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川
摘要 教學督導制度是高校辦學質量內部監(jiān)控的重要手段,但該制度在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著諸如督導隊伍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評價方法重形式而不重內涵、督導與任課教師關系僵化,以及交互渠道不暢通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督導工作的成效,甚至起到了反向的效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系列針對性的督導工作改進建議被提出,以期能為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 教學督導;本科教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9.001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本科教學質量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而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就是教學督導制度。2012年9月,《教育督導條例》的頒布指明了督導建設的方向。2020年2月,《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印發(fā)再次明確指出教育督導是教育法規(guī)定的一項基本教育制度,在規(guī)范辦學、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學評價是一個偏主觀的機制,不同背景、偏好和不同專業(yè)素養(yǎng)的督導可能會給出截然相反的評價,而過度要求統(tǒng)一評價標準,又忽略了學科、課程自身異質性的問題。故而,教學督導工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何提高質量監(jiān)督的效果,是當前各高校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從2014―2018年間開展的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結果來看,教學督導隊伍存在數(shù)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作用發(fā)揮不到位等問題[1]。造成這種督導機制不夠有效的根本性原因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并針對性地對督導制度細則進行改進。
1督導工作目前存在的問題
1.1督導隊伍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
《教育督導條例》第七條中明確規(guī)定,教育督導人員應當“具有相應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目前,由于在職高校教師普遍存在較大的科研壓力,督導隊伍往往由已經退休或臨近退休的老教師組成,這些老教師雖然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在學科知識高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新的科研成果和方法不斷涌現(xiàn),很多老教師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發(fā)展,知識體系比較陳舊,與年輕教師存在一定的差距,勢必會影響督導工作的成效[2]。除此之外,督導教師往往由教務處質量控制部門聘任,在全校范圍內跨學院聽課,由于專業(yè)知識所限,這就造成督導教師聽不懂任課教師的課程,不利于督導自身權威的形成[3]。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督導成效的影響因素中,督導專項知識中的督導標準知識和督導內容知識、教學專業(yè)實踐能力僅分別排在第5、6、7位[4]。
1.2評價方法重形式而不重內涵
由于高等院校特別是綜合性大學專業(yè)眾多,課程門類豐富,以退休老教師為班底的督導人員精力有限、專業(yè)知識跟不上時代步伐,難以達到相應學科的發(fā)展要求,在完成個性化教學評價方面存在難度,造成高等院校課堂教學評價流于形式、標準單一,而且不注重教學內容。表1展示了某高校的督導聽課打分表,可以看到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僅占15分,而涉及“互動”“氣氛”“抬頭率”“出勤率”等指標卻高達50分。廣大教師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考評成績,注重教學形式,而不注重教學內容,導致教學質量不增反降。
1.3督導與任課教師關系僵化
在目前的行政關系中,督導是教務處聘任來監(jiān)督任課教師教學的,兩者扮演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督導往往將自己的職責定位為監(jiān)督教學,注重監(jiān)督職能的發(fā)揮。這種“監(jiān)督式督導”給教職員工造成了無形的壓力,影響教職工的情緒和教學積極性,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5]。
1.4交互渠道不暢通
高校的督導工作體系隸屬于教務處,鑒于目前很多高校的行政作風濃厚,即下級必須按照上級傳達的行政命令執(zhí)行,但下級的意見卻不容易反饋到上面,即只有“下達”,沒有“上傳”?!豆茏印っ鞣ā吩唬骸跋虑椴簧贤?,謂之塞。”故而,督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督導與任課教師的分歧和沖突并不會得到上級重視,而想當然地認為是任課教師的問題。此外,督導評價往往采用匿名制度,即使任課教師有相關意見想與上級和督導組分享,但匿名制度導致這種溝通不會特別有效和順暢。
2改進督導工作的建議
2.1優(yōu)化督導選聘制度
通過對上海地區(qū)4所研究型高校的督導工作進行分析,表明內部教學督導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其督導成效體驗有顯著的、較穩(wěn)定的正向影響[6]。高校應從師德高尚、授課一流、學習能力強、科研能力強、善于溝通的教師中選聘督導,特別是既要有資深的教學功底,又要有前沿的科研背景,這樣才能夠準確地把握授課質量,對授課內容給出合理的評價。對督導的教學能力認定不能只看其獲獎,更重要的是,高校應當從市場化的角度去認定候選督導的教學能力,比如其網(wǎng)上公開課是否受到了好評,得到了多少點贊,有多少學生愿意為其付費聽課,等等。高校還要積極考慮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將其擴充到督導隊伍中,提高督導隊伍的創(chuàng)新工作能力[7]。此外,高校應當公示所有候選督導的履歷,這樣督導工作才有信服力,才能體現(xiàn)權威性,提升督導工作的整體成效。
2.2基于專業(yè)認證構建教學督導工作內容
