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信賴利益與信賴的剝離

        2023-08-18 00:33:06潘重陽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締約過失違約方正當性

        潘重陽

        在損害賠償法中,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賠償?shù)慕绶譃閰^(qū)分受害人應被回復的利益狀態(tài)提供了可能。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作為兩種不同的損害賠償范圍,被分別適用于不同的損害發(fā)生事由。依據(jù)我國通說,在合同法中,違約賠償履行利益,締約過失賠償信賴利益;〔1〕參見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5 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12 頁。而在合同法之外,狹義無權代理人向善意相對人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也限于信賴利益?!?〕參見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第3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第697 頁;陳甦主編:《民法總則評注》(下冊),法律出版社2017 年版,第1220 頁。支撐上述認識的原因在于,在違約責任中,有效成立的合同業(yè)已存在,非違約方本就該處于合同已經(jīng)被依約履行的狀態(tài)。而在締約過失和無權代理人責任中,有效成立的合同并不存在,因此履行利益的損害賠償并不恰當。

        但是,不能獲賠履行利益的理由無法同時正當化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在對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本身的正當性基礎探尋中,學者多將目光聚焦于“信賴”之上,信賴利益獲賠的原因被普遍認為是對合理信賴的保護?!?〕參見葉金強:《信賴原理的私法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76 頁;朱廣新:《信賴責任研究——以契約締結為分析對象》,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129 頁;丁南:《民法理念與信賴保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年版,第30 頁;凃詠松:《信賴損害賠償責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 年版,第17 頁;余立力:《信賴利益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12 頁。信賴、信賴利益和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三者的關系被概括為“信賴是根據(jù),利益是基礎,損害是原因,賠償是結果”?!?〕參見余立力:《信賴利益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19 頁。加之“信賴利益”中的“信賴”二字,更使得將信賴利益賠償根植于信賴受損似乎已然成為“顯而易見”的結論。

        然而,一方面,在違約責任中,我們似乎也可以認為,違約方的合同義務違反行為剝奪了非違約方對于合同會被依約履行的信賴,此時為何要轉向履行利益的賠償,難道此種信賴不值得保護?另一方面,在同樣以信賴保護為宗旨的表見責任中,法律為何又采取了積極地賦予信賴人主張與外觀相一致的法律效果的權利,而未采取消極地賠償信賴利益的方式?締約過失、善意取得、無權代理、表見代理等以信賴保護為目的的制度,何以產(chǎn)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為何在違約行為發(fā)生后,合理信賴已經(jīng)明顯不存在的情況下,附帶損害(incidental damages)仍然可以被歸入信賴利益從而獲得賠償?上述疑問使得我們有必要反思信賴保護支撐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恼斝?,也必須追問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是否僅因信賴受損而發(fā)生。

        一、誤解的起源——美國法中違約信賴利益賠償?shù)恼斝曰A

        我國學者對于合同領域中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恼斝曰A問題的探討,往往要追溯至富勒(Fuller)與其學生帕度(Perdue)發(fā)表的《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一文。在該文中,不止信賴利益損害是因信賴允諾而導致處境變化所產(chǎn)生,〔5〕See L.L.Fuller &William R.Perdue, Jr., “The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1”, 46(1)Yale Law Journal 52, 54(1936).甚至期待利益的賠償也成為信賴保護的體現(xiàn)?!?〕See L.L.Fuller &William R.Perdue, Jr., “The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1”, 46(1)Yale Law Journal 52, 62(1936).然而,該英美法系合同制度下將信賴與信賴利益緊密聯(lián)系的觀點不必然契合我國合同制度。

        與大陸法系通過當事人之間的“合意”來認識合同現(xiàn)象不同,英美法將允諾作為合同的中心,〔7〕雖然在英國法上,合同也常常被定義為“能夠產(chǎn)生債務的為法律所認可的協(xié)議(agreement)”,即通過“協(xié)議(agreement)”為合同定性,see Edwin Peel, Treitel: The Law of Contract,(14th ed.), Sweet & Maxwell, 2015, para.1-001.但是,這一定義方式卻因其與普通法既有理論之間難以契合,而為人所詬病。關于英國法上以允諾抑或協(xié)議定義合同的論述,see Hugh Beale, Chitty on Contracts(32nd ed.), Sweet & Maxwell, 2015, para.1-014.合同的屬概念被經(jīng)典地定義為“允諾或一系列的允諾”(a promise or a set of promises)?!?〕Restatement (second)of contracts,§ 1(1981).雖然這一傳統(tǒng)且經(jīng)典的論述遭到了質(zhì)疑,〔9〕批評傳統(tǒng)觀點的意見認為,傳統(tǒng)理論中將允諾與合同畫等號的認識,使得合同的道德性質(zhì)明顯超越了法律性質(zhì),但是這種解釋卻無法有效回應合同法的現(xiàn)實。例如,期待利益的賠償被作為優(yōu)位于實際履行的救濟方式,而違反允諾在道德上應當遭受非難,因而如果依據(jù)傳統(tǒng)觀點,實際履行的主張不應存在困難;與此同時,違約損害賠償中的減損義務也無法合理通過道德加以解釋,因為違約一方的可責難性,其不應當在非違約方拒絕的情況下,要求非違約方必須采取另行訂立合同等減損的措施。這些例子均指向了允諾與合同之間的差別,所以合同的性質(zhì)應當被重新認識。See Seana Valentine Shiffrin, “The Divergence of Contract and Promise”,120(3)Harvard Law Review 708, 722-725 (2007).但“契約即允諾”(contract as promise)依然是對合同性質(zhì)的經(jīng)典描述,〔10〕See Charles Fried, Contract as Promise: A Theory of Contractual Obligation(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7.而何種允諾具有可執(zhí)行力也成為一切合同法問題的緣起?!?1〕See Edward Yorio & Steve Thel, “The Promissory Basis of Section 90”, 101(1)Yale Law Journal 111, 166 (1991).起初,約因(consideration)成為賦予允諾執(zhí)行力的原因,〔12〕人們曾一度將受諾人的得利或允諾人的損失作為判斷是否具有約因的標準,但是在其后的發(fā)展中,交易(bargained-for)理論取代了這一標準成為判斷約因是否存在并進一步?jīng)Q定是否賦予允諾執(zhí)行力的標準。See E.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s(4th ed.),Aspen publishers, 2004, p.111.但此后以交易理論作為基礎而構建的約因體系在合同法的大廈中越來越獨木難支。隨著信賴在允諾是否具有可執(zhí)行力判斷中的作用逐漸被發(fā)現(xiàn),“信賴”成為約因理論受到質(zhì)疑時賦予合同效力的原因,甚至有觀點認為可以將信賴的保護作為允諾獲得執(zhí)行力的一般原因,而將以商事合同為典型的約因作為允諾獲得可執(zhí)行力的例外原因?!?3〕See L.L.Fuller & William R.Perdue, Jr., “The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 1”, 46 Yale Law Journal 52, 70 (1936).

