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化虎
(湖北科技學院附屬浠水醫(yī)院,湖北 浠水 438200)
經過臨床多年對慢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桿菌(Hp)感染治療方法的研究,目前可以確定四聯療法治療該病效果顯著[1]。四聯療法中包括一種質子泵抑制劑、一種秘劑、兩種抗菌藥物[2]。蘭索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能有效對基礎胃酸分泌和刺激狀態(tài)下的胃酸分泌起到抑制作用[3]。但經規(guī)范治療,慢性胃炎合并Hp 感染患者中仍有部分人無法在短時間內根除Hp,且臨床癥狀未得到有效緩解。因此,目前很多臨床醫(yī)生開始采用中成藥聯合四聯方案治療慢性胃炎合并Hp 感染[4]。慢性胃炎合并Hp 感染屬于中醫(yī)學中“胃脘痛”的范疇。蓽鈴胃痛顆粒是中醫(yī)治療胃脘痛的常用藥[5]。本研究中采用蓽鈴胃痛顆粒聯合蘭索拉唑四聯方案治療慢性胃炎合并Hp 感染,且由于白細胞介素-4(IL-4)、γ- 干擾素(IFN-γ)與免疫細胞殺滅Hp 的效果有關,因此本研究重點觀察了治療前后患者IL-4、IFN-γ 的變化。
自2021 年7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合并Hp 感染患者中選取124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慢性胃炎確診且經呼氣試驗證實Hp 感染。(2)對治療依從性好,能按時按量服用藥物。(3)知曉研究內容,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合并消化道腫瘤或潰瘍。(2)合并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且控制不佳。(3)對本研究中所用藥物存在禁忌。(4)研究開始前1 個月內采用胃黏膜保護劑、抑酸劑、抗Hp感染等藥物治療。(5)合并精神疾病。隨機將患者分入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2 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30 例,年齡最小的25 歲、最大的70 歲,平均(45.12±6.23)歲;病程最短的1 年、最長的9 年,平均(4.27±1.62)年。觀察組中男33 例、女29 例,年齡最小的27 歲、最大的70 歲,平均(45.20±6.11)歲;病程最短的1 年、最長的9 年,平均(4.29±1.67)年。兩組以上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采用蘭索拉唑四聯方案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蓽鈴胃痛顆粒,兩組治療時間均為2周。蘭索拉唑四聯方案:蘭索拉唑:口服,每次30 mg,每天2 次;阿莫西林:口服,每次1 g,每天2 次;克拉霉素:口服,每次0.5 g,每天2 次;枸櫞酸鉍鉀:口服,每次220 mg,每天2 次。蓽鈴胃痛顆粒:口服,每次5 g,每天3 次。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IL-4、IFN-γ、胃蛋白酶原(PG)及胃腸激素水平。PG 包括PG Ⅰ、PG Ⅱ,胃腸激素包括胃泌素(GAS)、胃動素(MTL)、生長抑素(SS)。采集患者的空腹肘靜脈血,通過離心處理獲得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4、IFN-γ,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PG Ⅰ、PG Ⅱ,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GAS、MTL、SS。對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評價癥狀包括納差、反酸噯氣、早飽、上腹脹、上腹痛,將無癥狀、輕度癥狀、中度癥狀、重度癥狀分別記為0 分、1 分、2 分、3 分。治療后,通過呼氣試驗對兩組的Hp 根除情況進行觀察,并計算Hp 根除率。
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行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的IL-4、IFN-γ 對比,P>0.05。相較于治療前,觀察組治療后的IL-4 更低,IFN-γ更高,P<0.05。治療前與治療后對照組的IL-4 對比,P>0.05。相較于治療前,對照組治療后的IFN-γ更高,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的IL-4更低,IFN-γ 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IL-4、IFN-γ 的對比(pg/mL,±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IL-4、IFN-γ 的對比(pg/mL,± s)
組別 IL-4 t 值 P 值 IFN-γ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2)12.63±3.37 13.07±3.25 0.740 0.461 24.12±3.55 25.36±3.34 2.003 0.047觀察組(n=62)12.59±3.42 10.51±2.97 3.616 <0.001 24.17±3.43 28.02±3.53 6.159 <0.001 t 值 0.066 4.578 0.080 4.310 P 值 0.948 <0.001 0.937 <0.001
兩組治療前的PG Ⅰ、PG Ⅱ、GAS、MTL、SS 對比,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的PG Ⅰ、PG Ⅱ、MTL、SS 均 更 高,GAS 均 更 低,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的PG Ⅰ、PG Ⅱ、MTL、SS 均更高,GAS 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G、胃腸激素的對比(±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G、胃腸激素的對比(± s)
