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廷慶
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深度參與,學習者要用腦想、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手做,即用身體去體驗、用心靈去感悟。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體驗式教學的理解,以作拋磚引玉。
一、道德與法治課實施體驗式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如何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貫徹到行動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在解決學生知與行的統(tǒng)一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教學模式。這種知與行相脫節(jié)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的實效性。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在對學生強化認知的同時,要對學生的行為實踐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這樣學生才能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具體的行為實踐,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可見,教師的千言萬語的說教也抵不上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的點滴感受。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通過教師的課堂講授而獲得,更需要學生在主動實踐中通過感受、體驗、思考積累起來。當然,實踐并不僅僅意味著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營造實踐情境,并引導學生能夠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有利于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功能。對于道德與法治課,我們將它闡述明白,讓學生聽懂,讓學生熟讀成誦,這些都不難。難的是讓學生把它內化成一種思想、一種價值觀、一種行為準則,然后外化為具體的道德行為。完成這種轉化,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才能真正轉化。而那種缺少體驗環(huán)節(jié)的道德教育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二、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體驗。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這正如人們常說的“觸景生情”。在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這種境界,從而使學生在體驗中撥動心弦,達成共識,進而達到自我感悟、自我升華的內化效果。
如在教學《悄悄變化的我》(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一課第一框題)這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受挫能力,我設計了如下的探究問題:說說你生活中遇過的煩惱,你用什么方法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在這樣的情境中,許多學生都主動說自己生活中遇過的煩惱,以及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而且我也向學生說了自己在生活中遇過的煩惱,以及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這樣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煩惱,我們應該直面生活中的煩惱。最終達到以知導行、以情促行、知行合一的目的。
可見,體驗源于生活情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生活即教育”。所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生活情境,去感受、體驗、探究其中的道理,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活動體驗。所謂活動體驗,是指學生通過調查參觀、參加生產勞動、訪問、座談等形式親身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顒芋w驗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把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主張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從做事中學習真知識”。因此,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教學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
如在教學《堅持改革開放》(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課第一框題)這一課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到學校附近了解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情況”的課外活動。通過這樣的調查體驗活動,使學生真切地了解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閱讀文本體驗。它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一定的文本,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引起心靈的共鳴,達到認識與情感相統(tǒng)一。在人教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每課的探究與分享都提供有優(yōu)秀的文本。我們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或課外的優(yōu)秀文本,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拓寬知識面。如在教學《青春的情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課第一框題)這一課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情緒的作用的認識。我在教學時選用了這樣一則文本材料供學生閱讀:“在十一世紀,國外學者把兩只小羊放在相同的條件下喂養(yǎng),唯一不同的是有一只小羊的近旁拴著一只狼。結果,與狼終日為伴的那只羊在極度恐慌和過度焦慮的情緒下逐漸病弱,不久就死了。而另一只沒有看到狼的小羊卻能健壯地成長?!睂W生閱讀后很快認識到“情緒的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三、道德與法治課實施體驗式教學的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實施體驗式教學,發(fā)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激發(fā)起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提高了教學的效果,特別是通過體驗,促使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樹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質、道德信念,增強了法治觀念。實施體驗式教學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加直觀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但在教學實踐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堅持互動性原則。體驗式教學要求師生間相互交流,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實現(xiàn)雙向互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在體驗式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想產生大碰撞,激發(fā)求知欲,知識得以不斷更新,能力得以不斷提高,通過互動交流,使學生有更自由的學習空間,使他們在積極參與中有所收獲。如在教學《青春的情緒》時,在學生體驗完相關情境后,我組織學生討論:“我們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學生能七嘴八舌,討論不停,此時再次把課堂引向高潮,激起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二)學生合理參與。 體驗式教學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教師需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參與體驗活動。然而,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合理分配活動任務,避免有些學生不參與體驗活動,還要注意調整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體驗。 例如,在教學《善用法律》(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五課第三框題)這一課之后,為了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我分批組織學生前往懷集縣人民法院、懷集縣洊江律師事務所實地參觀學習。
(三)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實施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素質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以確保教學的成功。首先,教師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承擔者,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素質。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需要具備正確的道德觀和道德情操,嚴格遵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維護自己的專業(yè)形象。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注重細節(jié),把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變成一個道德教育的契機,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教師還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例如,在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時,教師需要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和道德原則,要了解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理論知識,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地發(fā)揮作用,讓學生從中獲得正確的道德和法律啟示。同時,教師還應注重社會熱點和實際案例的引入,通過生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的實施需要教師在素質、知識和教學能力方面不斷提高,并結合課本中的例子為學生帶來更優(yōu)質的教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