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王保軍 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校長
趙若良 三門峽市第二中學校長
李 麗 鄧州市湍北高級中學校長
黃 芳 安陽市自由路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朱宏燕 信陽市賢山小學校長
何慧麗 扶溝縣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特邀主持人:麥世奎(河南省教育廳科技與信息化處副處長)
導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 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 落實豐富數字教育資源供給、構建廣泛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推動學習平臺資源共享等舉措,推進資源數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長個性化、學習社會化,推動“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教育生態(tài)加快形成。
7 月6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介紹了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的相關情況。據介紹,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線一年來,訪問量超過260 億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教學資源庫, 約兩億多青少年在網上學習。
懷進鵬指出, 要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升級智慧教育平臺體系,建好用好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 建強國家數字化大數據中心, 以教育數字化作為開辟發(fā)展新賽道和塑造發(fā)展新優(yōu)勢的重要突破口, 為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大背景下,推進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 已經成為順應時代潮流、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必然選擇。本期《校長圓桌會》以“數字化賦能,加速教育‘智慧’發(fā)展”為主題,約請6 位校長一起探討信息化時代學校如何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 把數字技術作為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要素和變革因子, 建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教育環(huán)境,促進教學流程再造、課程體系重構、評價方式轉型和管理模式變革,推動學校教育“智慧”發(fā)展,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個性化教育服務。
主持人: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一環(huán)。 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第一資源,那么,學校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呢?
黃芳:我校主要通過四個舉措來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
一是以頂層設計引領高位發(fā)展。 依托“省中小學數字校園標桿校”建設,圍繞課堂教學、資源供給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制定《信息化教學改革三年行動計劃》, 探索推進智慧課堂、 智慧資源、 智慧管理三大工程,以技術賦能教育改革,建設“智慧教育”學校、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試點校。
二是以團隊研訓提升技術能力。 持續(xù)打造 “校長—首席信息官—信息中心主任—信息技術小組成員—信息技術骨干—全體教師”的研訓路徑,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校本培訓。 深入實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積極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chuàng)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新機制。
三是以資源整合搭建共享平臺。 配置網絡存儲服務器, 整合輸出優(yōu)質教育資源。 優(yōu)化現有的“FTP 服務器+企業(yè)微信微盤+安陽市網絡教研平臺”資源布局,按學科、學段,由專人將優(yōu)質課、融合課、微課等校本資源統(tǒng)一整合到網絡存儲服務器,結合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構建共享交互的資源管理平臺,為教師提供菜單式服務。
四是以應用驅動推進模式創(chuàng)新。 按照“學校統(tǒng)籌、試點先行、總結經驗、逐步推廣”的步驟,發(fā)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典型,組織經驗交流、觀摩學習活動,打造不同教學場景教學方式樣本,示范帶動,引領教師共同發(fā)展。 以融合課題研究為抓手,提倡教師發(fā)現真實教學情景中的問題,鼓勵教師組建學習共同體,在共同探究中應用數字技術解決教學問題。
朱宏燕:教育數字化的轉型,需要教師有效應用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精準定位,梯度成長。 學校借助問卷調查,跟蹤測評,精準評估教師數字化應用水平, 了解教師教學中的困惑與需求。結合《教師數字素養(yǎng)》標準,幫助教師設定適切的提升目標,為教師提供必要的數字化教學環(huán)境。 建立以教師自主研修為主,教研小組抱團發(fā)展為輔的梯度成長機制。開通資源共享互通平臺,使教師在實踐應用中提升教學水平,在交流研討中提升科研水平。
減負提質,應用為王。 學校遴選適合教師需求和教師發(fā)展的“專而精”的設備、軟件和平臺,達到為教師減負、為教學提質的目的。 如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中的名師課程、專家講座,幫助教師提高教研水平; 直接將名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視頻和資源用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雙師課堂” 的樣態(tài),幫助教師減負的同時專心教學教研。
