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娥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門客、出謀劃策、如實相告”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運用。
2.通過閱讀課文,能畫出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的對陣圖,能借助圖示,推想孫臏制訂計策的思維過程,能用自己的話講述田忌賽馬的故事。
3.遷移運用孫臏排兵布陣的策略,通過拓展資料豐富并深化對孫臏的計策、兵法中“勢”的認知與理解。
4.學習孫臏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領略古人的智慧。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任務一? ?捋關系,觀比賽
1.共議“足智多謀”,引出課題。
導語:同學們,歷史上有很多足智多謀的人物,你能舉個例子嗎?(預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精于謀算的周瑜;深明韜略、運籌帷幄的張良;極具神秘色彩的千古奇人鬼谷子;謀略過人的兵家鼻祖姜子牙……)
在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我們也會認識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故事的題目是《田忌賽馬》。(板書課題)
2.捋順人物關系,疏通脈絡。
(1)自由讀課文,圈畫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捋順他們之間的關系,想想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2)猜猜每個人物分別是故事中的哪個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預設:田忌是齊威王手下的大將,孫臏是田忌的門客,田忌把孫臏引薦給齊威王,齊威王任命孫臏為軍師。)相機理解“門客”:古代達官貴人家中養(yǎng)的一些能為主人服務、辦事的人。
(3)借助人物關系(見圖1),概括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調取學生已有認知,激發(fā)學習興趣,從而引出本課極具智慧的故事和人物。通過抓住主要人物,梳理人物之間的關系,再以此為支架便可清晰地把握、概括主要內容。)
任務二? ? 揭真相,解疑團
1.分析實力,猜結果。
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思考:田忌同齊威王及貴族們賽馬,常規(guī)的出場順序是怎樣的?在第一張對陣圖(見圖2)上標畫出來,猜猜結果怎么樣?
匯報交流:(預設)常規(guī)出場順序是上對上,中對中,下對下,至少有兩個等級中的馬跑第一才能獲勝。另外,因為齊威王是一國之王,馬匹的質量應該更好一些,所以,大概率是齊威王贏的時候多。
(設計意圖: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運用知識或信息加工等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屬于認知性思維。小學階段的認知性思維訓練主要在于語言的積累、運用和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以及對文本局部內容的信息處理上,這一層級的閱讀思維訓練,可以積累起各種閱讀信息與資源,為后續(xù)的閱讀思維層級發(fā)展做好鋪墊。)
2.遵路識真,畫圖示。
田忌賽馬總是輸,十分苦惱,門客孫臏給他出謀劃策幫他贏得了比賽。默讀課文第11~13自然段,在第二張對陣圖(見下頁圖3)上標畫出孫臏是怎樣排兵布局的。
(設計意圖:這個小任務是在認知基礎上的延展與深入,是對課文內容理解和領會的理解性閱讀任務,旨在把握文本材料內在的聯(lián)系與本質內涵。通過畫對陣圖,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過程顯性化,從而還原孫臏的思維過程。)
3.排兵布局,說計謀。
師生情境表演,學生扮演孫臏講解計謀,介紹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馬的出場順序,教師扮演田忌,相機質疑。
(設計意圖:兒童天生要尋找意義,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建立足夠的意義,對他們學習新事物提供內動力,使他們保持學習熱情,并在情境中真實互動,從而支撐他們始終投入地完成學習過程。)
第一局:用下等馬對齊威王
的上等馬,質疑:這不是必輸無疑嗎?為什么這樣安排?(預設:用下等馬消耗掉齊威王上等馬的優(yōu)勢,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三局兩勝的比賽規(guī)則)。
第二局: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
第三局:同理,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取得三局兩勝。
引發(fā)思考:用上等馬對陣齊威王的中等馬一定會贏嗎?引導學生在課文第2自然段找依據(jù)。(出示)
大家的馬腳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因此,用上等馬對戰(zhàn)中等馬肯定能贏。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注重實證理據(jù)、邏輯推理,強調批判創(chuàng)新、理性思維,旨在培養(yǎng)開放包容、客觀公允、謹慎理性、思維活躍的時代新人。通過用文本作依據(jù),不僅引導學生探尋人物思維的過程,推斷辨析,提升高階思維,也引導學生要有鮮明的立場,明確的觀點,學會以事實和論據(jù)支撐自己的觀點,進行負責任的表達。)
4.如實相告,解疑團。
學生扮演田忌,以“如實相告”這一任務再次講述孫臏排兵布局的過程。相機理解:如實相告、引薦。(出示)
齊威王好奇地問田忌:“你這樣安排馬的出場順序,是不是有人給你出謀劃策了?”
