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千里
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主張由原來的“教師為主導”轉變?yōu)椤皩W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并要求課堂積極地呈現(xiàn)出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便對課堂提問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必須積極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系統(tǒng)地整合閱讀教材,立足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語文學科特點,做出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以精確問題鏈構建高效有趣的閱讀課堂,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活力,提高閱讀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等能力的全方位發(fā)展。本文以小學部編版語文教材為例,分析了問題鏈的內涵和特點,探討了閱讀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策略。
精準構建問題鏈,是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的首要前提,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在充分理解新課標精神的基礎上,對教材重點和編撰意圖進行準確把控;在立足班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下,將固有的教材知識轉化成具有啟發(fā)性和針對性的教學問題鏈;以思維鎖鏈的形式呈現(xiàn)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問問相連的提問模式,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激烈碰撞和互動,從而獲得閱讀知識和能力上的提高與發(fā)展。[1]
1.高度概括文本重點。所謂問題鏈,實際上就是教師在深度挖掘和整合教材內容后,以課堂教學目標為準,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水平,高度概括文本重點內容的結晶,也可以將精準的問題鏈,看作是梳理閱讀文章的關鍵脈絡,有助于學生高效掌握文本學習重點。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不懂就要問》一課教學為例,為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教師先帶領學生通讀一遍課文。讀完之后,教師圍繞文中的情節(jié)設置提問,例如“為什么孫中山要讓先生講講那段書的意思呢?”學生讀完過后,自然很輕松地就找到答案:“因為先生只讓他們背書,沒有講出書中的意思,孫中山覺得這樣糊里糊涂地背書沒有用,所以才向先生提問的?!苯處熇^續(xù)設問:“那么,其他同學為什么沒有提出這樣的疑問呢?是他們都懂書中的意思了嗎?”這個問題文中并沒有答案,但是學生結合“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念書的同學們嚇呆了”這一句,猜出答案:“并不是,因為學生害怕先生,害怕挨打,所以才不敢問?!苯涍^兩輪提問,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該篇文章的內核思想,即“敢于質疑權威,敢于獨立思考,為了讀懂書中的道理,要大膽發(fā)問,不可人云亦云,糊里糊涂地學習”。在這樣的問題鏈引導下,學生可緊扣文章重點,由淺至深地領會文章道理。
2.內在邏輯嚴密。問題鏈的結構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性。這是教師通過系統(tǒng)整合文本內容和精心設計后的成果形式,既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規(guī)律,又符合閱讀開展的邏輯順序。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掌聲》一課教學為例,教師設計了相應的問題鏈。在初讀課文后,教師先詢問學生:“文章描述的主人公是誰?她的特點是什么?”學生復讀課文找到答案:“文章的主角是一名叫做英子的小女孩,因為小時候生過病,所以腿腳落下了殘疾,她不愿意讓同學們看到自己走路的樣子?!苯處熇^續(xù)提問:“那么是什么改變了英子?”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可知道:“是因為一次講故事活動,英子不得不在大庭廣眾下暴露自己走路的姿勢,在同學們熱情的掌聲鼓勵下受到鼓舞和支持,從而轉變了自己的性格?!苯處熃又釂枺骸澳敲?,為什么英子會因為掌聲而改變自己呢?”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思考下,很快明白:“那是因為那些掌聲不僅象征著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更表示他們對英子的接納和認同,使英子產生了莫大的勇氣,努力生活?!痹趩栴}鏈的引導下,學生清楚認識和掌握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局間的內在關聯(lián)性,這樣的問題鏈教學,可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3.促進思維發(fā)展。語文課標中特別強調,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通過巧妙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閱讀學習就是學生訓練思維與發(fā)展思維的重要手段。而課堂提問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也是啟迪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設計層次分明和富有內在聯(lián)系的問題鏈,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提高閱讀效率,并以此拓寬閱讀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的習慣和能力。[2]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美麗的鹿角》一課教學為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頭鹿覺得自己的角美麗,但覺得腿很丑,但美麗的鹿角卻差點讓它身陷險境,而難看的鹿腿卻幫它死里逃生的故事。在課堂上,教師便圍繞這個故事中的物象,設計相應的問題鏈。例如,“你覺得鹿角和鹿腿分別代表了什么?”“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出了什么樣的道理?”通過反復閱讀課文后,有學生得出問題答案:“鹿角代表了華而不實的一些東西,而鹿腿則代表了一些不好看卻有用的東西?!辈闹形虺隽恕白鋈艘鰧ι鐣杏玫娜?,不能做華而不實的人”的道理。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再次提出問題:“那么既然鹿腿這么重要,鹿角這么無用,那么是不是可以不要鹿角呢?”這樣的問題更具思辨性,可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例如有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后認為:“鹿腿比鹿角更重要,沒有了鹿腿,鹿就會變成獅子、老虎的口中餐?!币灿械膶W生認為:“鹿角和鹿腿一樣重要,鹿角雖然在鹿逃亡的時候掛到了樹枝,差點讓它陷入險境,但是同時也是鹿賴以為生的武器,可以幫助它戰(zhàn)斗和自衛(wèi),所以不能因為一點錯誤,否定它的所有價值?!痹趩栴}鏈的引導下,學生循序漸進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閱讀思維得到了有效發(fā)展和提高。
