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會淋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必學的一門應用性專業(yè)基礎課,主要研究幼兒園課程和教育活動的一般理論及各種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手段、方法、設計以及教師的指導等問題。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幼兒園課程和教育活動的理論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和掌握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態(tài)度、基本知識及技能,為將來開展從事幼兒教育相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這門課程要求學生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掌握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有必要對這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在此,筆者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教學改革予以探討。
一、轉變課程教育理念
要想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教學改革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一定要貫徹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實現(xiàn)五個轉變。(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思考,學會做事,學會做人。(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怎樣教,更要精心研究學生怎樣學。(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教師不但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會學”、“樂學”。(4)由居高臨下的權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轉變,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傳遞向教材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轉變,教師不再是教材忠實的闡述者和傳授者,而是教材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
二、課程內容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而這“五大領域”的整合與靈活生成內容即《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的主要內容?!队變簣@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涉及幼兒園健康教育、語言教育、社會教育、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五大領域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為了避免原教材與“幼兒教育學”在內容上的重復交叉,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與重構,以“總—分—總”的課程體系構成基礎性、技能性、拓展性三大模塊。基礎性模塊即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基礎理論模塊;技能性模塊包括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活動的設計、實施、指導和評價。在技能性模塊,要補充五大領域不同類型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如語言領域要補充談話活動、講述活動、文學作品學習活動、聽說游戲、早期閱讀活動的設計與指導; 音樂活動要補充歌唱活動、韻律活動、幼兒打擊樂活動、音樂欣賞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等, 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各領域不同類型活動的設計、指導的基本程序與策略; 拓展性模塊包含周計劃的制定、半日活動計劃的設計和專門的說課訓練等。拓展性模塊也是增補的內容, 可請本地幼兒園骨干教師參與指導,讓學生掌握當前本地幼兒園關于周計劃、半日計劃及說課的最新要求。經過整合與重構后的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框架,緊緊圍繞幼兒園領域活動指導的工作任務來設計課程內容,以“工作項目”為主線創(chuàng)設工作情景,突出了實用性、可操作性,利于學生達到幼兒教師應具備的“寫、說、授、評”(即寫教案、說課、上課、評課)四會的綜合教育教學能力。
三、重視課程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
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容、各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注意改變“一講到底的滿堂灌、一練到底的滿堂練、一看到底的滿堂看”的單一教法,要重視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和多元化。(1)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提出學習“任務”,以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為引領,引導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學習任務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進行具體的實踐訓練操作,形成“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一是設計任務,在學習設計教育活動方案之前,學生進行該類活動的設計理論學習和案例學習。二是實踐任務,即要求學生進行試教活動和說課展示。三是評價任務,即要求學生評教和互評設計方案、說課稿。(2)案例分析法。如在學習《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這一節(jié)時,要讓學生理解“同一內容用不同的方法效果不同”,選擇案例《美麗的春天(中班)》的不同設計,從觀察法、談話法、欣賞法的三種不同的設計方法的運用上啟發(fā)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分析思考,得出“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水平和經驗靈活的選用不同的方法”的獨立結論。又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教學錄像,利用見、實習的機會觀摩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利用這些直觀的實際案例, 使學生進一步把握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現(xiàn)狀,了解最新的幼教動態(tài), 分析各類教學活動的優(yōu)缺點,學習好的教學方法,盡可能減少在活動設計中出現(xiàn)問題。
四、構建以實踐能力考核為重點的評價體系
學前教育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幼兒園一線教師,學齡前兒童處于教育的啟蒙期, 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也就是說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除了需要具備一般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外, 還應具備彈琴、唱歌、跳舞、繪畫等特殊職業(yè)技能,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課堂上學會的,而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中,只以閉卷分數(shù)作為學生成績評定的指標, 就顯的不合理。應更多的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考查為主。于是在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中把實踐能力考核做為重點,占總成績的30%—40%,甚至50%。包括每節(jié)課前5—10 分鐘的教兒歌、講故事、簡筆畫、折紙、兒童歌曲、幼兒基本舞步等分批進行的基本技能訓練; 教學活動方案的設計;五大領域教育活動設計的試教(貫穿說課、聽課、評課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兩周一次的小組學習信息交流以及環(huán)境設計展示,基本體操創(chuàng)編,教、學具制作等項目的考核。甚至學生的課堂發(fā)言及考勤。這樣才能使學生高度重視每一次的實踐,珍惜在實踐中充分表現(xiàn)和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