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玉文
(白銀市平川區(qū)共和鎮(zhèn)毛卜拉小學 甘肅 白銀 730914)
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很多學生在思想認識、價值定位、人生傾向、心理動態(tài)、情緒控制、社會適應等方面,均出現(xiàn)了諸多變化。而健康的身心,則始終是確保學生高效學習、完善自我、強化技能、發(fā)展素養(yǎng)的核心與關鍵。同時,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特性更為顯著。不論是其中所涵蓋的諸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課文、資源、素材等,還是其教學指導中囊括的各類活動、項目、任務等,均可起到潛移默化式心理浸潤、感染、熏陶作用。這便更加說明了以高年級語文教學為載體,來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因此,教師在落實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實踐時,應以切實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輔助,對教學活動設計、教學項目構建、教學任務實施等途徑與方式進行適度變革與全面創(chuàng)新。為學生在體驗中、感知中、探索中掌握化解心理陰霾、重塑健康心理的方法與技巧而提供多維支撐,以此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學生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彰顯出無限生命力與感染力,為高年級學生全新認知旅途的開啟而拓寬渠道。
所謂心理健康,主要指人們在各類活動、各個領域、諸多層面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持久的心理狀態(tài)與情況,其不僅表現(xiàn)為人們對環(huán)境,以及與環(huán)境之間所形成的最高效率、快樂積極的適應狀態(tài),而且體現(xiàn)在體驗之豐富、內心之滿足、情緒之穩(wěn)定,和愉悅接受生活規(guī)范、坦然迎諸多接挑、敏銳洞察外界變化等領域。這其中,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等,均是健康心理的直接反饋。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指科學、正確、精準運用心理學理論方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受教育者心理素質、心態(tài)調適,且開發(fā)其心理潛能、完善其個性發(fā)展、促進其健康成長的教育過程。就實質而言,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保證,更是素質教育中應著力踐行的主要育人使命。此外,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則主要指以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為載體,自覺性、有意識的借助心理學技術、方法、理論等,促使學生提升心理素質、發(fā)展認知能力、獲得情感豐富、實現(xiàn)素養(yǎng)塑造的教育活動。其在學生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始終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
由于高年級學習內容更為龐雜,且學生在心理、情感、思想、認識等領域,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以致其或多或少出現(xiàn)一些心理問題,則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而且,教師教育方式不當、外在環(huán)境因素影響等,均是誘發(fā)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這使得加強對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xiàn)與成因分析,并以此為參考,借助語文教學來落實針對性指引與幫扶,便顯得尤為重要。
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制約與影響,以致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普遍很高,加之高年級教學內容顯著增多,且對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認知基礎、發(fā)展定位等要求過高,導致很多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負擔普遍過重、學業(yè)壓力日漸加劇,這便會在無形之中加重學生的心理負荷,進而使其在面對學習成績退步、學習節(jié)奏過快、學習能力不足等現(xiàn)狀時,自然會產生自卑、恐慌、焦慮、不求上進、不思進取等不良心理傾向。同時,很多高年級學生在身體技能、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已處于青春期邊緣,其自身心理的變化,也是誘發(fā)其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但是,面對青春期邊緣的諸多心理問題,一些學生卻缺乏科學、有效、正確的調控方法,這勢必會在無形之中導致其心理疾患的頻發(fā)。
雖然新課改正在深度推進,新課程也在深入實施,但依然有很多教師,在思想觀念、教學方式、育人定位等方面,不能與時俱進,且過分關注學生學習成績,而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情緒變化、思想情況等,則不夠重視。這一不當育人傾向的影響,勢必會誘發(fā)學生的心理陰霾,也使嚴重制約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得諸多外在不良影響日漸凸顯,而個別高年級學生則會因為是非判別能力不足、信息甄別意識匱乏、不良干擾排解乏力等,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這也使得其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且亟需借助多種方式、多樣手段予以科學、靈活應對。