題目是文章的重要樞紐,既能夠作為概括全文思想的關鍵詞,也可作為引出下文的引子,對于學生學習文章內容有著重要的促進和引導意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對文章題目的解析和拓展,立足于教學目標和重點,構建精確的問題鏈,幫助學生迅速觸及問題核心,加快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以此促進閱讀學習深度發(fā)展。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我不能失信》這一課教學為例,教師著眼題目,構建了如下幾個問題:“文中的‘信’,指的是一件什么樣的事情?”“導致主人公面臨失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我不能失信呢?”再引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對文章展開了閱讀和解析,很快學生便一一得出了答案:主人公在昨天答應了自己的同學今天要來教她折花籃,但今天她們一家要去伯伯家做客,這使得主人公面臨著兩難選擇,如果去做客那么就會違背自己的諾言,如果不去做客,那么她也會感到遺憾。最后主人公仍然留了下來,因為她要堅持信守諾言的原則,不能因為自己想要出去玩,而違背自己信守諾言的原則。實踐證明,圍繞題目構建問題鏈,不僅能有序推進教學進度,還能突出教學重點,幫助學生明晰閱讀方向,使學生能夠深入展開文本閱讀和分析。
所謂文章題眼,實際上指的就是揭示文章要旨的關鍵詞句,是作者在文章思想上的表現(xiàn),也是全文謀篇布局的關鍵脈絡,更是讀者得以領會文章思路的關鍵索引。文章題眼就是文章的精髓所在,讀者抓住文章題眼,就意味著能夠真正理解與掌握文章內涵。[3]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圍繞文章題眼設計問題鏈,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文章內核,合理提高閱讀效率,增強教學質量。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教學為例,文章開篇首句便提及“20 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師便緊扣這一文章題眼,構建相應的問題鏈。例如,“為什么20 世紀被稱為呼風喚雨的世紀?”“那又是誰來呼風喚雨的呢?”“這些呼風喚雨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學生在上述問題鏈的引導下,對文章進行了深層次的探究和感知,很快問題便得到了解決:因為20 世紀是人類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人類的生活和科技都得到爆發(fā)式的創(chuàng)新,而這些創(chuàng)新的關鍵就在于人類和人類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這些呼風喚雨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登上月球、潛入深海、觀察到百億光年外的天體……在以文章題眼設計下的問題鏈引導下,學生對文章本身形成了深度和整體感知,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作家在寫作時,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寫作意圖,自己究竟要寫出一個怎樣風格的作品,如果僅憑一時興起的意會,很難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由此可見,文章的立根之本在于寫作意圖。而學生要讀懂一篇文章,也需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應密切關注文本作者的寫作意圖,幫助學生通過解答問題鏈了解文本,把握主旨。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夏日絕句》一課教學為例,為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詞的深層內涵,教師密切結合詩詞中引經據典展開問題鏈設計。例如,“詩詞中提及的‘人杰’‘鬼雄’分別代表了什么?”“詩詞中提及的‘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怎么一回事?”“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思考該詩詞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什么?”在連續(xù)的提問下,學生都感覺十分茫然,畢竟古詩詞不同于現(xiàn)代文,用詞遣句、引經據典都較為復雜晦澀,因而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層層解析。就拿“人杰”和“鬼雄”來說吧,兩者無疑都是才智特殊的豪杰英烈,其中“人杰”指的是漢帝國的張良蕭何和韓信等,“鬼雄”則出自屈原的《九歌· 國殤》之中。幾個人都代表著忠貞不二、鞠躬盡瘁、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大英雄形象,更引出了作者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國捐軀、死而無憾的家國情懷。而“項羽不肯過江東”則是描述了楚漢爭霸時,項羽落敗于烏江畔,不肯舍棄顏面退守江東、在烏江前自刎的故事,這無疑展現(xiàn)了一個英雄凜然無畏的精神。在問題鏈的引導下,解析到此處,學生已經基本領會了此詩的表層內涵,即作者感懷昔日英雄豪杰,鼓舞后人傳承先烈不畏生死、頂天立地的精神。最后一個問題,教師結合《夏日絕句》的創(chuàng)作背景展開解析。此文創(chuàng)作于作者與丈夫渡烏江之時,她的丈夫本為建康知府,一夜兵變,其丈夫不思平亂,反而棄城夜逃,路過烏江時作者感懷前人悲壯威烈創(chuàng)作此詩,雖然在懷念先烈,又何嘗不是在鞭撻與嘲諷自己的丈夫和南宋王朝的軟弱無能。在以創(chuàng)作意圖為準設計的問題鏈引導下,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入了作者創(chuàng)作詩詞時的內心獨白,領略了她寄托在詩詞中的千言萬緒,完成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心靈交流,使學生愈加深沉地理解到了文章內在思想。
每篇文章所擁有的問題鏈都各有差異,記事文的主線多以承接式展開,人文類文章則多以并列式或遞進式展開。為此,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可先對文章內容展開仔細研讀,然后結合行文思路確定鏈接主線,幫助學生梳理行文情節(jié),明確故事發(fā)展的前因后果,合理提高閱讀效率。[4]
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在帶領學生初讀閱讀文章,圍繞行文思路設計了以下問題鏈:“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為什么要不惜代價地攻下597.9 高地主峰?”“黃繼光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膛擋住敵人的火力呢?”等一系列問題,有序推進文章的閱讀進程。同時,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展開精讀和思考,并通過采取教師追問、學生質疑、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形式,逐步解決提出的問題。在問題鏈的引導下,學生很快便一一解決了問題,并充分感受到戰(zhàn)爭的艱苦,被我軍戰(zhàn)士頑強拼搏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所折服。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立足學生的閱讀特點和理解水平,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展開系統(tǒng)整合和精心設計;要圍繞文章題目、文章題眼、寫作意圖和行文思路等設計問題鏈,以此啟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其文章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