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淵
微寫作指的是一種以字數少、篇幅短、耗時短為主要特點的,新穎、有趣的作文教學方式,相較于傳統(tǒng)作文教學模式更為靈活、多元,開放性、針對性更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促進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均衡發(fā)展。在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師應樹立明確的微寫作教學意識,從語文教學的一點一滴入手,發(fā)掘適用于開展微寫作教學的素材,借助微寫作,夯實學生的知識、技能儲備,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進步發(fā)展,為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鋪墊。
寫作是一項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甚至生活閱歷都有很高要求的活動,因此很多小學生都對語文寫作持有一定的厭學、畏學態(tài)度,教師可通過實施微寫作,解決這一問題。相較于常規(guī)寫作模式,微寫作的步驟更為簡潔,一般只有審題、立意、謀篇、修改和定稿五步,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這五步,高效訂立寫作框架,使學生的寫作變得更為簡潔、流暢、得心應手,培育學生的寫作信心;此外,實踐證明,微寫作在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助益,相較于大作文,微寫作的寫作形式更為自由,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吸收課堂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表現出自己的語言特色,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個性化發(fā)展。
傳統(tǒng)寫作教學有著周期長、耗時多、效率低的特點,易打擊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教師可通過實施微寫作,彌補傳統(tǒng)寫作教學的這一不足。顧名思義,微寫作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微”,它的篇幅通常不會太長,學生無需耗費較多的時間、精力,就可完成一次微寫作。因此相較于傳統(tǒng)的大作文,微寫作無疑更易令小學生感到得心應手,學生在撰寫微作文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寫作為自己帶來的新鮮感與成就感,從而更愿意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1]此外,同樣值得說明的是,微寫作的主題多來源于語文課文,因此相較于大作文,學生更易對這樣的寫作任務產生親近感,能夠相對自如地完成撰寫,這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與寫作興趣。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由精讀、選讀文章組成,這些文章大多是一些文質兼美的名家篇目,教師在平時應當加強對教材的研讀,挑選其中最適合用來開展微寫作練習的文章,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需求,為學生布置一系列別開生面、別出心裁的微寫作任務,引導學生在撰寫微作文的過程中,夯實自身的知識基礎,更好地完成鞏固復習。以對《清平樂· 村居》一文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描繪的是農村寧靜、和諧的生活場景,為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微寫作,實現對課文內容的升華式學習,如可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選取詩句中提到的某一人物,以他為視角,抒寫你對這段村居生活的感受,限200 字以內。在這一任務的指引下,學生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消化課堂中學過的語文知識,經由微寫作練習,完成整個語言輸出過程,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讀寫學習質量而言,顯然很有幫助。
傳統(tǒng)大作文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布置的寫作主題,往往有著一定的限制性,在寫作素材、寫作思路方面也有著一定的限制,靈活性、開放性不足,因此小學生的寫作興致普遍不高,班集體中形成良好且穩(wěn)定的寫作習慣的學生寥寥無幾,阻礙了寫作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提升。教師可通過實施微寫作,解決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且穩(wěn)固的寫作習慣,使寫作真正成為一項相伴學生終身的有益身心的活動。例如,現行部編版教材中,有著很多的“小練筆”練習項目,教師應加強對此類項目的應用,在合適的時機,以生動、有趣的手段,為學生引出相應的微寫作主題,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增強學生對寫作活動的期待感、認同感,促進學生的成長發(fā)展。
步入中年級階段后,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教師可通過開展微寫作活動,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更為得心應手、學以致用。目前看來,有如下策略是值得教師采用的。
處于三四年級的小學生,經過前期的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寫作能力,但總體來看,三年級、四年級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仍有較為明顯的差異,三年級學生受一二年級寫作模式、寫作習慣影響較大,對“看圖說話”類的寫作有著更為強烈的親近感,觀察身邊事物、駕馭各類修辭手法的能力較為落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引導;處于四年級的學生,寫作能力相較于三年級會有明顯的進步,此時教師可借助微寫作活動,鍛煉學生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閱歷,多從課外閱讀等活動中搜集一些有哲理的句子,為步入高年級的寫作學習打下良好的鋪墊。[2]
總之,為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寫作教學真正適應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教師提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規(guī)律,制定長效化、常態(tài)化的微寫作教學方案,使微寫作教學變得更為循序漸進,指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借助微寫作,積累大量的知識、技能儲備,夯實學生的寫作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舉例而言,在三年級的教學中,教師可多為學生布置續(xù)寫、改寫、擴寫類的微作文。如在教學《山行》《望天門山》等古詩后,就可要求學生將這些詩篇,以微寫作的形式,改寫為白話文,將自己視作作者,表達出自己對詩篇中描繪出的景物的看法。再如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不會叫的狗》等課文后,也可要求學生對這些故事展開改寫、續(xù)寫。實踐證明,三年級的小學生對編寫故事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樣的微寫作任務,無疑更能夠獲得他們的青睞。步入四年級后,教師可適當加深微寫作的深度,擴寬微寫作的廣度,多指導學生將一些課外閱讀中搜集到的好詞佳句,運用到微作文之中,使微作文更具內涵。此外也可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微寫作的主題展開深刻的思索,提升學生的寫作質量。如在教學《爬天都峰》一課后,教師就可指導學生模仿作者的筆觸,寫一篇微作文,講講自己憑借努力克服某一困難的經歷,說說這段經歷為自己帶來的體會,使學生的寫作變得更具內涵,助力學生綜合能力的成長發(fā)展。
