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星文
(山西小回溝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400)
小回溝煤業(yè)目前主采的2#煤層平均厚度2.7 m(2.58~2.75 m)、傾角0°~8°,上覆03#煤平均厚度0.6 m,為不可采煤層,2#煤與上覆03#煤平均間距5.3 m。煤層頂?shù)装迩闆r見表1。
表1 煤層頂?shù)装褰Y構
目前正在掘進2204 回采工作面運輸巷,在設備安裝、運輸、通風、行人等方面滿足服務回采期間的需要。2204 運輸巷位于二采區(qū)北翼中部,西鄰2301 回風巷(已施工完成),平行相距135 m,東側(cè)為2301 運輸巷(已施工完成),平行相距40 m,南側(cè)為四條大巷保護煤柱,北側(cè)為G339 國道保護煤柱。巷道斷面設計為矩形,掘?qū)?.0 m,掘高3.4 m,設計掘進長度為1222 m。2204 運輸巷向北施工過程中存在多處背斜及向斜構造,褶皺構造在軸部時對巷道掘進影響較大。
2204 運輸巷設計每排布置13 根Φ22 mm×2400 mm 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頂板錨桿間排距800 mm×900 mm,幫部錨桿間排距1200 mm×900 mm;頂板布置3 根Φ21.8 mm×8300 mm 的錨索,錨索間排距為2000 mm×1800 mm。頂部錨桿垂直于巷道頂板布置(頂部兩側(cè)錨桿與頂板夾角為80°),幫部錨桿垂直于幫部煤體(肩窩、底角錨桿分別與水平方向夾角為10°)。在該支護方式下,巷道掘進過構造帶時圍巖變形量較大,主要表現(xiàn)為底鼓和兩幫變形,其中底鼓量達到了1500 mm,兩幫變形量達到了1000 mm 左右。
1)構造帶影響。2204 工作面回風巷沿煤層掘進,煤層整體呈南高北低,自開口向南構造形態(tài)依次為寬緩的背斜-向斜-背斜。其中,背斜軸部在擠壓作用下,應力集中程度較高,巷道開挖后,高應力釋放,巷道底板受垂直向上的應力作用,底板圍巖裂隙發(fā)育并貫通,巖體體積膨脹,進而造成底鼓量大。另外,構造帶附近的水平應力較大,導致巷道兩幫出現(xiàn)張拉破壞,造成巷幫移進量較大。
2)圍巖破碎。2204 運輸巷沿2#煤層底板布置,巷道兩幫均為實體煤,由于煤體強度較低、裂隙發(fā)育程度高,導致巷幫承載力較差,加劇了巷道的變形。另外,巷道底板為砂質(zhì)泥巖,強度較低。對巷道底板的變形情況進行了鉆孔窺視,得出底板下方3 m 內(nèi)的巖層破壞嚴重,離層情況明顯。
3)原支護方案不合理。原支護方案未對巷道底板進行有效的加固,導致底板圍巖無約束破壞,并影響加劇了巷道兩幫的變形破壞。
巷道底板采用注漿錨索的形式進行加固。注漿錨索具有強度高、預應力高、延伸率大等特點,可有效控制底板巖層的變形離層。另外,注漿錨索二次注漿時為帶壓注漿,漿液能夠充填密實底板圍巖中的裂隙,提高巖層的完整性及承壓能力,進而提升加固支護的效果。
3.1.1 底板加固參數(shù)
注漿材料為硅酸鹽水泥及添加劑的混合料,漿液水灰比為0.8:1。底板注漿錨索鉆孔直徑為56 mm,鉆孔深度5000 mm,鉆孔間距為1500 mm,鉆孔排距為2000 mm,每排布置3 個鉆孔,最外側(cè)鉆孔距巷幫370 mm。底板加固方案如圖1。
圖1 底板加固方案示意圖(mm)
底板注漿錨索直徑為21.6 mm,長5300 mm,外露端長度為300 mm,錨索拉斷載荷大于520 kN,延伸率高于6%。錨索配合高強度拱形托盤,保證預緊力不低于200 kN。支護完成后,在底板鋪設300 mm 的硬化層,強度為C30,如圖2。
圖2 底板注漿錨索(mm)
3.1.2 底板加固施工工藝
