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巧琴,女,1977年8月出生,江蘇常州人,任教于常州市勤業(yè)新村幼兒園,園長,高級教師,本科學歷,中共常州市鐘樓區(qū)勤業(yè)幼教聯(lián)盟聯(lián)合支部書記,常州市學科帶頭人,曾獲江蘇省電教先進個人、常州市師德模范、常州市教師華英獎、常州市骨干校園長等多項榮譽。
“幼幼會議”源于“勤幼·大家童心”這一辦園理念:“勤幼”,一個大家庭,為“大家”所有;“童心”,
即本心初心。管理者、教師和幼兒相互影響、相互接納、相互尊重、相互共存,形成了“兒童站在正中央”的
“童心(同心)圓”文化,并一直主導著勤幼大家庭的發(fā)展,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都圍繞這個“圓心”展開。
“幼幼會議”包含兩個幼:第一個“幼”是指幼兒視角,追隨幼兒發(fā)現與需求;第二個“幼”則指幼兒本身,以幼兒為中心。幼兒的語言,是幼兒對生活的理解和表達。“幼幼會議”也就是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和語言來表達對幼兒園生活的理解、感悟和行動。參與會議的教師、管理者、家長都是陪伴幼兒成長的同行人。
“幼幼會議”能夠激發(fā)幼兒健康的生活意識,加深幼兒對生活的理解,塑造幼兒陽光的品格,反映了注重“自由、自主、自然”的會議活動原則;能夠培養(yǎng)幼兒身為主人翁的責任感,增強幼兒對幼兒園歸屬感的實踐過程,體現了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立足幼兒視角的價值取向?!坝子讜h”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幼幼會議”之座談時光——有關節(jié)日的會議
在不同的節(jié)日中,風俗、事件、對象等各不相同,這就成為民族及文化的表達與展示。而有關節(jié)日的討論會議不僅有助于幼兒了解節(jié)日文化,參與節(jié)日活動,更有助于加強幼兒團體對節(jié)日的文化認同。
案例:“我們的兒童節(jié)”
如果讓幼兒自己來設計,他們會怎么過屬于自己的六一呢?在節(jié)日前夕,我們在中大班發(fā)出海報,召集幼兒來“開會”討論。這是我們第一次召開幼兒會議,由30位幼兒、3位教師和2位嘉賓參加。
(一)認真入場
參加活動的幼兒,事先要領到一張空白代表證,為自己設計一張名字牌。戴上名字牌來到會場后,每個幼兒有序地在簽到本上書寫記錄:××班×××。寫完名字的幼兒再領取一張座位號,在圓形場地按號入座。從前期準備到進入會場,幼兒既興奮又認真,專心致志地對待自己的重要事情。
(二)集體商議
會議開始,順應幼兒的想法,保健教師和園長收到邀請一同來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六班小羅老師主持,小羅老師將前期收集的幼兒的問題歸納為三個話題:(1)兒童節(jié)最想玩什么?(2)兒童節(jié)最想吃什么?
(3)兒童節(jié)最想得到什么禮物?
幼兒的節(jié)日就讓幼兒來做主,“代表”們的發(fā)言在交流中越來越活躍:
“我要玩一整天滑滑梯?!?/p>
“我想要盲盒禮物?!?/p>
“六一兒童節(jié)我想在幼兒園吃大餐。”
“我要穿得很漂亮?!?/p>
“我想要氣球,小丑變氣球很有趣?!?/p>
……
(三)明確的分工及后期的任務
在分組商量“禮物”環(huán)節(jié)中,大家庭組思考——如何給每個幼兒準備一份有意義的禮物?小代表組思考——如何讓禮物更驚喜?看現場:保健教師和園長在悄悄交流,幼兒熱火朝天地討論。禮物現場1的方案由大一班彤彤、大七班子軒提出:把所有禮物包堆在一起,像小山一樣,每個人像抽盲盒一樣選禮物,很快樂。禮物現場2的方案由中一班小翊和大三班心兒提出:“找到禮物讓人感到很驚喜!我們可以玩尋寶的游戲,把禮物藏起來,再讓別的小朋友找出來。”大二班樂樂、大四班小朱、中四班菲菲等5位幼兒提出:“我把喜歡的東西裝進盒子,做個漂亮的禮物盒送給好朋友,他一定會開心!”在大家的建議下,我們關于禮物的活動方案也初見雛形:互送禮物盒、藏禮物、找禮物,這使游戲中的發(fā)現與體驗更特別。
參加第一次“幼幼回憶”的幼兒來自各班的隨機抽號。在聽與說中,幼兒經歷了熟悉、交流、傾聽、結對、商議、合作、解決問題和分享經驗的過程。一次短暫的經歷,成為幼兒“人生之會”中記憶猶新的一頁。事后有教師反饋,參加會議的一些幼兒有變化:
做了好幾張代表證,想著以后再參加;“我也有辦法”成了他們的口頭禪;第一個帶來自己準備好的禮物……
第一次的幼幼會議時間不長,可每個幼兒都愿意主動交流,嘉賓們則在一旁劃重點、做記錄?;貧w幼兒的商議讓我們傾聽到更多表達?!俺缘煤?,玩得好,有驚喜!”——這不就是每個幼兒都愛的節(jié)日模樣嗎!
