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云
摘 要 引導初中學生解讀《皇帝的新裝》時,一方面要繼承傳統,一方面要追求課文解讀的深度。傳統解讀認為本文揭露了皇帝的昏庸及大臣的虛偽。教師應進行創(chuàng)新思考:本文解讀的落腳點應當在哪里?只有從文本的角度、教師教學的角度、學生學習的角度進行分析,選擇正確的教學路徑,才能確定《皇帝的新裝》解讀的落腳點。
關鍵詞 《皇帝的新裝》 ?解讀 ?落腳點
統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保留了傳統篇目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人們因為這篇課文記住了荒誕的皇帝,記住了誠實的小孩,在生活中遇到類似場景的時候也常常會想到“皇帝的新裝”。說明這篇童話的生命力所在,面向初中學生解讀本文時,一方面要繼承傳統,一方面要追求課文解讀的深度。所謂深度就是在傳統解讀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傳統解讀認為本文揭露了皇帝的昏庸及大臣的虛偽。教師應進行創(chuàng)新思考:本文解讀的落腳點應當在哪里?
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都知道,面對一篇經典課文,確定解讀的落腳點就是在確定課文解讀的方向與目標,這實際上也是在確定課文的價值。對于《皇帝的新裝》而言,成人所能讀到的是諷刺,那么初中學生讀到的是什么呢?學生的認知與約定俗成的目標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距離呢?這就是本文要重點探討的內容。
一、文本解讀過程中確定落腳點的重要性
確定文本解讀的落腳點對于文本解讀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當然這一意義認同對于部分語文教師而言可能是陌生的,因為當教師手邊有教學參考書、有約定俗成的考查目的時,“拿來主義”可能會讓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再度去確定一些經典文本的解讀落腳點。其實,無論是從文本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學生或教師的角度來看,梳理并確定文本解讀的落腳點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過程。
從文本的角度來看,安徒生創(chuàng)作這樣一篇童話作品顯然有其深刻的意義。正如有人說,在安徒生的童話作品中,很多是借用和改寫民間童話故事的內容而形成的,這些童話不僅是民間故事情節(jié)的融匯,而且也融入了安徒生自己的思想。那么解讀這一篇童話,也必須解讀安徒生所融入的思想,這種思想解讀應當是確定文本解讀落腳點的一個依據。根據考證,安徒生創(chuàng)作這篇童話作品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西班牙的民間故事。這一民間故事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描寫國王光著身子在全城人民面前走過,而全城人民沒有一個敢于說出真相。與原來故事不同的是,安徒生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在結尾處加了一個小孩的真話。這不僅讓這一童話變得有畫龍點睛之效,同時也讓故事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在充滿謊言的成人世界里,需要一個小孩的真話來說出真相。
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確定一篇文本的解讀落腳點,意味著對一篇課文的多元解讀最終必須明確一個方向。《皇帝的新裝》毫無疑問是具有諷刺意義的。那么到底是諷刺誰呢?是成人這樣一個群體嗎?只是成人這樣一個群體嗎?作者又是怎樣諷刺的呢?伴隨著這些問題的提出與思考,可以確定的一個結論就是:這篇童話所具有的諷刺意義毋庸置疑,然而在確定諷刺意義的時候,除了要關注文本中的成人之外,也要關注現實世界中的成人世界。一篇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指向現實。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歷史車輪所留下的每一個印跡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諷刺其中的某一些現實的目的不在于諷刺本身,而在于尋找到前進的力量。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面向初中階段進行《皇帝的新裝》的解讀,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領略到童話的意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的某種現實。從童話到現實之間,如何實現學生認知的過渡與轉換,同樣是確定這篇課文解讀落腳點的意義所在。
以上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充分理清了對于一篇經典課文的解讀而言,確定落腳點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而教師的教學智慧就體現在分析與選擇上。只有在分析學生與文本的基礎上選擇正確的教學路徑,才能確定《皇帝的新裝》解讀的落腳點。
二、多重因素影響文本解讀落腳點的確定
即便《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是世人公認的經典,但在確定解讀落腳點的時候依然面對著多重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當教師教學的目光超越了傳統解讀與教學參考書的觀點之后,就可以發(fā)現關于這篇童話解讀更加經典的世界。有研究者從童趣和注釋兩個方面比較《皇帝的新裝》的三個譯本,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那就是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只有做到選詞恰當,富有“童趣”并對跨文化的生僻詞匯進行注釋,才能使翻譯的兒童文學作品得到孩子們的青睞。這顯然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斷,而除了證明要素之外,筆者在上文分析中提到了兩個關鍵詞:一是童趣,二是現實。前者是童話應有的特征,后者是作品解讀必須堅持的方向,而這兩者之間又不是直接銜接的,實際上很多時候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
當解讀童話作品只關注童趣時,那么《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無疑是充滿著童趣的。無論是其中角色的描寫,還是一些場景細節(jié)的描寫,都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感覺到無限的趣味。而事實上教學這篇童話作品時學生也確實會在課文閱讀中獲得一陣陣的笑聲。這就是童話的童趣所在,是學生閱讀童話時直接形成的感覺。但是只追求這種直觀的感受顯然并不是童話解讀的落腳點,因為說得直白一點,學生這種直觀的感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結果,并不能體現教學的價值。那上面所提到的諷刺功能如何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逐步浮現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解讀的時候表現出一定的功力與技巧了。
引導學生解讀課文時,不妨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安徒生作為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創(chuàng)作《皇帝的新裝》這樣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能給我們留下的除了笑聲之外,還應當有什么?
事實上這一問題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超越直接感知的層面,讓學生的思維轉向挖掘課文深層次的思想。這里僅從學生產生的問題來看文本解讀落腳點確定的意義。學生最容易出現的想法就是:“在現實生活當中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皇帝與大臣,這一作品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顯然帶有夸張和想象的成分,那為什么作品又能夠如此經久不衰、富有生命力呢?還是因為其通過這種夸張的表現手法,寫出了現實生活當中的百態(tài)……”應當說,學生有這樣的認識,足以說明學生從直接感知轉向了對社會形態(tài)的思考,應該說這一文本解讀落腳點是科學的。
三、所有影響因素最終應當指向學生理解
解讀一篇課文時所需關注的因素除了作品本身,除了傳統的解讀觀點,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理解。
強調對學生理解的關注,意味著不能將已有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應當關注學生在解讀課文過程中形成的體驗感,要關注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思維發(fā)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確保學生一步步從已有的直觀認知走向教學預設的目標。比如上面所分析的從學生的童趣認知走向對社會現實的諷刺認識,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宜過急過快,教師只能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提出問題去進行引導。
像《皇帝的新裝》這樣的經典課文,解讀的落腳點一定是學生對文中角色的認識,對文本主旨的感悟。不同學生個體在不同的解讀階段可能會獲得不同的認識,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每一步認識都有其價值,尊重學生在課文解讀過程中的階段性認識,同樣是確定文本解讀落腳點的必要選擇。
[作者通聯:江蘇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