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雯
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內容分析可以確認,“核心素養(yǎng)”如何落實是此次課標修訂的主要任務及內容,此次修訂也讓“素養(yǎng)”的概念成為課程研究關注的核心問題。在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研究中,其焦點主要集中于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語文拓展活動開設等,但鮮有人從“課程與學生角色定位”的角度進行研究。筆者認為,從“核心素養(yǎng)”層面看,課程改革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具有促進意義,對于課程完善也有促進作用?;诖?,本文以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現(xiàn)場為闡述背景,揭示課程現(xiàn)狀,闡述課程改革思路,明確課程改革必然,探究課程與學生關系呈現(xiàn)。
中國唐宋時期就出現(xiàn)了“課程”一詞,孔穎達為《詩經(jīng)·小雅·巧言》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jiān)之,乃依法制。”朱熹《朱子全書·論學》中提到“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等。但此處的課程和現(xiàn)代概念有著明顯區(qū)別,這里的“課程”解讀為“學程”更為恰當。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課程(curriculum)”一詞由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H.Spencer)提出,從拉丁語Currere(跑道)派生演化而來。課程概念揭示了課程本質,即“需要在跑道上不斷奔跑”。[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中對于生活實踐性的要求也和“課程”實施標準相契合。
認知發(fā)展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必要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實踐中,教師把語文課程作為一種“文本課程”實施,在這種課程呈現(xiàn)方式下,相對于課程,學生始終處于客體地位。[2]
在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秦兵馬俑》一課中,文中對于兵馬俑的挖掘及規(guī)模等進行介紹,教師根據(jù)課本向學生提出“哪些地方顯示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兵馬俑有什么特征”等問題,這些問題在課文中有明顯的答案。向學生提問這些問題對于學生成長的意義與作用是什么?整個學習過程也只是指向“知識的完成”。
筆者認為,更應該讓學生思考的是秦始皇的功績、秦國強大的原因、中國近代受列強欺辱的原因等,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并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種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發(fā)散學生思維的提問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注重“教材定勢”,就會忽視“學法思維”,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將學生置于課程的客體位置。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總結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這六大素養(yǎng)對學生社會能力及終身發(fā)展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學會學習”素養(yǎng)?!皩W會學習”也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但是怎么樣才能實現(xiàn)“學會學習”,其決定性因素是學生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在“課程”的道路上奔跑。[3]
在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中,教師會讓學生朗讀課文并感受文中語言的魅力,整個教學過程中被“讀”填滿,先是老師示范朗讀,然后老師指導朗讀,還要求學生細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讀到最后學生只是記住了課文,卻沒有了思考的空間,更沒有獲得美的感受的機會。學生很難通過課程和課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談不上對自然的熱愛了。這種方式下,學生與課程的相遇,只遇見無聲的文字,沒有切身的感受,也沒有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學生與課程仍然隔空相望。注重“工具意識”,就會忽視“人文精神”,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是將學生置于課程的客體位置。
小學語文教學中,知識的灌輸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對于知識灌輸教學方式的批評也從未停止。大量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積極參與、輕松愉悅的氛圍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方式等對于小學語文教學非常重要。因此,小學語文課程實踐的變革也在悄然發(fā)生,小學語文課程也將由“文本課程”逐步向“體驗課程”轉變,通過這種轉變將學生置于課程主體。
將學生置于小學語文課程的主體位置,就需要從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和成長特點構建教學體系。在小學語文課程設置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知識結構特征、獲取知識特點、成長發(fā)展特點、思維方式等問題,不能將成人“自以為是”的想法強加于學生。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學生主觀能動性是其必要驅動力,即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語文實踐、獨立思考、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與環(huán)境。
以學生為核心進行課程構建,是人本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在此過程中必須將人本主義思想貫穿始終?;诖?,小學語文課程實施才能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課程實施中,教師應結合課本內容引導學生思考,課程目標創(chuàng)設實踐場景,鼓勵學生關注生活,實現(xiàn)從課本中學生活,從生活中學語文,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與社會能力的全面提升。[4]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具備了社會語文學習的雙重地位,既是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客體,又是構建自我語文知識體系的主體。