二、“幼幼會議”之研討時光——有關重要事件的會議
在幼兒園三年的日子里,幼兒的自我歸屬感在不斷完善中,幼兒園的變化也印刻在他們的記憶中。幼兒園的改變,是園所的重要事件,也是幼兒們在成長中展示自我、增強自信、表達個人情感的過程。幼兒與幼兒園間都彼此影響并發(fā)生著改變。
案例:“我們的‘新幼兒園”
“幼兒園應該是什么樣的?幼兒園應該是幼兒喜歡的模樣。那么,什么樣的幼兒園才是幼兒喜歡的呢?”接下來就以“我們的‘新幼兒園”這個會議話題為線索,通過“拋”“尋”“助”,在連續(xù)式傾聽、交流、表達中,讀懂幼兒,學會和幼兒對話,形成“師幼聯(lián)盟”
關系,共同助力幼兒實現愿望。
(一)“拋”——從讀懂幼兒開始
“拋”,即拋問題。接到鐘樓區(qū)中小學校(幼兒園)“美麗校園方案”建設投稿的消息,我們不禁思考這樣的問題:一所幼兒們喜歡的幼兒園,需要有哪些元素呢?不妨把這個問題拋給幼兒園的小主人們,和他們一同去探究問題的答案。
1.“拋—接”幼兒的痕跡
“我喜歡的幼兒園,白天我們在這里玩,晚上可以看著亮晶晶的滑梯,它們和星星一樣在眨眼睛。”
“可以造一個很大很大的幼兒園,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房間,很多很多的積木,很多很多的書,很多很多的玩具,我們每天都玩得很開心很開心?!?/p>
“想要有一個彩虹色的墻,我可以在這里畫出各種各樣的畫,還有一條寬寬的長廊,我可以和朋友們在這里開畫展?!?/p>
……
拋向幼兒的問題收到滿滿的信息。教師要想接住幼兒的表達,就要讓他們拿起畫筆,設計留痕,幼兒的每一個想法都將成為“美麗校園”建設圖紙上的重要一筆。我們相信,讓幼兒有夢的幼兒園,才是幼兒最愛的地方。
2.“拋—落”教師的分析
通過一對一傾聽的方式解讀幼兒的繪畫作品,教師在與幼兒的交流中,發(fā)現這樣幾個狀態(tài):第一是環(huán)境場地,走廊、角落、通道、樓梯、滑梯……這些都可以變化成幼兒的游戲情景;第二是場地中的材料,0材料、1材料、多材料,小小的材料加入與退出也會帶給他們新奇的游戲內容。來自幼兒作品中的聲音能夠引導教師更好地讀懂幼兒,這為園所的環(huán)境共建奠定了基礎——“看清”需求。
(二)“尋”——學會和幼兒對話
“尋”,即尋變化。這里的“尋”,側重于追尋幼兒的視角。新學期開學,“勤家·童心園”經過一個暑假已經打造完畢,幼兒會喜歡嗎?
1.“尋—探”變化的驚喜點
開學第一天,在煥然一新的幼兒園里,幼兒開始好奇地四處探尋。
幼兒發(fā)現了哪些“小驚喜”呢?“教室里多了會移動的柜子,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真方便?!薄敖嬍叶嗔伺_電腦,還有書架呢!”“廁所的地面變成棋盤,好玩,還有蘋果沖水器真好玩??!”“愛心長廊變寬了,墻上有小朋友的照片,有老師的照片,我找到了我,還有蔣老師呢!”“水池里多了許多彩色球,一定很好玩!”“哇!彩虹一樣的墻真的有,又大又漂亮!”……
熟悉的幼兒園,有變化的環(huán)境,幼兒們跑跑停停,
細細探尋,體驗每一個小小夢想都化為現實的喜悅。讓幼兒有期待的幼兒園,才是幼兒最喜歡的幼兒園。
2.“尋—訪”對話的主動權
找尋到幼兒園的變化是實現幼兒由夢想到現實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是第二步,那就是探訪——跟進每個細微處的供給,包括玩什么,怎么玩,需要什么材料,還需要如何完善等。會議上幼兒又一次商議與分工。每組2~3個幼兒去查看實地,拍下照片、視頻,
然后和身邊的小伙伴及教師、家人們對話交流。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是退后的,他們并沒有直接告訴幼兒應該轉換角色定位,而是讓幼兒不斷體驗和身邊人的對話,喚起幼兒的角色定位意識。對話不僅僅是說,還有傾聽,聽不同人的聲音?;锇橹g、朋友之間應該多一點對話,這樣才能讓彼此多一點理解。
(三)“助”—家和園形成互補
“助”,即助力團。幫助幼兒做一些在幼兒園無法落實的事情,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家園共育。所以,家園的“助”,實際上是讓家和園形成互補關系。
1.“助—園”主動地參與
環(huán)境是幼兒的環(huán)境,活動是幼兒的活動,幼兒園也是幼兒自己的幼兒園,我們鼓勵幼兒更主動地參與,以園所小主人的姿態(tài)呈現共建課程的新面貌。
