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森
《與妻書》是林覺民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家書,被選入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第五單元。按照這一單元編寫的特點,我們可以判斷,這篇課文應(yīng)被當(dāng)成一篇實用性文本來學(xué)習(xí),正如教材的“單元導(dǎo)語”所說:“要把握書信注重交流、抒寫自由的文體特質(zhì),體會作者的深摯情感?!边@是一封書信,具有實用性價值。同時,寫這封信又有著特殊的背景。
鑒于此,筆者在教學(xué)這篇課文時,既關(guān)注到大單元的教學(xué)任務(wù),又注重這篇課文的本身特征,從書信本身出發(fā),明確書信的情感交流價值,讓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作者向妻子表達了哪些情感?;诖?,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就是林覺民寫這封信的目的。只有明白這一點,才能更深入理解他是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的。那么,林覺民寫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呢?認真讀了這封書信,結(jié)合這封書信的寫作背景,大致可以推斷,寫這封信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參加革命的行為能得到妻子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對妻子的未來提出自己的期望。
妻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整封信中,作者情感濃烈,一方面,表達對妻子的愛,但在表達愛的過程中,又潛藏著難以言說的悲;另一方面,又不想讓妻子擔(dān)憂與悲痛,在安慰妻子的時候,又向妻子傳遞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在這篇書信的教學(xué)中,筆者將教學(xué)重點明確為對這封信的情感理解,即對作者的“愛”“悲”“幸”三種情感的理解。
一、“愛”的淺與深,實現(xiàn)交流的共情
這封書信被譽為是二十世紀最美的情書,字里行間飽藏著對妻子真誠的愛。在林覺民的生命當(dāng)中,妻子是最重要的人。這種重要不同于父母,要知道,他在寫這封信的時候,也寫了一封《稟父書》給父親:“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p>
信件非常簡短,很直接地向父親大人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與最后的選擇,痛苦在于不能在父親跟前盡孝,讓父親大人受苦,讓弟妹也受苦。但他還是做了最后的選擇,就是做“有補于全國同胞”之事,犧牲小家補救大家??墒?,對妻子的信,情感豐富而多元,細膩而深入。整封信中無不透著對妻子的愛,而在表達對妻子的愛的同時,也表達了其他類型的愛。
(一)直接而淺地表達對妻子的愛
信中,很多地方都直接表達了對妻子的愛,直露地表明自己的內(nèi)心,淺近而又熱烈。如以下句子:
(1)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2)吾充吾愛汝之心。
(3)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
這幾個句子直言對妻子的愛,“至愛”“愛汝至”都表達了對妻子愛的程度。在他自己的生命中,妻子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最愛的人。妻子在讀了這些句子后,應(yīng)該也能感受到丈夫?qū)ψ约旱膼?,從而實現(xiàn)了書信交流的共情目的。
(二)借事表達對妻子的愛
而在書信中,我們可以讀到,林覺民回憶了和妻子一起生活的事,真實而細膩。這些事是無法向他人言說的,但妻子讀了這些事,一定又會勾起很多回憶,這是深了一個層次的共鳴,也是一種深層愛的表達。那么,這些回憶之事又是怎樣表達出對妻子的愛呢?
第一件事,與妻交談?wù)l先誰而死之事。一開頭,作者說“汝憶否?”,將情感拉到幾年前的事情上。從“四五年前某夕”可以讀到,他們夫妻的感情很好,夫妻夜話,但談?wù)摰脑掝}卻是很沉重的,最后作者向妻子表明,希望妻子先于自己而死。這一點,如果是在正常生活中,妻子聽后一定會大怒,這不是在詛咒自己嗎?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作者之所以這樣說,是不忍心讓妻子承擔(dān)失夫之痛苦??赡茉谀菚r,妻子不一定很認同丈夫這一說法,但現(xiàn)在在這信中重提此事,而丈夫又即將奔赴革命,甚至有犧牲的風(fēng)險,作為妻子,就更能感受到丈夫的愛。
第二件事,回憶初婚三四個月甜蜜之事。這是整封信中最甜蜜、細膩的描寫。作者先直接表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心中最惦念的還是妻子,最放心不下的也是妻子?;貞浿罴毠?jié),說起夫妻的雙棲之所,這就很容易將妻子帶進昔日生活情景之中。而最重要的是后面的表達:“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余淚痕?!泵鑼懙木跋蠓浅T娨忪o美,冬之望日前后,小屋窗外的梅花疏疏落落地開著,枝條交錯,形如篩子;皎潔的月光透過梅花照進屋子里,在窗戶上留下斑斑駁駁的影子,月影與梅影朦朧地互相掩映?!巴铡笔寝r(nóng)歷十五,即月圓之夜,作者與妻子在一起,是一種溫馨而甜美的場景。在此,作者向妻子展示的是景物和情感的雙重真實情境。
