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花 李碧嬌
大自然、小伙伴,這是童年的主題。每個人都有對自然的天然向往,學校理應守護學生美好的童年。
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以下簡稱“云小”)基于“一校多區(qū)”的辦學格局,將“向自然”的理念融于其中,將“尚自然,悅童年,向未來”作為學校辦學的核心主張。這一主張從尊重人的天性出發(fā),致力于追求與自然的和諧親近,探索自然的神奇奧秘,給予兒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發(fā)揮其在自然中學習、探索、體驗的自主權,增強兒童的想象力、實踐力、創(chuàng)造力,賦予童年生活應有的“福利”。
云小從學生成長出發(fā),根據(jù)兒童認知規(guī)律和個性發(fā)展特點,以共享式課堂和項目式學習來構建小學科學“向自然”特色課程,旨在融通自然的啟示和教育的真諦,重點建設多維的成長空間,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從而推動學校課程改革,最終形成聚焦學生素養(yǎng)的課程文化,實現(xiàn)“培養(yǎng)眼里有光、心中有愛、腳下有力的人”這一價值追求。
學校著力建設情景式、實景場、體驗式的“向自然”課程環(huán)境,精心打造“一園、三館、三區(qū)、N體驗基地”。
“一園”為集植物多樣性研究與動物飼養(yǎng)觀察于一體的山水園,園內(nèi)設有小橋流水、亭臺廊道,將四季交替與水景生態(tài)結合。學生在這里觀魚蟲、賞草木,聆聽風的呼吸,感受四季的變化。
“三館”為人防館、宇宙館、草木館,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體驗項目和綜合性的展示空間。人防館是學校和人防部門共同打造的專業(yè)化的宣教體驗館,通過聲、光、電、VR 互動等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使其理解生命的意義,學會尊重生命;宇宙館有太陽系八大行星介紹體驗墻、腳踏車點亮宇宙互動裝置、月相演示模擬、時光膠囊、VR 宇宙穿梭體驗等設施設備,對學生進行天文知識普及和航天知識啟蒙教育;草木館全方位展示學生“向自然”特色課程的研究成果,根據(jù)季節(jié)和項目定期更換,里面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學生與家長一起在大自然中的活動所得,也是“向自然”課程向家庭拓展的生動體現(xiàn)。
“三區(qū)”為“紙愛自然”“音樂空間”“詩經(jīng)花園”等主題活動區(qū)域,為學生提供課程活動專用場所?!凹垚圩匀弧笔且约垶槊降乃囆g工作坊,學生在這里對紙張進行全面的研究,將廢紙制作成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實現(xiàn)廢紙的“華麗轉身”;“音樂空間”是學生探究樂器奧秘、展示音樂特長的舞臺,培養(yǎng)藝術和科學素養(yǎng);“詩經(jīng)花園”根據(jù)季節(jié)時令特點種植不同的農(nóng)作物,是集勞動教育與詩經(jīng)文化研究為一體的學習體驗區(qū)。
“N 體驗基地”將校內(nèi)、校外資源相融合,形成合力,提高課程實施的影響力。校內(nèi)的“笑臉墻”上,有學生繪制的自己的笑臉;每年新生入學時合力種下的小樹苗,伴著他們一起成長,一年一棵,漸漸長成一片“入學林”;“氣象站”上不起眼的風向標、氣溫計,接上傳感器,連到物聯(lián)網(wǎng),就能分享陽光,分擔風雨。學生走出校園,在科技館觸摸科技、感受科技,在生態(tài)園用鏡頭捕捉一只只小鳥的身影,用畫筆記錄下動人的一刻。濕地公園、博物館、青少年實踐基地等都成為學生學習的廣闊天地。
基于“尚自然,悅童年,向未來”這一核心主張,云小逐步完善了小學科學“向自然”特色課程體系圖譜,以自然為課程資源,面向全員、指向全面,構建了以科學學科為主的學科課程與實踐體驗為主的活動課程相結合的小學科學“向自然”特色課程體系,并不斷向縱深推進。
