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燕 曾輝 鄭德良
(延安大學咸陽醫(yī)院超聲科,陜西 咸陽 712000)
血液透析(HD)是將體內血液導出體外,采用透析器將血液與含機體濃度相似的電解液通過彌散、超濾、吸附、對流等原理進行物質交換,達到清除血液中代謝廢物,平衡電解質和酸堿,清除體內多余的水分,再將凈化后的血液回輸至體內的過程。血液透析需要可靠的血管通路,中心靜脈置管留置導管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血透通路模式[1]。其用途廣泛,可用于短期、長期透析患者。傳統(tǒng)的靜脈穿刺置管憑借護理人員的臨床經(jīng)驗進行標記法穿刺置管,這種方法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非常高,成功率受到一定的影響[2]。超聲引導下右側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術實在實時超聲的引導下進行穿刺的一種方法。本方案分析超聲引導下右側精美靜脈穿刺置管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腎衰竭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61.84±7.63)歲;體質量指數(shù)(23.37±2.17)kg/m2;急性腎損傷39例,慢性腎衰竭11例。觀察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61.72±4.53)歲;體質量指數(shù)(23.29±2.21)kg/m2;急性腎損傷38例,慢性腎衰竭12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jīng)腎臟影像學和腎臟功能指標及臨床癥狀綜合診斷為急性腎衰竭或慢性腎衰,均符合血液透析治療指征;年齡18~75歲;認知功能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既往無暈針史。排除標準:合并其它泌尿系統(tǒng)疾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肝臟功能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隨訪資料收集不全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標記法穿刺行靜脈內置管,觀察組采用超聲引導下右側頸內靜脈穿刺術靜脈置管。傳統(tǒng)標記法穿刺置管:由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護人員實施穿刺,患者取仰臥頭低位,肩背部墊軟枕,用酒精棉消毒頸右側靜脈周圍,使靜脈顯露充分,鋪巾、行局部麻醉,用專用筆標記胸鎖乳突肌三角定點,左手食指定點,右手持針與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內緣平行進針,針平行于矢狀面,與冠狀面成角35°,針頭對準右側乳頭并指向骶尾外側,調試角度和方向,穿刺進入皮下,感覺輕度負壓邊進針邊抽吸,進針深度2~4 cm探及頸內靜脈,穿刺針進入頸內靜脈腔后退出針芯,將J型導絲放至頸內靜脈管腔內,取出穿刺針,沿導絲置入擴張器,抽出擴張器,將導管套在導絲外置入頸內靜脈約15 cm,退出導絲,回抽通暢后連接無針封閉裝置。超聲引導下右側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術:患者取仰臥位,肩背墊軟枕呈頭低位并適度轉向左側,使右側頸部充分暴露,穿刺點選擇右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相交的三角頂點處,用酒精棉消毒頸右側靜脈周圍,局部麻醉,于超聲引導下穿刺,針頭與皮膚呈35°角,沿血管走向穿刺,穿刺針進入頸內靜脈腔后退出針芯,將J型導絲放至頸內靜脈管腔內,取出穿刺針,沿導絲置入擴張器,抽出擴張器,將導管套在導絲外置入頸內靜脈約15 cm,退出導絲,回抽通暢后連接無針封閉裝置。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數(shù)、穿刺置管時間;靜脈置管相關并發(fā)癥(血腫、氣胸、導管相關感染);兩組患者對置管滿意度。比較兩組責任護士工作滿意度。
2.1穿刺質量及效率指標 觀察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98.00%(4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0%(42/50)(χ2=4.031,P<0.05);穿刺次數(shù)(1.02±0.03)次、穿刺置管時間(6.41±2.01)min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3±0.31)次、(14.36±4.21)min(t=5.628、31.674,P<0.05)。
2.2置管相關并發(fā)癥 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穿刺周圍皮膚血腫2例、氣胸1例、穿刺相關性感染1例、誤入動脈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穿刺周圍皮膚血腫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觀察組患者靜脈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χ2=27.628,P<0.05)。
2.3穿刺置管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十分滿意23例、一般滿意19例、不滿意8例,滿意度為84.00%;觀察組患者十分滿意26例、一般滿意23例、不滿意1例,滿意度為98.00%。觀察組患者對穿刺置管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3.794,P<0.05)。
2.4穿刺操作者的工作滿意度 對照組責任護士十分滿意26例、一般滿意17例、不滿意7例,滿意度為86.00%;觀察組責任護士十分滿意29例、一般滿意19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96.00%。觀察組責任護士對穿刺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3.046,P<0.05)。
本方案采用超聲引導下右側頸內靜脈穿刺術對行血液透析治療的腎衰竭患者進行置管,結果顯示,相較于傳統(tǒng)的標記穿刺右側頸內靜脈置管術,其有效提升了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減少了穿刺次數(shù)、縮短穿刺置管耗時,綜合提升了靜脈內穿刺置管的質量。降低反復穿刺置管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置管后的并發(fā)癥觀察顯示,患者出現(xiàn)置管周圍血腫、氣胸、置管相關感染、誤入動脈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標記穿刺置管。說明超聲引導下右側頸內靜脈置管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從對患者對靜脈置管護理的滿意率來看,超聲引導下頸內靜脈穿刺置管患者滿意率更高,這與其置管質量及安全性高密切相關[3]。實施置管操作的醫(yī)護人員對置管工作滿意率來看,實施超聲引導下右側頸內靜脈穿刺置管的醫(yī)護人員對穿刺工作滿意率更高。傳統(tǒng)的標記靜脈穿刺對技術、臨床經(jīng)驗、頸靜脈生理解剖位置認知等要求高,稍有不慎可誤穿動脈,導致患者出血,因此,執(zhí)行標記穿刺的操作人員在心理壓力較高[4]。這對有些操作人員是一種動力,對一些操作人員可能就是阻力。而超聲引導下行穿刺置管術在超聲引導下,對頸內靜脈的解剖結構、血流情況、血管內情況,血管走行等情況均可清楚觀察到,操作醫(yī)師更易放松心情,操起起來更從容自信,明顯提高操作成功率,也更滿意操作結果[5]。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右側頸內靜脈穿刺術用于生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可顯著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效率,減輕患者痛苦及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對穿刺的滿意度,同時責任護士對穿刺工作的滿意度也更高,是更適合腎衰竭血透患者的一種置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