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芬 蔡 森
(1.廣州市執(zhí)信中學;2.廣東華僑中學)
高考文言文閱讀是語文備考的重中之重,分值占20分,往往是很多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卻也是容易提升的一個板塊,有必要下大力氣去備考。在后期備考中,只有調(diào)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備考效率。
1.通曉政策導向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切合高考選拔中所要求的具有堅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質(zhì)、厚植家國情懷等要義。通過試題,教師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文本內(nèi)涵的基礎上借鑒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同時引導學生融通古今、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思來路、長精神,達到“以文化人”的目標。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目相對穩(wěn)定,但考查定位有新變化,文本難度加大,強化思辨能力,重在繼承中發(fā)展,從借鑒中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中華文明在當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2.明確素養(yǎng)指向
要充分認識到核心素養(yǎng)對考試的指向性,高中《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語文學科在“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這是學習文言文之綱。文言文備考要堅持一體四面,“一體”即把文言文看作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四面”即文言、文化、文章與文學,相輔相成,互為一體。文學之美讓人有空靈之感,經(jīng)典熏陶使人聰慧。閱讀時,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審美情趣,更好地體驗和感悟生命的意義,最終形成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核心素養(yǎng),為終身成長奠基。
3.研究試題方向
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閱讀包括五道小題,命題注重文本選擇的典范性、知識考查的基礎性與能力考查的全面性。設題方面,進一步強化了“因文設題”“以材設題”和教考銜接。材料原文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體現(xiàn)了高考命題指向教材、緊扣新課標、貼近課堂、回歸教材的新趨向。選文作為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使用,既體現(xiàn)了教考銜接的要求,同時引導考生關注現(xiàn)實,思考在當今世界風云變幻的格局中一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試題隨文而設,逐次考查考生的斷句能力、實詞及詞義變化的理解能力、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翻譯能力、文本的歸納提煉能力,注重考查對內(nèi)容的層次性和全面性的理解能力。從以古鑒今的角度思考現(xiàn)實問題,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學。
1.拓展選文題材
拓展選文視野,關注立德樹人,突破從“二十四史”取材的窠臼,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和人物,注重挖掘古代作品的當代價值與意義。要有計劃閱讀課外典范文章,如《戰(zhàn)國策》《左傳》《資治通鑒》《古文觀止》《世說新語》等,培養(yǎng)文言語感,消除對文言文的陌生感,鞏固舊知,促學新知。又如諸子百家的經(jīng)典文章,學習文中所展示的邏輯思維、優(yōu)美的言辭、獨特的審美價值。既要了解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風情等這些顯現(xiàn)的文化,又要挖掘潛藏在文化背后的傳統(tǒng)與內(nèi)涵,了解中國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和思想,體會“所言之志” “所載之道”。
2.落實考點訓練
高考文言文的考點相對穩(wěn)定,涉及斷句、文化常識、內(nèi)容理解、翻譯、概括分析。題型也比較固定:三道選擇題,一道兩句話的翻譯題,一道簡答題。對于2023年文言文的備考,我們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抓住每種題型本身的特點,有的放矢。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四省適應性考試中,斷句題的考查由選擇題變成了主觀題,題目明確三處位置需要加句讀,要求考生在相應位置打“√”。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黑色碳素筆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上打“√”。