        在這一理念的影響下,隨著允諾禁反言制度逐漸發(fā)展成熟,信賴逐漸成為獨立于約因之外支撐允諾可執(zhí)行性的另一支柱,信賴與約因平行地成為合同效力的兩種來源?!?4〕這種將信賴(reliance-based)與交易(bargained-for)作為平行的賦予允諾執(zhí)行力原因的觀念也曾遭受質(zhì)疑。這種觀點認為允諾禁反言制度并未將信賴保護上升為與交易理論平行的賦予允諾執(zhí)行力的基礎地位,而只是對合同義務的一點點擴張。See Edward Yorio & Steve Thel, “The Promissory Basis of Section 90”, 101 (1)Yale Law Journal 111,166 (1991).不過這一論斷主要針對的是吉爾莫(Gilmore)在《契約的死亡》中信賴保護模糊了侵權與合同界限的觀點,即使是這種觀點也同樣肯定地認為當事人可以請求救濟的原因在于允諾可被執(zhí)行,允諾禁反言也是允諾可執(zhí)行的原因之一。甚至吉爾莫(Gilmore)提出,一旦信賴吞并了交易理論,合同法將再次被侵權法吸收,合同將最終“死亡”?!?5〕See Grant Gilmore, The Death of Contract(2nd ed.),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95-96.雖然吉爾莫的這一“矯枉過正”的觀點引發(fā)了學者對信賴賦予允諾執(zhí)行力的懷疑,〔16〕關于信賴在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中的作用的演進,see Randy E.Barnett, “The Death of Reliance”, 46 (4)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 518,520 (1996).但在對允諾禁反言制度運行考察的基礎上,信賴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仍是不爭的事實?!?7〕See Robert A.Hillman,“Questioning the‘New Consensus’on Promissory Estoppel: 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98(3)Columbia Law Review 580,618-619(1998).在司法實踐中,通過信賴的有無對是否構成允諾禁反言進行判斷,也仍然是常態(tài)?!?8〕See Robert A.Hillman, “A Pragmatist’s View of Promissory Law with a Focus on Consent and Reliance”, 9 (2)William and Mary Business Law Review 419, 431 (2017).尤其是《合同法第二次重述》也同樣將基于信賴的允諾納入具有可執(zhí)行力的范圍,以彌補單純將交易理論作為允諾可執(zhí)行力來源的缺失?!?9〕See Randy.E.Barnett (ed.), Perspectives on Contract Law(4th ed.), Aspen Publishers, 2009, p.331.可以說,信賴作為約因的補充與替代,仍然構成為允諾提供可執(zhí)行性的依據(jù)之一?!?0〕See E.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s,(4th ed.), Aspen publishers, 2004, p.90.

        基于這一認識,如果允諾因為不同的原因而被賦予可執(zhí)行力,那么在允諾被違反時,受諾人損害的發(fā)生也就不盡相同?;谛刨嚩@得可執(zhí)行力的允諾被違反時,受允諾人因信賴被破壞而受有損失;基于約因而獲得可執(zhí)行力的允諾被違反時,受允諾人則因對價的喪失而遭受損害。因此,理想的方案似乎應當是:前者應當賠償信賴利益,后者賠償期待利益。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富勒在探討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時,區(qū)分了交易性允諾(bargained-for promises)、非交易性允諾和無允諾三種情形。〔21〕See L.L.Fuller & William R.Perdue, Jr,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 2”, 46 Yale Law Journal 373,373(1937).不過,無允諾下的信賴利益賠償主要涉及的是衡平法上的禁反言(estoppel in pais)、代理人對代理權的默示擔保,以及欺詐、意思表示的撤回等,不屬于本文所討論的范圍。因為在這三種情形中,是否具有可執(zhí)行力的允諾以及允諾被賦予可執(zhí)行力的基礎并不相同。那么,允諾可執(zhí)行力來源的不同是否影響損害賠償?shù)姆秶?/p>

        在信賴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的場合,依據(jù)《合同法第二次重述》第90(1)條的規(guī)定,違反該允諾的救濟,應當被限制在公平正義的范圍內(nèi)。〔22〕See Restatement (Second)of Contracts, § 90 (1)(1981).此處“公平正義的范圍”,體現(xiàn)為依據(jù)受允諾人的信賴程度確定損害賠償,而非允諾的內(nèi)容?!?3〕See Restatement (Second)of Contracts, § 90 (1)(1981), comment d.其典型就是,在通過允諾禁反言獲得可執(zhí)行力的允諾被違反時,應當賠償信賴利益?!?4〕See Richard L.Hasen, Remedies,(4th ed.), Wolters Kluwer, 2017, p.101.在此,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與信賴被天然地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基于信賴而賦予允諾執(zhí)行力的場合,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成為信賴作為允諾效力來源的必然結果。

        然而,在約因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的情形下,上述結論卻并非顯而易見。前已述及,此處理想的做法是受諾人應當獲得期待利益的損害賠償。然而在實踐中,部分情形下受諾人卻只能請求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5〕這些特殊情形主要包括強制性的公共政策要求對損害賠償加以限制,以及非違約方難以證明期待利益所具有的合理確定性。See Richard L.Hasen, Remedies,(4th ed.), Wolters Kluwer, 2017, p.100.在這些情形下,損害賠償范圍被作為允諾可執(zhí)行力來源的延續(xù)的規(guī)則被打破,繼續(xù)斷言“允諾可執(zhí)行力來源決定損害賠償范圍”,恐將成為不根之論。但如果對這些例外的情形進行考察則可以發(fā)現(xiàn),在約因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而賠償信賴利益時,信賴利益事實上只是作為期待利益的不得已的替代而出現(xiàn)的。無論是基于公共政策拒絕期待利益的賠償抑或是期待利益的證明存有困難的場合,信賴利益賠償都不過是在扮演著在允諾人與受允諾人之間分配損害的角色,填充期待利益賠償與不賠償之間的灰色地帶。因此,雖然從表面上看,“允諾可執(zhí)行力來源決定損害賠償范圍”的論斷在部分本應賠償期待利益的場合沒有得到遵循,但實際上這不過是期待利益賠償障礙中的修正,不應據(jù)此割裂執(zhí)行力來源與損害賠償范圍的聯(lián)系。