田忌如實相告,并引薦了孫臏。后來,齊威王任命孫臏為軍師。
(設計意圖:情境創(chuàng)設能使學生由清醒的旁觀者變成忘我的參與者,由學習的被動角色躍為主動角色,促進語文知識與應用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此處,再次進行情境模擬,但是變換了情境,變化了角色,以田忌的口吻再次介紹孫臏的計策,是對語言表達的再訓練,對思維能力的再提升,也是對教學目標的再突破。)
5.縝密思考,抓關鍵。
提出問題:看似只是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就轉敗為勝了,其實,田忌能夠取勝需要很多條件。田忌在賽馬中能夠取勝有哪些關鍵條件?在書上進行批注,看你能想到幾個條件。
匯報交流:用手指表示你想到了幾個關鍵條件,想到一條的就起立,別人說過的不重復,你想到的關鍵條件都被別人匯報過了就請坐,看誰站到最后,思維最縝密。
預設:(1)孫臏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馬的腳力差不多,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2)賽制是三局兩勝,才有轉敗為勝的機會;(3)齊威王仍然按照慣例安排馬的出場順序;(4)田忌充分信任孫臏;(5)比賽中齊威王沒有發(fā)現(xiàn)田忌調換馬的出場順序;(6)田忌要不動聲色……
(設計意圖:思維常常是通過問題來撬動的。讓學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在真實問題和現(xiàn)實情境中展開學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經(jīng)歷搜集資料、聯(lián)系實際、比較辨析、質疑反思等過程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形成課堂思辨的場域。這樣的學習告別了問答講析模式,學生學會了去發(fā)現(xiàn)證據(jù),并有條理地展現(xiàn)觀點,學生的頭腦不再是裝載知識的容器,而是高高舉起的思維的火把。)
任務三? ?破計謀,送錦囊
1.前后對照,尋找破綻。
教師扮演齊威王(后悔不已,長嘆一聲):“唉,悔不當初,我早該發(fā)現(xiàn)你們用計的啊!”比賽實況回放,到文中找一找,齊威王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發(fā)現(xiàn)破綻?(出示)
第一場,田忌先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齊威王的馬遙遙領先。田忌輸了,但他不動聲色,一點兒也不著急。
第二場比賽開始了。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勝了第二場。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場,田忌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勝了一場。田忌滿意地笑了。
引導學生對照前文。(出示)
大家的馬腳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引導發(fā)現(xiàn):第一局齊威王的馬“遙遙領先”,而第2自然段中介紹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不應該有這么大的差距,此時可以發(fā)現(xiàn)破綻。
2.出謀劃策,逆風翻盤。
教師扮演齊威王(自責):都怪我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竟然沒有看出破綻。但是,第一局已經(jīng)結束,即便我發(fā)現(xiàn)端倪,還能扭轉時局嗎?請諸位軍師,畫畫對陣圖,為本王出謀劃策,誰送上的錦囊能助本王逆風翻盤,必當重重有賞。
(設計意圖:基于情境的事件代入能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滿意義感,充滿推進活動的期待和完成任務的內驅力,解決身邊可感可知的實際問題,這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交融和轉化,是檢驗學生能否將思維完美運用到真實情境中的一次檢驗。)
學生先獨立思考、畫對陣圖(見圖4),然后與小組內同學比對策略,講述這樣安排的理由,進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全班交流。
(預設:第二局,孫臏預判齊威王將派出中等馬,于是,計劃用上等馬對戰(zhàn),如果此時齊威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改用下等馬對田忌的上等馬,用下等馬消耗田忌上等馬的優(yōu)勢,故意輸?shù)粢痪?。到第三局,雙方都剩下中等馬對戰(zhàn),由于齊威王的馬匹質量會略勝一籌,所以大概率會取勝,這樣或可實現(xiàn)兩勝一負。)
