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討了大學生壓力認知、正念特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從海南省綜合性大學中隨機抽取400名大學生,采用中文版正念注意覺知量表(MAAS)、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壓力認知的主觀報告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積極壓力認知評價、正念特質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向相關(r=.192,P<0.05、r=-.505,P<0.01),中介效應檢驗表明,大學生正念特質在壓力認知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比36.84%)。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對壓力的積極認知、正念特質與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大學生擁有積極的壓力認知、提升個體正念特質水平都可以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可以借鑒正念的理念與認知引導方式來整合教育路徑,發(fā)展更加靈活、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來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素養(yǎng)。
關鍵詞:壓力認知;正念特質;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7-0001-04
基金項目:2019年海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hdjy1980);2021年海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高校公共課程課內實踐改革的有效性研究——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項目編號:Hdjw-15)。
作者簡介:汪蕾(1987—),女,碩士,海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社會認知。
一、研究背景
壓力與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尤其是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上,壓力已成為重要影響因素,壓力過大甚至成為大學生出現(xiàn)極端行為的誘因之一。生活中的壓力無處不在,相對于壓力本身,關于壓力對生活意義的認知評價是引起心理狀態(tài)失衡的更本質原因。研究結果顯示,壓力認知影響生理和心理反應,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相對于威脅性評價,對壓力情境及壓力源的挑戰(zhàn)性評價帶來了身心狀況的改善與良好的調適,因而不會導致太多的心理煩惱[1-2]。
正念(mindfulness)是源于佛學的禪修方式,由Kabat-Zinn教授引入心理學領域,本質是指有意識地覺察、將注意力集中于當下,以及對當下的一切觀念都不作評判[3]。1979年,Kabat-Zinn教授將之引入心理學領域,創(chuàng)立了一種正念的精神調節(jié)方法即正念干預(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MBI),在此基礎上,正念被發(fā)展成一種以“正念”為基礎的系統(tǒng)的心理療法,即正念療法,包括正念減壓療法、正念認知療法以及辯證行為療法等[4]。正念療法中包括多種形式的練習,比如正念冥想練習的呼吸注意訓練、身體感覺掃描、行禪及食禪等??傃灾?,正念的訓練過程主要包括對自己自然呼吸過程、軀體感知運動以及自己的心智活動三個部分此時此刻狀態(tài)的感知訓練。前人大量研究已經(jīng)證實了運用正念在減壓、自殺干預以及對抗抑郁、焦慮情緒以及緩解慢性疼痛方面的有效性[5-8]。結合正念發(fā)展出的一些訓練和調節(jié)方式如正念音樂、正念運動、校園正念課程等,都有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表示,其在改善血壓、睡眠,降低酒精或藥物濫用,提升幸福感,調節(jié)人際困擾等方面具有正向作用。
正念特質反映了個體的注意覺知水平。正念特質存在個體間差異,與個體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比如有研究結果顯示,官兵群體的特質正念水平較高,有助于改善情緒,主要是增強了個體的注意控制能力和情緒調節(jié)方式[9]。對乳腺癌患者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特質正念與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呈負相關,其中認知回避起到中介作用[10]。腦與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正念特質個體在腦結構與功能上也存在明顯差異,這可能說明特質正念水平對個體心理健康影響差異是有生理基礎的[11]。目前還未有相關研究表明這種特質是否可以在成長中得到塑造和增強。
正念訓練可以有效改善個體身心狀態(tài)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個體的正念特質這一個體差異如何在壓力認知與人們的心理健康之間起作用尚不清晰,關于大學生群體的正念特質在其中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中主要探討壓力認知、正念特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為整合探索更靈活、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方式提供對策支持與實證依據(jù)。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某綜合性大學學生為調查對象,共485名學生參加,剔除漏答、錯答、字跡不清晰等情況的無效答卷,回收有效答卷400份,有效回收率為82.47%。其中男生192人,女生208人,文科專業(yè)258人,理工科專業(yè)142人。調查對象的年齡范圍為17—20歲,平均年齡為18.1歲。被試均無視覺缺陷、無精神異常。
(二)研究工具
研究中對正念特質的測量采用了陳思佚、崔紅、周仁來等人修訂的中文版正念注意覺知量表(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MAAS)[12],經(jīng)過信效度檢驗結果良好,適用于本研究。該量表共15題,被試對各個條目描述的情況,根據(jù)符合程度從1—6分即“幾乎總是”到“幾乎從不”來選擇作答。高分則反映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當下覺知和注意有較高水平的特質。