江蘇省初中語文特級教師張玲老師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分析時指出,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情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積累、構建,并運用語文思維與語言解決實踐問題,這種語文教育理念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xiàn)。新課標帶來的另一大變化在于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即: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建立語文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群的安排注重整體規(guī)劃,根據(jù)學段特征,突出不同學段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體現(xiàn)連貫性和適應性。通過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延伸到社會生活,讓學生融入現(xiàn)實生活場景中,充分釋放學生能量,激發(fā)學生各種潛能。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素養(yǎng)”不應該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語文魅力的重要表現(xiàn)。
課程的定義、課程的目的、課程對于學生與教師的影響等問題是教育工作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教師對課程持何種態(tài)度直接決定教師對于課程的處理方式。[5]將課程看作“文本課程”,學生將始終處于課程的客體地位,如果將課程看作“體驗課程”,學生之于課程的關系將轉變?yōu)橹黧w。
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應該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始終堅持的理念與根本思想。小學語文課程實施中,教師應通過內容優(yōu)化、方法創(chuàng)新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創(chuàng)新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觀點。[6]
例如,在古詩《獨坐敬亭山》教學中,筆者深知學生對于古詩具有一定的“恐懼”心理,為緩解學生這種“恐懼”,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我放棄了之前讀、背、講的授課方式,先以組的形式將學生進行劃分,并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仔細閱讀古詩:1.這首詩講的內容是什么?2.整首詩你最喜歡哪個字或者哪一句,為什么?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完古詩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后再讓個別學生進行發(fā)言,學生發(fā)言后再讓學生共同評出“最佳發(fā)言人”。課堂實踐表明,這樣的授課方式對于提升學生課堂主動性與積極性有著積極作用,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表現(xiàn)機會,在閱讀古詩過程中會主動思考“盡”“孤”“閑”等字的含義,也會積極主動與同學溝通對于古詩的理解。由于歸還了主動權,學生在輕松、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完成了古詩的學習。
人如何通過社會成長,其決定性因素是如何對待社會生活。要想學生在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成長,就要鼓勵積極融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讓學生社會歷練中不斷成長。
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談禮貌》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思考什么是“禮貌”、生活中常見的“講禮貌”行為、“講禮貌”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并為學生設計了“校園文化禮貌”實踐小活動,讓學生注意觀察校園中有哪些不講禮貌的行為。為了讓學生認識講禮貌的重要性,和學校溝通后組織學生參加“我用微笑迎接你”活動,活動安排在早上上學時間,學生站在校門口,面對每一位進校的老師和學生微笑問好?;顒咏Y束后,每個學生都在熱烈談論著老師和同學們溫暖的回應,讓他們自己也感受到快樂。通過活動,學生感受了“禮貌”的重要性,也認識到我們在社會中需要講禮貌,自己的文明禮貌行為不但展現(xiàn)了自己的修養(yǎng),也向別人傳遞了自己的熱情,自己也能夠收獲更多的愉悅與尊重。在活動中,學生所站的是人群中央,更是站在了課程中央,學生通過社會活動實現(xiàn)了真正的學習。
新課標中對語文學習提出了“強化語文與其他學科以及生活聯(lián)系”的要求,這也充分肯定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教學中也應將小學語文課程作為一個綜合系統(tǒng)。在該系統(tǒng)中,基礎知識結構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條件,但并非唯一條件。語文的學習還需融入生活并回歸生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實踐獲取與應用十分重要,要將語文課程學習融入學生生活。在2022 年實施的語文新課標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指標包含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核心指標。語文核心素養(yǎng)指標實施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親近社會的機會,強化語文課程與社會聯(lián)系,鍛煉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與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7]
在課文《草蟲的村落》授課中,為了拓展學生視野,強化課程與實踐聯(lián)系,我以課文內容“今日,我又躺在野外里,在無窮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辈贾昧藢W生課外實踐作業(yè),讓學生感受“靜謐”的內涵與意境。課后,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圖書、咨詢家長等方式了解“靜謐”的含義,并請求家長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讓自己深切感受“靜謐”的意境。如此,學習門路就不會限制在講堂,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學習語文知識,感受語文魅力。社會實踐也可以將枯燥的語文學習過程變得有色彩,學生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促進語文課程向生活方式轉變,學生將轉變?yōu)檎n程本體,實現(xiàn)學生促進課程、課程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學生即課程”在這里定格。
課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將學生置于課程中央,可以實現(xiàn)學生與課程的相互促進,其實施過程也是學生與課程的共同提升過程,這是課程關照的最好解釋。目前,學術界對于課程與學生處于靜止關系這一論調持全面反對態(tài)度,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這種課程理念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也不利于課程自身進化。語文課程實施中,需要構建一種與學生相互促進的健康生態(tài)系統(tǒng),這樣才能保證課程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