“諸侯有相伐者”是定語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諸侯”的后置定語,意思是“對于那些互相征討的諸侯”,因而需要在“者”后斷開;“尚恥之”省略了主語“我們”,“恥”是形容詞作意動用法,翻譯為“以……為恥” “對……感到羞恥”,作謂語,賓語是“之”,結(jié)構(gòu)完整,由此判斷“之”后也要斷開;“今魯父母之邦也”是判斷句,“魯”是判斷句的主語,符合“……,……也”的結(jié)構(gòu)特點,因此,“魯”后應斷開。
由此可見,無論是哪種考查方式,準確斷句需要掌握實詞,如找出句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其往往作主語或賓語;關注虛詞,如“曰” “乎” “于” “焉” “耳” “則” “而” “之” “也” “矣”等,它們常常作為句首或句末語氣詞。辨析句式,總結(jié)常見的句式結(jié)構(gòu),如判斷句(“……者,……也” “為、乃、即、則”)、被動句(“為……所……” “受……于……” “見……于……”)、反問句(“不亦……乎” “孰與……乎” “其……乎” “安……哉” “何……為”)、固定句式(“如……何” “況……乎” “何(以)……為”)。
文言文翻譯題往往是得分率較低的板塊,經(jīng)過一輪復習之后,學生在文言文翻譯題存在的問題有:不理解實詞含義,影響句意把握;缺乏語境意識,不能準確理解;忽略翻譯原則,不能一一落實。在2023年3月份的廣州一模中,翻譯題第(1)小題的得分率較低。
(1)叔向聞之,曰:“二者其皆得國乎!民之歸也?!?/p>
許多學生望文生義,將“得國”直接譯作“得到國家”,有些學生缺乏采分點意識,將“民之歸”翻譯成贏得民心,忽視了對重點實詞“歸”的翻譯;還有學生缺乏根據(jù)上下文把握語句間關系的意識,大意理解錯誤。此句為叔向?qū)ψ悠?、子罕分別解決鄭國、宋國百姓饑荒問題從而收獲民心,進而可以掌握政權的推斷。大意理解上,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推斷的結(jié)果,要求準確翻譯出固定句式“其……乎”的推測語氣,可翻譯為“恐怕” “大概” “應該” “可能”等;另一方面是推斷的原因,即子皮、子罕兩家收獲了民心,可以譯作“因為百姓歸順” “民心所向” “民心所歸”等。
因此,后期對翻譯題的備考需要強化訓練,查缺補漏,既要重“量”,也要重“質(zhì)”。
文言文中的文意理解題,采用選擇題的考查方式。內(nèi)容方面既有對文中信息的提煉,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的歸納與概括、綜合判斷與推理,也有對作者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表達的看法的分析與評價。學生解題時需要歸納答題規(guī)律,掌握“5大比對角度”,識破“10大命題設誤點”。
角度1 比對人物
設誤點誤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及性格特點故意說錯,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錯誤理解張冠李戴把甲人物所為說成是乙人物所為,或把甲事件結(jié)果說成是乙事件結(jié)果比對方法要圍繞“誰+何時+何地+言行+結(jié)果,體現(xiàn)的品質(zhì)”比對
角度2 比對時間、地點
設誤點時序顛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空間錯位把不同空間地點的事件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位置關系比對方法特別注意選項中表述“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詞語,厘清關系
角度3 比對關鍵詞語
設誤點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歸納不全故意遺漏關于人物、事件、觀點等方面的內(nèi)容比對方法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闡述等是否有夸大、歪曲或偷換概念的現(xiàn)象;選項轉(zhuǎn)述時是否漏掉了某個起關鍵作用的詞語
角度4 比對添加或刪減內(nèi)容
設誤點無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文中沒有的人、事或觀點等內(nèi)容以偏概全通過增加或刪減表范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故意擴大或縮小判斷對象的范圍比對方法檢查選項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內(nèi)容;篩查選項中有無漏掉原文關鍵信息(尤其是表范圍或程度的副詞)的情況
角度5 比對關系