參考Roesh等人對壓力認知的研究[2],研究采用被試自我報告方式測量壓力的認知,被試對“你如何看待近來承受的壓力對你的影響”這一問題,從“非常有幫助”“比較有幫助”“沒什么影響”“比較有妨礙”“非常有妨礙”五個選項中選擇一個作答,分別計分1—5分,得分越低,壓力認知評價越積極。
采用《心理衛(wèi)生評定手冊》中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量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13],量表包含十個維度: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根據(jù)癥狀從輕到重以0—4分五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三)研究過程
隨機抽取485名大學生發(fā)放問卷,說明調查目的及作答要求,學生當場完成后回收問卷。采用相關、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共同方法檢驗
采用Haman單因素方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對問卷所有項目進行未旋轉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第一公因子對總變異量解釋率為28.772%,低于Podsakoff提出的40%的判斷標準,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中各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本研究中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專業(yè)類別中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文科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理工科學生(t=-3.68,df=237,P<0.001)。被試的壓力認知、正念特質在不同的性別、專業(yè)類別中無顯著差異。被試的壓力認知平均分為2.57,有225人對壓力作積極評價,占總體的56.3%。被試正念特質的平均分為62.83。被試SCL-90總均分平均分為1.55分
(三)正念特質、壓力認知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壓力認知得分與SCL-90總均分呈正比,壓力認知得分與正念特質得分(MAAS)呈正比,正念特質得分(MAAS)與SCL-90總均分呈正比。
(四)正念特質的中介作用分析
采用溫忠麟等人建議的方法[14],應用線性回歸分析對正念特質的中介作用進行檢驗,步驟如下(表3):
1. 以心理健康水平為因變量,壓力認知為自變量,回歸系數(shù)具有顯著性;
2. 以正念特質為因變量,壓力認知為自變量時,回歸系數(shù)顯著;
3. 以心理健康水平為因變量,壓力認知、正念特質為自變量,正念特質的回歸系數(shù)顯著,壓力認知的回歸系數(shù)雖然還顯著,但回歸系數(shù)降低(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從0.19降低為0.12)。
因此正念特質在壓力認知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直接效應為0.12,中介效應為0.07(-0.14*-0.49),總效應為0.19,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6.84%。
四、討論
本研究中文科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理工科學生,前人研究中提到不同類型專業(yè)、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適應性教育的策略不同[15],這可能與理工科學生學業(yè)負荷過重、時間管理等方面的壓力更大有關。本研究中被試正念特質、壓力認知情況在性別、文理科維度上沒有明顯差異,個體對壓力的看法與其所學專業(yè)、性別并無顯著關系,如何應對壓力、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成長課題。研究中有56.3%的人對壓力持積極評價,認為壓力對生活和成長有幫助,另外43.8%的人對壓力的認知評價比較消極,認為壓力對生活沒什么好處或者有妨害,說明有近一半學生看法消極,需要進行引導教育,以幫助其積極應對。大學生正念特質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62.83±12.22),說明該校大學生的自我覺知能力尚可,但也存在個體間差異。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積極壓力認知評價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個體對壓力更積極的評價有助于改善心理狀態(tài)。這與國內外已有研究結果一致,如Roesch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將壓力源解釋為傷害會形成不良的生理和心理調適,而評價為挑戰(zhàn)則會形成良好的調適[2],國內研究者則發(fā)現(xiàn),威脅性評價個體的壓力感受程度顯著高于挑戰(zhàn)性評價組,不良的壓力評價與工作壓力和工作倦怠密切關聯(lián)[16-18]。結果還顯示,正念特質水平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大學生的正念特質水平越高,其在軀體、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飲食、睡眠等十個方面及總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更高。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大量研究已經(jīng)證實正念療法或正念訓練在改善身心狀態(tài)中的有效性,且適用對象廣泛,比如減壓、自殺干預、緩解慢性疼痛、對抗負面情緒、強迫癥以及精神疾病的康復輔助性治療等[5-8]。高正念特質的個體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自我覺察和體驗,這幫助他們在認知、情緒及社交等多個方面有更好的自我調適及處理關系的能力。由此看到正念特質和身心狀態(tài)的普遍聯(lián)系,使人們可以考慮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正念教育,比如將正念訓練融入心理健康課程或開設專題實踐課程等。如何在正念教育中整合短時正念水平訓練與長期正念特質提升也是未來有待探索的有意義課題。