        綜上所述,信賴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是美國法中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脑蛩凇T诩s因缺乏的情況下,信賴取代了約因成為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的依據(jù),相應地,在允諾被違反時,信賴利益賠償也取代了期待利益賠償成為允諾違反的救濟方式。然而,雖然我國合同法對兩大法系兼收并蓄,但這一背景仍然與我國立法、司法實踐和學說相去甚遠。因此,脫離允諾執(zhí)行力來源這一背景,論證信賴為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提供正當性基礎的做法無異于削足適履。對我國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正當性基礎的討論,只有回歸到具體的制度背景下才是務實之舉。

        之后則是在項目啟動文件中設置Spring及Spring MVC的入口文件,從而在系統(tǒng)啟動時,框架功能也隨之準備就緒,即在web.xml中設置Spring配置文件applicationContext.xml路徑以及Spring MVC的請求控制分發(fā)器DispatcherServlet和Spring-mvc.xml的路徑,并在web.xml中配置好請求攔截HTTP請求的基礎路徑[9]。

        二、對我國法中信賴與信賴利益關系的反思

        (一)信賴與信賴利益的不當?shù)韧?/h3>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法院普遍未對信賴和信賴利益進行區(qū)分,“信賴利益”這一概念基本被廣泛地作為“值得保護的信賴”而加以使用,〔26〕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申6278 號民事裁定書,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925 號民事裁定書,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民申4082 號裁定書,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終1946 號判決書?;旧闲刨嚭托刨嚴娉蔀橥x詞。正是因為對于信賴和信賴利益的模糊使用,導致司法實踐中對信賴保護和信賴利益賠償出現(xiàn)混淆?!?7〕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終575 號民事判決書。而在我國民法學界,雖然英美法與大陸法所構建的信賴保護體系的差異已經(jīng)為我國學者所洞察,甚至有學者明確指出應當在積極信賴的層面理解信賴保護,〔28〕例如,認為信賴保護的效果是使得產(chǎn)生合理信賴的當事人得到其信賴內(nèi)容為真一般的效果,因而可以獲得期待利益。參見馬新彥:《論信賴規(guī)則的邏輯結構》,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 年第4 期,第100 頁。但更多的學者并未分離作為現(xiàn)象的信賴保護與其背后的制度基礎。賦予允諾效力的信賴、表見責任中的積極信賴與締約過失責任中的消極信賴往往被不加區(qū)分地討論,遑論信賴與信賴利益的分離。即便在已經(jīng)明確認識到信賴與信賴利益存在顯著區(qū)別的觀點中,違約導致的“落空費用”獲得賠償?shù)恼斝曰A仍然被建立于信賴之上?!?9〕參見徐建剛:《違約中落空費用的性質(zhì)及賠償——基于信賴與信賴利益的區(qū)分視角》,載《法學》2020 年第2 期,第63-64頁。這種觀點認為,因違約而生的落空費用在性質(zhì)上并非信賴利益,但是其賠償?shù)幕A仍在于保護非違約方的信賴。在這一觀點中,論者將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只能發(fā)生于合同效力不存續(xù)時作為前提條件,并以此為基礎,將落空費用作為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之外的獨立損害類型。甚至有觀點在考察比較法上各個法域對于信賴責任(尤其是締約過失責任)性質(zhì)認識的分歧基礎上,認為信賴責任是一種獨立的責任形態(tài),其非因對契約義務的違反所導致,也非因過錯的存在所導致。受損的合理信賴本身即可以成為信賴責任獨立存在的前提。〔30〕參見朱廣新:《信賴責任研究——以契約締結為分析對象》,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232 頁。依據(jù)這種觀點,信賴保護直接衍生出信賴責任,進而產(chǎn)生基于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

        然而,倘若信賴保護作為民法中一種具有獨立性的責任基礎,那么違約責任似乎也完全可以歸結到信賴保護中。因為違約導致的損害無非是當事人因為信賴他人的意思表示,而做出了改變自身狀態(tài)的行為,滿足了信賴責任的構成要件。〔31〕參見凃詠松:《信賴損害賠償責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 年版,第5-6 頁。此時,在非違約方的信賴遭受損害時,其所享有的繼續(xù)履行或履行利益的損害賠償事實上是信賴的積極保護的結果。如此一來,違約責任無非是信賴積極保護的一種類型?!?2〕事實上,也確有學者采納此種觀點。參見丁南:《信賴保護與法律行為的強制有效——兼論信賴利益賠償與權利表見責任之比較》,載《現(xiàn)代法學》2004 年第1 期,第70 頁。這種不斷擴大信賴作用范圍的觀點,幾乎將信賴置于全能地位,信賴利益也當然成為信賴保護的結果。

        (二)信賴在合同效力判斷和損害賠償范圍確定中并不具有決定性作用

        與美國法不同,在我國合同法中,允諾并非合同的屬概念,合同的本質(zhì)被普遍認為是當事人之間的合意。那么在我國法中,于合意存在與否的判斷階段和是否賦予合意法律效力的評價階段,信賴是否扮演著如同其在美國法中一般至關重要的角色呢?

        首先,在我國法中,并沒有一項如同允諾禁反言一樣的制度,直接依據(jù)信賴而認定合意的有效存在。在以要約承諾方式訂立合同的場合,當事人因要約與承諾的意思表示一致而形成合意,法律需要評價的主要是要約與承諾的內(nèi)容是否一致。在這一階段,相對人信賴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意思表示的解釋中。對于意思表示的解釋,素來有意思主義與表示主義之爭,其中表示主義的解釋方法因其對客觀的“交易上的通常意義”〔33〕[德]卡爾?拉倫茨:《法律行為之解釋方法——兼論意思表示理論》,范雪飛、吳訓祥譯,法律出版社2018 年版,第13 頁。的關注而與受領人的信賴緊密聯(lián)系?!睹穹ǖ洹返?42 條區(qū)分了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并分別確定了不同的解釋規(guī)則。有觀點認為這是出于有相對人意思表示中受領人合理信賴保護的需要?!?4〕參見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版,第456-457 頁。但筆者不認為,信賴在合意存在與否的判斷中起到了與美國法中判斷允諾是否具有可執(zhí)行力相似的決定性作用。一方面,《民法典》第142 條第1 款所確立的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規(guī)則并非一元的表示主義解釋方法,無論是基于該款與該條第2 款表述的對比,還是基于考量因素中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均無法得出完全排除意思主義的解釋方法的結論?!?5〕參見楊代雄:《意思表示解釋的原則》,載《法學》2020 年第7 期,第46 頁。另一方面,即便在表示主義的解釋方法中,信賴的功能也不能與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中的信賴相提并論。在表示主義的解釋方法中,信賴在提供解釋對象后便功成身退,在合意是否存在的評價中,信賴并非具有決定性作用,其功能與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的信賴相去甚遠。

