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明
(霍州煤電集團金能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忻州 035100)
受地層賦存條件和礦井開拓部署需要,巷道掘進時會面臨著穿層現象。由于不同巖層自身結構和承載能力的差異性,當巷道穿過軟硬巖層交替的界面時,巷道易在軟弱巖層部位出現變形破壞,甚至誘發(fā)圍巖整體結構失穩(wěn)。因此,不少專家學者對穿層巷道圍巖變形失穩(wěn)規(guī)律進行研究,提出了相適應的控制技術[1-5]。金能煤業(yè)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擔負中一采區(qū)回風任務,根據地質資料顯示,東翼集中回風上山在掘進過程中將揭露細粒砂巖、砂質泥巖、煤層等不同巖層,在穿層過程中圍巖易出現大變形現象。因此,以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掘進揭露不同巖層為工程背景,通過分析不同工況條件下穿層巷道圍巖變形規(guī)律,開展穿層巷道圍巖變形及錨注噴聯合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為類似巷道圍巖控制提供借鑒。
東翼集中回風上山開口位置為+980 m 軌道大巷,巷道設計直墻半圓拱形斷面,寬度5.0 m,墻高1.15 m,設計長度1306 m。巷道掘進層位屬于二疊系下統山西組2#煤,2#煤厚0.6~0.4 m,煤層含0~4 層夾矸,結構復雜,煤層傾角7°~28°。煤層基本頂為砂質泥巖,厚度6.37 m,深灰色,水平層理,質硬;直接頂為泥巖,厚度4 m,淺灰色;直接底為砂質泥巖,厚度2.6 m,深灰色,松軟;基本底為細粒泥巖,厚度9.6 m,淺灰色,堅硬。東翼集中回風上山開口位置位于基本底巖層細粒砂巖,以12°傾角向上掘進,巷道掘進時主要揭露細粒砂巖、砂質泥巖、煤層等巖層。
基于東翼集中回風上山生產地質條件,采用FLAC3D數值模擬軟件,建立穿層巷道數值計算模型,模擬分析不同工況條件下巷道圍巖變形規(guī)律,如圖1。GK1 為巷道位于細粒泥巖中,GK2 為巷道位于細粒泥巖、砂質泥巖中,GK3 為巷道位于砂質泥巖、煤層中,GK4 為巷道位于煤層中。
由圖1(a)、(b)分析可知,巷道在穿層過程中不同工況下(GK1~GK4)頂板下沉量分別 為45 mm、147 mm、272 mm、255 mm,呈“GK1<GK2<GK4<GK3”的 規(guī) 律;肩 角 變 形 量分 別 為40 mm、144 mm、237 mm、215 mm,呈“GK1<GK2<GK4<GK3”的 規(guī) 律;底 鼓 量 分別 為71 mm、105 mm、196 mm、232 mm,呈“GK1<GK2<GK3<GK4”的 演 化;幫 部 移 近 量分 別 為56 mm、66 mm、201 mm、225 mm,呈“GK1<GK2<GK3<GK4”的規(guī)律。整體看,巷道位于細粒泥巖時,其圍巖變形最??;巷道由細粒泥巖揭露穿層至砂質泥巖時,巷道頂板及肩角位置變形量顯著增加;巷道由砂質泥巖揭露穿層至煤層時,巷道圍巖變形均呈增加趨勢;巷道沿煤層掘進時,頂板變形量相對減小,底鼓量相對增加。
基于穿層巷道圍巖變形規(guī)律分析,巷道位于細粒泥巖層位時,圍巖變形量相對較小,巷道由細粒泥巖依次揭露至砂質泥巖、煤層時,巷道圍巖變形顯著增加。因此,東翼集中回風上山圍巖應采用分區(qū)域控制技術。
1)細粒砂巖段巷道
巷道采用錨桿+錨索+注漿錨桿+金屬網+噴射混凝土支護?;炷羾妼硬捎枚螄娚?,巷道掘進后,及時噴射混凝土,混凝土噴層厚度70 mm,強度C20。然后進行錨桿+錨索+注漿錨桿+金屬網支護,錨桿直徑20 mm、長度2200 mm,間排距800 mm×800 mm,每排布置12 根;錨索直徑22 mm、長度7500 mm,間排距1400 mm、1600 mm×1600 mm,每排布置3 根;注漿錨桿直徑25 mm、長度2500 mm,間排距1600 mm×1600 mm,每排布置5 根;金屬網采用直徑6 mm 鋼筋焊接的鋼筋網,規(guī)格800 mm×800 mm,網格規(guī)格100 mm×100 mm。錨網索支護完成后,進行第二次復噴混凝土。二次復噴噴層厚度80 mm,強度C20。巷道支護斷面如圖2(a)。
