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學玉
貴州省安順市人民醫(yī)院婦產科,貴州 安順 561000
子宮內膜息肉是指子宮壁血管、內膜腺體局灶性增生而形成的結節(jié),多屬于良性病變,誘發(fā)機制與性激素功能紊亂、子宮內膜免疫平衡失調等病理生理變化相關[1-2]。目前臨床常應用宮腔鏡技術實現術中對宮腔病變組織情況的清晰探查,其中宮腔鏡雙極電切、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等均在臨床子宮內膜息肉治療中有所應用[3]。除了有效清除宮腔病變以外,子宮內膜息肉臨床治療還對術者控制術后病灶組織殘留的質量提出較高要求,而常規(guī)電切術主要采取電凝切除方式,并未能夠充分滿足臨床控制組織殘留方面的需求;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能夠彌補常規(guī)電凝切除的不足,術中配合負壓抽吸清除殘留組織,且能夠利用冷刀技術控制深層組織損傷,對提升子宮內膜息肉手術病灶清除質量有重要意義[4-5]。選取2021 年6 月—2022 年4 月貴州省安順市人民醫(yī)院接收的86 例育齡女性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就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治療育齡女性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以期提升手術效率、改善患者預后,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接收的86 例育齡女性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采取傳統(tǒng)雙極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的43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采取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治療的43 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5~36 歲,平均(30.75±2.47)歲;其中子宮內膜息肉病灶直徑為11~16 mm,平均(13.64±1.08)mm。觀察組年齡為26~36 歲,平均(30.77±2.43)歲;其中子宮內膜息肉病灶直徑為10~16 mm,平均(13.67±1.04)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滿足《婦科內鏡學》中子宮內膜息肉及診斷標準[6],B 超提示患者子宮出現占位性病變;②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出現異常陰道出血、月經異常等癥狀。排除標準:①合并癌前病變、子宮脫垂等其他宮腔疾??;②合并急性生殖系統(tǒng)感染。
雙極電切宮腔鏡:Karl Storz,型號26105 FA 12;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Karl Storz,型號26092AMA。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行喉罩下麻醉。常規(guī)消毒外陰后,明確子宮內息肉具體位置,自子宮頸外口深入宮腔,緩慢擴張子宮頸口。雙極電切宮腔鏡系統(tǒng)選擇常規(guī)治療模式,電功率300 W,將子宮頸口擴張至9.5 mm。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參數設置如下:動力主機1 800~2 100/min,吸引泵350 mL/min,膨宮泵130~170 mmHg,400 mL/min,將子宮頸口擴張至8.5 mm。接著使用0.9%生理鹽水作為膨宮介質,維持直視視角沿子宮頸管緩慢置入宮腔鏡,深入宮腔。
對照組明確息肉位置后,電凝凝切清除病變組織,電凝止血。
觀察組術中將刨削刀頭緊貼病灶根部,與子宮內膜保持平行后逐步旋切,操作全程配合刨削刀頭負壓吸引,對病灶行原位旋切時配合抽吸,逐漸縮小息肉。直至切除平面與宮腔平面持平且完全游離病灶組織后停止操作,使用卵圓鉗夾出游離組織。
兩組術后0.5 h 復查生化指標
①對比兩組手術指標(術中出血量、灌注介質總量及吸入量、手術時間、術后至首次月經來潮時間)。②分別于術前1 d、術后1 d,抽取兩組空腹靜脈血3 mL,測定其血鈉、血糖、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血鈉采用離子選擇電極法(ion selective electrode,ISE)直接法測定,血糖采用血糖儀(豫械注準20212220005,型號:XD-20G200)測定,FSH 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③比較兩組術后3 個月內并發(fā)癥(宮腔粘連、尿路刺激征、盆腔感染、子宮穿孔)總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低,灌注介質總量及吸入量較低,手術時間較短,術后至首次月經來潮時間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
術前1 d,兩組血鈉、血糖、FSH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血鈉較術前稍有下降,血糖、FSH 較術前高,兩組各項生理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生理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生理指標水平比較()
?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2.33%,低于對照組的20.9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
