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遐 代祥俊 沈玉鳳 云海
[摘 要]虛擬教研室是在“智慧+”時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學手段開展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教學研究活動及課堂教學實踐的新型基層教學組織。文章介紹山東理工大學基于力學教研室而建設的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的建設與實踐經歷,以及該虛擬教研室在平臺、資源、團隊等方面的建設內容及組織實施措施,并進一步分析虛擬教研室在基礎力學課程建設及教師、教學團隊發(fā)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虛擬教研室;基礎力學課程;平臺建設;資源建設;團隊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0-0025-03
在“智慧+”時代背景下,在傳統(tǒng)教研室基礎上,虛擬教研室作為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學手段開展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教學研究活動及課堂教學實踐的新型基層教學組織應運而生[1]。
在國家教育綜合改革大背景下,2016 年初,北京交通大學聯(lián)合北京工業(yè)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和北京聯(lián)合大學共同組建了信號處理系列課程虛擬教研室, 旨在推動與北京市屬其他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和優(yōu)質資源共享 [2-4]。南開大學為了創(chuàng)建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新模式,于2019年成立了經濟學院本科課程思政虛擬教研室、文學院新文科虛擬教研室”。清華大學電路原理課程虛擬教研室也設計了包含平臺支持、基本模式、成果產出、智慧教學等模塊的虛擬教研室架構,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效[5-6]。
國外有的虛擬教研室成員構成包容性強,不僅包括學校的研究人員、教師,還包括學校管理人員和圖書管理員。美國西雅圖的兒童研究所支持學校教師、博士后研究員、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參加,為教師與其他研究者提供新的教學和科研思路,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
虛擬教研室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很好地克服了傳統(tǒng)教研室的某些缺點,提供了可以幫助教師合作開展教研活動的平臺,在教師教學過程與教研能力提升過程中能夠發(fā)揮保障和推動作用。
一、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的建設內容
(一)基于信息網絡技術的教研平臺建設
虛擬教研室的建設離不開功能齊全的網絡平臺作支撐。因此,拓寬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應用范圍,增強智慧課堂和智慧教研室的適用性,既要重視線下教育的啟發(fā)式教學改革,又要靈活地運用新技術、智慧平臺不斷優(yōu)化線上教學環(huán)境。因此將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教研平臺的建設目標和建設內容確定如下:為培養(yǎng)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拓展教師的力學知識面和提升教師的教研素質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務,促進師生和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利用網絡的技術和資源搭建一個能實現(xiàn)資源開放共享、實時傳播互動、及時交互分享的教研平臺。該平臺有助于實現(xiàn)教學研究常態(tài)化以及教學信息網絡化、數(shù)字化,使網絡教研活動成為傳統(tǒng)教研活動的提升、輔助和補充。
(二)依托一流課程的教學資源建設
擁有優(yōu)質教學資源庫是開展虛擬教研室建設的基礎。虛擬教研室的教學資源建設不是多個教學資源庫的簡單疊加,而是對教學資源庫的豐富與升華,有助于促進地區(qū)間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推動教學成果轉化。因此將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教學資源的建設思路確定為依托國家一流課程工程力學、理論力學以及山東省一流課程材料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開發(fā)共享,實現(xiàn)工程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三門在線課程教學資源的進一步完善、開放,并上線流體力學在線開放課程,為更大范圍的教師和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課程思政案例、工程案例、課件、教學視頻、試題庫等教學資源。
(三)立足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團隊建設
建設虛擬教研室,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學團隊建設。依托虛擬教研室平臺,可將不同學校開設同一門課程的教師組織起來共同探討共同關心的課程教學問題,并使其獲得成就感、歸屬感等。這是教學團隊建設的核心內容。為此,山東理工大學擴大了力學教研室的教師規(guī)模,建立了一支水平高、治學嚴謹以及年齡和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教研室定期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提升教師素質,使教師具有運用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探索新形勢下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網絡條件加工處理和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全面參與網絡教研和開發(fā)課程信息資源的能力,以及對新型教學模式與教學資源進行評價的能力。
綜上,山東理工大學力學教研室以促進“智慧+”時代教師成長和教學團隊發(fā)展為目的,以教研平臺建設和教學資源建設為主要內容,搭建可共享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平臺,強化具有交互功能的教研平臺建設,為教師成長和教學團隊發(fā)展提供支撐與保障?;A力學虛擬教研室建設的總體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二、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建設實施措施
(一)基于教研平臺的合作與創(chuàng)新
虛擬教研室的建設應以公共信息平臺或智慧平臺為載體,集成并不斷開發(fā)和完善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實現(xiàn)網絡信息資源共享效用的最大化,同時整合優(yōu)質師資和建設教研團隊,促成各團隊之間的線上線下合作,并積極推動教學團隊成員自覺進行自我研修和集體研討,最終形成以教研共同體為核心的教研平臺。該平臺可以充分發(fā)揮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共謀解決問題的策略,實現(xiàn)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二)依托一流課程的教學資源豐富與優(yōu)化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依托較豐富的優(yōu)質共享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庫以MOOC、SPOC和釘釘?shù)仍诰€開放式教學平臺為載體,突出教學資源的共享性,采用多校協(xié)同、線上線下配合等方式。
