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莉
珀金斯認為“大概念”中的“大”意味著對學習者有意義的知識才具有長效的生命力。[1]語文學習生命力的增長需要經(jīng)歷有效、高質的學習過程。教學中整合單元讀寫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建構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形成高位的思維能力。設計單元讀寫融合教學時,應力求將學科知識體系、學科要素與學科能力點形成彼此間的緊密關聯(lián),將單元目標整體化、單篇教學單元化、單元寫作多元化,引導學生沉浸在豐富的讀寫中,理解文字、表達真實生活,助力形成“大概念”思維。
一、審視——對當下教學現(xiàn)狀的反思
(一)單篇單一教學,分化目標與能力要點
傳統(tǒng)的讀寫教學把語文知識(狹義)的學習作為主要內(nèi)容,一味追求知識的系統(tǒng)化和復雜化,或將單個知識點、碎問題或小主題作為目標來設計教學,單元的學習就是對單元單篇課文的逐一學習。學生所學知識往往是細碎的、單一的或是機械概念化的。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以情境化教學為導向,要求淡化傳統(tǒng)的知識教學。然而,在具體教學中,淡化知識往往容易走向極端,這在大單元教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其表現(xiàn)為:教學中不能貫徹部編教材“雙線組元”的編寫意旨;教學內(nèi)容或只有“人文主題”,或只有“語文要素”。比如,對文字內(nèi)涵品讀咀嚼的淡化,對不同文體的不同特點的比較的忽視,對與某一作品相關的其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延伸的缺失,缺少對不同寫法的不同表達效果的比較與區(qū)分等等。學生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識的學習缺少思維的建構,知識的積累缺少線性的連接,語言的品味缺少真實的體味,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言運用能力很難實現(xiàn)真正的提升。
(二)單元讀寫融合,建構知識與能力階梯
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基于各單元“雙線組元”的具體要求,需以“大概念”為引領,統(tǒng)整單元讀寫目標。在單元整體讀寫教學預設中緊扣核心文本,強化必備知識和語用能力,引導學生在閱讀寫作時由語言現(xiàn)象探究言語規(guī)律,側重線性思維的搭建和立體思維的培養(yǎng),重視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由淺入深,逐漸形成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讀寫融合的高階思維能力。
教學理念需要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應堅守傳統(tǒng)教學中的優(yōu)良做法,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與守正兩者的統(tǒng)一融合,尋找一個恰切的平衡點,幫助學生在細碎中尋找規(guī)律,逐步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并形成思維能力。
二、對話——基于課標和教材的“大概念”解讀
統(tǒng)編教材單元編排方式和傳統(tǒng)編排方式的根本變革是理念和視角的轉變。余映潮老師評價部編初中語文教材是“博大深厚的語言海洋,精美語文知識的薈萃之地,學生讀寫訓練的大本營”。每個單元開篇文字的兩個段落,分別明確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且單元與單元之間往往呈現(xiàn)出閱讀能力訓練的層次性。每個年級均有明確的教學重點與難點。七年級重點是閱讀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八年級的重點主要是實用文體的閱讀寫作;九年級的重點在于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
初中三個年級的六冊課本安排了36次作文訓練項目。
七年級上冊從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到學會記事,從寫人要抓住特點到思路要清晰進而學習如何突出中心。在此基礎上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七年級下冊從寫出人物精神到學習抒情,從抓住細節(jié)到怎樣選材、怎樣做到文從字順、怎樣語言簡明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七年級寫作訓練點從有針對性基礎素養(yǎng)到有層級的點性訓練,逐漸形成線性的寫作邏輯建構。
八年級上冊重視實用文體的寫作,增加了“活動?探究”單元。從新聞寫作到學寫傳記,從學習描寫景物到語言要連貫。進而轉入另一種實用文體說明文的寫作,首先從說明事物要抓住特點,到其他實用文體的表達要得體。八年級下冊緊承上冊說明文的寫作,在第二單元重點訓練說明文的順序,第一單元根據(jù)單元選文的特點穿插一個學習仿寫的訓練點。包括篇章結構和寫作手法等,同時要求根據(jù)內(nèi)容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確定具體的仿寫點,鼓勵學生變通和創(chuàng)新。以仿寫再次引入寫作,引導學生進一步創(chuàng)造。在此基礎上學習讀后感、撰寫演講稿、學寫游記、學習故事。
