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川 趙 濤
(昭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以惡心嘔吐、頭痛、意識障礙、視力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的發(fā)病機制是血管內血栓形成,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從而阻斷血液流動,導致腦組織缺血和壞死[2]。保證閉塞血管再通,抑制腦組織缺血是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的關鍵,支架取栓術已大幅度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出血并發(fā)癥。但研究表明支架取栓術的取栓次數(shù)較多,且血管再通率較低[3]。隨著醫(y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抽吸取栓術逐漸被認為是治療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的高效且簡單的方法,能有效清除血栓、恢復血流、改善病情預后[4]。鑒于此,本研究在支架取栓術的基礎上,對患者加用抽吸洗栓術,旨在探討其對患者神經功能、血流動力學以及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70 例,均符合入選標準,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5 例,分組方法為隨機數(shù)字表法。此次研究均經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對本項研究進行嚴格審核并批準。
納入標準:(1)年齡≥18 歲;(2)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相關診斷標準[5];(3)經腦血管造影確診為大腦中動脈M1 段急性閉塞;(4)家屬簽字表示接受直接介入治療,不行靜脈溶栓。排除標準:(1)發(fā)病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嚴重殘疾者;(2)造影劑過敏;(3)大面積腦梗死后頭顱CT 可見明顯低密度灶;(4)合并惡性腫瘤者;(5)合并心肝腎等器官衰竭者;(6)近半年有頭部外傷史者。
剔除及脫落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者;(2)研究期間因不良反應退出試驗者。
兩組介入手術均由同一醫(yī)生團隊操作,術前均予以患者全麻,消毒鋪巾。施術者先行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8F 動脈鞘,行腦動脈血管造影,觀察并確定血管閉塞的準確位置。
對照組行支架取栓術,8F 指引導管在超滑導絲引導下置入血管閉塞近處,持續(xù)采用高壓肝素鹽水沖洗,而后微導管在Synchro 微導絲的引導下順利通過血管閉塞處,采用微導管造影進一步觀察,確定近遠端血管通暢,經微導管將solitaire FR 支架送至血管外釋放。此時觀察5 min,將高壓肝素鹽水停掉,緩慢將支架向導引管拉入,而后取血栓,緩慢拉出體外。再次復查腦動脈血管造影,觀察血管是否再通,若血管未通可重復上述操作。
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加用抽吸取栓術,先將5F Navien 導管沿著血管推進,直到接近閉塞的部位。如果遇到阻力,可以使用Solitaire 支架來幫助導管通過。Solitaire 支架可在閉塞的部位打開,利用錨釘?shù)淖饔?,將Navien 導管推向血栓的近端。然后,將微導管向后退10 cm 左右,這樣可以增加Navien 導管的抽吸面積。然后打開Navien 導管的抽吸功能,慢慢地將血栓和支架拉入導管內。最后緩慢地將Navien 導管和支架一起拔出體外。若支架卡在Navien 導管內,可用一個50 mL 的注射器來增加抽吸力,抽吸長鞘尾端,順著Navien 導管將支架拉入長鞘,整體拉出體外。若腦動脈血管造影可見新鮮血栓,可采用微導管予以局部溶栓。手術完畢,拔出動脈鞘,封堵穿刺點。
1.3.1 手術相關指標 比較兩組取栓次數(shù)、靜脈和動脈再通時間。
1.3.2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采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Compopsites pasticity scale,C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6],評估時間為術前及術后3 個月,CSS 量表總分0-45 分,內容包括凝視功能、語音、意識水平、面癱、步行能力、手肌力、上肢能力、下肢能力,總分45 分,神經缺損程度分3 個等級:輕度(0-15 分)、中度(16-30 分)、重度(31-45 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隨CSS 量表評分升高而加重,各維度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719-0.823。
1.3.3 血流動力學 比較兩組頸動脈最小血流速度和最小血流量,檢測儀器為頸動脈血流動力學檢測儀。
1.3.4 預后 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估患者預后[7],最低分0 分,最高分6 分。0 分:無癥狀;1 分:具備臨床癥狀、神經功能正常,日常生活可自理;2 分:輕度殘疾,大部分日常生活工作可自行完成;3 分:中度殘疾,需在他人協(xié)助下完成日常生活;4 分:中重度殘疾,無法獨立行走,需在他人協(xié)助下完成日常生活;5 分:重度殘疾,完全依賴他人,大小便失禁、臥床;6 分:死亡。預后良好(0-2 分)、預后不良(3-6 分)。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整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統(tǒng)計學檢驗,組間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靜脈和動脈再通時間明顯更長,取栓次數(shù)明顯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shù)(n)再通時間(min)取栓次數(shù)(次)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35 35靜脈86.47±3.21 82.08±2.37 6.509 0.000動脈43.58±1.17 38.65±1.03 18.711 0.000 2.08±0.34 2.82±0.47 7.547 0.000