(三)立足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團隊建設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通過制定教研室聯(lián)動制度,統(tǒng)籌規(guī)劃教研室發(fā)展,使得教研室成員年齡、職稱的結構合理。每門課程形成教學梯隊,教研室集體備課,研討制訂教學大綱,定期研討教學問題。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定期召開力學系列課程教學研討會,教研室成員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開展實時對話和深入探討,如就教學教研熱點難點開展交流探討,就課程建設情況、教學教研經驗成果進行交流研討,加深教研室成員之間的了解,為進一步合作交流奠定基礎。因此,可以通過虛擬教研室的建設不斷探索學?;鶎咏虒W組織建設和管理的新范式、新思路、新方法?;A力學虛擬教研室教學團隊建設框架如圖2所示。
三、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在基礎力學課程建設中的作用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的建設,加強了教研室及其教師和同行的交流溝通,是教研室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虛擬教研室建設有助于解決傳統(tǒng)教研室所存在的人員集中、教育教學理念更新慢、教研手段陳舊等問題,促進了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研方法的改進,同時有助于加強同行之間的交流合作。
(一)優(yōu)化課程體系,助力教學質量提升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的教師根據工程力學知識體系,按照布魯姆教育分類法劃分知識模塊、知識點,確定各個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核心內容、教學模式等。為了突出工程應用,加強學生建模能力培養(yǎng),教師就工程應用知識組織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提高內容高階性和學業(yè)難度;還深挖各個知識點的思政元素,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重構符合工程應用要求的課程內容體系。
(二)加強教學研究,完善教學模式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的教師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定位,以工程應用為目的,探索“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方式,采用傳統(tǒng)課堂、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形式,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開設第二課堂,實施線上線下深度融合、課堂課外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
(三)轉化教研成果,豐富教學資源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通過組織線上教研活動,增加了與業(yè)內的專家同行進行學習交流的機會,大家共同研討培養(yǎng)方案、課程大綱、課程目標、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將教研成果融入教學相關環(huán)節(jié)中,建設融入數(shù)字化資源的教材以及運用于在線開放課程和網絡教研平臺的豐富的課程資源庫。
(四)共享優(yōu)質資源,提升教學質量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依托智慧樹平臺上線并運行的工程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三門全國在線開放課程,分享了很多優(yōu)秀課件資源,助力力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在教師及教學團隊發(fā)展中的作用
(一)促進教研有效開展,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的教師普遍都有提升教學科研能力的共同愿望,深知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決定于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提升。虛擬教研室通過聘請業(yè)內專家進行線上的教研活動,有助于促進課程建設、推動教研項目的申報與開展以及教學成果申報,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
(二)立足于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升教學團隊水平
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一方面以教學研究、教學改革為手段,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持、方法示范和榜樣引領;另一方面推進教師同行合作申報教研項目和教學成果,共同促成教研論文發(fā)表等,將教研成果推廣出去,促進教學組織創(chuàng)新以及教師教學教研能力、教學教研質量提升,并形成規(guī)模效應,催生新的教學生產力,惠及更多教師。
五、結語
山東理工大學基礎力學虛擬教研室,以立德樹人為本,探索了“智慧+”時代基層教學組織的建設思路和運行模式,協(xié)同打造精品教學資源庫,建立區(qū)域性力學課程群教學類虛擬教研室,開展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活動,實現(xiàn)多校教學資源和信息的共享,全面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教學團隊整體發(fā)展水平和課程教學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定華,王名揚.中國共產黨領導高等教育百年的發(fā)展脈絡、歷史經驗與未來走向[J].中國高教研究,2021(6):1-8.
[2] 史秋衡,謝玲.“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價值邏輯[J].中國高等教育,2021(11):7-9.
[3] 胡健,陳后金,張菁,等. 依托虛擬教研室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以北京交通大學“雙培計劃”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8(5):56-58.
[4] 邸建紅,胡曉娟,趙南,等.依托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虛擬教研室推進專業(yè)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20(46):225-226.
[5] 王墨琦. 依托虛擬教研室的“鐵路信號基礎”課程建設研究[J].無線互聯(lián)科技,2021,18(4):123 -125.
[6] 謝勁,何吉. “智能+”時代教研室的變革圖景:虛擬教研室:以清華大學“電路原理”課程虛擬教研室為例[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2,32(5):102-109.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