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煒
明代天啟甲子年(公元1624年),28歲的張岱與諸暨名士陳洪綬等人在杭州靈隱韜光山下的岣嶁山房讀書,時間長逾七個月。岣嶁山房是武林人李茇(號岣嶁)所建造。岣嶁,傳說是大禹得金簡玉書之處,山房以“岣嶁”為名表示對藏書的敬重。以后張岱在他的著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中對此都有記述。在《西湖夢尋》卷二的《冷泉亭》一篇中,張岱對自己的讀書環(huán)境有這樣一段描寫:“冷泉亭在靈隱寺山門之左。丹垣綠樹,翳映陰森。亭對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亭后西栗十余株,大皆合抱,冷飔暗樾,遍體清涼。秋初栗熟,大若櫻桃,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蓮房。天啟甲子,余讀書岣嶁山房,寺僧取作清供。余謂雞頭實無其松脆,鮮胡桃遜其甘芳也?!?/p>
這里的“西栗”是一種什么樹?其果實又是什么?我查閱了《西湖夢尋》的多個版本,書中對此都沒有作注釋。上網搜索,除了張岱提到的外,查不到有關“西栗”的植物果實。袁宏道寫過同名的《冷泉亭》,也未提及西栗。清代《武林靈隱寺志》記有“修竹”“月中桂子”和“圍數(shù)丈”的松樹等,就是沒有“西栗”的名稱,到實地去也未見到與此相符合的樹木。
由于張岱的兩“夢”都是紀實文,對“西栗”又寫得那么清楚,因而絕非虛構。于是我又查閱有關植物的品名、喬木的種類以及果實的品類等書籍資料,進行反復比對、聯(lián)系,最后確信所謂“西栗”就是無花果。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阿駔出波斯,拂林人呼為底珍樹。長丈余,枝葉繁茂,葉有五丫如蓖麻,無花而實,色赤類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就是無花果。北宋的宋祁在《方物贊》中稱:“有子孫枝,不花而實。薄言采之,味埒蜂蜜?!泵鞔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作這樣的記載:“釋名:映日果(《便民圖纂》)、優(yōu)曇缽(《廣州志》)、阿駔,音楚。時珍曰:無花果凡數(shù)種,此乃映日果也。即廣中所謂優(yōu)曇缽及波斯所謂阿駔也。”只是均未說另有“西栗”的別名。
由于無花果是一種從西方引進的植物,因而稱其為“西”,如西醫(yī)、西餐、西瓜、西歷(陽歷)等,都是由西方傳入。而“栗”,也像無花果一樣是一種喬木的果實,常稱為“栗子”或“板栗”。栗呈黃褐色,外形與成熟后的無花果差不多,果肉淡黃,帶有甜味,也與無花果相似。尤其是無花果實因為外面一層皮像花苞,食用時需破開這花苞,即“破苞”食之?!吧缑坨辍钡摹扮辍保褪撬芍?,色同蜂蜜,與無花果肉的顏色一樣,也與張岱所描寫的“雞頭實無其松脆,鮮胡桃遜其甘芳”,基本一致。
當然,無花果無論是樹木還是果實,對照《冷泉亭》中所描寫還是有一定的出入。無花果樹的直徑在一尺左右,不到“合抱”,果實也比櫻桃要大。另外板栗有殼,較堅硬,無花果只有一層軟軟的皮?;蛟S正是這些原因,所以不大會有人將“西栗”與無花果相聯(lián)系。但是除了無花果外,恐怕沒有其他植物及果實與張岱筆下的“西栗”相類似的了。
(源自《紹興日報》,王傳生薦稿,有刪節(jié))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