專業(yè)認證為高等教育提供了由外部機構認證的質量保障,教學督導為高等教育辦學質量提供了內部監(jiān)控的手段[8]。很多專業(yè)有國際國內知名的專業(yè)認證,比如商科有AACSB、CAMEA和AMBA等認證,化工有IChemE認證等。但目前來看,校內的督導工作目標與外部機構的專業(yè)認證目標并不一致。專業(yè)認證的目標是考查學生是否達到標準要求,即專業(yè)認證是以學生培養(yǎng)為中心的,而督導工作是以監(jiān)督教師教學為中心的,這顯然違反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校內督導工作應當對接認證標準,調整督導工作內容。具體來講,教學督導工作內容要緊緊圍繞“學生中心”,著眼于社會需求、畢業(yè)要求、教學資源的保障、用人單位的滿意等幾條主線,將相關標準合理地轉化與落實到督導內容上,達成行政管理與第三方評價的統(tǒng)一,凸顯質量評價的目的性、客觀性與內生權威性。
2.3分類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不同專業(yè)、不同類型的課程側重點不同,比如數(shù)學側重推演,物理和化學側重原理和實驗,管理學側重案例分析,經濟學強調數(shù)學理論與經濟實踐的結合。高校應依據(jù)學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按照學科特性、課程屬性,分門別類地制訂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進行分類評價,實現(xiàn)教學督導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此外,由于不同學院課程特點差別過大,不宜采用跨學院的方式完成督導工作,例如,讓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來督導數(shù)學學院的教師,或者督導經濟學院的教師都是不合適的,督導評價工作應當由本學院的資深教師來完成。同學院教師之間不僅學科背景相近,而且相對熟識,這樣不僅使得督導評價工作具有科學性,而且也方便督導和被督導教師的溝通討論。
2.4構建督導共同體
不建議跨學院督導可能導致督導隊伍人員數(shù)量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不同高校的相同學院之間可以建立督導工作共同體,實行督導經驗、資源的開放與共享,在這一過程中既解決了督導數(shù)量不足的問題,又可以相互學習各學校優(yōu)秀的督導制度和分享優(yōu)秀教師的授課經驗,同時接受共同體的監(jiān)督,提升督導工作過程的公正性與透明度,增強教學督導工作的權威性[9]。
2.5樹立服務型督導意識
以監(jiān)督為核心的督導意識往往會造成督導與任課教師之間的對立與沖突。故而,督導人員應“以人為本”,樹立服務型的督導意識,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教學服務者或教學支持者,幫助任課教師更好地完成授課,提升任課教師的授課技能。教學督導作為一項公共服務活動,其根本職責是為任課教師服務,也就是說,其根本目的并不是為了監(jiān)督和評價督導對象,而是為任課教師出謀劃策,提出適合任課教師授課風格的可實行性建議,而不是僵化死板地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包含某種授課手段,這樣任課教師才有動力根據(jù)建議進行改進。具體地,服務型的督導意識包括平和公正的心態(tài)、對任課教師的尊重以及對任課教師授課優(yōu)勢的發(fā)掘能力。只有督導人員內心真正認同上述意識,督導活動才能夠有效展開[10]。相應地,作為督導關系另一方的高校教師,應當發(fā)揮其主動性,爭取與督導的有效溝通,雙方之間應建立一種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而非“上下級”的領導關系,對教學中存在的分歧進行客觀的學術性探討,進而達成立德樹人的共同目標。
3結語
本文針對目前高校督導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認為存在諸如督導隊伍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評價方法重形式而不重內涵、督導與任課教師關系僵化,以及交互渠道不暢通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逐一提出了改進督導工作的建議,包括優(yōu)化督導選聘制度、基于專業(yè)認證構建教學督導工作內容、分類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構建督導共同體,以及樹立服務型督導意識等。這些建議將有助于提高督導工作成效,使得督導制度在本科教育中有效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陸根書,賈小娟,李珍艷,等.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成效、問題與發(fā)展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20(2):90-96.
[2]張?zhí)旌剑瑓墙ㄆ?,劉文?綜合性大學校院兩級教學督導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大學教育,2021(1):17-19.
[3]張冬冬.高校教學督導體系的權威性提升:現(xiàn)實困境和實現(xiàn)路徑[J].科教導刊,2022(19):1-3.
[4]童康.高校內部教學督導人員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的影響效應——基于BP人工神經網(wǎng)絡的仿真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1,41(7): 28-37.
[5]曹群,唐鶯.新形勢下本科教學督導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1(4):193-195.
[6]童康.高校內部教學督導人員的政策素養(yǎng)對其督導成效的影響——基于傾向值匹配(PSM)的實證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9,39(5): 74-81.
[7]黃宏,邢云青,高春梅,等.高校二級學院教學督導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大學教育,2021(9):191-193.
[8]胡元林.專業(yè)認證背景下高校教學督導的轉向與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20(5):47-49.
[9]閆巧,張廣君.中國高校教學督導研究:發(fā)展歷程、問題及趨勢——基于1990-2020年CNKI所刊文獻可視化分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13(5):68-74.
[10]孫芫.社會學制度主義視角下高校教學督導制度的要素、困境與建設路徑[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1,10(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