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艷
寫作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嚴重忽略,寫作質(zhì)量的提升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話。如何解決寫作教學上的難題需要教師尋找突破口,借助群文閱讀,將閱讀與寫作有機融合起來,不失為一種促進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有效路徑。
統(tǒng)編版教材中群文組課的占比很高,教師在群文閱讀中需要重視專題的設置,這種專題在指向閱讀能力的同時應包含指向表達能力的要求。這樣就能夠以專題為主導設計體現(xiàn)整體思維的系列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具體任務驅(qū)動下進行“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
如高中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是以“學習”為主題,從不同角度論述“學習之道”。根據(jù)所安排課文的內(nèi)容與表達特點,可以設置三個“學習”專題。在《勸學》《師說》組成的群文閱讀中,可以設置“求知需求學,求學需求師”專題。這這一專題下,教師可以設計“把握學習之道”“關(guān)注論述方式”“開展演講比賽”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從文本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樹立正確的求知、求學、求師等學習觀。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發(fā)掘、積累涉及勉勵學習、智慧學習和尊師重教等方面的語言素材: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薄奥劦烙邢群?,術(shù)業(yè)有專攻”等。在《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群文閱讀中,可以設置“讀書收獲”專題,在專題學習中,教師可以設置如下的學習任務:在梳理讀書經(jīng)歷中思考讀書對人的影響;在對比讀書經(jīng)歷中探究讀書心得;在研讀名言警句中提出自己的觀點;結(jié)合自身讀書經(jīng)歷參與班級演講。學生在任務驅(qū)動下深入文本閱讀,通過參與學習活動,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學習收獲,對讀書目的、讀書意義的理解;還可以展示學習收獲,主要是圍繞專題學習積累的寫作素材,如摘抄、拓展、感悟、概括、批注等專題素材庫。
群文閱讀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對多個相關(guān)文本的信息進行整合,以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閱讀思路。這必然要求教師先行對群文有一個個性化解讀,找準一個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讀寫結(jié)合的議題,將群文有機串聯(lián)起來,并且具有可操作性。高中寫作中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課標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表述有:在閱讀古今中外的論說名篇中,能夠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語言特色,還有作者論述的方法和邏輯。據(jù)此,教師需要在群文閱讀中重視學生從典范的論說文中學習和發(fā)展思辨能力,可以采用片段訓練的方法來逐步提高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水平。
如高中必修下冊第八單元是以“傾聽理性的聲音”為核心學習任務,入選的課文《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阿房宮賦》《六國論》都具有縝密的思路和高超的技巧,尤其在辯證分析和合理推理上是值得學習的典范。在教學中需要設計整合性學習,以不同主題活動來串聯(lián)群文閱讀。單元課文中,魏征的“直”,王安石的“韌”,還有蘇洵和杜牧的“巧”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中他們的言論和主張體現(xiàn)的是作者的責任和擔當。據(jù)此,教師可以設置以“責任與擔當”為話題的對話辯論,讓學生在自主準備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體現(xiàn)出論辯的智慧與策略。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就“責任與擔當”這一話題,通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闡述與論證自己的觀點,駁斥與自己相對立的觀點;無論是表達還是駁斥,都需要有條理且平等地進行對話,在學生容易產(chǎn)生對立(如杜牧“族秦者秦也”的論斷對統(tǒng)治者的警醒)時,需要提醒與點撥學生注意多角度、辯證地去看待事物,對具體問題學會具體分析,這樣可以使討論、辯論能夠走向深入、深刻,學生的思辨能力隨著對“責任與擔當”認識的豐富而得到鍛煉。這樣的群文閱讀中,教師既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與領(lǐng)悟,又重視在積累與運用中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群文閱讀通過在教師設置的主題下開展大量閱讀,使學生在群文文本的浸潤、感染、熏陶下,具備獨特的閱讀能力,并從中習得相關(guān)的寫作素材、方法、技能。這種指向表達的能力獲得,是一個復雜的遷移運用的過程,往往還需要教師為學生搭建內(nèi)容支架,對設計寫作知識和要求的內(nèi)容、方法、策略等以清單的形式呈現(xiàn),方便學生在寫作中作為參照標準。
如高中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是一組抒情散文,主題是自然與生命的契合,作者眼中的自然美景都蘊含著他們對生命的感悟與思考,具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點。其中《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組成的群文閱讀中,適合開展抒情散文讀寫結(jié)合訓練。有位教師在學生認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按照天象、地貌、動物、植物分自然事物和自然現(xiàn)象從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填入自主設計的表格中,之后在“植物”中抓住三個文本中共同描寫的對象“樹”這一內(nèi)容搭建支架,采用清單的形式開展教學。首先是讀懂課文中的樹,包括朗讀課文中描寫“樹”的重點語段,聚焦重點語句進行分析、品鑒:《故都的秋》中用簡練樸素的語言描寫落蕊滿地的槐樹以表達清冷的趣味,《荷塘月色》中用繁復典雅的語言描寫色陰姿豐的柳樹以表達淡泊的心志,《我與地壇》中用嚴謹強烈的語言描寫蒼黑鎮(zhèn)靜的柏樹以表達深沉的思索,從中概括出描寫樹的表達特點(用自帶風格的語言寫出特定情境下的事物,體現(xiàn)作者的生命意識感)。其次是發(fā)現(xiàn)自然中的樹,包括作者是怎樣從不同角度觀察一棵樹的生命意識:人(眼睛+其他感官)→樹(結(jié)構(gòu)、靜態(tài)與動態(tài)表征、環(huán)境),再借助上述清單提供的內(nèi)容描寫一棵自己發(fā)現(xiàn)的樹,注意寫出樹的生命意識感。
在群文閱讀中開展讀寫結(jié)合,對學生的寫作需要通過評價才能衡量其表達效果。這種評價仍需要借助群文文本提取評價標準,幫助學生升格自己的寫作。
如高中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是以勞動教育為主題,單元群文文本從不同角度彰顯了勞動的偉大意義和對勞動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十分契合當前強調(diào)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認真落實勞動教育的要求。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組成的群文閱讀中,表達上可以關(guān)注的共同特點是事例和細節(jié);結(jié)合群文閱讀中提取的這一表達特點,可以進行的寫作是“寫一個熟悉的勞動者”。在學生完成初稿寫作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互評活動。首先需要從群文文本表達中提取本次寫作的評價內(nèi)容,主要包括擬題是否準確、新穎,選擇的事例是否典型,選擇的典型事例與所寫的人物性格、精神是否匹配,事例中的細節(jié)描寫是否生動傳神,文章是否具有感染力,文章的語言是否達到連貫、規(guī)范等。學生在小組中對照評價要求,互相評價寫作初稿,再按照需要提高的方向修改,就能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總之,在高中階段開展讀寫結(jié)合學習,借助群文閱讀能夠獲得更優(yōu)質(zhì)的寫作范例支持,同時還需要教師樹立長期訓練的意識,閱讀要扎扎實實才能讀出作者的表達秘妙,寫作要扎扎實實才能有效遷移運用文本中習得的表達方法,這樣學生才能逐漸由怕寫變成喜歡寫、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