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菊花
★古文有謳歌司馬光應急才智的,有塑造精衛(wèi)堅持不懈、車胤勤奮刻苦精神的,還有描寫伯牙深情厚誼的,等等,很多古文作者的才氣真是令人產生高山仰止的敬重。古文承載著中華民族“文以載道”的使命,傳達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無論是古代名人故事,還是寓言神話,都令人百讀不厭。
一、小古文,是古籍大海里的小冰山
小學課本中收錄的文言文共14篇,多為幾十字到百十字的小古文。語句簡練,形式小巧,寓意深刻,頗有啟發(fā)意義。同學們想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就要從學習小古文開始,持續(xù)研讀古籍,感受古人生活,在小古文簡練的文字中品文悟道。
小古文雖小,但跨越各朝各代,承接啟迪教化之功。尤其是以少勝多的字句,更是令人驚艷,仿若古人在字里行間推敲、苦吟的身影就在眼前。同學們可能以為鑄字煉句只是古詩詞的要求,但在領略小古文之美后,才知道它更是匠心獨運的典范。小學教材中的小古文,重在中華文化精神的傳承,在學習中培養(yǎng)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
但是,小古文受制于篇幅短小,一般對創(chuàng)作背景交代簡單,若想要全面學習,同學們就要主動對這些故事進行拓展。比如,搜集堅忍執(zhí)著品格的名人故事,可以了解寫就《本草綱目》的李時珍,還可以讀一讀寫下“史家之絕唱”《史記》的司馬遷。他們的文字在粗茶淡飯中生香,人生在坎坷挫折中歷練,心境在百味雜陳中安暖。
另外,像《守株待兔》這篇小古文,以四字停頓敘事,朗朗上口,“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極其有趣。因字數甚少,需要我們對故事細節(jié)進行適當填充。又譬如,《司馬光》中“眾皆棄去”和“光持石擊甕破之”,以動作描寫交代了事件過程,但未觸及司馬光的思考過程和心理描寫,所以文字之外的哲理還需要大家去發(fā)掘。
同學們不要輕視小古文,它可是古籍大海里的小冰山,水下部分體量很大?!锻跞植蝗〉琅岳睢愤@篇小古文中,王戎以對“道旁李”的推演,顯示了他知其前明其后的聰穎,其整體思考的魅力在文中充溢?!赌椅炓棺x》中,“家貧不常得油”“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此情此景,令人淚目,如此熱忱之學,使很多同學恨不得把家中的蠟燭送予晉朝人車胤。
《鐵杵成針》講述的是李白逸事。山中老婦人磨杵成針貌似荒唐,若略去其真?zhèn)?,同學們可從中領會“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水滴石穿”“天道酬勤”等成語蘊含的道理。
二、排練課本劇,讓小古文煥發(fā)更多神采
排練課本劇,將劇目融入小古文課堂,同學們可深入課本劇的創(chuàng)編、排練和表演中去,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有現場感。小古文是課本劇的創(chuàng)作母本,在查閱補充材料的基礎上,有創(chuàng)作才能的同學會找到施展表演才華的舞臺,借此更深刻地體會其中主要人物的感人故事和心路歷程。
在“雙減”背景下,同學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通過課本劇表演促進對傳統文化的心靈認知和情境再現。譬如,補充小古文情節(jié)對話,會意外地推動成績不太理想的同學展示編演才藝,在班內脫穎而出。如果想要實現小古文老師教、同學學、一起做課本劇三個層面貫通一體,就要求師生把小古文創(chuàng)編、排練和表演作為“事業(yè)”來做,一同對怎樣拿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反復體會。從這個意義上講,同學們既是課堂的主角,更是課本劇的小導演。
小古文課本劇對比現代文課本劇更容易排練,因為故事簡單,人物較少,很可能將語文課堂演變成創(chuàng)意演練基地。同學們在語文課堂上既興奮又摩拳擦掌,有表演才能的同學更愿意為其他配角說戲,通過行為動作、神態(tài)表露,改寫了硬生生地站在講臺上背對話或說獨白的窘迫狀態(tài)。
因小古文留白較多,課本劇創(chuàng)編自由度就顯得更加寬松,同學們也更勇于動口、動手、動腦。一般來說,語文課代表撰寫真實豐滿、有血有肉的演出腳本應該不成問題,同學們對舞臺語言提出修改意見更不是難題。走到小古文的背后,編創(chuàng)出具有學生意味的課本劇便不是夢想。比如,課本中的小古文《兩小兒辯日》,講述孔子東游路上遇到的辯論難題,辯手邏輯和語言相當精彩。因其文本較長,演出腳本可以截取文中辯論部分進行改編。表演時要突出兩小兒辯斗的互不相讓的情態(tài),無論語氣、語調,還是肢體語言,都要有“你沒贏我如何認輸”的辯手對抗氛圍;而孔子面對兩小兒爭辯難于裁定,他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情致,也要通過同學們的演繹一一呈現出來。
三、會與境,是習得小古文的入門要訣
同學們流連小古文,會漸漸領略儒雅的古風意蘊。小古文是一幕幕“咬得菜根”的交響樂。像《桃花源記》,陶淵明用自己的雙腳丈量那片土地,用心記錄那里的風物人情,從此就有了桃花源,并在傳統文化中生根發(fā)芽。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一輩子不得志。雖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但之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蒲松齡除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數年幕賓外,主要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
讀與識,是學習古文的根本。要進入深讀狀態(tài),與小古文會面,要反復吟詠,讓其爛熟于心,就像熬粥,要熬出滋味來。在抑揚頓挫中沉醉,在共鳴共情中進入境界,在搖頭晃腦中身動心領。
習得,習得,小古文就是通過復習而得其意。在反復復習而得其意后,還要“情景串講”“文白對讀”“配音演讀”,只有這樣,小古文的文字魅力才能入腦入心。
四、小古文的思考力,使其永傳后世
小古文看似簡潔,但深入探究會發(fā)現很多寶藏。有些同學認為小古文中的字詞等同于現代字詞,可以匆匆略過。其實不然,比如“走”,在小古文《守株待兔》“兔走觸株”里是“跑”的意思,而非今天所講的“走”。這句是說,兔子急速跑來撞到大樹上。所以,大家要注意字詞多義的用法、文言虛詞的語氣特色,不要以為小古文的水很淺。
有些同學讀了小古文《守株待兔》的故事,往往哈哈一笑,但當我們把注意力從課文情境轉移到用死腦筋處事的方法上來,就會感到它創(chuàng)設的是古板人思維誤區(qū)的反面教材。
也許有同學會問,小古文《鐵杵成針》褒獎老婦人磨杵成針“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那為什么《守株待兔》要笑話農夫在大樹旁等兔子呢?同樣是難以實現的命題,允許老婦人傻傻地去磨,為什么不允許農夫傻傻地去等?經過對比,深入思考,大家會發(fā)現《守株待兔》諷刺的是不勞而獲,《鐵杵成針》歌頌的是男耕女織,不勞動就不受待見才是根本。一個人不勞而獲,總是心存僥幸,這種待在原地、依靠時間死等的思想,先賢志士都認為要不得。
同學們,習得古人用心智書寫的小古文,要全面體會中國人的立身之本,因為它們是教化心智、提升思維的重要路徑。學習小古文,不僅要領會字面之意,更要思考小古文背后的哲學課題。從生動、有趣的小古文入手,由語文素養(yǎng)上升為哲學視野,為初、高中深入學習古文打好基礎。同時,我們要學做一個有追求、有思想的人,需要良知,需要定力,更需要奮斗,這才是天地間永恒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