可是,“初婚三四個月”時之景,距其寫作此封家書已過去多年,兒子都五歲了。作者仍能清楚記得往昔之景、往昔之事,而越是將回憶寫得美好,就越能見出其情之真、愛之深!這樣的真情在信中頻頻流露,感人至深。例如此句之后的“吾與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并肩攜手”是夫妻情篤的表象,而“何事不語?何情不訴?”是兩人心靈相知的體現(xiàn),是更深層次的情感。寫著寫著,“空余淚痕”,這就是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愛。
第三件事,遠行欲告又止之事。從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丈夫?qū)ζ拮拥膼?,很多時候作者自己在獨自承擔(dān)著生活帶來的悲痛,他只想讓妻子幸福地活著。在回憶這件事上,既表現(xiàn)妻子對自己的關(guān)心與愛,表明妻子愿與自己負重前行,但是自己又不忍心讓妻子擔(dān)心。正如信中說:“吾亦既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卑蠢碚f,答應(yīng)了妻子要告訴妻子的,但夫妻之間有些事又不能全按理去做。所以,當(dāng)作者真有事要說時,面對妻子又不忍心說,這是因為擔(dān)心妻子不能承擔(dān)悲痛,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對妻子深層次的愛。
(三)將對妻的愛擴充至愛天下人
對妻子的愛,這是夫妻之間篤深的情感。如果一封信僅表達這一層情感,也是足以打動世間眾多人的。但作者在表達對妻子愛的時候,又有更深層的愛的表達,那就是將愛妻子之心擴充為愛天下人。正如信中所說:“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dāng)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p>
愛天下人是一種大愛,它是潛藏內(nèi)心深處的并且希望妻子能理解的一種愛。作者與妻子有情人終情眷屬,但他更希望天下所有有情人都能成眷屬。這體現(xiàn)出作者為人處世的一種基本價值取向,也體現(xiàn)出其內(nèi)心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
二、“悲”的顯與隱,傳遞家國之情懷
在愛妻與愛天下人之間,作者需要抉擇。有抉擇的時候,就會有痛苦。作者之所以最后選擇愛天下人,是責(zé)任所至,是無奈的選擇。而當(dāng)我們進行深層次思考,探究作者“悲”的根源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內(nèi)心的悲有顯處與隱處。
(一)顯處的“悲”:動亂的社會根源
從信中我們讀到,作者悲憤于這個時代的動亂紛爭和百姓生活的動蕩不安。在第二段開頭,作者說:“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愛給了他堅強的力量,使他敢于投身革命,也是因為自己與妻子之間的愛,從而讓他真誠地希望天下所有有情人都能成眷屬。但令人悲痛的是,當(dāng)時的社會形勢不容許所有有情人成眷屬。作者在信中有多處相關(guān)的表達:
(1)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
(2)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zāi)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zé)o時不可以死。
(3)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
(4)天下人之不當(dāng)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
這些語句都直接說明了當(dāng)時危機四起的國家形勢。正如作者所說:“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無法忍受,只能通過革命的手段加以改變,而革命就要有人流血犧牲。這是作者作出這樣選擇而感到“悲”的社會根源。
(二)隱處的“悲”:內(nèi)心的情感矛盾
如果說國家形勢造成的“悲”是顯處的,是人人得以望見與感受到的,那么作者在做出選擇時內(nèi)心的情感矛盾以及面對妻子不知如何表達的“悲”則是隱處的。在信的開頭,作者說:“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蔽磳憸I先流,內(nèi)心悲痛已流露,提筆又不知怎么表達,怎么向妻子解釋才能讓妻子對自己的選擇加以理解,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減輕給妻子帶來的痛苦。在這期間,作者內(nèi)心的悲痛是難以言說的。一方面,作者很希望自己能和妻子白頭偕老,正如他所說:“司馬春衫,吾不能學(xué)太上之忘情。”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無法學(xué)那先修養(yǎng)極高的人那般,忘了人之通常情感,可以看出他是無法舍棄對妻子對子女的愛的。另一方面,作者內(nèi)心又有“仁者”之精神要求,在看到天下人不當(dāng)死而死、不愿離而離的時候,最終決定“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為天下人謀永?!薄_@種矛盾糾葛使他無法從中找到更好的平衡辦法,只能選其一,蘊藏著作者深層的悲痛之情。
