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喬 崗, 韓 麗, 王 娟
(綿陽萬江眼科醫(yī)院, 1. 內科, 2. 眼科, 四川 綿陽, 621000)
2型糖尿病(T2DM)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屬于慢性代謝類疾病,多并發(fā)心臟病、視網膜病變以及腦卒中,在疾病進展中,局部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極易造成感染,甚至需要截肢[1]。既往研究[2]證實,在T2DM疾病進展中,多種炎性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1β(IL-1β)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在大血管的循環(huán)障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糖脂代謝異常的長期作用下,機體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對于遠端血管循環(huán)具有負面影響[3]。胰島素抵抗的增強造成機體葡萄糖的利用以及攝取效率顯著下降,進一步加劇血管循環(huán)障礙風險[4]。本研究分析T2DM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與胰島素抵抗、糖脂代謝的關系及其對微血管病變的預測價值,現報告如下。
采用前瞻性研究設計,選取綿陽萬江眼科醫(yī)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治療的T2DM患者1 00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36例,女472例,年齡42~71歲,平均(61.32±2.77)歲,糖尿病病程5~13年,平均(8.38±2.33)年,平均體質量指數(24.56±2.55) kg/m2。根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國際臨床分級標準(2002)》[5]對患者進行分組,其中微血管病變組405例,非微血管病變組603例,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論證通過。納入標準: ① 確診T2DM者[5]; ② 知情同意者; ③ 意識清楚者; ④ 不存在溝通障礙者。排除標準: ① 存在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 ② 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 ③ 合并精神障礙者; ④ 合并急性或慢性皮膚感染者; ⑤ 近2周內使用抗生素者。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所有患者入組后檢測其炎性因子水平,采集患者4 mL靜脈血, 3 500轉/min離心15 min, 取上清后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IL-6、IL-1β、CRP、TNF-α水平,所有試劑均由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均嚴格依據說明書步驟實施。胰島素抵抗采用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HOMA-β)和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進行評估[6]。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空腹血糖(FBG),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采用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檢測24 h平均血糖(MBG)、24 h血糖波動(BGFR)、24 h血糖標準差(SDBG)。采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表2 2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3 2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情況比較
① 比較2組患者的IL-6、IL-1β、CRP、TNF-α水平。② 比較2組患者的HOMA-IR、HOMA-β水平。③ 比較2組患者的FBG、MBG、BGFR、SDBG水平。④ 比較2組患者的TC、TG、HDL、LDL水平。⑤ 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探討IL-6、IL-1β、CRP、TNF-α與HOMA-IR、HOMA-β、FBG、MBG、BGFR、SDBG、TC、TG、HDL、LDL水平的相關性。⑥ 本研究中IL-6、IL-1β、CRP、TNF-α聯合檢測采用串聯模式,分析IL-6、IL-1β、CRP、TNF-α聯合檢測對微血管病變的預測效能。
微血管病變組IL-6、IL-1β、CRP、TNF-α水平高于非微血管病變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微血管病變組HOMA-IR、HOMA-β水平高于非微血管病變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微血管病變組FBG、HbA1c、MBG、BGFR、SDBG高于非微血管病變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2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較
微血管病變組TG、TC、LDL高于非微血管病變組, HDL低于非微血管病變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2組患者的血脂水平比較 mmol/L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 IL-6、IL-1β、CRP、TNF-α與HOMA-IR、HOMA-β、FBG、HbA1c、MBG、BGFR、SDBG、TC、TG、LDL呈正相關(P<0.001), 與HDL呈負相關(P<0.001), 見表6。
表6 相關性分析結果
表7 炎性因子對微血管病變的診斷效能分析
IL-6、IL-1β、CRP聯合TNF-α檢測在診斷微血管病變的靈敏度較單獨檢測更高。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顯示, T2DM患者發(fā)生微血管病變的IL-6、IL-1β、CRP、TNF-α的閾值分別為34.42 pg/mL、1.53 pg/mL、6.84 mg/mL、44.11 pg/mL, 見表7、圖1。
T2DM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代謝類疾病[6-7]。近年來, T2DM患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臨床對于T2DM患者的治療尚缺乏有效的手段,主要是針對患者的血糖以及并發(fā)癥開展控制性的治療。微血管病變是T2DM的常見并發(fā)癥,易損害視網膜、腳趾、心肌以及腎臟等,視網膜病變以及糖尿病腎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而糖尿病腎病則是慢性腎病的重要原因[8]。
在T2DM并發(fā)癥的進展中,炎癥反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IL-6、IL-1β、CRP、TNF-α等炎性因子聯合組成了較為復雜的細胞因子網絡,通過機體的自分泌或者旁分泌作用,進一步促進局部病灶部位的微血管炎性因子的級聯反應。IL-6、IL-1β通過對遠端病灶部位的血管上皮細胞增殖以及通透性的改變,造成腎小球增生性肥大,膠原蛋白的合成能力降低,細胞外基質發(fā)生代償性增多[9], 腎小球發(fā)生硬化的風險顯著升高,進一步造成遠端血液循環(huán)能力的下降。CRP是腎臟局部炎性反應的重要指標,血管內皮功能發(fā)生異常時,白細胞以及巨噬細胞的黏附作用增強,局部病灶部位的炎性反應進一步放大[10]。血糖水平顯著升高,會導致血管粥樣硬化風險顯著升高,同時血管壁的光滑程度顯著下降,局部血栓發(fā)生的風險也顯著升高。隨著血栓形成風險顯著升高,遠端末梢循環(huán)能力下降,這也是造成周圍微血管病變的基礎。
血脂代謝異常也是造成局部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原因[11]。多種炎性反應介質是影響胰島素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多種炎性反應介質可造成脂肪組織增多,進一步導致胰島素抵抗。隨著大量炎性因子水平升高,通過對胰島素受體信號的多種干擾作用,對脂肪組織的葡萄糖轉運蛋白進行抑制,進而影響機體的新陳代謝情況。同時,胰島素抵抗也與患者的微量白蛋白水平具有相關性[12]。在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下,血管的擴張作用顯著,腎小球的動脈收縮作用明顯,局部病灶部位的微血管呈高灌注狀態(tài),血管壁的通透性發(fā)生明顯改變[13]。本研究發(fā)現,多種炎性因子聯合檢測對微血管病變的預測效能顯著高于單獨檢測[14-15]。
綜上所述, T2DM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與糖脂代謝、胰島素抵抗具有相關性,多種炎性因子聯合檢測對微血管病變具有顯著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