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韓欣 古小鳴
該課程以“課程綜合化”理念為指引,以國際理解教育內容中的經典主題來統籌跨學科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性跨文化交往情境,通過主題下不同話題的協同與融合,組織構建 “3協同+1融合”的單元內容形式。
成都高新新源學校始建于2008年,坐落在高新南區(qū)錦城湖畔。學校秉承“養(yǎng)正日新,厚源致遠”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培養(yǎng)“品學兼修、尚美樂創(chuàng)”的“向陽花學子”。2019年9月,學校被評為高新區(qū)首批國際理解教育示范校。為進一步提升學校國際理解教育的質量,學校組建了跨學科、跨學段的國際理解教育種子教師團隊,涵蓋了低、中、高年級的語文、英語、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音樂等學科骨干教師,開發(fā)了國際理解單元綜合化課程“發(fā)現世界”。該課程以“課程綜合化”理念為指引,以國際理解教育內容中的經典主題來統籌跨學科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性跨文化交往情境,通過主題下不同話題的協同與融合,組織構建 “3協同+1融合”的單元內容形式,優(yōu)化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內容結構,促使學生形成對世界的整體性認知,從多角度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育人水平。
一、國際理解單元綜合化課程理念
第一,課程目標強調素養(yǎng)提升和價值引導。本課程強調學生借助豐富的本土和國際文化元素、知識、事件等增進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增強本土文化自信,提升學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課程內容鏈接學生生活和國際參與。本課程既立足學生的真實生活,又面向未來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的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與大自然接觸的真實生活中發(fā)現有價值的話題,從個人視角拓展至國際視野層面,在國際文化感受和理解、國際議題省察和參與中達成課程學習目標。
第三,課程實施注重循序漸進和開放生成。本課程以“國際理解教育內容主題—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單元主題—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單元話題”構建單元課程序列,注重由點及面,由弱到強,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提升國際理解素養(yǎng),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隨著課程的實施推進,學生能夠在體驗感知、對比分析、交流分享中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不斷的碰撞中,逐步深化認知和理解。
第四,課程評價強調素養(yǎng)考察和多元評價。本課程注重突出評價對學生的導向作用,主張綜合考察學生的國際素養(yǎng)情況,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等級,更提倡質性評價。同時,學校鼓勵學生在自評與互評、展示和交流中進行反思,以達到以評促學的目的。
二、國際理解單元綜合化課程目標
學校立足國際理解教育目標,依據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的新要求,將“發(fā)現世界”國際理解單元綜合化課程的目標設置為:豐富學生的本土及國際文化知識儲備,提升學生分析、綜合審視多元文化和參與全球議題研究的能力,拓展國際視野,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成本土文化為主體的價值體系和行為導向。具體包括:第一,加強文化認知力,初步具備國際視野。通過知曉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了解禮儀文化、風俗文化、節(jié)慶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具體內容形式,學生能夠拓展自身的國際視野。第二,提升理性思辨力,增進多元文化的理解。通過比較、辨別,學生能理性認識多元文化的差異,能深刻認識全球議題。通過融合、創(chuàng)新以及從世界文明中吸取的精華部分和優(yōu)秀經驗,學生能創(chuàng)造性傳承、傳播本土優(yōu)秀文化,能從全球視角看待環(huán)境、氣候、安全等全球議題。第三,樹立異己共生觀念,促進跨文化溝通交往。學生能正確看待文化的多樣性,樹立尊重、包容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在多元文化的情境中,學生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交流,合作競爭,創(chuàng)新發(fā)展。第四,增強人類責任感,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學生能增強作為中國公民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意識到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員的責任。通過生活實踐,學生能應對跨文化交流與合作中的文化差異,能在生活中履行作為中國公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員的職責。
三、國際理解單元綜合化課程內容
學校立足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內容,依據《成都高新區(qū)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教學指南》,結合學校實際,將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學習內容聚焦在多元文化和全球議題兩個方面。為了匹配國際理解教育的特殊性,提升課程內容設計的系統性,突出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體現課程實施的多樣性,“發(fā)現世界”課程采用了“3協同+1融合”的框架結構來組織主題單元內容。其中“多元文化”主題單元由主題下三個并列的話題課和一個主題綜合活動構成?!叭蜃h題”主題單元由主題下三個遞進話題課(認識課、探究課、擔當課)和一個主題綜合活動構成。
同時,學校立足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興趣,按照不同學段學生的興趣內容和認知發(fā)展水平,結合道德與法治、英語、語文、地理、生命與安全等學科課程內容主題,按照“內容版塊—單元主題—課時話題—課時情境”的主線,構建了8個跨學科主題單元內容。學校在“多元文化”版塊設置了禮儀文化、風俗文化、生活文化、藝術文化四個主題;在“全球議題”版塊設置了氣候變化、生命健康、全球糧食危機、公共衛(wèi)生四個主題。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上,學校以吉祥物新新、源源參加國際夏令營的情境為主線,圍繞主題,聚焦話題,精心設計故事情境。例如,針對“風俗文化”主題單元下的歷法文化、節(jié)慶文化、服飾文化三個課時話題,課程分別設計了“國際夏令營開園啦”“Dinner party”“禮物風波”三個故事情境。通過這樣的情境設計,學生能夠在情境中親身體驗和參與,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課程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四、國際理解單元綜合化課程實施
學校以國際理解教育主題月的形式,在每年6月份和12月份集中開設“發(fā)現世界”課程,每個單元安排4個課時,覆蓋三至六年級。
(一)多元文化主題單元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發(fā)現話題。學校立足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故事情景,創(chuàng)設文化沖突情境,旨在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初步感知文化沖突的存在,并思考產生沖突的原因,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呈現文化元素,拓展視野。學校主要以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呈現多元的本土和國際文化元素,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積累多元文化知識,并為后續(xù)的深入探究做鋪墊。