術前兩組CCS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術后3 個月研究組CCS量表評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CCS 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手術前后CCS 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n)35 35術前36.42±4.55 35.98±4.37 0.413 0.681術后3 個月9.65±3.62 15.74±4.69 6.081 0.000 t 值27.238 18.679 P 值0.000 0.000
術前兩組頸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術后3 個月研究組最小血流速度差值及最小血流量差值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手術前后頸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差值比較(±s,cm/s)
表4 兩組手術前后頸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差值比較(±s,cm/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n)35 35最小血流速度差值0.95±0.10 0.52±0.08 19.865 0.000最小血流量差值3.06±0.21 2.83±0.17 5.036 0.000
與對照組預后良好比例(25.71%)比較,研究組預后良好比例(74.29%)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預后比較[n(%)]
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的治療關鍵在于盡快開通閉塞血管,恢復腦組織血流[8]。相關研究表明,支架取栓已成為治療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的有效方法,其明顯提高血管開通率,降低出血并發(fā)癥[9]。但也有資料報道,支架取栓開通閉塞血管的幾率為71.1%,面臨取栓失敗的患者仍占28.9%[10]。究其原因,在取栓回拉過程中,金屬材質的支架會一定程度損傷血管壁,增加血管內膜的厚度或形成動脈夾層,最終造成取栓失敗。另外支架取栓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操作失誤或患者早期出現(xiàn)出血性轉化等問題,導致取栓失敗[11]。支架取栓術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取栓過程中大量微小栓子脫落,引發(fā)終末血管繼發(fā)性栓塞。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抽吸取栓術治療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的優(yōu)勢凸顯,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不亞于支架取栓術,該技術能保證充分口徑,且操作柔順性良好,能順利通過彎曲的血管,保證取栓成功[12]。為了提高血管再通率、減少血管內膜損傷,本研究聯(lián)用支架取栓與抽吸取栓治療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本研究結果可見,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靜脈和動脈再通時間明顯更長,取栓次數(shù)明顯更少,提示支架取栓與抽吸取栓聯(lián)用能增加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靜脈和動脈再通時間,減少取栓次數(shù)。究其原因,大口徑導管充分展示抽吸的優(yōu)勢,能使導管與栓子的有效接觸面積增大,從而提高抽吸力,避免栓子受順向血流的過大沖擊,提高取栓的成功率[13]。與國內袁磊等研究結果相似,該研究同樣指出Solitaire支架取栓聯(lián)合Neuro 導管抽吸能提高顱內大動脈急性閉塞患者術后血管再通率[14]。
國內作者任斌等研究證實,顱內大動脈急性閉塞患者接受支架機械取栓聯(lián)合5F Navien 導管抽吸技術治療后24 h,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明顯降低,近期神經功能明顯改善[15]。為了進一步探討兩種取栓術對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神經缺損功能的影響,本研究評估術后3 個月患者的神經功能,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術后研究組CCS 量表評分更低,提示支架取栓與抽吸取栓聯(lián)用在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究其原因,兩種取栓術聯(lián)用能更快促進血管再通,提高腦部供血,保護腦細胞,進而促進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顱內大血管閉塞,可能減慢頸動脈血流速度,引起遠端血管灌注不足[16]。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比較,術后3 個月研究組最小血流速度差值及最小血流量差值明顯更高;與對照組預后良好比例(25.71%)比較,研究組預后良好比例(74.29%)明顯更高,提示支架取栓與抽吸取栓聯(lián)用能改善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血流動力學及預后,原因在于研究組患者的血管再通時間更長,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更低。
綜上所述,支架取栓與抽吸取栓聯(lián)用能增加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靜脈和動脈再通時間,減少取栓次數(shù),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血流動力學及預后。但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時間較短、納入樣本量較少,仍需擴大樣本量及延長研究時間,進一步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