        其次,存在意思合致時尚需判斷合意能否發(fā)生效力。依據(jù)意思自治的要求,原則上合意均應當被賦予效力,僅在例外情形,如行為能力有所欠缺或意思表示存有瑕疵時才會累及合同效力。就行為能力而言,出于保護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需要,相對人的信賴并不足以彌補表意人行為能力的不足,立法者此時已經(jīng)做出了犧牲信賴保護而優(yōu)先考慮行為能力欠缺者的決斷?!?6〕參見朱慶育:《民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版,第248 頁。即使善意相對人依據(jù)《民法典》第145 條第2 款第3 句所享有的撤銷權,也旨在消滅合同關系而非治愈行為能力的欠缺。而就意思表示真實而言,對相對人信賴的保護確實修補了表意人的意思瑕疵?!?7〕關于信賴保護與法律行為效力的詳細論述,參見楊代雄:《法律行為制度中的積極信賴保護——兼談我國民法典總則制定中的幾個問題》,載《中外法學》2015 年第5 期,第1157-1160 頁。例如,在意思表示錯誤中,如果錯誤不具有客觀重要性,則可能并不產(chǎn)生撤銷權;在第三人欺詐中,相較于相對人欺詐,立法增設了相對人知道或應當知道作為撤銷權發(fā)生的要件。但必須指出的是,我國法中合意原則上會產(chǎn)生效力,與美國法上缺乏約因的允諾原則上不產(chǎn)生可執(zhí)行力,為信賴發(fā)揮作用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背景。在合意原則上會產(chǎn)生效力的背景下,并非信賴賦予合同效力,而是信賴排除了可能導致合同效力瑕疵的因素,因而信賴發(fā)生作用的情形是“例外中的例外”。而在對缺乏約因的允諾賦予可執(zhí)行力的過程中,信賴則直接發(fā)生作用。因此,我國法上的局部修正并未使信賴上升成為足以直接替代合意的賦予合同效力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我國,無論是表示主義解釋方法下的意思表示受領人,抑或對于不具有客觀重要性的內(nèi)容發(fā)生錯誤的表意人的相對人、受第三人欺詐而作出意思表示者的相對人,都完全可以請求履行利益的賠償。與前文所述的美國法上基于允諾禁反言而獲得執(zhí)行力的允諾被違反后,非違約方原則上獲得信賴利益的賠償不同,損害賠償并不會因為信賴的介入而有不同。在此,“信賴保護—信賴利益賠償”的鏈條被切斷,進一步印證了信賴與信賴利益之間并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

        (三)作為現(xiàn)象的信賴保護——信賴與信賴利益的剝離

        信賴與信賴利益的分離可以進一步在信賴保護的不同情形中得到印證。事實上,對信賴的保護散見于諸多制度之中。有學者將信賴的保護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對權利不再行使的信賴,由此產(chǎn)生了權利失效(Verwirkung)制度;二是對意思表示客觀含義的信賴,由此產(chǎn)生了意思表示解釋中的表示主義;三是對契約成立的信賴,由此產(chǎn)生了締約過失責任;四是對權利外觀的信賴,由此產(chǎn)生了權利外觀責任?!?8〕參見朱廣新:《信賴責任研究——以契約締結為分析對象》,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71-72 頁。雖然上述四種制度或學說均被作為信賴保護的形態(tài),然而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效果。失權制度會使得權利人終局地喪失權利;表示主義的解釋方法要求從“被表示出來的意思”〔39〕參見[德]卡爾?拉倫茨:《法律行為之解釋方法——兼論意思表示理論》,范雪飛、吳訓祥譯,法律出版社2018 年版,第15 頁。而非內(nèi)心的本意解釋意思表示;就締約過失責任而言,信賴人可以請求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權利外觀責任使得信賴人獲得如同外觀確實存在一樣的效果,處分權或代理權的瑕疵可以得到治愈??梢?,這些基于信賴保護的各種制度效果大相徑庭。

        卡納里斯對這些效果不一的信賴保護形態(tài)進行了總結。在他看來,信賴保護可以被概括為雙軌制(zweispurigkeit):其一是賦予信賴人以積極的如同其信賴的內(nèi)容確實存在一般的效果,因此其將獲得積極利益;其二是使得信賴人處于如同已經(jīng)知曉信賴的真相,而不從事相關行為時期本來應處的狀態(tài),此時其將獲得消極利益。前者被稱為積極的信賴保護,后者則屬于消極的信賴保護?!?0〕Vgl.Claus-Wilhem Canaris, Die Vertrauenschaftung im Deutschen Privatrecht, Beck, 1971, S.5.依據(jù)這一分類,失權制度將信賴人置于如同權利已經(jīng)喪失的地位;表示主義的意思表示解釋方法不再探尋表意人內(nèi)心意思,而是以表示內(nèi)容作為解釋依據(jù);權利外觀責任使得信賴人獲得如同權利外觀確實存在一般的效果。因此這三種情況均屬于積極信賴保護。而締約過失責任的效果是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從而將信賴人置于明知據(jù)以信賴的情事不存在時的狀態(tài),因而屬于消極信賴保護?!?1〕有觀點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并不限于信賴利益,在經(jīng)批準生效的合同中未履行報批義務的當事人的相對方[參見王文勝:《論合同生效前當事人的協(xié)作義務——以經(jīng)批準或登記后生效的合同為例》,載陳小君主編:《私法研究(第12 卷)》,法律出版社2012 年版,第79 頁],或就標的物品質(zhì)遭受欺詐主張撤銷合同的一方,可以基于締約過失責任請求履行利益的損害賠償(參見尚連杰:《合同撤銷與履行利益賠償》,載《法商研究》2017 年第5 期,第95-98 頁)。如果采納此種觀點,甚至在締約過失責任內(nèi)部,即可出現(xiàn)積極信賴保護與消極信賴保護并存的局面。

