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第二學段“閱讀與鑒賞”中明確要求,讓學生“學習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所謂批注,是把在閱讀中的疑問、感受、啟示、評價等寫在文章空白處的一種閱讀方法,是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有力抓手。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即以“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這一語文要素的形式呈現(xiàn)了這一要求,讓學生邊閱讀邊批注,并利用批注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其中《牛和鵝》一文,主要講了“我”對牛和鵝態(tài)度的變化,文中直觀呈現(xiàn)了五處批注,讓學生認識批注,引導他們學習批注的方法。
筆者在此以《牛和鵝》的教學為例,分享一下如何引領學生學習批注式閱讀的方法,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一、再讀課文,認識批注
《牛和鵝》一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篇幅較長,共15個自然段。在上節(jié)課帶領學生鞏固生字詞、了解文章大意之后,筆者帶領學生再讀課文,讓學生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并總結每部分的主要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關注文中五處批注文字,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從哪些角度給文章作批注,和同學交流?!比缓?,筆者讓學生邊讀文本,邊思考作批注的不同角度。例如,“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是對文中內容的批注,主要針對的是文中“牛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鵝小,所以鵝不怕人”這段內容。學生經過探討,得出此批注是對文中有疑問地方所作批注。之后,學生又結合文本對其他四處批注作了深入探討,并進行了以下梳理。(如下頁表)
二、立足文本,學會批注
依托課文,學生明確了作批注的不同角度,筆者又讓學生嘗試在文中五個批注的地方重新作批注。提醒學生除了在疑問處、啟發(fā)處、體會處作批注,還可以在聯(lián)想和想象處、對主人公的評論處、對課文內容的補充處作批注。
學生認真讀起來,并在有感觸的地方重新作批注。有學生在第三處批注:“這真是太解氣了。”筆者相機引導學生思考:“這個批注和之前的批注有何不同?‘太解氣’是從哪里體現(xiàn)出來的?”有學生在第五處批注:“老公鵝太厲害了!一連串的動詞好有畫面感?。】磥頊蚀_的動詞連用可以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贝颂幣⑦\用了“寫法簡析+閱讀體會”的方法,說明學生對批注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
針對部分學生批注寫得不規(guī)范的問題,筆者提醒他們:“在作批注時,字體適當,以比課文的字略小為宜;可以在文旁的空白處作批注;表達要精練?!比缓?,筆者讓學生以第五段“我們被鵝追趕、襲擊的情景”為例,嘗試邊閱讀邊在有感想、有體會、有疑問、有啟發(fā)的地方作批注,以此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遷移運用,自主批注
在引領學生學完課文,學習了批注的方法后,筆者帶領學生拓展閱讀了《?!愤@篇文章,讓學生在有疑問的地方、受啟發(fā)的地方、覺得精彩的地方作批注,留下閱讀的痕跡。在閱讀前,筆者提示學生關注以下問題。
1.讀了文章,你有哪些地方看不懂?
2.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最精彩?你有什么感受?
3.聯(lián)系文中長工的話,再找出對牛眼睛前后的描寫,你認為作者對待牛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4.哪些句子對你有啟發(fā)?
結合提示,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并做好批注,鞏固了批注方法。
通過“認知—學習—遷移”的過程,對學生批注能力的訓練落到了實處。相信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會自覺使用批注記錄閱讀感悟與收獲,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