九年級在七八年級的作文點性訓練和線性貫通的基礎上,重視創(chuàng)作。設置寫作訓練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學習簡單議論文的寫作——觀點要明確、議論要言之有據(jù)、論證要合理。在小說單元安排學習縮寫、擴寫、謀篇布局、修改潤色、評論文學作品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這是初中語文教材中最科學、最系統(tǒng)、資料最完備的作文訓練安排,對于學生的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學時要非常注重寫作興趣、寫作思維、寫作技法、表達方式及語言表達,甚至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等特別的項目訓練與提升。
三個年級的閱讀與寫作有明顯難度區(qū)別的標志,也滲透著“1+x”的“大概念”閱讀教學理念。教師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情境閱讀活動,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也須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與梳理,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有針對性地關聯(lián)寫作教學,建構寫作思維路徑,以引導學生將積累的素材和學到的方法有機融合,真實、生動而又深刻地表達自己的認識、思考和感情,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寫作能力?!按蟾拍睢币曈蛳碌慕滩膯卧x寫融合教學可通過串聯(lián)單元群文的內(nèi)容及相關的知識點,借助核心文本精讀細思、進而通過比較閱讀和課外拓展閱讀,串聯(lián)“大概念”讀寫融合間的緊密聯(lián)系。
葉老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2]單元教學也是“一”。從這個意義層面看,單元教學應具備單元“整體教學”思想。單元的“元”要求教師須有核心理念、大局意識、長遠眼光,對教學要有可以俯瞰整體的站位。遵循單元選文的不同體例,可以基于單篇、多篇、專題等多種形態(tài)來設計教學方案,其目的是扎根學生的“雙基”,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三、實踐——基于“大概念”的課堂改進
基于七上一二兩單元的教學實際,以新課標四大核心素養(yǎng)為旨,打通散文、古詩、習作教學,以期觸類旁通,力求幫助學生建構讀寫思維路徑。現(xiàn)結合教學實例,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談讀寫融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一)單元目標整體化
利用單元群文組建主題內(nèi)容,設定學習目標、計劃學習課時、整合學習內(nèi)容、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組織學習活動、拓展學習資源、落實學習評價等,立體化的建構群文學習單元的內(nèi)容和形式。教師備課從學習零碎的知識點轉向運用有層級的連續(xù)性任務,驅動學生在符合真實生活情境的閱讀與習作中,調動語用積累以解決真實問題,推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螺旋式真實性提升。
以新課標為指導,在“大概念”視域下,確定單元學習主題,整體設計單元目標。且第二單元緊承第一單元的目標內(nèi)容。分別如下。
第一單元:
學習主題:品景物之美·感四季芳華。
學習目標——
語言運用:
1.學習朗讀技巧,把握重音和停連,聲情并茂,抑揚頓挫。
2.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個性化語言表達中蘊含的情思。
3.選取某季節(jié)代表性景物,運用擬人與比喻等修辭技巧,寫記敘文。
思維能力:
1.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脈絡,梳理內(nèi)容與結構。
2.發(fā)揮想象,生動描繪畫面,提升形象感知與表達能力。
3.能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繪景,融情于景,抒情寫意。
審美創(chuàng)造:
1.感受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形成個性化閱讀體驗,體味作者的情思。
2.走進秋天,觀察自然、體味生活,思考自然萬物的美好及其生命價值。
3.構思立意,模仿或創(chuàng)新作文,并修改升格。
計劃課時:12課時。
第二單元:
學習主題:讀人間親情·悟文化內(nèi)涵。
學習目標——
語言運用:繼續(xù)學習朗讀,把握感情基調,注意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
思維能力:把握文脈,多角度思考文章豐富意蘊。讀出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
審美創(chuàng)造:理解不同的親情,喚醒和豐富自己的親情體驗。
文化自信:認識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親情關系。
計劃課時:10課時。
教學初始的第一、二課時是整體單元多篇教學,但教學沖淡了經(jīng)典作品的個性美。同時,考慮小初銜接等因素,隨即以傳統(tǒng)方式教學,精讀單篇《春》。然后以點帶線,以線構面,將《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與精讀篇目《春》設計多篇比較閱讀,引導總結寫景散文的閱讀方法,如下表。
在比較閱讀散文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古代詩歌,習得鑒賞詩歌的方法。先精讀一篇《觀滄?!罚缓笠渣c帶面,將多篇不同體裁的古詩比較閱讀,借此建構古代詩歌基本知識體系,學生在精讀與比較閱讀過程中,建構自主閱讀古詩的思維路徑,即朗讀詩歌明句讀、結合詩人解釋題、借助注釋釋詩意、品讀詩歌賞詩眼、聯(lián)系背景悟情理,且在反復比較實踐中提升古詩鑒賞能力。