        然而,既然積極信賴保護與消極信賴保護均以信賴保護為根本目的,為何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法律效果?又應當如何確定獲得信賴保護的一方應當獲得積極利益還是消極利益呢?有觀點認為,應當在信賴者信賴的合理性程度與責任者的可歸責程度的衡量中確定信賴保護的法律效果?!?2〕參見葉金強:《信賴原理的私法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76 頁;朱廣新:《信賴責任研究——以契約締結為分析對象》,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172-173 頁。但是難道表見代理中相信他人具有代理權的相對人的信賴合理程度顯著高于締約過失責任中相信合同會依法有效成立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人?抑或被代理人相較于先合同義務違反者更具有可歸責性?對于上述問題,恐怕難以作出肯定的回答。如此一來,似乎也就無法得出信賴他人享有處分權者和他人不會行使權利者可以獲得積極利益,而信賴合同會依法有效成立者卻只能獲得消極利益的結論。事實上,對于這一問題,卡納里斯也不得不承認,單純從信賴的保護出發(fā),并沒有辦法確定應當采取積極的信賴保護方式還是消極的信賴保護方式?!?3〕Vgl.Claus-Wilhem Canaris, Die Vertrauenschaftung im Deutschen Privatrecht, Beck, 1971, S.6.就積極信賴保護而言,信賴充其量只能解釋信賴者可以獲得保護的原因,但根本無法解釋風險或損害后果為何由他人承擔的問題?!?4〕Vgl.Claus-Wilhem Canaris, Die Vertrauenschaftung im Deutschen Privatrecht, Beck, 1971, S.470-471.例如,在善意取得中,受讓人信賴處分人具有處分權并不足以使其獲得積極信賴保護,占有委托物與占有脫離物的區(qū)分對待明顯體現(xiàn)了立法者對于所有權人可歸責性的考量。與此類似,在表見代理中,除相對人的信賴外,也要求被代理人需要對代理權外觀的形成具有可歸責性,〔45〕有觀點認為表見代理不應以被代理人的可歸責性作為成立要件。參見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釋義》,法律出版社2020 年版,第456 頁。但基于文義、歷史、體系解釋,更為有力的觀點仍將被代理人的可歸責性作為表見代理的要件之一。參見葉金強:《表見代理構成中的本人歸責性要件——方法論角度的再思考》,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 年第5 期,第38-45 頁;朱虎:《表見代理中的被代理人可歸責性》,載《法學研究》2017 年第2 期,第58-74 頁。且在司法實踐中,被代理人的可歸責性往往已經(jīng)被在代理權外觀或相對人善意的要件中予以考量。參見楊芳:《〈合同法〉第49 條(表見代理規(guī)則)評注》,載《法學家》2017 年第6 期,第166 頁。相對人信賴的產(chǎn)生及其導致的處境變化,并不會直接導致積極信賴保護的結果。

        在解釋信賴者獲得保護原因時,信賴恐怕也并非積極信賴保護中立法者的唯一考量。在權利失效制度中,通常要求滿足權利人長時間未行使權利的時間要素和再行使權利會產(chǎn)生不合理結果的狀況要素,〔46〕也有學者概括為時間、信賴和狀況三個要素。參見吳從周:《權利失效之要件變遷》,《月旦法學教室》第49 期,第12 頁。但是在時間要素和狀況要素的判斷中事實上已經(jīng)均包含了對信賴要素的考察。參見[德]迪特爾?施瓦布:《民法導論》,鄭沖譯,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182-183 頁。而這兩個要素的共同作用結果是使得法律對權利喪失的表象加以確認。這一源于誠實信用原則的制度,旨在使得可能從事類似交易的不特定主體在遇到相同情形時,同樣獲得內(nèi)心上權利將不再被行使的確信。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對法律關系穩(wěn)定和交易秩序的考量同樣可以解釋信賴者獲得保護的原因。而在善意取得中,支付合理價款的要件也將善意受讓人的保護局限在一般市場交易的情形中,單純的信賴同樣并不足以使得受讓人獲得權利。這些所謂對個體“信賴”的保護,事實上均融入了對抽象交易情形中交易秩序維護的考量?!?7〕這也解釋了卡納里斯在判斷信賴保護效果時,傾向于在商事領域中采取積極信賴保護的原因。Dazu vgl.Claus-Wilhem Canaris, Die Vertrauenschaftung im Deutschen Privatrecht, Beck, 1971, S.6.特定主體心理上的信賴和因信賴而遭致的客觀處境的變化,并不是積極信賴保護的唯一原因,這些特定主體的信賴經(jīng)過集合與抽象而形成的交易秩序才是立法者為信賴者提供保護的初衷。

        而就消極信賴保護而言,信賴利益的賠償僅要求還原受害人至如同未曾聽說該導致?lián)p害的事實一般的狀態(tài),這顯然無法滿足維護交易安全的目的。以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牡湫汀喖s過失責任為例,該制度從結果上當然反映了對信賴合同會有效成立的保護,但是,當事人的信賴卻并不足以成為消極利益損害賠償?shù)恼斝曰A。誠如耶林所言,原告可以主張消極利益的正當性并不在于合同的無效,因為合同無效的命運是法律規(guī)定的,而非當事人能夠決定的;真正能夠正當化消極利益獲得賠償?shù)脑?,應當是被告明知或應知存在無效事由而仍然與原告訂立合同?!?8〕參見[德]魯?shù)婪?馮?耶林:《論締約過失》,沈建峰譯,商務印書館2016 年版,第25 頁。締約過失責任作為在當事人之間分配合同效力不存續(xù)所造成的損害的一種方式,打破“損害由法益者承擔”的一般損害分擔原則,〔49〕[德]埃爾溫?多伊奇:《德國侵權法——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及痛苦撫慰金》,葉名怡、溫大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6年版,第3 頁。變?yōu)橛烧兄滦刨嚨囊环竭M行賠償,其正當性在于違反先合同義務人的可歸責性。因此,至少在作為消極信賴保護典型的締約過失責任中,損害賠償?shù)恼斝曰A可能并非信賴的保護,而是對先合同義務違反的歸責。

        三、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恼斝曰A再認識

        探尋信賴利益的正當性基礎問題絕非理論和學說的自說自話,而是直接影響著法律適用。在我國民法學界,基于信賴利益根植于信賴保護的觀點,信賴利益損害賠償往往只在締約過失責任中被提及,而在違約中似乎也僅有履行利益的討論余地。信賴利益被概括為因信賴法律行為未有效成立所遭受的損害,〔50〕參見王澤鑒:《損害賠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77 頁。而“違約賠償履行利益,締約過失賠償信賴利益”也成為人們的共識。按照這種觀點,因為在違約責任中,非違約方信賴并沒有遭受損害,因此信賴利益自然也就沒有賠償?shù)挠嗟?。但是,倘若遵循信賴與信賴利益應當剝離的觀點,違約損害賠償僅限于履行利益則并非不言自明的結論。

        事實上,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信賴利益在違約損害賠償中的意義?!?1〕參見王利明:《違約中的信賴利益賠償》,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 年第6 期;崔建遠:《合同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343 頁;韓世遠:《違約損害賠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1 頁。這些觀點從消極的角度否認了違約責任與履行利益的必然聯(lián)系,但仍然面臨從積極的角度證立違約責任中信賴利益的可賠償性問題。雖然信賴利益的保護旨在使得當事人的境遇不至更糟,而履行利益的保護則是使當事人的境遇變得更好,因此對于信賴利益的保護似乎并不需要如履行利益保護一般更為充足的正當性理由。〔52〕參見席志國:《契約自由視角下的損害賠償責任》,中國政法大學2006 年博士學位論文,第72 頁。但是,在面對當事人之間已經(jīng)存在合同關系時為何要轉而恢復到未曾訂立合同時的利益狀態(tài)等詰問時,這一理由對于信賴利益可以在違約責任中獲得賠償顯然并非充足。因此,信賴利益在違約中獲得賠償?shù)幕A仍然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信賴保護不足以證成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