作者將這隱處的難以表達的“悲”一一訴說給妻子聽,并不是為了向妻子訴苦,而是為了得到妻子的理解。這實際上是情與理的糾葛,是小愛與大愛、小家與大家的選擇。最終,作者說:“卒不忍獨善其身?!毖酝庵馐?,作者本可以選擇獨善其身,躲進小樓,與妻終老,但他不忍這樣,這就很好地向妻子詮釋了自己的志向與選擇。在這一選擇中,他深知不僅在自己這里十分痛苦,對妻子而言更是一種痛苦的接受。他感嘆:“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一慟?!薄耙粦Q”,即大慟,是最為悲慟之事,內(nèi)心還有千萬難以說清,只希望妻子能理解自己。從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反復(fù)陳述愛妻子,但他在愛妻子的同時又選擇了愛天下人,如果說愛妻子是人之常情,那么愛天下人則是社會之大理。在情與理的兩難處,藏著作者的隱性之悲。語言的反復(fù),也暗示著作者內(nèi)心的復(fù)雜。
三、“幸”的近與遠,寄寓欣慰與期望
在愛與悲的交雜內(nèi)心深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內(nèi)心還有另一種感受,那就是感受到生活中的幸運。這種幸運的表達,是對他妻子說的,也借此表達對妻子未來生活的一種期望。在表達“幸”的時候,作者既表達了對當(dāng)下或過去生活帶給自己的幸運,也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信念。而這種表達,一方面是對妻子的寬慰與安慰,另一方面也是對妻子的期望。
(一)近處的“幸”:安慰妻子的心
妻子讀信后或許能理解丈夫的選擇,但不一定能接受這一現(xiàn)實。對于這個問題,林覺民心里應(yīng)該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的離去會給妻子造成多大的傷害,萬一自己犧牲了,對妻子而言一定是巨大的悲痛,但他又必須這樣做。所以,他只能在信中安慰妻子,幫助妻子找到活下去的希望與勇氣。為了能更直接地安慰妻子,讓妻子從悲痛的現(xiàn)實中獲得生活的力量與勇氣,他從他們生活中最近處所擁有的地方出發(fā),點明了近處眼下的生活所給予他們的生活下去的“幸”。
首先,作者說,他們相較其他人來講,“今日吾與汝幸雙健”,依然健康地活著,這是一種幸運。要知道,在當(dāng)時中國,無地?zé)o時不可以死,天下很多人不當(dāng)死而死、不愿離而離的,是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而我們現(xiàn)在依然能活在這個世間,這是多么艱難但又多么幸運的事。
其次,他們能幸運結(jié)為夫妻,是上天的一種眷顧。作者說,“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也就是說,妻子讓他更能感受到人間自有愛情在,而有情的人本就應(yīng)該結(jié)合在一起。可現(xiàn)實是,如今許許多多的有情人都沒辦法結(jié)在一起。幸運的是,他與妻子能在一起,而且還這么恩愛。信中這樣說:“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從這個角度來看,相信是能夠引起妻子的共情的。但是,因為生在這樣動亂的社會,這對他們來講又是一種生命的不幸,在這幸與不幸之間交雜著諸多悲痛,但他依然期望妻子能堅強地活下去,并希望妻子能理解自己的選擇。
(二)遠處的“幸”:期望妻子之生
期望妻子活下去,僅有近處的“幸”是不足以支撐的。于是,作者向妻子言明了妻子必須堅強活下去的一個非常好的理由,也可以說是未來的遠處的“幸”,那就是他們的子女撫養(yǎng)問題。信中,作者說道:“依新已五歲,轉(zhuǎn)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蛴质悄校瑒t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當(dāng)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p>
這段話表達了幾層意思。第一層,安慰妻子,即使自己就此犧牲,也不要太難過了,因為兒子依新已經(jīng)五歲,長大成人后看著他,就像看到作者一樣,這在心理上是一種慰藉。第二層,對妻子提出期望,期望妻子好好地把兒子撫養(yǎng)長大,并把腹中胎兒健康地生下來,無論是男是女,對他們而言都是幸運的,都是值得珍惜的。寫到這,作者說道:“幸甚,幸甚”。與此同時,他也希望妻子能堅強地活下去,能清靜地過日子,即使過得貧窮,也要安寧地活著。第三層,向妻子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欣慰,希望妻子能好好教育孩子,讓他們繼承父親的遺志。而最動情的,還應(yīng)該是“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對妻子來講,如果丈夫死后,妻子一定會日日思念、日日悲痛,但想到子女就是丈夫的第二次生命,這也算是一種幸運。在安慰妻子時,作者又說,他現(xiàn)在相信人死后有鬼魂。即使自己死后,自己的魂靈會“依依旁汝也”,安慰妻子不必太過悲傷,這又是種遠處的“幸”。
綜上所述,這是一封不同尋常的家書,其不同尋常之處在于它不僅是一封情書,也是一封寫給妻子的遺書。情書表達了對妻子的情,而遺書表達的是對妻的期望。在這之中,既有情感的表達,也有道理的陳述。學(xué)習(xí)這封書信,要從書信本身的作用出發(fā),讓學(xué)生明白家書主要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因此,著重理解這封書信的情感應(yīng)該是教學(xué)的主要任務(wù)?!皭邸薄氨薄靶摇笔沁@封書信所陳述的三重情感,在分析這三重情感時,教師還要引導(dǎo)學(xué)生關(guān)聯(lián)信中所陳之理,使其明白這封書信的真正價值所在。如此,學(xué)生既能在學(xué)習(xí)中學(xué)會關(guān)注文體,又能從文體特征出發(fā),沉入到語言當(dāng)中,真正領(lǐng)會文本的魅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江山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