何慧麗: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據驅動全面提升教師數字素養(yǎng),促進教育教學變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是必然趨勢。 我校在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成立校本專家團隊。 學校面向全體教師招募遴選信息技術優(yōu)秀教師,針對不同的特長進行項目分工和專業(yè)培訓,組建學校專家團隊,為教師提供便捷、高效、可定制的信息化專業(yè)服務。
精選教學管理軟件和平臺。 學校根據工作實際和教師需求, 精心選擇好用、方便、高效的各種教學軟件和平臺,讓不同層面的專家、教師試用和比較,邀請不同軟件研發(fā)人員到校進行演示講解,服務學校教育教學。
多層次推進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每學年初,學校都會進行全員調研,根據教師的需求量身定制培訓課程, 如新教師信息化基礎培訓、骨干教師提升培訓、班主任云家校培訓等。 培訓采用小班制和過關制,每次培訓必須當場考核、當堂過關,讓教師真正想用、會用。 建立信息化交流群,把廠家技術人員邀請到群里,隨時解答教師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 學校定期舉辦課件制作大賽、 融合優(yōu)質課比賽、微課大賽、班會課比賽等活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主持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是教育現代化的迫切要求。 在此背景下,請大家談談怎樣利用數字技術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huán)境,賦能學生學習,提升教育品質。
王保軍:早在2018 年,我校就實現了全校各年級、各班級所有學生智慧課堂學習的全覆蓋和常態(tài)化使用,用數字技術打通了教學全流程。 課前,學生通過學習平臺完成預習任務,教師可即時查看預習情況,精準預設教學重難點。 課中,教師通過線上測驗等方式,幫助學生發(fā)現學習上的不足,教師也能實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授課重點。 課后,基于學情數據,教師分層布置練習,實現分層個性化教學。 在課外,學校提供豐富的多媒體學習資源,如模擬實驗、虛擬實景等,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和實踐。
學校還引入考試分析系統(tǒng),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錯題本和學習手冊。 學校通過采集和分析學生的學情數據,為每名學生構建知識與類型題圖譜,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精準的個性化學習資源,幫助學生科學規(guī)劃自主學習路徑,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同時,可以生成班級的個性化講評材料,輔助教師精準教學。
趙若良:為了更好地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huán)境,我們學校建成了“5G+VR”虛擬現實實驗室。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VR 智慧教學管理系統(tǒng)“TMS 教師管理系統(tǒng)”,可以實現“一對多”的互動式教學管理, 對320 余節(jié)VR 教學課程內容進行教學管理,將各學科抽象難懂的知識點真實還原,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知識難點可視化,讓書本知識真正“活”起來。 這種場景化、交互體驗式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習變得簡單、高效。
學校利用5G 技術和VR 技術的優(yōu)勢,與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寺河山蘋果小鎮(zhèn)以及省內外名校等進行資源對接,把學生帶入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場景,實現優(yōu)質資源共享,課堂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個性化與智能化教學。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興趣, 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和活動,實現個性化學習。 我們還建立了數字化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tǒng),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科偏好和學習成績等信息,為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和輔導措施,以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黃芳:我們學校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平臺、軟件的應用為牽引,推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數字化轉型,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有效串聯,校內校外教育的有機融合,教師與學生的有效溝通。
依托教研,精選資源。 學校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 結合新課標理念,多次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研活動,引導教師從中精選出合適的教學資源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學有方向。
學思結合,指導方法。 教師在課堂上重視分析思考的過程,加強思想方法的滲透;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的具體指導,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獨立思考習慣、合作交流意識。
有效批閱,攻克難點。 教師布置多樣化的作業(yè),學生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上傳作業(yè)。 教師認真批閱,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及時反饋,查漏補缺。 學生根據教師的批閱情況,及時糾錯并上傳,教師再進行第二次批閱。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著重促進其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
學校還豐富社團課程資源,支持學生特長發(fā)展。 比如,以項目式活動為驅動,開設機器人、開源電子、3D 打印、無人機等智能課程, 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為每個孩子的差異化需求和個性化發(fā)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主持人:經過教育信息化1.0 和2.0 的建設, 我國數字技術與教育經歷了起步、應用、融合、創(chuàng)新四個階段,目前正處于融合與創(chuàng)新并存的時期。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階段,請大家結合學校實際,談談如何應用數字技術促進學校管理方式的創(chuàng)新。