設誤點改變因果故意將原因說成結(jié)果,或反之,或給句子強加、改變因果關系事件雜糅將文段敘述的幾件事情或事情的細節(jié)或?qū)Χ鄠€人物的評價進行雜糅混編,或把多個人做的事說成一個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實的混亂狀態(tài)比對方法辨析時厘清人物與事件的關系,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結(jié)果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將選項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關系是否恰當
文言文閱讀設置的簡答題,屬于“因文設題”,意在考查學生的文言素養(yǎng),綜合性較強,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要求較高。解答此類題一般遵循“精準審題,找準文本區(qū)間—定向精讀,篩選文本信息—轉(zhuǎn)換語言,規(guī)范表述作答”三個步驟。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第14題:“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庇深}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嘗君游說趙王和燕王的語言,并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據(jù)此找準孟嘗君與趙王和燕王對話的文本區(qū)間,辨清文句意思,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最后基于對人物對話內(nèi)容的深層理解,概括出游說的策略。由于這道題只有3分,列出綱要即可,不必花更多的筆墨做深入分析。
總之,做好簡答題,需要具備兩個意識:
一是要有精析題干的意識。題干中的關鍵詞明示了作答的角度和方向,有助于找準答題的區(qū)間;
二是要有轉(zhuǎn)化文本詞句的意識。盡量用自己的話轉(zhuǎn)述,切忌完全摘抄原文,語言簡潔,避免重復。
3.突破關鍵能力
文言文閱讀考查不再局限于淺層次的文意把握,還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需要學生更準確和深入地理解文本,能夠?qū)θ宋锖褪录鞒雠袛?。同時,需要注重閱讀理解、信息整理、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等關鍵能力的突破。后期備考需要系統(tǒng)歸納題目類型特點,優(yōu)化提升解題關鍵能力。答題時,一要“放過”,不在生僻字、個別語句上糾纏,有些字詞就是不需要特別處理,過后也許自然能明白;二要“深入”,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充分領會,調(diào)動生活的經(jīng)驗,推斷字詞句含義;三是“突出”,在文本的主旨句、詞句關鍵點、邏輯思考處,要全面分析,突出重點。
在文言實踐中,要善于從規(guī)律中掌握科學方法,做到傳其道、啟其慧,舉一反三,讓能力得以遷移。訓練時要學會對比關聯(lián),推斷詞義就要廣泛地運用聯(lián)想遷移,將考點與自己所熟知的語句、詞語、文學常識聯(lián)系起來,再根據(jù)語境來推求詞義。
1.回歸課本
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采用“課外材料考課內(nèi)”的方法,因此,要重視教材、用好教材,對課本上學過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要善于梳理,歸納總結(jié),分類記憶。試題材料呼應教材,題干設問、答案設計往往與教材中的重點內(nèi)容建立知識鏈接,增強與教材的關聯(lián)度。因此,要深挖教材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抓好基礎。
文字與語言的積累是復習的基礎,要積累并掌握文言詞匯,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重點是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的記憶。以字詞句的積累為突破口,掌握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由“言”及“文”,學會動態(tài)調(diào)整的策略。
社會上流傳的復習題往往粗制濫造,不得要領,如果不分良莠地抓著就做,最容易產(chǎn)生誤導。與其大量做題,不如回到高考真題,抽出時間認真研究。通過挖空訓練鞏固字詞,了解答題內(nèi)在邏輯,與標準答案比對,分析失分原因,了解命題方式與規(guī)律。
2.循序漸進
復習時要循序漸進,切忌急躁。復習就像修一條坑坑洼洼的路,我們只有從起點開始,認真地按照順序慢慢推平,這樣才能循理生長,拾級而上。要充分利用好教師資源,緊跟教師步伐,開展師生互動,在高效的課堂訓練中夯實基礎。良好的心態(tài)也是備考的重要組成部分,后期更要樹立信心,勇于沖刺。面對文言文復習的困難,不畏難、不放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相信自己,堅持到底。
3.查缺補漏
及時調(diào)整備考策略,將知識點突破的任務具體化,定時、定量訓練是較為有效的復習策略。充分積累每一次考試的閱讀材料,需要有錯題本及時記錄,減少知識盲點、錯誤點的數(shù)量。要在細讀推敲中準確把握句意,強化語境意識。勤動筆,提高實戰(zhàn)能力,注重邏輯、構(gòu)建知識體系。
總之,文言文閱讀后期備考要克服麻痹思想,做到明確方向,找準著力點,全力沖刺,讓后期備考靈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