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北
群文閱讀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高效閱讀教學形式,鼓勵教師將多個類似主題的文本內(nèi)容整合在一起,帶領學生開展高效閱讀探究活動。實踐表明,群文閱讀模式能夠極大地激發(fā)高中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自主學習能力,重塑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讓學生在對比文本內(nèi)容、探究文本內(nèi)涵的過程中形成完善的文化素養(yǎng)與審美素養(yǎng)。
群文閱讀是指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報刊雜志、網(wǎng)絡文章等各類文本,對文化、社會、人生等方面的理解和認知進行整合和提升的過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群文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學生可以逐漸拓寬知識面、增強閱讀能力。同時,不同類型的文本也有助于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提高閱讀的效率和質量。其次,群文閱讀可以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等文本具有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和審美價值,通過閱讀這些文本,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體驗,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和綜合能力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最后,群文閱讀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社會和人生現(xiàn)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社會認知能力。同時,群文閱讀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表達能力等,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論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尤其是先秦文化典籍中具有代表性地位,由于其文本表意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秦漢以來無論學者還是一般受眾閱讀《論語》打都要借助各種注本或譯本,這也就造成了《論語》譯本中普遍出現(xiàn)二次翻譯,即譯制的非直接性的特點。又因為孔子及其弟子“微言大義”的創(chuàng)作特點,使得我們難以判斷文本中出現(xiàn)對話的具體情景語境。也正因為如此,文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里,漫長的歷史傳承中,引申、發(fā)展出了豐富繽紛的歷史文化語境。如果不考慮這些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草率的將其偏就于譯者所處的文化語境,就意味著附著放棄了對于內(nèi)涵遠豐富于文本之上的文化語境的理解。
《赤壁賦》文中那種人生感傷和強作慰藉以求超脫,都在一定程度和意義上表現(xiàn)了這一點。無論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提問”,或者是“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解答”;無論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排遣”,或者是“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的縹緲禪意,實際都與這種人生空漠、無所寄托之感深刻地聯(lián)在一起的,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由于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有限,無法完全理解作者在寫作時想要表達的情感。
《竇娥冤》寫弱小寡婦竇娥,在無賴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為殺人兇手,被判斬首示眾。臨刑前,竇娥滿腔冤屈無處可訴,她不想就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著熱淚向蒼天起誓:“我竇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爺知道。為了證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讓這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濺在上空的白練上,二要天降大雪,遮蓋我的尸體,三要讓楚州從此大旱三年。也就是著名的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劊子手行刑后。竇娥的鮮血竟然—滴都沒有落在地上,全部飛濺在了高掛的白布上。當時圍觀的百姓暗自稱奇。緊接著天地變色,狂風大作,天空飄起鵝毛大雪,密密地覆蓋在竇娥的身上。那時候正是六月夏天,每一個在場的人都"驚呼:“這竇娥真是冤枉的!”接下來,楚州果真大旱了三年。所有人都相信竇娥的冤屈,為竇娥抱不平。竇娥冤屈感天動地,三樁誓愿一一實現(xiàn)。整篇文章并沒有涉及到更多的跨學科、跨文化、跨時空的內(nèi)容。這樣的文本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單一的閱讀效果,難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領悟文本內(nèi)容。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領悟文本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多元思維和文化認知能力。
要想提升群文閱讀的教學質量,語文教師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群文篩選標準。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將同一類型題材的文章作為群文閱讀的素材,也可以將該作者筆下的其他文章進行篩選組合,這些均可作為篩選群文內(nèi)容的標準。群文內(nèi)容需要彰顯育人價值,讓學生在群文探究活動中深度理解教材內(nèi)容,并培養(yǎng)學生建立良好的語文閱讀思維。
例如,在講解《沁園春·長沙》時,學生能夠了解到毛澤東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背景(途經(jīng)長沙故地重游時有感而發(fā)),這首詞分為上、下闋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主要為大家展現(xiàn)了橘子洲的宏偉景象,毛澤東通過描繪眼睛所看到的深秋美景來凸顯“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本質,最終提出“誰來主宰這蒼茫大地”的問題;后半部分則主要是為了抒發(fā)自身情感,運用回憶往事的方式來展現(xiàn)革命者的遠大抱負。縱觀文章基調(diào),語文教師可以將“感慨”設置為群文主題,并鼓勵學生運用課余時間來收集有關“感慨”的其他經(jīng)典之作,并據(jù)此開展群文閱讀,在比對與探究中了解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