何慧麗:我?;谄髽I(yè)微信平臺,自主研發(fā)了 “互聯網+教育” 的數字化管理平臺——“云管理”(分為“云黨建”“云教務”“云家?!薄霸莆幕薄霸频掠?五大板塊),功能覆蓋學校日常所有工作,實現“數據實時錄入、評價即時反饋、平臺智能分析、自動個性推送”, 并且平臺項目可以根據學校需求隨時修改、增刪,進行“個性定制”,變結果評價為過程性評價,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信息流反饋層級多、反饋慢、容易失效的漏洞。
目前,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學校各項工作檢查、評價結果錄入的過程,就是平臺自動分析匯總數據的過程, 數據信息會精準推送到每位教師個人手機終端,反饋及時、高效、便捷,教師的量化結果每天會實時更新, 實現了督促而保護隱私、評價而保護尊嚴,形成了更公平、公正的學校治理文化, 有效提升了教學管理效率。
李麗:近年來,我們湍北高中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機構改革,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方面學校職能部門樹立“大服務”意識,建立大黨建、大教務、大政務、大后勤的管理體制和模式,各部門之間實現學生成長數據與教學保障數據的關聯與協同。 另一方面實行管理層級簡約化、扁平化的年級分級部管理,學校共有三個年級、六個級部,不同年級、同一年級兩個級部之間實現數據關聯與協調,強化教育管理者之間的有效合作。 從2021 年開始,學校實施基于數據治理的課題研究,突出教育改革實踐與學校研究的良性互動。 通過選擇學校發(fā)展的關鍵運行指標和比較對象及確定基準目標,決策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學校運行基本狀態(tài),獲取重要信息。
基于數字技術的支持,學校教師教研方式由本校線下教研, 轉型為線上線下、校際相結合的綜合教研。 我們是部屬高校幫扶的縣中學校,得到了華中師范大學的對口幫扶,加速了學校的數字化轉型。 華師一附中和湍北高中開展常態(tài)化聯合教研,打通遠程同步課堂,實現優(yōu)質資源共享,很好地服務了教師、學生。
主持人:當下,數據驅動、以學定教、因材施教……數字化正在推動教育變革步步深入。 那么,學校將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變革教育模式,以培養(yǎng)適應未來發(fā)展的人才?
王保軍:2019 年年底,我校建成“學校大腦”,并成立學校大數據中心,支撐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 打造學校的云端大腦,通過有效的數據分析和應用, 為課堂觀察、教學評價、學校管理提供依托。
今后,我校將在智慧教育理念的引導下,由“三治”(校長治校、教師治教、學生治學)轉為“三智”(校長智校、教師智教、學生智學)。 我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框架是“一腦三中心”:一腦是“學校大腦”,三個中心分別是管理中心、教學中心、生活服務中心。 三個中心的數據都匯聚到“學校大腦”進行相應的分析處理,服務于管理、服務于教學、服務于生活,從而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科技校園和健康校園。
同時,我校將不斷完善“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的博雅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從關注學習結果轉向更多關注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比如,通過構建學生評價體系,力求發(fā)現每一個學生的亮點,形成成長報告,給每個學生生成一個立體的畫像。
朱宏燕:學校作為育人主陣地,應借助數字技術重構課程體系, 優(yōu)化教學流程,精準施策,為教師輕松地教和學生有個性地學做好充分準備,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數字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數據的搜集反饋和資源的精準應用。學校將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 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估和能力需求分析,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創(chuàng)新評價體系,發(fā)掘學生潛質,為每個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和教學服務。 學校還將深度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提供多樣的課后服務, 豐富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積極落實“五育”并舉,在展現學校特色、尊重學生需求的個性化教育中,讓學生各美其美、精彩綻放。
趙若良:我們學校制定了《三門峽市第二中學5G 智慧校園建設方案》,通過總體規(guī)劃和建設,將建成完整統(tǒng)一、技術先進、覆蓋全面、應用深入、高效穩(wěn)定、安全可靠的5G 智慧校園。 目前,我們高效整合教育信息設備,形成了集“備、講、聽、評、巡”為一體的智慧課堂模式。
展望未來, 我們將基于5G 智慧校園的目標,實現1 平臺N 系統(tǒng)——
建設校園云計算平臺。 構建覆蓋全校工作流程的、協同的管理信息體系,通過管理信息的同步與共享,暢通學校的信息流,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自動化、精細化,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 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建設智慧課堂、智慧管理、智慧德育、智慧安全、智慧保障系統(tǒng)。 智慧課堂系統(tǒng)可以智能化分析反饋學生課堂行為和教師的教學情況, 進而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 智慧管理系統(tǒng)可實現隨時隨地高效無紙化辦公。 智慧德育系統(tǒng)可以提供高效便捷的德育管理、家校溝通、綜合素質評定等服務。 智慧安全系統(tǒng)實現由 “人防”到“安防” 的轉變, 營造安全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 智慧保障系統(tǒng)將物聯網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為教職工和學生提供集管理、教學、學習、生活等主要活動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以提高服務師生的水平和服務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