現(xiàn)行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潛隱著很多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教育資源,尤其是那一篇篇內涵豐富、外延寬泛的課文,更是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資源支撐。因此,教師應從充分挖掘、借助、利用這些課文資源入手,來落實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與融入。讓學生在教師的適度指引下,通過閱讀、交流、研討等多種途徑,在感悟、體味、探究中重塑健康心理,獲得健全人格的培植。一是直接選用教材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組織學生在朗讀課文、判別思考中把握其情感、思想、主旨,并結合課文學習之感受、所得、體驗等,對比反省自身心理狀態(tài),以此來促進學生心理困惑的化解。二是適度挖掘各類素材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對于課文中隱含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可通過深入剖析、細心挖掘、適度借用,組織學生在人物形象分析、典型細節(jié)研判、語言特色品位、藝術造詣剖析等過程中,領悟其中的積極思想、充沛情感、豐富內涵,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得以切實強化。例如,可通過《長城》中強烈民族自豪感的感悟,《月光曲》中貝多芬博大同情心的反饋,《落花生》中默默奉獻信念的詮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領略等,為學生健康心理重塑而搭建平臺。
學生在語文學習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同領域的互動、協(xié)作、交流、分享等,不僅可幫助其即時化解認知過程中的諸多困惑,而且對其心理調適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積極影響。因此,教師在高年級語文教學設計中,應以品味感悟、事例選用、情境創(chuàng)設、訓練滲透等途徑,來優(yōu)化教學指導方式,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以幫助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掌握諸多調適技巧、方法,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延展性與豐富性。一是讓學生在品味感悟中樹立學習榜樣。可通過對一些英雄人物在遭遇困境、面對挑戰(zhàn)時的神態(tài)、動作、表情、心理等剖析,讓學生在細細品味中萌生欽佩之情,來培養(yǎng)其遇事沉著、冷靜果斷、剛毅不屈、機智敏銳的心理品質。例如,高年級《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便隱含著諸多與“英雄”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也是幫助學生感悟心理健康之重要性的有力憑借。二是讓學生在事例分析中轉變思想認識??山M織學生對課文中典型人物、經(jīng)典案例等進行研討交流,以此來引領其積極、陽光、向上心理狀態(tài)的形成。三是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化解心理困惑。可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以及教師的正確、精準評價,讓學生在聯(lián)想、想象中對比分析自身心理現(xiàn)狀,為其心理困惑的化解而奠基。
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重在感召、浸潤、熏陶,以喚起學生內心深處最為迫切的情感與訴求。而豐富教學活動的構建,則是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實效的關鍵。因此,教師應在切實轉變自身思想觀念的基礎上,加強對教學活動、項目、任務等的精設、重構、優(yōu)化。將對于學生知識傳授、技能的培育等,遷移至情感的交融、思維的碰撞、認識的交換、心靈的接觸領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內涵豐富、外延寬泛的教育活動驅動下,感受語文學習之快樂、幸福、親切,于無聲無息中建立起良好心理狀態(tài)。同時,教師在活動指導中,更應加強對學生的鼓勵、肯定、激發(fā),以此來調動其學習興趣,觸發(fā)其學習熱情,為學生積極、主動、深入?yún)⑴c至語文學習的方方面面,且獲得良好心理的浸潤而提供支撐。而在教師的全方位、深層次指引下,學生的不良心理傾向、潛在心理陰霾也會得到逐步化解,這也會為心理健康教育實效增強而奠基。例如,在《田忌賽馬》教學中,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如何利用不利因素,促使其轉化為成功的重要,以此來促進學生正確看待成敗、客觀分析原因的意識建立,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延展性得以深層次凸顯。
總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關鍵任務,且全方位、深層次、高質量落實,則勢必是踐行“以人文本”教育理念、“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更是引領語文教學定位、導向、目標遷移的關鍵途徑。同時,在多元化、豐富性、深層次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措施的驅使下,語文教學的延展性、針對性、實效性也會切實強化,這也會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發(fā)展需要滿足而注入新鮮血液,以助推學生健全人格塑造、完善意識建立目標的精準落實。因此,教師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時,應以切實兼顧學生心理動向、情緒狀態(tài)、發(fā)展訴求等為參考,通過對多種類型教育資源的開掘、多個領域教育活動的精設,將語文教學中涉及的閱讀、寫作、交際、表達等認知項目,以最為靠近學生心靈、最為貼近學生實際的方式予以呈現(xiàn),使其靈活、精準、深入輻射至學生語文學習的全過程、各層面,并據(jù)此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心理等進行洗禮與浸潤,以此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為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實現(xiàn)自我、全面發(fā)展而給予堅實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