群文閱讀環(huán)節(jié)中,語文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文本內(nèi)涵,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才能夠深度理解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積累豐富的閱讀經(jīng)驗。本研究認為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需要,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群文分享活動,在互動交流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困惑、學習經(jīng)驗展示出來,也可以汲取到其他同學的群文閱讀技巧,最終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例如《雷雨》這部話劇,讀到后來愈加覺得沉悶,就像是文章當中雷雨即將到來的那種壓抑和不安。課文一共有兩場戲,見面的地點都是在周公館的客廳。第一場寫三十多年后周樸園與魯侍萍又一次相見。意外相見,如在夢中,二人之間發(fā)生了緊張激烈的碰撞與矛盾沖突。第二場寫周樸園與魯大海、侍萍與周萍相見。父與子相見,卻是仇人,血的控訴,讓人不忍卒聽;母與子相見,卻無法相認,還不能不喊出“這真是一群強盜”,將劇情推向高潮。這一場主要是周樸園與魯大海的矛盾沖突,魯大海代表罷工工人控訴周樸園罪惡的發(fā)家史。全文情節(jié)設置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沖突情節(jié)設置緊張激烈,你憤我怒,互不相讓,而第一場戲的安排尤為巧妙?!独子辍吠暾乜坍嬃宋闹腥宋锏男蜗螅倚蜗罂坍嫷姆浅I鷦?,教師可通過分享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扮演文中各角色,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實踐中領悟。
為了構建高效群文閱讀課堂,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設置閱讀議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勇于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猜想,進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實踐表明,群文議題能夠讓學生找出群文間的關聯(lián)點,進而開展針對性探究,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完善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將以往學過的知識進行內(nèi)化、升華。
例如,在講解《勸學》時,由于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基本的文言文學習技能,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提高課堂教學難度,帶領學生深度分析文本內(nèi)涵?!秳駥W》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作品,其向學生展示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意義,著重說明了教育對人后天發(fā)展的重要性。在群文閱讀中,語文教師可以將“后天學習”作為群文議題,指導學生在課下收集與本議題有關的文章進行深度探究活動。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為了能夠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語文教師就需要借助群文閱讀環(huán)節(jié)來擴展教學內(nèi)容,將課本素材進行科學延展。很多語文教師在篩選群文資源時十分生硬,這導致學生難以挖掘出不同文章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最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本研究建議語文教師可以將不同作者同一主題的文本進行群文組合,也可以將同一部作品中的不同節(jié)選進行組合閱讀。學生在閱讀擴展教學中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技能,積累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最終形成完善的文學素養(yǎng)。
例如,在講解《鴻門宴》時,學生需要了解到本文是項羽舉行的一場暗殺劉備的宴會,這意味著項羽與劉邦間的矛盾已經(jīng)達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文章情節(jié)跌宕起伏,充分展示了項羽與劉邦的鮮明性格,也為二者的最終結局進行了鋪墊暗示。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成本文的核心內(nèi)容后,就可以組織學生來閱讀與項羽有關的戰(zhàn)役,如《垓下之圍》以及《巨鹿之戰(zhàn)》等。通過開展三篇文章的群文閱讀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一代英雄項羽的傳奇人生,進而使學生對項羽產(chǎn)生更加客觀、立體的認知。巨鹿之戰(zhàn)是項羽成就霸業(yè)的開端,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了解到項羽如何扭轉戰(zhàn)爭局面,取得壓倒性勝利,如何將秦軍主力軍隊打散,成為叱咤風云的英雄。而鴻門宴則是項羽的另一大轉折點,由于他的自負、疏忽而輕視了劉邦,最終為日后的失敗留下隱患。垓下之圍更是令人唏噓不已,項羽雖依然勇闖殺敵,但已自知沒有翻身之力,無言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而死。學生在閱讀完成三篇歷史作品后,會對項羽當時的經(jīng)歷以及人物性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終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明白外在環(huán)境以及內(nèi)在因素對一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
通過上述的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在開展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著重提升班級學生的語言能力、邏輯思維以及審美素養(yǎng)。研究認為,教師可以依托教材文本,優(yōu)選群文內(nèi)容;分享群文經(jīng)驗,加強交流互動;明晰群文議題,開展深度探究;提高群文質量,提高教學質量。上述策略在實施中,教師需始終將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時刻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不斷提升課堂群文閱讀效果,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