征。不少專有名詞和文化負載詞,如jiaozi(餃子)、toufu(豆腐)、kongfu(功夫)等,早期都采用了這種翻譯方式,隨著海外華人人口的增長和中國文化的傳播,這些詞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并被納入詞典。雖然音譯詞對于目標觀眾來說可能是陌生的,但通過屏幕上的聲音和影像,他們不僅可以聽到這些單詞在原語言中的發(fā)音,還可以看到他們是什么。因此,影視作品中的音譯也有助于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促進觀眾對于內(nèi)容的理解。
在紀錄片《傳承》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少數(shù)民族的名字:Miao(苗)、Yao(瑤)、Taiwan aborigine Atayal(阿泰亞)。在介紹這些技藝傳承者時,這些民族的名稱反復(fù)出現(xiàn),很容易記憶。而在畫面的幫助下,目標觀眾還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服裝,外貌和生活方式。此外,傳統(tǒng)節(jié)日、技藝和服裝的翻譯,如Naadam(那達慕)、Shidao(師刀)、Chaozi(炒籽)、Feibo(飛鈸)等,這些具有獨特文化意義的詞語,經(jīng)過聲、圖相結(jié)合的多維介紹,以文化符號的形式傳達給觀眾,忠實于原文的同時,也達到了翻譯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紀錄片中文化負載詞密集,因此不能過度使用音譯,否則觀眾也會因為無法處理過多的新概念而感到觀影疲憊。
四、結(jié)語
紀錄片能通過向外國觀眾展示真實的影像,傳遞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講述真實的故事,達到文化教育、傳播和交流的目的。本文以央視紀錄片《傳承》為語料和研究對象,以功能學(xué)派目的論為框架,分析了該紀錄片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以其為文化紀錄片的翻譯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過影視作品“走出去”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Katharina Reiss.Type,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on Making in translation[J].Poetics Today,1981(4):121–131.
[2]Katharina Reiss,Hans J. Vermeer.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Skopos Theory Explained[M].St.Jerome,2013.
[3]王濤.目的論指導(dǎo)下的紀錄片字幕翻譯——以《大法官金斯伯格》為例[J].今古文創(chuàng),2023(07):104-106.
[4]鄭文桂.紀錄片畫面語言表現(xiàn)力探析[J].大觀(論壇),2019(11):128-130.
作者簡介:
刁佳琪(1996.8-),女,漢族,廣東梅州人,碩士,廣州醫(yī)科大學(xué)助教,研究方向:二語習(xí)得、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