一是學科課程。以科學課程為主,分學科基礎課程和學科拓展課程兩大版塊。學科基礎課程為全員必修課程。云小基于大單元教學的理念,對原本零散、瑣碎的活動進行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引導學生從原來對知識“點”的學習,轉變?yōu)閺摹熬W(wǎng)”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并且將知識、事物與個體自我進行有機整合,促進課堂方式變革,在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的同時推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學科拓展課程是云小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積極構建的,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木、一景一物,拓展了學習資源。云小基于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和培養(yǎng)目標,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四個系列,面向學生征集“我感興趣的科學項目式學習課程”,根據(jù)學生的意見遴選“故事中的科學”“有趣的聲音”“多彩的光”“人體與健康”“神秘的宇宙”等10多個課程主題,設計了近100個課例,系統(tǒng)地將課堂搬進大自然,踐行知行合一,注重學用結合。
二是“學科+”課程,分為橫向模塊課程和縱向遞進課程。橫向模塊課程是以年級為單位開發(fā)的多學科主題課程;縱向遞進課程注重學科進階,將“向自然”理念拓展延伸至語文、數(shù)學、英語、藝術等學科課程,讓學生能在多門學科課程中找到興趣,培植自信,不斷實現(xiàn)新的發(fā)展。以云小的四季課程為例,該課程從秋季起步,學生走進農(nóng)田掄起鋤頭,感受勞動的意義,用收獲的果實、掉落的樹葉來裝點校園,呈現(xiàn)秋天斑斕的色彩;冬季,學生迎來悅冬小“食”光,和小動物一起過冬,學習植物與寒冬交鋒中進化出的“保命”措施,探索神秘的宇宙,觀察風雨雷電、霜露彩虹;春季,學生與春風同行,一起講述種子的故事,做快樂的小蠶農(nóng),感恩遇見,感受春的氣息;夏季,學生在“夏”雨天開始了數(shù)雷行動,在蟬鳴聲中編織起愜意的田園夢,展開“驅蚊大戰(zhàn)”,在10 歲的夏天里尋找成長的記憶,在“夏滿芒夏暑相連”中探尋節(jié)氣的奧秘。
云小充分發(fā)揮科學組教師的特長與優(yōu)勢,致力于“向自然”特色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在梳理課程項目的同時,編寫了《“向自然”科學拓展課程案例集》《“向自然”科學拓展課程手冊》,為師生順利開展活動提供了保障。同時,云小集全學科教師之力,開發(fā)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編寫《“向自然”橫向模塊課程綱要》,為跨學科主題課程項目的實施提供依據(jù)。學校與張家港融媒體中心合作拍攝了《聽見·二十四節(jié)氣》視頻,帶領云小的“小云雀”們從校園里出發(fā),飛向美麗鄉(xiāng)村,感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nóng)耕文化,充分展示了“小云雀”們的研究成果。
云小優(yōu)化評價載體、內(nèi)容及方式,結合“向自然”特色課程的實施,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和表現(xiàn)性評價。每個學生都有一本“成長的羽翼”積點存折卡,云小開展“向自然”積點行動,把他們的思想品行、課程學習、團隊協(xié)作、特長愛好等基本素質的表現(xiàn)全部納入評價體系,并以積攢積點兌換獎勵的方式提高學生積極性。每至期末,云小還會開展游園活動,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例如“游學自然間”課程,學生依據(jù)游園路線圖的提示在“自然探險家 一起來打卡”的地圖上打卡、通關,獲得大(?。┱拢處煂W生所得的印章進行分析,評估學生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是“線上”學習平臺。學校在微信公眾號上開設了“向自然”特色課程專欄,向學生、家長、教師定期發(fā)布學?!跋蜃匀弧闭n程內(nèi)容,及時推送活動開展情況;在“北斗星科學工作室”平臺上每周推送學校的科學學科拓展課程,擴大了課程資源的覆蓋面;微信公眾平臺的留言、反饋、評價等功能,讓人機互動的軟件功能服務于課程項目實施;線上教學期間,教師積極參與蘇州線上教育平臺資源的開發(fā)和建設,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二是“線下”學習平臺。學校建有基于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校園氣象站,通過傳感器采集天氣數(shù)據(jù),發(fā)布每天的校園天氣預報;“一園、三館、三區(qū)、N 體驗基地”既為學生學習拓展了空間,也為學生定期展示成果搭建了平臺;學生的《“向自然”科學拓展課程手冊》中,每一個課例均附上了二維碼,滿足學生在學校之外的自主學習需求,也使線上、線下學習相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