(設計意圖:這種反轉式質疑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它是對既定思路的一種質疑,在質疑中對結果進行反向追問和驗證,要想思維拔節(jié),就需要打破常規(guī)思路,不固化結果,在新的學習路徑中反向證明觀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往深處想,往廣處想,往異處想。)
教師扮齊威王發(fā)出慨嘆:“唉,原本我是可以有一線希望的啊,可惜啊,錯失良機,大勢已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板書:勢)
3.引用資料,深化理解。
(1)初解“勢”。“勢”是《孫子兵法》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田忌賽馬”這個故事中,你想到了哪些關于“勢”的兩字詞語。(預設:趨勢、形勢、態(tài)勢、優(yōu)勢、劣勢……)田忌處于優(yōu)勢還是劣勢呢?(預設:按照常規(guī)的馬的出場順序進行比賽,田忌處于劣勢,但是按孫臏的計策調整馬的出場順序后,田忌就變劣勢為優(yōu)勢了。)
(2)拓展“勢”。拓展閱讀《孫子兵法》和《史記》中關于“勢”的論述,借助釋義,豐富對“勢”的認知。(出示)
①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釋義:所以,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總是努力運用、創(chuàng)造有利于取勝的形勢,而不是嚴苛要求自己的士兵,因此,能從全局發(fā)展態(tài)勢出發(fā),選擇合適的人巧妙利用,從而獲得取勝的主動權。
②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釋義:所以,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所營造的態(tài)勢,就如同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勢不可擋,這就是所謂的“勢”。
③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釋義:所謂“勢”,就是根據(jù)情況是否有利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④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釋義:作戰(zhàn)沒有固定不變的
態(tài)勢,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一樣,能依據(jù)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⑤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釋義: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能按照形勢的發(fā)展趨勢,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導。
(設計意圖:精選五條《史記》和《孫子兵法》中關于“勢”的相對淺顯易懂又和本課學習內容緊密相關的論述內容,幫助學生拓展、提升對“勢”的認知。)
(3)深化“勢”。思考:結合拓展資料回想《田忌賽馬》的故事,你想到了哪些關于“勢”的四字詞語?寫在輻射圖的矩形框里。教師巡視指導,選用學生的詞條形成以“勢”字為中心的輻射圖(見圖5)。(預設: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乘勢而上、造勢謀局……)
4.總結升華,延展學習。
智慧的人要善于觀察形勢,審時度勢,利用優(yōu)勢,因勢利導,把握優(yōu)勢,乘勢而上。即使不占優(yōu)勢,處于劣勢,也有機會通過細致觀察,縝密分析,造勢謀局,實現(xiàn)逆風翻盤,這就是思維的力量。歷史上,有很多運用謀略取勝的故事,課后,同學們可以查找資料走進這些充滿智慧的故事,揣摩智者的思維過程,點亮自己思維的火花。
(設計意圖:基于課文內容,設計情境統(tǒng)一、前后關聯(lián)、綜合實踐的創(chuàng)新型任務群,學生在貫穿始終的情境中與主人公同頻共振,在一個個層級性驅動任務中,在真實問題的沖擊下接受挑戰(zhàn),展開自主探究,逐級打開學生的認知性思維、理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達到可能的認知高度,不斷獲得學習的高峰體驗,點亮智慧的火花。)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市香安小學校)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