結果顯示,個體積極壓力認知通過正念特質的中介作用促進了個體心理健康發(fā)展(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6.84%)??赡艿脑蚴莻€體對壓力形成積極認識的過程中,個體視角多元化,理性認知過程卷入更多,不僅促使個體從生理上改善了身體狀態(tài)[1],還從心理上更客觀全面地看待壓力情境與意義,對自身當下的處境和感受有更多的覺察,進而發(fā)現(xiàn)更多可用資源[19],負性情緒和心理困擾減少。積極的壓力認知習慣,使個體增加重新審視壓力和自身的機會,改善情緒狀態(tài),能對當下體驗進行更好的覺察和接納,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則妨礙到心理健康。以往研究多考察通過短時訓練提升個體即時正念水平,本研究試圖從另一個角度提供啟示,即通過認知教育塑造增強正念特質,從而實現(xiàn)促進身心健康的長期效果。
本研究設計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對壓力認知、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量指標還比較單一,樣本來源不夠豐富,對影響心理健康的其他因素缺乏考慮等。今后研究中可考慮擴大樣本范圍,并加入相關生理指標的測量,充分考慮其他重要的干擾因素,以更準確地考察個體壓力認知、正念特質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的關系。
總而言之,高校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中可以融合正念教育和積極壓力認知,針對大學生的壓力應對等問題形成更精準的心理健康促進方案。比如可以對不同正念特質個體采用分類的綜合性輔導策略,考慮對較高特質個體充分利用其自身資源鞏固良好認知方式,而對于低正念特質個體同步進行認知教育和正念訓練,以提高個體對認知教育的領悟力。
參考文獻:
[1] Dolbier C L. Promoting challenge appraisals of stress:Effects on reactivity,immunity,and health[J].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2001,61(11-13):6176.
[2] Roesch S C,Weiner B,Vaughn A A.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stress and coping[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2002(15):627-632.
[3] Kabat-Zinn J.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Past,present,and future[J]. 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2003(10):144-156.
[4] 李英,席敏娜,申荷永. 正念禪修在心理治療和醫(yī)學領域中的應用[J]. 心理科學,2009,32(02):387+397-398.
[5] 王昕嬙,周仁來. 短期呼吸冥想訓練改善抑郁程度有效性[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2(02):240-245.
[6] 徐松,謝俊鵬,彭李,等. 正念心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軍人情緒體驗和注意控制的影響[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8,40(17):1527-1532.
[7] 東振明,孫芳,劉興華. 正念體悟療法干預9例強迫癥效果報告[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01):17-22.
[8] 余媚,嚴由偉,林榮茂,等. 正念減壓療法的神經(jīng)機制及應用研究述評[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209-216.
[9] 徐媛媛,黃偉榮,蔡云,等. 基層官兵特質正念與情緒健康的關系及注意控制和認知重評的中介作用[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7,39(06):504-508.
[10] 苑廣哲,劉真,安媛媛. 乳腺癌患者特質正念與焦慮和抑郁癥狀的關系:認知回避的中介作用[A]//中國心理學會. 第二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心理學與國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 北京:中國心理學會,2017.
[11] 李彧. 特質正念的個體差異:腦結構與功能基礎[D]. 重慶:西南大學,2017.
[12] 陳思佚,崔紅,周仁來,等. 正念注意覺知量表(MAAS)的修訂及信效度檢驗[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02):148-151.
[13] 陳昌惠.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31-35.
[14]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 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 心理學報,2005(02):268-274.
[15] 劉欣,徐海波. 15年來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總結[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02):124-126.
[16] 陳旭. 中學生學業(yè)壓力、應對策略及應對的心理機制研究[D].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17] 徐習,張小遠. 認知評價對軍隊醫(yī)院護士工作壓力反應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04):372-374.
[18] 田寶,李旭培,滕秀杰,等. 壓力情境認知評價與工作倦怠的關系[J]. 心理科學,2012,35(01):165-170.
[19] Srivastava A K. Effects of cognitive appraisal on the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job-related health outcomes[J]. Psycho-logical Studies,2009(50):327-330.
(薦稿人:吳九君,海南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