        沿著締約過失責任的路徑,試圖正當化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牡谝稽c理由可能在于信賴保護,這也是持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論者最先考慮的理由?!?3〕參見于韞珩:《違約責任中的信賴利益賠償》,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5 年第3 期,第104 頁?;谇拔牡挠懻?,這種觀點在信賴賦予允諾可執(zhí)行力的背景下也許具有合理性,然而在我國法中繼續(xù)將信賴作為違約賠償信賴利益的正當性基礎恐有刻舟求劍之嫌。倘若將信賴作為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囊罁?jù),那么在非違約方知曉違約方會違約的場合,難道其就因為缺乏信賴不得請求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以非違約方對會否發(fā)生違約的知情與否決定損害賠償?shù)姆秶坪跻呀?jīng)背離了違約損害賠償?shù)某踔浴R虼?,在信賴與信賴利益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的情況下,以信賴保護論證違約中信賴利益的可賠償性恐怕并不妥當。

        (二)違約信賴利益賠償與締約過失信賴利益賠償?shù)漠愘|(zhì)性

        信賴利益損害賠償以締約過失責任為典型。締約過失責任中權利人因信賴合同會有效成立而受有信賴利益的損失,那么在違約責任中,是否同樣可以認為非違約方是因為信賴合同會被履行而受有信賴利益的損失,因此二者損害原因相同,進而非違約方也可以請求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呢?損害發(fā)生原因類似不意味著二者正當性基礎相同。在因加害給付構成違約與侵權競合時,法律上對于同一原因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就給予了不同的評價。在違約造成的信賴利益損害中,當事人因信賴合同會被依約履行而支出了合理的費用;在締約過失中,當事人因信賴合同會有效成立同樣也可能支出了合理的費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必須給予這些費用完全相同的評價。恰恰相反,分別考慮其獲得賠償?shù)恼斝詤s可能是更為恰當?shù)摹?/p>

        按照學者對于信賴保護的要件歸納,信賴方必須滿足如下要求方可獲得信賴責任的保護:一是其必須以誠實的態(tài)度進行交易,且為交易付出了一定代價;二是信賴的產(chǎn)生源于交易相對方的誘使;三是相對方對誘使產(chǎn)生信賴的行為具有可歸責性;〔54〕參見朱廣新:《信賴責任研究——以契約締結為分析對象》,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9 頁。四是該信賴必須合理?!?5〕參見葉金強:《信賴原理的私法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5 頁。在締約過失的損害賠償中,上述要件的成立并不具有障礙。權利人基于信賴與違反先合同義務者從事締約,先合同義務的違反滿足了可歸責性的要件。但是在非因過錯而承擔違約責任時,相對方的可歸責性要件則無從滿足。在締約過失責任中,信賴利益賠償雖有信賴之名,但是支撐賠償?shù)母鶇s并非“信賴的保護”,而是對先合同義務違反的歸責,而這顯然不適用于違約責任。因此試圖從締約過失責任中探尋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正當性同樣并不可行。

        (三)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獲得賠償?shù)恼斝詿o異

        違約損害賠償?shù)哪康脑谟谘a償受害人的損失,而無論是信賴利益抑或履行利益的損害都是非違約方遭受的損失,也都是合意違反所導致的結果?!?6〕參見王利明:《違約責任論》(修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468 頁。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作為違約行為所引發(fā)的損害,其區(qū)別只在于衡量和評價損害的時點不同,即在差額說下假設沒有違約行為時,受害人應處的狀態(tài)不同。準此以言,依據(jù)完全賠償原則,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的損失均可作為違約行為的損害結果,除非有特別的理由,否則不應對二者的賠償作出相悖的評價。那么是否存有區(qū)分對待履行利益與信賴利益的充足理由呢?

        第一種可能的理由來自于羅馬法對損害賠償乃是原合同給付延伸的認識,羅馬法認為賠償?shù)姆秶鷳斒瞧跫s義務能夠被履行時可以獲得的利益狀態(tài)。〔57〕參見丁玫:《羅馬法契約責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年版,第86 頁。直到今天,權利繼續(xù)存在思想(Rechtsfortsetzungsgedanke)也仍然將損害賠償作為被損害法益的替代?!?8〕參見陳自強:《違約責任與契約解消》,元照出版公司2016 年版,第91-92 頁。據(jù)此有觀點認為,損害賠償作為一種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是一種由行為履行到金錢賠償?shù)霓D換,因此違約損害賠償應當保持著與原給付相同的將非違約方置于如合同已經(jīng)被依約履行的狀態(tài),〔59〕參見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版,第431 頁。而只有履行利益的賠償能實現(xiàn)這一狀態(tài)。然而,在替代給付的損害賠償、簡單損害賠償和遲延損害賠償?shù)姆诸愔校聦嵣现挥刑娲o付的損害賠償可以被作為原給付義務的延伸。簡單損害賠償可以直接面向固有利益的損害,而不涉及履行利益的損害;〔60〕Vgl.Dirk Looschelders, Schuldrecht Allgemeiner Teil, Verlag Franz Vahlen, 17.Aufl.,2019, S.207, Rn.9.遲延損害賠償則完全存在于給付請求權之外,因而與替代給付的損害賠償截然不同?!?1〕Vgl.MüKoBGB/Ernst BGB § 286 Rn.145.盡管遲延損害可以為履行利益賠償所涵蓋,但是其并非原給付義務的變形或替代,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釋遲延損害賠償可以和給付請求一并主張。因此,僅僅將違約責任作為原給付的延伸的觀點顯然并不足以概括違約責任的功能,據(jù)此認為履行利益是唯一可獲賠償?shù)膿p害也就并非妥當。

