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同
(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鎮(zhèn)廣玉小學,江蘇 新沂 221421)
寫作水平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檢測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保證。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nóng)村小學寫作教學一直在低谷中徘徊,教師怕教,學生怕寫。教師由于怕學生寫不出、寫不好,寫作指導時往往把審題立意、文章結構、寫作素材等一股腦兒地“交”給學生,但學生由于不能真正地消化吸收,仍然是寫不出、寫不好。語文教師雖然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仍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寫作教學似乎走進了死胡同。2022 年4 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頒布,這給農(nóng)村小學寫作教學帶來了生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迸囵B(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觀察習慣是他們寫好文章的基礎,《標準》在多處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觀察習慣的重要性。
在整個基礎教育學段,義務教育的第二、第三學段是學生讀書的黃金時段,因為到了義務教育第四學段和普通高中階段,學生由于面臨著中考、高考的壓力,真正自由閱讀的時間并不多,更談不上咀嚼、品味閱讀了。因此,在義務教育的第二、第三學段,語文教師尤其是農(nóng)村語文教師要大力提倡閱讀,通過閱讀來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接班伊始就要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書目(除教材規(guī)定的閱讀書籍),如楊紅櫻的校園故事、曹文軒的詩化散文、沈石溪的動物世界……教師可以把這些書目張貼到班級的公告欄,學生感興趣的可以自行購買。這些書確實精彩,適合不同學生的閱讀需要,學生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書籍。這樣,教師就為學生的閱讀指明了方向,讓學生的閱讀有路可循。
有了讀物,閱讀時間必須予以保證。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天中午1:00 左右進班午休,沒有睡意的學生允許看課外讀物;早讀課完成書本知識的復習、預習之余,教師也要允許學生讀課外書籍;語文課上,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可以允許學生適當讀課外書籍……總之,教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不遺余力地倡導學生讀書。這樣,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就會愛上閱讀,有時到了下課的時間,好多學生還會在座位上看書。
為了深化閱讀,教師可以每周舉行一次閱讀推薦會,每一小組推選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一本好書。這個過程需要小組成員互相合作,從找書到討論一致通過,到最后寫好推薦稿,整個過程就是《標準》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收獲是巨大的。有時候看到學生為了成功推薦一本書,小組內成員積極分工合作,教師甚是欣慰。
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外,在學生寫作之前,很多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親自觀察,去經(jīng)歷,去體驗,去搜集寫作素材。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是寫小動物,要求寫清外形和動作特點。這個時候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在教學這篇習作之前的一個星期,教師要把這一任務布置下去。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種動物仔細觀察,用一周的時間與之好好相處,記錄下點滴觀察所得,并寫觀察日記,等到寫作的時候何愁他們寫不出精彩的內容呢?
學生有了一定量的閱讀,尤其是有了深閱讀、整本書閱讀,再加上生活經(jīng)歷,這就為他們寫好習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學生閱讀和觀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寫好習作、得高分,同時也是為了滋養(yǎng)他們的心靈,豐富他們的生命,提升他們的涵養(yǎng)。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培養(yǎng)學生閱讀、觀察興趣是每位語文教師尤其是農(nóng)村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手寫我口。”學生如果連話都說不好,怎么能寫好習作呢?《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而語言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聽、說、讀、寫能力,其中“說”是“寫”的基礎,“說”得不好也很難“寫”得好,“說”和“寫”是相互促進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尤其是農(nóng)村教師要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讓學生“說”清楚、“說”完整。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抓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隨時注意讓他們把話說清楚,說完整。
例如,教學《人橋》一課,教師提出:“解放軍為什么要架橋?”有的學生回答:“因為遇見了河。”這樣的回答顯然是不清楚、不完整的。這時,教師就要啟發(fā)學生:“遇到河就必須架橋嗎?應該把當時的環(huán)境條件和解放軍過河的目的說清楚。”經(jīng)過教師啟發(fā),學生說:“解放軍在追擊敵人的時候遇到了河,當時,敵人的炮火很密,河上沒橋,也沒船;解放軍又急需過河去消滅逃跑的敵人,所以要架橋?!边@樣回答問題,就比較清楚、完整了。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對話訓練。