(二)單篇教學單元化
單篇教學是該單元教學目標達成的具體實例。借助落實單篇教學的學習目標,逐步量化單元學習目標,使單篇教學內(nèi)容和能力點單元分解化,而后又可以整合單元化,為單元整體目標的整合達成與素養(yǎng)提升做好鋪墊。但單元目標的整合達成又不是單篇教學目標的簡單平行組合,而是螺旋式層級提升。此處試從朗讀和鑒賞兩個角度為例闡述。
1.單篇教學單元化——訓練朗讀。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四大核心要素。多文一起練習朗讀,首先根據(jù)單元學習目標的提示要求,明確單元朗讀任務——學習重讀和停連,借助PPT示例兩文經(jīng)典語段的重讀與停連,學用不同符號標注。學生聽示范朗讀,探究朗讀技巧與規(guī)律。
在此基礎上,繼續(xù)開展“有聲讀物大賽”活動,聽讀融通,并借助評價量化表,生生互評,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優(yōu)化之前總結的朗讀技巧,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同時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學生的語感、閱讀與口語表達能力。第二單元朗讀目標的設定打通教材單元間的壁壘,在前面學習重音與停連的基礎上,緊扣第二單元單元朗讀要求——把握語氣和節(jié)奏,朗讀學習目標設置中強化落實單元之間的連續(xù)性,朗讀訓練重點講究疊加式,力求引導學生以讀入文、以讀入情、以讀入理。
2.單篇教學單元化——品析鑒賞。
語言的建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語言體現(xiàn)并承載著思維。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層級搭建起語文基本的知識體系,品味文學語言的寫作手法。其中更有意義的是探究語言背后的語用思維方式。
在教學中嘗試突破“共性知識”教學。基于學生對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認知,引入探究“好的比喻”“好的擬人”。運用多句比較,同句喻體替代比較或刪減比較,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尤其是擬人修辭手法中動詞的靈動表達。引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語言運用思維方式,即基于情感一致基礎上的靈動想象和聯(lián)想。
在古詩文閱讀中,借助擬人的修辭,注重引導品析動詞的表達效果。在此基礎上,學生閱讀古詩時進一步關注詩歌中動詞的,如詩中“觀、涌、出”“落、啼、聞、寄、到”“生、入”等,品析這些動詞中所飽含的作者的情感與思考,建構動詞的巧妙運用所呈現(xiàn)的語言思維的靈動性。
這樣,由具體閱讀情境到抽象理解,再由抽象理解到具體的情境化寫作。引導學生在片段創(chuàng)作性寫作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同時也可以靈動地使用動詞、形容詞等,以達到多元調動、情景交融的表達效果。進而將片段創(chuàng)新寫作組內(nèi)交流評價,提出修改意見和朗讀設計方案,最后分享。學生在片段創(chuàng)新仿寫與朗讀設計、展示、評價的學習實踐活動過程中,獨立創(chuàng)寫,讀寫融通,合作交流,建構并夯實語言運用思維能力。
(三)單元寫作多元化
在單元寫作教學中,新課標指出:“根據(jù)寫作的對象,圍繞表達的中心”“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豐富寫作內(nèi)容”;“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3]
可先比較本單元幾篇寫景散文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拓展課外閱讀名家抒情散文,梳理寫作思路和寫法技巧,積累語言素材庫。在此基礎上走進秋天,緊扣自然與生活展開寫作,然后采取自評、互評、師評、面批等多種路徑達成教學評的一體化,最后班級總評?;ピu或自評維度評價表如下:
另外,單元寫作練習應努力解開中考的禁錮,根據(jù)新課標“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的信息縮寫,能根據(jù)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和自己合理的想象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和表達方式進行改寫,嘗試詩歌和小小說的創(chuàng)作”[3]要求,設立班級“文學創(chuàng)意社”,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寫作。學生們將《秋天的懷念》《金色花》《觀滄海》等改寫成散文,寫作《<朝花夕拾>里的溫情》等讀后感,仿寫泰戈爾、冰心的詩,等等。只要練筆不輟,必有益于語言的積累和語言運用思維的提升。
四、反思
綜上,“大概念”視域下的單元讀寫融合教學的實踐還很稚嫩,細節(jié)仍需改善。在教學中以聽、說、讀、寫為基本要素,圍繞有層級的學習任務漸次展開教學,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即便如此,不同基礎的學生依然有更多語言積累、表達、交流的機會與生長空間。
注釋:
[1][美]戴維·珀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楊彥捷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15頁。
[2]葉圣陶:《葉圣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5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16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