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 彭文迪
很榮幸能在此分享我個人關于高中語文學習的一些小經(jīng)驗。我將分幾個板塊談談我對高中語文不同方面的理解,也分享我的應試技巧,希望我的淺見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閱讀大概是每位語文老師或學習經(jīng)驗分享者都會提到的一個點。培根言:“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當然,閱讀帶上一定的技巧之后,既能開闊視野,也是分數(shù)提升的關鍵。
閱讀分為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
課內閱讀,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探明未知領域的閱讀。課本上的大部分文章,老師都會透徹地剖析講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課上的時間,課文也一定要精細地理解和消化,這是閱讀素養(yǎng)形成的大基礎。
對于課外閱讀,其一可以多多關注《人民日報》 《新華日報》 《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上關于文學、科技、藝術類的新聞或評論,這類文章常常作為語文試卷的選題,同時也有一定的知識性與科普性。多見識這類文章,一方面有助于作文素材的積累與自身視野的開闊,另一方面在應對類似文本的題目時能做到臨危不亂。
其二可以廣泛閱讀一些文學大家的作品,比如林清玄、汪曾祺、賈平凹等作家的散文,茅盾、沈從文等作家的小說,在單純享受文字的美麗語言內涵后,試著將課上老師傳授的分析方法帶進書頁,進行簡單的分析,多做批注。這樣既能加深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又能對學習技巧熟練地應用。
雖然閱讀是提升語文成績的方法之一,但我并沒有把閱讀看成提升成績的工具。朱熹《九思》詩曰:“人之進學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我認為,讀書對于自身的意義之一,是幫助形成個人的獨立思考方式與價值觀,能夠讓人在面對思維碰撞時學會堅持立場,不輕易因其他觀點的碰撞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
談起文言文,許多高中生大概會倍感頭疼,但當我們將晦澀的字句解析并與古人感同身受時,便能感受到“雖世殊時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古詩的學習能帶給人審美的提高,其裨益遠大于應試目的。雖未與古人生于同時,但能與古人感于同處,中國人的審美,浪漫而又委婉。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一句中,一個“瘦”字勝過千言萬語。無語說愁,只見眼前才女,懷愁對花,怎一個“愁”字了得。喜的是“一日看盡長安花”,而悲的是“江州司馬青衫濕”。委婉而又朦朧的美,華夏兒女深刻的情感,是我在古文學習中的最大收獲。
在古詩文的學習中,若想象著在歷史中與古人同行,懷著努力與古人共情的態(tài)度,又如何會覺得枯燥呢?
當然,學習古文古詩不會一帆風順,晦澀的語句、生僻字詞也常常讓我眼花繚亂。為了順利地學好古文古詩,積累必不可少。常用的文言知識、常見的意象,應該從高一就開始積累和記憶,分類別、分層次地將雜亂的知識點收集起來。在背誦古文古詩時,避免死記硬背,背誦的同時回憶文字的具體描寫對象,聯(lián)系起來理解。如此堅持下來,最后定能柳暗花明。
在知乎上,我曾經(jīng)看到過關于學習古詩文意義的爭辯。我認為,當你背下《岳陽樓記》 《黃鶴樓》,并在高考考場上拿到了決定命運的分數(shù)后,這個數(shù)字給了它現(xiàn)實意義。當你多年后途經(jīng)岳陽樓或黃鶴樓時,當你望著湖水或江水念出“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或“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時,當你搖頭晃腦或會心一笑時,名為“美”的種子便悄悄地生根發(fā)芽了。
拋開語文學習的深層意義不談,得分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的第一目標。下面便是我對于做題的一些見解。
對于現(xiàn)代文閱讀類試題,我將解決這類問題看作在森林遺跡中尋找寶藏。從題目開始,文題與后面的問題便是你尋找寶藏的線索,將在題干中獲取的相關信息作為線索閱讀,而不是從頭到尾通讀一遍,看見題目時再回頭尋找遺漏的細節(jié)。帶著目的在森林中探索,勤做記號,勤做劃分,才更容易接近正確的目的地。這些線索,如小說中的時間改變信號,人物出場與下場信號,實用類文本中關于時期、類型等信息的關鍵詞,都值得在考試時著重記上一筆,幫助自己對文章在大局上的把握。
接著便是古文古詩類,我認為整體理解是尤為重要的。先通過標題尾注等信息大致確定目標題目的作答方向,再從字句著重品析,體會人物思想或文章主旨。此時重要的是細心,對待字句認真推敲一絲不茍,也要學會從上下文或上下句推測文義,由點到面,把大概的框架修飾并完善,最終從容應對題目。
對于語言文字應用類,一定要結合生活實際,不要機械性答題,多收集這一類的錯題,總結規(guī)律并分類記憶,做到熟能生巧。
于作文而言,我將其看作建筑的過程。作文素材是建筑的材料,分為名言素材與實事素材。我在積累作文素材時采用了“關鍵詞+人物+事跡描述+名言”的方法,比如在記錄鐘南山院士的素材時,我會如此記錄:奉獻,求實+鐘南山院士+簡單事跡描述,并在下一行寫下關于鐘南山院士的名言,這樣便成了一個單獨的素材單元,便于記憶。用筆記本或卡片將素材一條條記錄下來,并將類似主題的素材歸類,日積月累就成了考試時作文大廈的建材庫。即使遇見難以理解的主題,有大量的素材積累,在考試時也多了一分底氣。
有了材料還不夠,文章的結構是建筑的骨架,結合層進式、對照式等相關結構,或是各種論證方法,這些來源于平時積累。各種文章結構相關知識首先來源于課堂,所以課堂上保持每一分鐘的專注尤為重要。同時也要善于提問,多與老師交流。善于學習他人的作品也是進步的捷徑之一,“始于模仿,終于獨創(chuàng)”。在平時閱讀中若看到優(yōu)秀的句段,可以將其收集起來,應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久而久之,也會形成自己的特點。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經(jīng)驗來源于大量的練習。大部分高考語文題目都有個性化的答題模板,課上將老師總結的規(guī)律認真記下,課下多加練習與見識,定能有所進步。
高中的語文學習是一場長跑,積累也非一朝一夕,“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愿你懷著青春激情肆意奔跑,在語文的跑道上展現(xiàn)自己的獨特風采。
(推薦及指導教師:李素瓊,湖北省孝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