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芳
“雙減”政策的實施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此背景下,教師要讓教育逐漸回歸本位,在減負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為此,教師需從自己做起,轉變一味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采取多種措施構建高效有序的新式課堂,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改變教學策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學生的知識吸收情況,讓學生明白生物課程的內容結構,認識到學習生物的價值,為學生學習高中生物打下堅實的基礎。初中是正式引導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興趣、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段,教師絕不能輕視。基于此,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fā),說明教師應該如何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為學生學習生物打好基礎。
一、提升自身素養(yǎng),轉變教學模式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該以轉變生物教學模式為導向,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豐富教學手段,從而更好地在課堂上帶動學生的學習,讓學生不再為學習生物而煩惱。具體而言,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通過觀摩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課程教學來改進自己的教學,精心備課,并不斷規(guī)范板書格式,以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加簡潔明了。教師還應該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通過交流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并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此外,教師應該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善于運用語言藝術,不斷打磨自己的教育過程,努力做到完美。
教師需要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的魅力,不再將生物學看作神秘未知的學科。生物學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對學生的作用不只是智育,它與萬物的生命息息相關,蘊含著德育的契機。因此,教師可以將生物教學與思想道德、生命情感等教育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對生命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從而更加熱愛生命。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不斷思考學習內容,進而獲得豐富的知識與經驗。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生物”一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生存環(huán)境的多變性。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神奇之處,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可貴與平等。接著,教師可以介紹生物學代表人物,讓學生簡單了解生物學的發(fā)展史,并產生想要深入了解的興趣。教師也可以拋出一些生活上的小問題,如蜜蜂的品種、動植物的分類等,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最后,教師可以詳細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引導學生思考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否存在缺陷、自然界的生態(tài)圈到底是什么樣的等,鼓勵學生認真思考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摒棄之前的做法,努力學習并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突出自己的教學優(yōu)勢,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不斷反思和提升自我。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將學生帶入生物學習的世界,同時將德育和智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道德水平,以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二、結合教材內容,拓展實驗知識
生物教材中的知識是按照課程標準特別編寫而成的,目的是讓教師可以依據邏輯嚴密的內容、按照科學的順序進行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生物知識??梢?,生物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輔助材料。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知識,依托教材進行拓展練習,借助生物教學中的各類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推動他們主動探究相關內容。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理解所學內容,深刻把握相關的生物知識。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先拋出“為什么同一棵樹上的樹葉呈現出來的顏色有深有淺?”這一問題,讓學生用肉眼觀察樹葉的結構,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積極參與下一步的活動。接著,教師可以說明注意事項,教學生制作樹葉切片,并讓學生用顯微鏡觀看切片的不同之處,識別樹葉的各種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遇到各種情況,如切片沒有切到預期的程度、顯微鏡下的畫面不一樣等。對此,教師需要耐心講解實驗操作過程中造成不同結果的各種原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實驗的嚴謹和科學。最后,教師可以對照課本進行引導,讓學生根據顯微鏡下的畫面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容。
這樣的實驗教學既能夠幫助學生降低理解難度,讓學生明白教材知識與實驗操作是緊密聯系的,從實驗中體會學習生物的樂趣,進而主動地投入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并保持對實驗的新鮮感,又能夠優(yōu)化教學方式,拓展實驗內容,幫助學生維持對生物學習的關注度。
三、優(yōu)化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投入課堂學習。教師需要明白這一點,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參與學習過程。教師要改變以往僵硬的導入方式,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結合起來,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如情景教學、角色扮演等。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著里面幾個小節(jié)的標題,想象這一章將會學習什么樣的知識,并通過一個短片讓學生簡單了解所學內容,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之后,教師可以就前兩節(jié)的知識做一個簡短的串講,讓學生結合視頻內容初步理解概念,加深對相關生物知識的理解。在講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血小板、白細胞和紅細胞等,模擬血液與細菌之間的沖突,從而讓學生了解身體內的血液是如何運轉的,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提出“血液為什么是紅色的?”“白細胞與紅細胞有什么不同?”等問題,并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根據課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查看是否存在無法進行或者偏離話題的情況,并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以保證討論活動的有效性。
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質疑,學會結合所學內容靈活地應對各種問題。同時,教師要從教材的整體內容出發(fā),在講解詳細內容之前梳理整體框架,教會學生如何系統(tǒng)地梳理知識,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教師還要不斷引導學生,結合重難點在課堂上拋出各種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并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疑惑之處,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斷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從而推動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開展。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能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而應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讓他們學會自主解決問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需要掌控整體的課堂節(jié)奏,在學生思考難以深入時主動引導和點撥,讓學生能夠較為順利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四、開展分層教學,創(chuàng)新評價模式
無論面對什么學科的教學,教師都需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教學計劃。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其理解能力、認知水平等各不相同,教師需要意識到這一點,不能一味地講解知識,而忽略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得部分學生因跟不上進度而產生厭煩的情緒。教師應該預先備案,將所要教授的內容分成不同的層次,明確教學重點和次重點。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語言藝術,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學生呈現理解較為困難的內容,或者舉一些例子輔助證明,以方便學生理解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將課上講解與課下作業(yè)練習結合起來,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在課上以口頭提問的方式進行小測,讓學生注意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以保證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知識。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一章時,教師要明白代謝物排出的主要途徑是教學重點,可以利用視頻和圖片輔助講解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理解透徹。這一章的次重點是排泄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并提出“如果人體沒有循環(huán)代謝會產生什么嚴重的后果?”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講完課程內容后,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問題,如“二氧化碳如何排放出去?”,借此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師可以從任一方面出發(fā)開展評價,包括課堂表現、舉手次數、回答情況等。教師要綜合看待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多表揚學生,以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自信心,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問答,以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自覺分析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并運用一系列的教學方法構建起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同時,教師不能只著眼于較高維度的教學策略,還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仔細觀察班級學生的特點,據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以活躍課堂氣氛。此外,教師應不斷改進實驗教學,將教材內容講通講透,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讓學生獲得長遠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