3.對比分析探究,增進理解。在學生對國際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閱讀分析、交流分享等形式,進一步探討文化差異背后的原因,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形成以本土文化為主體的尊重、理解、包容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
4.行為轉化引導,促進實踐。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如何做”展開思考和交流,知行合一,嘗試應對跨文化交往中產生的“難題”。
多元文化主題單元的綜合活動是使學習從“點”提升到“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做中思、思中學,學中做”的活動,學生將自身的認知、能力、情感外化于可視化的表演、作品、方案、匯報等形式。綜合活動主要包括戲劇表演、作品設計、主題匯報、活動策劃等。例如,戲劇表演主要是通過劇本的創(chuàng)編以及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體驗并感知文化沖突,提升自身處理沖突的能力,從而實現國際理解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
(二)全球議題主題單元教學策略
1.事實與數據視野。在議題學習的活動中,教師選擇具有真實性、權威性、時效性的新聞作為材料,同時補充該議題在全球范圍內的現狀數據,并以視頻、圖文等多媒體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該議題研究的迫切性和價值,提高學生議題研究的興趣和重視程度。將學習與生活緊密鏈接起來的真實案例,也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議題解決的動力。
2.問題與任務驅動。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對全球議題進行分解和細化,并將其拆分為一系列具有一定邏輯結構的小問題。教師以問題鏈的小任務為驅動,為學生的探究搭建腳手架,逐步推進學生對議題的深入探究。同時,這樣的設計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為學生課后探究全球議題提供思路和方法。
3.分析與分享結合。在學習活動的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選擇準確、客觀、全面描述客觀事實的材料,避免選擇帶有明顯價值評判導向的材料。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有效地分類整理信息并進行歸因分析。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學生在小組或班級內進行交流、陳述和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適當回應他人的意見和觀點,從而提升學生的意見表達和溝通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4.認知與行動合一。在充分認識和探究議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與真實生活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從我能做什么、地區(qū)可以做什么、國家可以做什么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和擔當,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應承擔的責任,鼓勵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知行合一。
全球議題主題單元的綜合活動幫助學生在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對議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認知和審視。綜合活動主要包括微型辯論、微型演講、海報設計、主題匯報等形式。以微型辯論為例,教師以議題為中心設計辯論主題,讓學生通過辯論來表達自己對問題或事件的觀點和見解,從而激活思維,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促進學生對全球議題的深入思考,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
五、國際理解單元綜合化課程評價
國際理解教育課程評價的維度包括“課程設計與實施評價”“課堂教學評價”“學生學習評價”三個方面,旨在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和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學校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注重表現性評價與增值性評價的綜合運用。為此,學校配套開發(fā)了課程設計與實施評價量表、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和學生學習評價量表,實現了對國際理解單元主題課程的設計、實施情況和學習效果的全面評價。
(一)課程設計與實施評價
課程設計與實施評價一般由學校部門組織開展,評價的內容涵蓋了課程哲學、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五個方面。該評價主要評價課程設計與學校課程理念是否一致,是否體現了國際理解教育的特點;評價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是否匹配,是否與學情相適應,目標設定是否有層次性;評價課程內容與目標是否一致,框架結構是否合理,內容是否豐富,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等。
(二)課堂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結合了課程方案與學校“向陽花課堂”的建設要求,通過課堂觀察的形式組織開展。該評價一般由學校部門、課程開發(fā)團隊組織開展,教師與專家借助學校開發(fā)的針對性量表對課堂進行診斷,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與效果監(jiān)控,為課程設計的改進提供依據和方向。課堂教學評價主要評價教學目標是否與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一致,是否找準了學生成長的起點和生長點。教師的教學活動評價主要從探究感悟、拓寬視野、文化理解、篤行致遠四個方面展開。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主要從興趣生長、知識生長、思維生長、人格生長四個方面進行。
(三)學生學習評價
學生學習評價是指學生對自己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成長進行的評價,通過評價促進學生自我反思,為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的改進提供參考。該評價主要由任課教師組織開展,包括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三種形式。學生的學習評價主要關注學生能否全程積極參與學習,主動思考;能否和同伴積極溝通,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能否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學生成長評價主要關注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主題是否感興趣,在課后能否會持續(xù)關注和探索相關內容;能否說出本節(jié)課學習中呈現的多元文化知識和全球議題知識;能否通過對比分析、交流分享、材料解析等形式理解文化差異、知曉全球議題背后的原因;能否用尊重、包容的態(tài)度看待文化差異,處理文化差異引起的交往問題;能否積極思考并參與全球問題的解決。同時,在單元綜合活動課中,學校通過開展海報設計、主題匯報演講、戲劇表演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全面評價學生的成長。
課程建設是沒有終點的,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和高新區(qū)《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教學指導意見》等文件的發(fā)布對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將不斷探索,迭代課程設計,優(yōu)化課程實施,為“向陽花學子”的成長、為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助力。
【楊芳,四川省成都高新新源學校校長,高級教師;韓欣,四川省成都高新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教研員,一級教師;古小鳴,四川省成都高新新源學校教師發(fā)展部副主任,二級教師】
實習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