子宮內膜息肉均屬于臨床婦科常見宮頸病變,多發(fā)于育齡期女性;宮腔鏡技術已成為目前臨床針對以上兩類宮頸內病變進行診斷、治療的常用手段,宮腔鏡下手術能夠最大限度保留子宮結構完整性的基礎上對子宮內膜息肉病灶進行處理[7]。宮腔鏡下電切術雖然能夠對子宮內膜息肉及占位病變予以電凝切除,但相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合并刮宮史、剖宮產史者電切術后可能繼發(fā)宮腔粘連,分析原因為在操作期間電切設備與宮壁距離過近易導致子宮內膜基底組織損傷[8]。為有效減輕此類術源性損傷對患者術后宮腔生理功能恢復的影響,臨床致力于研發(fā)能夠在有效清除病灶基礎上實現低創(chuàng)操作的治療技術。
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主要利用機械性冷刀對宮腔病灶實施旋切,在保證清晰操作視野的同時維持宮腔體腔穩(wěn)定性,其所具備的全自動雙管泵系統(tǒng)能夠作為術者清除子宮內膜、黏膜壁病灶的有力輔助措施,且機械性冷刀對于子宮內膜完整性的破壞較小,整體來看,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在維持患者生化代謝穩(wěn)定性方面做出了充分的努力[9]。
關于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在子宮內膜息肉、治療當中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中出血風險控制效果較優(yōu),術中出血量僅為(3.09±1.68)mL,低于對照組的(5.46±1.79)mL(P<0.05);觀察組術中灌注介質用量較少,術后卵巢功能恢復效率較高,與戚小霞等[10]研究結果相近,該研究顯示刨削組術中出血量為(8.11±2.88)mL,低于電切組的(19.78±5.11)mL(P<0.05),分析原因或與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在穩(wěn)定患者生化代謝機制穩(wěn)定性等方面的優(yōu)勢有關。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的應用,能夠彌補常規(guī)電切在控制術中電熱損傷上的不足,維持患者宮腔深層組織結構完整性,定點靶向清除宮腔內病變的同時避免術中大量出血誘發(fā)額外應激反應[11-12]。自息肉根部運用冷刀技術對病灶進行處理,且避免清除操作損傷深部組織,有助于控制宮腔鏡術中出血風險,同時配合負壓吸引措施能夠及時清除術中殘片,避免殘留凝血塊等影響術野,縮短操作時間。
其次,術中膨宮液壓力>50 mmHg 屬于宮腔鏡術后繼發(fā)疼痛的危險因素,且術中灌注介質出入量控制不當還可能增加患者并發(fā)水中毒的可能性[13]。應用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治療,將生理鹽水作為膨宮液,可利用這一電解質灌注介質維持機體血漿滲透壓水平穩(wěn)定,且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的冷刀操作優(yōu)勢對減少術中子宮內膜基底、黏膜損傷有重要作用。在避免損傷宮腔組織的前提下進行病灶清除操作能夠減少灌注液經血管吸收量,防止機體因過度吸收液體而繼發(fā)低鈉血癥[14]。觀察本研究結果可見,術后兩組圍術期內血鈉、血糖及FSH 水平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細微波動,對照組術后血鈉水平下降程度稍大于觀察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以上結果來看,宮腔鏡電切術與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在穩(wěn)定患者生理狀況上的效果相當,短期內不易誘發(fā)嚴重的術后應激性損傷。同時,從兩組術后月經來潮恢復時間來看,觀察組術后月經恢復較快,由此可見,長期看來,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對子宮內膜息肉及患者預后的改善作用較為顯著。術中嚴格控制灌注介質的使用量,同時借助冷刀機械性操作技術自病灶根部而非表面予以切除,僅需將子宮頸口擴張至8.5 mm,可有效減輕宮頸口擴張對患者術后宮腔生理功能恢復的影響,促進患者術后月經恢復[15]。
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同樣是患者預后質量的重要體現。傳統(tǒng)電切治療術中會產生熱輻射,進而對子宮內膜組織產生刺激,不利于控制術中宮腔內膜余量,且可能導致患者術后因宮腔愈合不良、組織損傷而繼發(fā)局部粘連[16-17]。觀察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控制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對提升子宮內膜息肉及患者治療安全性有重要作用。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的冷刀技術能夠避免電熱輻射對患者子宮內膜、黏膜組織產生刺激,阻止術側瘢痕形成。同時,宮腔鏡引導下的組織、血管分離操作本身已保證較高的操作清晰度,加上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具有負壓吸引殘余組織的功能,以上優(yōu)勢綜合作用下,術中繼發(fā)應激性創(chuàng)傷的可能性較低,對于控制術后宮腔粘連、盆腔感染的形成有重要作用[18]。
綜上所述,在育齡女性子宮內膜息肉治療中應用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治療,與應用傳統(tǒng)雙極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在穩(wěn)定患者生理狀況上的效果相當;新型宮腔鏡刨削系統(tǒng)較能夠控制術中出血風險及灌注介質用量,提高手術操作效率及安全性,促進患者月經盡快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