例如,《小馬過河》這一課,通過五次對話講述了一個故事。教師可以給學生一段提示語,如:“小馬從磨坊回到了馬棚……”然后讓學生進行對話訓練。有的學生說:“小馬從磨坊回到馬棚,對媽媽說:‘媽媽,我已經(jīng)把麥子送到磨坊去了?!瘚寢屨f:‘你真是個好孩子。’小馬聽了很高興?!比缓?,教師再要求學生用兩組對話比較具體地把這段話的意思表達出來,這時有的學生說:“小馬從磨坊回到馬棚,對老馬說:‘媽媽,我把麥子送到磨坊去了?!?,那條河你是怎么過去的呢?’老馬問小馬?!菞l河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剛好沒過我的小腿。’小馬一邊說一邊抬起腿來比劃,‘我很快地就趟過去了?!阏媸呛煤⒆?!以后,你要多到外面去鍛煉鍛煉。’聽了媽媽的話,小馬高興地點了點頭?!边@組對話把四種對話的基本形式都用上了。
簡要復述是一種要求比較高的說話訓練。既是述,學生就要把原文中的疑問句、感嘆句等改為陳述句;既是復述,學生就不能用原文中的句子,必須用自己語言;既是簡要復述,學生就要對原文的語言進行壓縮概括。復述是利用書面語言訓練口頭語言的一種好辦法。
例如,學生在簡要復述《東郭先生和狼》這篇課文時,開始學生說:“東郭先生救了狼,按道理狼應該報答東郭先生,但是它不僅不報答,反而要吃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差點兒被狼吃掉。后來,東郭先生在農(nóng)夫的幫助下,把兇惡的狼打死了?!睉撜f,這個學生的復述是比較好的,但不夠簡潔,不符合“簡要”的要求。經(jīng)過教師啟發(fā),學生又說:“東郭先生上當受騙救了狼,狼反而要吃東郭先生。最后在老農(nóng)的幫助下,東郭先生把狼打死了。”這次復述,就符合“簡要”的要求了。
說話訓練本來就是小學生低年級(義務教育第一學段)的習作訓練,其實,到了中、高年級(義務教育第二、第三學段),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例如,教師可以安排這樣一個說話訓練:請同學們口頭描述天氣很冷,但語言表達中不得出現(xiàn)“冷”字。分三組進行訓練,第一組通過天氣變化來突出“冷”,第二組通過穿著來突出“冷”,第三組通過動作或神態(tài)來突出“冷”,然后全班綜合練習。教師先說一句:“今天天氣很冷……”然后按一、二、三組的順序分別描述。第一組說:“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河里結了厚厚的冰,窗戶的玻璃上結滿了冰花?!钡诙M說:“我們穿上了厚棉衣,弟弟圍上了大圍脖,妹妹戴上了大口罩,屋子里的空調呼呼吹著暖風?!钡谌M說:“小紅的臉蛋兒凍得像紅蘋果,小珍的手指凍得像胡蘿卜,小華冷得直跺腳,小光把脖子縮到衣領里,只有小鋼昂首挺胸地在前面走,好像在同嚴寒進行搏斗。”如此訓練效果非常突出。
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尤其是對一些性格內向的農(nóng)村學生。只要教師努力地創(chuàng)造條件,學生就能夠說,只要學生努力說了,就能夠促進他們寫作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明確寫作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審題是學生寫好一篇習作的關鍵,否則下筆千言沒有重點,更有甚者離題萬里,那樣,學習的習作就很難得高分了。
五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是寫一位教過自己的老師,從習作完成的情況來看,整體還不錯,但在不久的一次測驗中出問題了。此次習作要求是:“學了《師恩難忘》,田老師講故事的情景讓作者終生難忘,你的老師有沒有給你講過故事?請以此為鑒,寫清老師講故事的情景,寫清故事情節(jié),題目自擬,寫一篇不少于400 字的記敘文?!迸喠曌鞯臅r候,讓教師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xiàn)了:班里近半數(shù)的學生寫跑題,他們眼里只看到了“師恩難忘”,只看到了“老師”,潛意識里就認為還是一篇寫老師的習作,再加上之前寫過關于老師的習作,他們根本沒有仔細讀要求就寫下去了,導致跑題。
根據(jù)學生習作跑題的現(xiàn)象,可以歸納出習作審理有“三忌”:
習作都有明確的要求,有的還有隱含的要求。上述文字中的習作材料包括兩部分,一是“學了《師恩難忘》,田老師講故事的情景讓作者終生難忘,你的老師有沒有給你講過故事?”一是“請以此為鑒,寫清老師講故事的情景,寫清故事情節(jié),題目自擬,寫一篇不少于400 字的記敘文”。前面部分是富有啟發(fā)性的提示語,這是隱性的要求;后面部分是寫作的顯性要求,對內容、角度、字數(shù)、文體等方面提出要求。對第一部分稍加推敲,不難發(fā)現(xiàn)它隱含如下兩個要求:一是內容上無論寫什么事,都要與“恩情”“難忘”有密切關系;二是對象上,除了要寫老師外,還要寫自己或者寫他人(只能是“身邊”的)。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審題時只注意到第二部分顯性的要求,而忽視了第一部分中兩個隱性的要求,只是寫老師是如何講故事的,故事情節(jié)如何;有的既不是寫自己,也不是寫身邊的人,這顯然不符合前面部分中隱性的要求。因此,盡管有的習作語言、結構都不錯,但得分不高。
在審題時,有些學生往往只重視“主干”,忽視了“枝葉”,造成失誤。這篇習作在“要求”中有這樣一句話:“寫清老師講故事的情景,寫清故事情節(jié)。”這應該屬于“枝葉”。有些學生在審題時,只抓“師恩難忘”這個主干,而忽視了“寫清老師講故事的情景,寫清故事情節(jié)”這個“枝葉”,導致習作中沒有對“情景”進行描寫,也沒有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有的學生雖然對“情景”等也有描寫,但很不具體,有的一筆帶過,詳略嚴重不當;有的學生雖然具體寫了“情景”,但與“師恩難忘”關系不大。這樣的習作是不符合要求的。
五年級的學生與老師的接觸已經(jīng)比較多了,寫自己身邊的老師并不難。但很多學生還是胡編亂造,寫的并不是自己生活中的真實老師,而是想象中的老師。如有的學生寫自己遇到了車禍,不能去學校上學,于是老師親自到家里給自己補課,還給自己講了保爾·柯察金的故事,等等。這樣編造出來的文章,往往破綻百出,缺乏真情實感,很難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在每次習作教學中,教師都要先組織學生自行討論本次習作要求,尤其是審題,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各小組匯報習作要求。這樣訓練時間長了,學生的審題能力能夠明顯得到提高。
明確寫作要求重點是審題,但并不限于審題,還包括其他一些寫作方法、技巧的點撥。限于篇幅,這里不再作探討。
在農(nóng)村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怕教,學生怕寫,這是事實。況且,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教師只要根據(jù)《標準》的要求,把寫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探索、交流中獲得情感體驗,達成共識;激發(fā)學生閱讀、觀察的興趣,提供寫作源泉;培養(yǎng)說話能力,促進寫作發(fā)展;明確寫作要求,點撥寫作方法,其實“作文”也不難,愛上“作文”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