計劃第一步——明確環(huán)境的主人。我們和幼兒商議,利用三個問題助推幼兒的行動:“幼兒園的材料誰來放?幼兒園的活動誰來做?幼兒園的環(huán)境誰來豐富?”顯而易見,答案都是“幼兒”,每個人都躍躍欲試。
計劃第二步——統(tǒng)計并了解各場地的特點及需求。剛開始,我們采用教師領取制,每班教師就近領取地點與圖紙,但是因為選擇的動機成人思維化了,幼兒又成了跟隨者。于是我們開放地圖,公開“招標”,招募“助理工程師”,要求以班級為單位集體報名,哪個班級中標就可以拿到相對應的場地圖。如果幾個班級指向同一場地,就由幼幼會議主持,相應班級在同一場地上PK,現場圖示解說。就這樣,盡情探索,補充及完善,幼兒不斷有新的靈感、新的創(chuàng)造。有幼兒共同參與的,有兒童“味道”的幼兒園,才是幼兒最喜歡的幼兒園。
2.“助—家”設計的延伸
在進行計劃的第三步——模型建構及資源補給時,每個家庭參與其中,為幼兒的活動提供支持。幼兒將在班級中生成的平面設計圖帶回家中,和爸爸媽媽分享,進行為期一周的實景模型建構。針對每個活動場地列出的資源補給單,被分配到各個家庭,大家用1~2周的時間累積,然后打包帶來。
從“拋”到“尋”,再到“助”,從讀懂幼兒到學會和他們對話,再到輔助家園共同解決內容建構中的困惑,有夢想,有期待,幼兒喜歡的幼兒園正在“建造”,最可愛的幼兒園還在不斷“改造中”。期待我們的寶貝在“勤幼·家”中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跡,找到自己的活動樂趣,提升共同生活品質,讓每一天都有
“上新”,每一天都很開心!
三、“幼幼會議”之小組角色時光——有關健康生活的會議
幼兒的會議并不局限于幼兒熟悉的節(jié)日及園所的重大事件節(jié)點,也可以體現在每周的體驗游戲中。針對幼兒的角色體驗性,我們也會創(chuàng)設不同的體驗日、體驗周,以幼幼會議的形式列出體驗角色清單,潛移默化地在幼兒一日生活中進行角色輸入與輸出,發(fā)展相應能力與素養(yǎng),使幼兒的體驗更多元。
案例:“小小營養(yǎng)師”
幼兒園是什么地方?它是幼兒共同生活成長的地方。成人角色的加入,恰恰可以為幼兒增添新鮮的、神秘的且貼近生活的體驗,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園所生活。多樣的成人角色架構起幼兒向往的生活。下面就以“幼幼會議”的月體驗活動——“小小營養(yǎng)師”為例。
活動時間:一周
周一:小組會議——分工與職責
角色選擇:小小營養(yǎng)師
角色任務:了解幼兒園吃什么、怎么吃更健康,檢查食物食品的味道如何,為班級小朋友介紹餐點及營養(yǎng)。
體驗分配:一周一次,每次6位幼兒+ 1位教師
周三:小組現場——體驗與值日
體驗流程:(一周前,看菜譜選擇一周菜品中3~5種菜品及水果、點心等)當日9:00穿戴工作服;9:10在線上平臺觀看營養(yǎng)師燒制飯菜(切配、燒菜等);9:30 進入餐廳(洗手、戴口罩);9:40 品嘗一周隨機抽取的菜品、點心;9:55填寫品嘗反饋單;10:30班級介紹當日營養(yǎng)餐。
周五:小組會議——反饋及感受
會議嘉賓:廚房師傅及保健醫(yī)生
反饋內容:
(1)一周伙食反饋(哪些好吃,哪些有營養(yǎng),哪些要提建議……)
(2)“我會配餐”活動(結合家庭及幼兒園的生活經驗搭配套餐——線下用畫圖的方式來進行;線上用“小碗大世界”App進行,按類別推出葷菜、素菜和主食,通過個性的投票方式,讓幼兒和家長在家也能自主點餐并推薦菜譜。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健康膳食人人參與。)
“幼幼會議”是幼兒生活中的一個狀態(tài)。每次的“幼幼會議”活動,就像一個神秘盒,等著幼兒開啟,探索其中的樂趣。同時,教師、家長在沉浸式參與中舒展耳朵,傾聽并回應和幼兒的對話。可以說,“幼幼會議”已慢慢成為我們幼兒園生活的常態(tài),充實了園所生活。如果以時間為軸線,我們就可以在一年的時間軸里記錄下那些溫暖和快樂的時光,在三年的累積里沉淀光陰的故事,創(chuàng)造共同的回憶。
◎ 作者/裴巧琴 常州市勤業(yè)新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