        第二種觀點試圖通過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否定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這種觀點認為,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就在于獲得合同的履行,作為當事人合意的合同的履行才是當事人意思自治所追求的目標,因而法律應當肯定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在違約情形下履行利益仍然應當是損害賠償?shù)暮诵??!?2〕參見朱慶育:《鳩占鵲巢——富勒“信賴利益”理論之檢討》,載費安玲主編:《私法的理念與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129-130 頁。這種觀點從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出發(fā),認為將非違約方置于合同已經(jīng)被履行的狀態(tài)才符合當事人的意思,因此違約中履行利益的賠償具有天然的正當性。相應地,在違約中對信賴利益的賠償可能面臨此種質(zhì)疑:既然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何苦要將非違約方回復至未聽說合同的狀態(tài)?然而,一方面,履行利益賠償何以更能彰顯對意思自治的尊重存疑。在合同因根本違約被解除的場合,依據(jù)直接效果說,解除權的發(fā)生和行使本身就已經(jīng)構成對原合意的否棄。即便在間接效果說之下,履行利益的損害賠償也不再是合意的效果,因為尚未履行的債務并未消滅,當事人的合意仍然存在于該未消滅的債務上,只不過是當事人獲得拒絕履行的抗辯。而在合同未被解除的場合,倘若堅持原合意繼續(xù)約束當事人的立場,那么得出的結論應當是強制履行的責任形式必須優(yōu)先于損害賠償。然而,在我國實定法上強制履行抑或損害賠償?shù)呢熑涡问较涤诜沁`約方的選擇,〔63〕參見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版,第413 頁。不過對此解釋結論學界有不同觀點,較為有力的觀點基于《民法典》對于因違約而解除合同進行了嚴格限制,認為同樣可能導致以損害賠償替代原給付的非違約方選擇模式并不具有正當性。參見李承亮:《以賠償損失代替履行的條件和后果》,載《法學》2021 年第10 期,第112 頁。因此固守對當事人原合意的尊重在實定法上并無空間。另一方面,即便認為履行利益體現(xiàn)對意思自治的尊重,仍然需要回答為何合意所代表的自治必然優(yōu)于非違約方選擇救濟方式的自治。至少就非違約方而言,限制其救濟選擇并非是在肯定其意思自治,而是在限縮其意思自治。此時是否有充足的理由認為合意的自治需要優(yōu)先于非違約方損害賠償范圍選擇的自治呢?這一理由恐怕只能在違約方的利益保護中探尋。然而,即便是就違約方而言,在違約行為發(fā)生后,尤其是在信賴利益通常小于履行利益的場合,恐怕也無法徑自認為其愿意繼續(xù)受到先前合意的約束而賠償履行利益。因此對于原合意的固守,恐怕并不一定符合當事人的意思。

        第三種觀點則立論于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數(shù)額的多寡。此種觀點認為,在履行利益可以受到保護時,信賴利益就會顯得微不足道,因此在這些場合信賴利益的保護并無必要?!?4〕參見凃詠松:《信賴損害賠償責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 年版,第11-12 頁。誠然,在通常情形下,履行利益會高于信賴利益,因為“賠本買賣”畢竟并不常見。但通過賠償范圍來論證可賠償性的思路本身卻值得懷疑。首先,信賴利益小于履行利益雖是常態(tài),但未必絕對,且超出履行利益的信賴利益賠償在一些情況下也屬正當。〔65〕參見尚連杰:《信賴利益賠償以履行利益為限嗎——從一般命題到局部經(jīng)驗》,載《政治與法律》2017 年第11 期,第117-127 頁。其次,即便信賴利益小于履行利益,出于履行利益舉證困難、確定性不足等原因,非違約方可能會傾向于主張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66〕See Michael Philip Furmston, Actual Damages, Notional Damages and Loss of a Chance, in Djakhongir Saidov & Ralph Cunnington (eds.),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08, p.420.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在于,以賠償范圍的多寡論證信賴利益的可賠償性,實際上是以并非準確的經(jīng)驗代替最為清楚自身利益狀況的當事人做出賠償范圍的選擇,并回避了信賴利益損害是否屬于違約損害這一核心命題。

        (四)明確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正當性基礎的實益

        基于前文的論述,信賴利益獲得賠償?shù)恼斝曰A并非信賴,而在于合同義務的違反。這一結論的得出并非只有學理上的意義,也并非僅在于正當化違約中信賴利益的可賠償性,其同樣也影響著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構成要件和信賴利益外延的判斷。就構成要件而言,如果因循將信賴利益賠償?shù)恼斝曰A建立在信賴保護上的觀點,那么合理信賴就是非違約方請求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囊?。如此一來,履行利益的賠償不以合理信賴為要件,而信賴利益賠償卻需要額外要件,肯定信賴利益以便非違約方求償?shù)哪康目赡苈淇铡8匾氖?,倘若信賴利益以非違約方的合理信賴為要件,那么知悉或應當知悉合同不會被履行的非違約方可能會因為缺少合理信賴,而喪失請求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目赡苄浴?/p>

        而就違約信賴利益損害的外延而言,依據(jù)信賴利益核心內(nèi)涵,信賴利益的損害被界定為未曾聽說合同情況下的狀態(tài)與違約行為發(fā)生后的狀態(tài)的差額,〔67〕See Ingeborg Schwenzer, Pascal Hachem & Christopher Kee, Global Sales and Contract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p.605.而如果一旦堅持信賴利益賠償以信賴為要件,部分損害就會散失于該要件的評價之中。此部分損害賠償本為回復非違約方至無合同狀態(tài)所必須,但卻受限于信賴要件而無法獲賠,而這之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附帶損害?!?8〕關于各種附帶損害的可賠償性,see Djakhongir Saidov, The Law of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Sales: The CISG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Hart publishing, 2008, p.44-51.諸如合法拒收貨物而產(chǎn)生的保管費、稅費、罰金等附帶損害,均產(chǎn)生于違約已經(jīng)發(fā)生之后,非違約方已經(jīng)不可能再對合同會被依約履行具有合理信賴的可能,因而喪失了合理信賴的要件。此時,如果非違約方主張以履行利益作為賠償標準時,這些損失的填補并不會面臨障礙;〔69〕在以履行利益作為賠償標準時,部分附帶損害可能會因為被履行利益所覆蓋而不再具有獨立賠償?shù)膬r值。例如,在主張轉售利潤的賠償時,倉儲費用可能已經(jīng)被作為必要的成本而被涵蓋于履行利益的賠償中。而如果非違約方主張以信賴利益作為賠償標準時,這些費用將因缺乏合理信賴而無法獲賠?!?0〕尚可考慮的是通過減損規(guī)則彌補上述損害,如因保管拒收瑕疵標的物而產(chǎn)生的額外費用等可能因滿足《民法典》第591條第2 款要件而獲得賠償。但是并非所有附帶損害均可被評價為減損所必需支付的費用,如公法上的稅費可能就與避免損失的擴大無關。因而在信賴利益損害的賠償中,非違約方可能面臨無法主張附帶損害賠償?shù)木置?,這顯然與完全賠償原則相悖。

        四、《民法典》中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囊?guī)范基礎

        雖然前文對違約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恼斝赃M行了說明,但非違約方欲獲得違約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必須具有實定法上的依據(jù)?;谕耆r償原則,在能夠反映立法背景的資料中,有觀點將《民法典》第584 條中賠償?shù)哪康母爬椤笆巩斒氯吮M可能地處于如果債務得以適當履行時其所處的狀態(tài)”?!?1〕參見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版,第431 頁。據(jù)此,一般認為《民法典》第584 條只能涵蓋履行利益的損害賠償?!?2〕參見孫維飛:《〈民法典〉第584 條(違約損害賠償范圍)評注》,載《交大法學》2022 年第1 期,第35 頁。此外,《民法典》第584 條對違約損害賠償范圍與第500 條對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范圍的規(guī)定在表述上也稍有不同。《民法典》第500 條規(guī)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而第584 條則使用了“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的表述。相較之下,立法者在第584 條中尤其強調(diào)了“履行后的”可得利益的賠償。那么是否可以據(jù)此認為,《民法典》第584 條有意將違約損害賠償范圍局限于履行利益損失呢?