底板注漿錨索分兩次注漿,初次為錨索端頭2000 mm 注漿,進行錨索的錨固,二次為全段注漿。具體施工工藝如下:打孔→清渣→置入錨索→插入注漿管→無壓力注漿10 L →水玻璃+水泥漿封孔→7 d 后進行二次注漿,注漿壓力為2~3 MPa。底板注漿錨索施工如圖3。
圖3 底板注漿錨索施工圖
3.2.1 巷幫加固參數(shù)
巷幫同樣采用注漿的方式進行加固,巷幫注漿材料與底板注漿材料相同,注漿方式分為兩次,初次為淺部無壓力注漿,二次注漿為深部高壓注漿。鉆孔布置參數(shù)如下:淺孔深度為2500 mm,深孔深度為8000 mm,兩種類型鉆孔沿巷道走向在巷幫呈交錯布置,鉆孔排距均為2000 mm;淺孔間距為1500 mm,鉆孔直徑為36 mm,一排布置3 個,上下兩個鉆孔距頂?shù)装?10 mm,中間鉆孔垂直于巷幫施工,上下兩個鉆孔分別向頂?shù)装鍍A斜15°施工;深孔間距為2000 mm,鉆孔直徑為56 mm,一排布置2 個,上下兩個鉆孔距頂?shù)装?10 mm,并分別向頂?shù)装鍍A斜15°和5°施工,如圖4。
圖4 巷幫注漿鉆孔布置圖(mm)
巷幫注漿施工完成7 d 后,采用注漿錨索進行進一步加固,錨索長度為6300 mm,外露長度為300 mm,排距為2000 mm,間距為900 mm,一排布置4 個錨索。錨索先采用2 節(jié)樹脂藥卷進行端錨,隨后采用注漿材料進行全長錨固,并配備高強度拱形托盤,保證其預應力不低于250kN,如圖5。
圖5 巷幫錨索布置圖(mm)
待注漿及錨索加固施工結束后,在巷道兩幫及頂板噴射一層厚度為120 mm 的混凝土,強度為C20,加強對圍巖表面變形的控制。
3.2.2 巷幫加固施工工藝
巷幫鉆孔注漿工藝流程為:布置鉆孔→調(diào)節(jié)鉆機鉆進方位→鉆孔→排渣→插入注漿管及孔口管(外露長度在150~200 mm)→水泥漿封孔→24 h后在孔口安裝截止閥→連接注漿系統(tǒng)→進行注漿→達到終壓后穩(wěn)壓10 min →關閉注漿系統(tǒng)→拆除管路,開始下一鉆孔作業(yè)。注漿時先完成淺部注漿,再進行深部注漿,施工工藝相同。
巷幫注漿錨索工藝流程:采用Φ30 mm 鉆頭打孔→鉆進至6000 mm →退鉆并排渣→置入樹脂錨固劑→置入錨索→連接攪拌器并旋轉(zhuǎn)錨索進行端錨→在孔內(nèi)安設注漿管及止?jié){塞→注漿至終壓→安裝托盤等護表構件→張拉錨索,如圖6。
圖6 巷幫注漿錨索現(xiàn)場施工圖
為分析巷道注漿、錨索加固技術對圍巖的控制效果,在2204 運輸巷過構造帶處布置測點,采用十字布點法對圍巖變形情況進行監(jiān)測,如圖7。
圖7 圍巖變形監(jiān)測結果
由圖7 可知,巷道掘進過背斜構造軸部后,圍巖初期變形速度較快,30 d 后逐漸趨于穩(wěn)定,其中頂?shù)装遄畲笠七M量為140 mm,兩幫最大移進量為160 mm,整體變形量較小,表明“底板施工注漿錨索+巷幫分次注漿+巷幫預應力錨索”聯(lián)合支護方案的控制效果較好,能夠保證構造處巷道的穩(wěn)定性。
1)根據(jù)2204 運輸巷的實際賦存條件及破壞特征,分析了引起巷道破壞的原因主要為:構造處應力環(huán)境復雜、圍巖較破碎及原支護方案不能有效控制底板變形。
2)根據(jù)巷道破壞原因,提出了“底板施工注漿錨索+巷幫分次注漿+巷幫預應力錨索”的聯(lián)合支護方案,并確定出錨索支護及注漿加固的具體參數(shù)。
3)現(xiàn)場實踐表明:在聯(lián)合支護方案下,巷道掘進通過背斜構造軸部后,構造處圍巖變形在30 d后趨于穩(wěn)定,頂?shù)装遄畲笠七M量140 mm,兩幫最大移進量160 mm,整體變形量較小,控制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