圖2 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支護斷面圖(mm)
2)穿層及砂質泥巖、煤層段巷道
巷道采用錨桿+錨索+注漿錨桿+金屬網+噴射混凝土支護。混凝土噴層采用三次噴射,巷道掘進后,及時噴射混凝土,混凝土噴層厚度30 mm,強度C20。然后進行錨桿+錨索+金屬網,錨桿直徑20 mm、長度2200 mm,間排距800 mm×800 mm,每排布置12 根;錨索直徑22 mm、長度7500 mm,間排距1400 mm、1600 mm×1600 mm,每排布置5 根;金屬網采用直徑6 mm 鋼筋焊接的鋼筋網,規(guī)格800 mm×800 mm,網格規(guī)格100 mm×100 mm。錨網索支護完成后,進行二次復噴混凝土,復噴厚度70 mm,強度C20。復噴后施工注漿錨桿,注漿錨桿直徑25 mm、長度2500 mm,間排距1600 mm×1600 mm,每排布置5根。注漿錨桿施工完成后,進行第三次復噴混凝土,三次復噴厚度50 mm,強度C20。巷道支護斷面如圖2(b)。
將穿層巷道錨注噴聯合控制技術應用于東翼集中回風上山,監(jiān)測了掘進時期(細粒砂巖段和砂質泥巖段)的巷道頂板離層和圍巖變形,如圖3、圖4。
圖3 東翼集中回風上山頂板離層情況
圖4 東翼集中回風上山圍巖變形情況
圖3 給出了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掘進時期的頂板離層鉆孔窺視情況。由測試結果可知,當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掘進揭露的頂板為細粒砂巖時,試驗巷道掘進過程中未出現裂隙發(fā)育和離層情況,表明掘進對試驗巷道圍巖擾動影響較小。當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掘進揭露的頂板為砂質泥巖時,試驗巷道掘進過程中,頂板巖層裂隙較為發(fā)育,且局部出現離層,巷道支護后,離層現象得到改善。
圖4 給出了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掘進時期圍巖變形情況。由圖可知,細粒砂巖段巷道掘進15 d 內,巷道圍巖發(fā)生快速變形,之后巷道變形逐漸穩(wěn)定。巷道掘進穩(wěn)定后,頂底板相對移近量為298 mm,兩幫移近量為223 mm。砂質泥巖段巷道掘進35 d內,巷道圍巖發(fā)生快速變形,之后巷道變形逐漸穩(wěn)定。巷道掘進穩(wěn)定后,頂底板相對移近量為309 mm,兩幫移近量為225 mm。砂質泥巖段巷道掘進穩(wěn)定時間較長,變形相對較大。整體看,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掘進期間圍巖變形可控,表明了穿層巷道錨注噴聯合控制技術的合理性和優(yōu)越性。
以金能煤業(yè)東翼集中回風上山地質條件為工程背景,采用數值模擬和現場試驗的方法,模擬分析了不同工況條件下巷道圍巖變形規(guī)律。基于此,開發(fā)了穿層巷道錨注噴聯合控制技術。技術應用后,監(jiān)測了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掘進時期(細粒砂巖段和砂質泥巖段)的巷道頂板離層和圍巖變形。砂質泥巖段巷道掘進穩(wěn)定時間較長,變形相對較大。整體看,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掘進期間圍巖變形可控,表明了穿層巷道錨注噴聯合控制技術的合理性和優(yōu)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