小學生有著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為最大化彰顯微寫作的教育價值,教師在為學生設計微寫作任務時,必須嚴格把關寫作任務的生動性與有趣性,確保微寫作任務對小學生有著一定的吸引力,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寓教于樂式的語文課堂。
舉例而言,在教學完《景陽岡》這篇課文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續(xù)寫、改寫、擴寫的方式,對這篇課文展開二次創(chuàng)作,撰寫生動、有趣的微作文,如,故事的結尾,武松成功打死了老虎,教師可引導學生改變這一結局:如果武松并沒有打死老虎,《景陽岡》的故事會有怎樣的后續(xù)發(fā)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創(chuàng)作,此外也可更進一步點撥學生,針對課文形成一定的創(chuàng)意思維,如可啟發(fā)學生以“第二只老虎來了”為主題,續(xù)寫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此外,使用生活教學法,為微寫作教學賦予更為強烈的直觀化、生動化、形象化色彩,也有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完《慈母情深》這一課后,教師可啟迪學生回望實際生活,想想看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最能體現“母子情深”的?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有感觸的事件,完成微寫作,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穩(wěn)步發(fā)展。
優(yōu)質而豐富的寫作素材,能夠使學生的寫作變得更為真摯、詳實。毋庸置疑,小學生的生活閱歷,相較于成年人是遠遠不夠的,在寫作過程中,出現詞不達意、詞語匱乏、無從下筆、語言空洞的情況是不足為奇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優(yōu)質的寫作素材,降低如上情況的出現概率。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在平時可多從互聯網渠道中搜集素材,為學生進行微寫作提供更多的素材支持,使學生的寫作變得越發(fā)詳實、有理有據。[3]
舉例而言,在教學《從軍行》這首詩篇前,教師就可從互聯網上搜集一些與軍旅生涯有關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在之后的課堂中,教師可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這些資料,指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資料及課文中描繪的場景,想象自己就是古代或現代的一名軍人。待學生的情緒變得較為高漲后,再為學生引出微寫作的題目“如果我是一名軍人”,引導學生以此為題,完成微寫作,感受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戰(zhàn)斗意志與軍旅情懷,指導學生借由本次寫作,對“軍人”的形象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豐富學生的閱歷,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成長打下良好的鋪墊。
此外,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隱藏著很多寶貴的寫作素材,教師在平時應當指導學生,對這些素材保持較高的敏感度,以一雙慧眼觀察生活,通過撰寫微作文,記錄下那些最能夠觸動自己的生活現象。[4]例如,在教學“比喻”這一修辭手法時,教師就可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物出發(fā),使用這一修辭手法,以這一事物為主要素材,撰寫生動、有趣的微作文。在筆者的課堂實踐中,學生對這一寫作活動,有著極為飽滿的熱情,紛紛寫下了很多生動有趣的句子:字典是手中寶、菊花是龍的爪子、燈泡是閃亮的小天使……這些句子皆體現了學生的創(chuàng)意暢想,也彰顯了學生對生活中常見事物的喜愛。長期指導學生以這種方式撰寫微作文,有利于促進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均衡發(fā)展。
實踐證明,不同學生受成長背景、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對某一寫作主題的理解很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微寫作教學的后期,教師可多給予學生一些開放性、自由性強的題目,為學生的寫作練習賦予更為寬廣的空間,引導學生積極結合自己對題目的理解,使用真實的筆觸,表達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的寫作變得更為靈活且發(fā)散,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成長發(fā)展。
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例,在組織學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后,筆者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講講自己參與本次活動的感受。有的學生認為在本次活動中,自己讀到了很多豐富多元的篇目,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有的學生則從活動參與者的角度出發(fā),針對班集體中同學走上講臺,向全班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見聞的行為,給予了中肯、客觀的評價;有的學生則分析了閱讀的益處……這一現象就說明,學生對某一學習主題的想法是各有不同的。之后筆者要求學生以自己參加經典誦讀活動的見聞感受為主題,撰寫微作文,自選視角,突出細節(jié)描寫,活用多種修辭手法,寫出情感真摯、內容生動的作文。實踐證明,在這一開放化、自由化的寫作主題的影響下,學生的寫作熱情十分高漲,紛紛圍繞這一主題,積極抒寫自己的真實想法。翻閱同學們寫出的微作文,筆者發(fā)現不同學生寫出的作文是各有千秋、別開生面的,體現著學生對閱讀活動的思索,而這種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習作教學局面,顯然是值得欣慰的,能夠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持續(xù)成長。
綜上所述,微寫作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著寶貴的實踐價值,對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fā)展而言很有幫助。為更好地彰顯微寫作的教育價值,利用其助力三四年級小學生的寫作起步,語文教師應多研讀教材,挖掘其中適于開展微寫作的部分,結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為學生布置一系列別開生面的微寫作任務,引導學生以較少的時間與精力,完成自由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的靈感,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借助紙與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培育學生的寫作習慣,為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