組別 PG Ⅰ(μg/L)t 值 P 值 PG Ⅱ(μg/L)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2)77.25±3.37 123.92±9.70 35.786 <0.001 21.09±9.18 115.02±9.07 57.312 <0.001觀察組(n=62)77.19±3.46 159.01±9.67 62.729 <0.001 21.10±9.23 139.14±9.83 68.929 <0.001 t 值 0.098 20.173 0.006 14.200 P 值 0.922 <0.001 0.995 <0.001續(xù)表2組別 GAS(ng/L)t 值 P 值 MTL(ng/L)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2)209.07±9.75 172.68±9.83 20.696 <0.001 130.55±9.74 151.04±9.96 11.581 <0.001觀察組(n=62)209.56±9.93 135.77±9.51 42.258 <0.001 130.72±9.87 219.35±9.69 50.455 <0.001 t 值 0.277 21.249 0.097 38.707 P 值 0.782 <0.001 0.923 <0.001
續(xù)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G、胃腸激素的對比(± s)
組別 SS(ng/L)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2)45.53±7.11 56.71±8.06 8.191 <0.001觀察組(n=62)45.60±7.17 86.23±8.08 29.615 <0.001 t 值 0.055 20.367 P 值 0.957 <0.001
兩組治療前的納差、反酸噯氣、早飽、上腹脹、上腹痛評分對比,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的納差、反酸噯氣、早飽、上腹脹、上腹痛評分均更低,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的納差、反酸噯氣、早飽、上腹脹、上腹痛評分均更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的對比(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納差 t 值 P 值 反酸噯氣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2)1.62±0.51 0.82±0.21 11.421 <0.001 1.60±0.53 0.96±0.24 8.662 <0.001觀察組(n=62)1.61±0.52 0.51±0.19 15.645 <0.001 1.59±0.56 0.53±0.22 13.872 <0.001 t 值 0.108 8.619 0.102 10.399 P 值 0.914 <0.001 0.919 <0.001續(xù)表3組別 早飽 t 值 P 值 上腹脹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2)1.76±0.59 0.81±0.33 11.065 <0.001 1.96±0.28 0.87±0.22 24.103 <0.001觀察組(n=62)1.77±0.63 0.43±0.20 15.963 <0.001 1.94±0.30 0.51±0.23 29.786 <0.001 t 值 0.091 7.754 0.384 8.906 P 值 0.927 <0.001 0.702 <0.001
續(xù)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上腹痛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2)1.97±0.25 0.72±0.34 23.322 <0.001觀察組(n=62)1.98±0.27 0.45±0.24 33.349 <0.001 t 值 0.214 5.108 P 值 0.831 <0.001
經治療,對照組中Hp 根除患者41 例、根除率66.13%,觀 察 組 中Hp 根 除 患 者51 例,根 除率82.26%。觀察組的Hp 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212、P=0.040。
慢性胃炎屬于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常合并Hp 感染,同時Hp 感染也是誘發(fā)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6]。近幾年,為了提高臨床對慢性胃炎合并Hp 感染的治療效果,很多醫(yī)生會在常規(guī)應用四聯方案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中成藥[7]。質子泵抑制劑是四聯方案中必備的一類藥物,蘭索拉唑是其中較為新型的一種[8]。蘭索拉唑可使胃壁質子泵的作用得到抑制,減少胃酸的分泌,從而減輕胃酸對胃黏膜的破壞,減輕炎癥反應[9]。將蘭索拉唑與抗菌藥物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以及胃黏膜保護劑枸櫞酸鉍鉀聯合使用,是臨床治療慢性胃炎合并Hp 感染的規(guī)范四聯方案[10]。慢性胃炎合并Hp 感染與中醫(yī)學中對“胃脘痛”的描述具有一致性,是由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脾胃失調所導致的一種疾病[11]。蓽鈴胃痛顆粒的主要成分包括蓽澄茄、延胡索、黃連等,具有止痛、和胃理氣、除濕調脾的功效,適用于治療胃脘痛[12]。從現代醫(yī)學角度分析,蓽鈴胃痛顆粒具有抗菌、鎮(zhèn)痛、抗炎、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可促進胃潰瘍的愈合[13]。
IL-4 由輔助T 細胞分泌,參與人體體液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調節(jié)。Hp 感染患者的胃黏膜會大量產生炎性因子,引起炎癥反應,誘發(fā)炎性損傷,增加IL-4 的含量。IFN-γ 具有抗腫瘤、抗病毒和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可降低細菌的黏附率,有利于細菌的清除。PG Ⅰ、PG Ⅱ可水解蛋白質,消化食物,若二者分泌不足,會使胃腸蠕動減弱,導致食物腐敗分解,進而引起反酸噯氣、上腹脹等癥狀,還會給細菌滋生提供有利環(huán)境。胃腸激素是臨床評價胃功能的重要指標,其中GAS 主要用于評價胃酸的分泌情況,MTL 主要用于評價胃腸的運動情況,SS 主要用于評價胃黏膜脂質過氧化及炎癥狀態(tài)[14-15]。本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的IL-4、IFN-γ、PG Ⅰ、PG Ⅱ、MTL、SS 均更高,GAS 更低,P<0.05。說明觀察組的治療方案能在抗炎、促進胃功能恢復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此外,觀察組的Hp 根除率也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蓽鈴胃痛顆粒聯合蘭索拉唑四聯方案治療慢性胃炎合并Hp 感染療效顯著,能改善血清IFN-γ、IL-4 等指標的水平,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并有助于Hp 的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