        反對此種觀點的學者試圖通過對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規(guī)范中的“賠償損失”進行解釋,得到信賴利益可以獲賠的結論。〔73〕參見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 版),法律出版社2018 年版,第784 頁。然而,雖然《民法典》第577 條是非違約方請求承擔違約責任的請求權基礎,但《民法典》第584 條作為不完全法條對《民法典》第577 條中的“賠償損失”進行了說明和限制。因此,在非違約方依據(jù)第577 條主張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時,必然面臨信賴利益損害是否屬于第584 條所劃定的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問題,問題的關鍵仍存在于對第584 條的解釋之中。

        一方面,“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的表述旨在強調(diào)所失利益的可賠償性,而無意將履行利益外的損害排除于該條之外。即便將可得利益限定于“合同履行后”,其仍不必然等于履行利益損害。在侵權與違約競合的場合,“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也可能是固有利益,誤工費即為適例。〔74〕參見姚明斌:《〈合同法〉第113 條第1 款(違約損害的賠償范圍)評注》,載《法學家》2020 年第3 期,第179 頁。因此,雖然履行利益是“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的典型,但不能據(jù)此認為立法者有將損害賠償限定于履行利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信賴利益損害處于第584 條中“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的文義射程之內(nèi)?!耙蜻`約所造成的損失”的表述強調(diào)違約行為與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有觀點認為,對于已經(jīng)支出的費用而言,無論違約行為是否發(fā)生這些費用均已支付,因而其與違約行為不存在因果關系?!?5〕Vgl.Jan Stoppel, Der Ersatz frustrierter Aufwendungen nach § 284 BGB, AcP 204 (2004), 101.這一論斷使得以費用支出為典型的信賴利益損害與違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被切斷,費用支出似乎不應為違約損害賠償所涵蓋。然而,無論是德國債法改革中對于無益費用(frustierter Aufwendungen)〔76〕關于德國法上無益費用賠償?shù)男再|(zhì),存在積極利益與消極利益之爭。參見張金海:《論違約救濟中徒然支出的費用的補償:必要性與路徑選擇》,載《政治與法律》2012 年第5 期,第108 頁。但這與德國法上替代給付的損害賠償制度密切相關。而在我國法上,無益費用作為恢復非違約方至未曾聽說合同的狀態(tài)所應當賠償?shù)膿p失,其信賴利益的屬性不宜被否定。賠償?shù)某姓J,還是英美法中Anglia Television Ltd.v.Reed 案中所確立的基于信賴而支出的費用在違約中的可賠償性,〔77〕See Anglia Television Ltd.v.Reed, [1972]1 Q.B.60.抑或是《國際商事合同通則》(PICC)評注在違約賠償中對無益費用的列舉,〔78〕Se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Unification of Private Law, UNIDROIT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 2016, UNIDROIT, 2016, p.272-273.都未對費用支出與違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表示質(zhì)疑。事實上,“費用”與其他損害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基于自愿而發(fā)生,即損害是違反意思的損失,而費用是自愿的財產(chǎn)支出。〔79〕Vgl.Dirk Looschelders, Schuldrecht Allgemeiner Teil, Verlag Franz Vahlen, 17.Aufl., 2019, S.111.雖然即便違約行為不發(fā)生,非違約方仍可能自愿支出費用,但如果違約行為不發(fā)生,該費用支出不會淪為“無益”。因此無論是借助于盈利性推定〔80〕Dazu vgl.Unholty, Der Ersatz “frustrierter Aufwendungen”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 284 BGB, Duncker &Humblot, 2004, S.67 ff.將費用作為履行利益的計算方式,還是基于支出目的受挫,〔81〕Dazu vgl.Birgit Schneider,§284 BGB—zur Vorgeschichte und Auslegung einer neuen Norm, Dunker & Humblot, 2007, S.194.費用不會因為履行而獲得填補,進而在差額說下構成損害,其均因違約行為所造成。因此,雖然第584 條限制了違約行為與可獲賠償?shù)膿p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該要件并不足以排斥信賴利益損害。

        五、結語

        信賴利益獲賠的正當性基礎無法脫離具體的制度背景。在與美國法中的合同效力來源構造存在重大差異的我國,繼續(xù)將信賴作為信賴利益損害賠償?shù)幕A并不妥當。事實上,在違約責任中,信賴利益同履行利益一樣,均是因違約行為而導致的損害,依據(jù)完全賠償?shù)脑瓌t,無論其是否因信賴合同被依約履行而產(chǎn)生,都應獲得賠償。雖然這可能進一步引發(fā)信賴利益賠償數(shù)額限制以及費用支出的合理性判斷等問題,但不能因噎廢食,否定信賴利益在違約責任中的可賠償性。

        猜你喜歡
        締約過失違約方正當性
        違約方合同解除權實現(xiàn)的路徑分析
        法制博覽(2023年12期)2023-09-03 11:41:41
        論違約方合同解除權的行使規(guī)范
        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的分析
        關于合同違約方有無法定解除權的探討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0:50
        相鄰糾紛案件判決的正當性困境及其論證補強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10
        合同違約方減輕損害原則的經(jīng)濟學分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28
        網(wǎng)絡空間秩序與刑法介入的正當性
        論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以“誤打彩票號碼案”為例
        淺議締約過失責任
        法治評估正當性的拷問
        東南法學(2015年2期)2015-06-05 12:21:35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av日韩专区 | 亚洲成人av一二三四区|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A√无码专区| 高跟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无码人妻h动漫中文字幕|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 大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黑人| 奇米影视久久777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喷水意淫诱惑| 一二三区亚洲av偷拍|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亚洲精品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青青草| 国产让女高潮的av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69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二区| 欧美高清视频手机在在线|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2021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沈先生|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精品香蕉久久久爽爽 | 日韩精品自拍一区二区| √天堂资源中文www|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三级三级三级| 女人av天堂国产在线| 野外少妇愉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毛茸茸的女性外淫小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7777777| 麻豆国产高清精品国在线| 日本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