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李一南
產(chǎn)后女性常因組織創(chuàng)傷、退化等因素出現(xiàn)盆底肌肉支持能力降低現(xiàn)象,引發(fā)盆底功能障礙,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會對其尊嚴、精神、心理造成嚴重打擊,不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1-2]。目前臨床多采用生物反饋訓練進行干預,該訓練模式是指利用現(xiàn)代生理科學儀器,通過人體病理、生理信息的自身反饋,在病人經(jīng)過特殊訓練后,使病人進行有意識地學習調節(jié)機體內不遂意的軀體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臨床實踐證實該方法雖有一定作用,但仍有部分病人表示干預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水平[3]。而據(jù)筆者臨床經(jīng)驗和查閱相關文獻所知,盆底肌群為人體核心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且開展核心肌群訓練已在腦卒中偏癱病人、腰椎間盤突出病人、痙攣性腦癱患兒群體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4-5]?;诖?本研究旨在分析核心肌群運動療法輔助生物反饋訓練對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合并陰道前壁膨出病人的影響。
選取本院2021年3月—2022年6月收治109例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合并陰道前壁膨出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組。對照組54例,年齡24~38(32.16±4.74)歲;孕周37~42(39.24±1.56)周;初產(chǎn)婦21例,經(jīng)產(chǎn)婦33例。觀察組55例,年齡24~39(32.44±4.58)歲;孕周37~42(39.35±1.61)周;初產(chǎn)婦23例,經(jīng)產(chǎn)婦32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具備正常溝通交流能力;依從性良好;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尿失禁家族史、盆腔手術史者;合并泌尿系統(tǒng)感染、陰道炎等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
1.2.1 對照組
給予生物反饋訓練,采用生物反饋治療儀,治療前對病人盆底肌肉功能進行綜合評估,依據(jù)評估結果實施針對性生物反饋干預,干預內容包括觸發(fā)電刺激、多媒體訓練、電刺激、Kegel模板訓練等,不同訓練內容需選擇適宜強度、頻率和脈寬,以產(chǎn)婦感覺耐受且不出現(xiàn)疼痛為宜,訓練隔日1次,每次30 min,堅持干預15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核心肌群運動療法。腹部緊實操:指導病人進行橫向阻力移動,共進行4組,每組4 m;瑜伽球橋式,共進行3組,每組10個;跪姿平板支撐,共進行3組,每組20 s。均于上午完成,訓練隔日1次,共進行10次。盆骨矯正操:指導病人進行盆底鞏固,一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個,二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 s;骨盆前后傾,共進行2組,每組12個;躺臥骨盆激活,一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個,二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 s;俯臥臀部擠壓,共進行2組,每組12個。均于上午完成,訓練隔日1次,共進行10次。臀部提升操:指導病人進行盆底鞏固,一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個,二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 s;盆底激活,一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個,二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 s;俯身后蹬腿,共進行1組,每組12個;蚌式開合腿,共進行2組,每組12個;臀橋,共進行1組,每組10個。均于下午完成,訓練隔日1次,共進行10次。腿部強化操:盆底鞏固,一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個,二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 s;站姿盆底激活,一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個,二類肌肉共進行3組,每組8 s;骨盆前后傾,共進行2組,每組12次;仰臥屈膝抬腿,共進行4組,每組9次;坐姿腿部訓練,共進行1組,每組8次。均于下午完成,訓練隔日1次,共進行15次。
1.3.1 漏尿情況
記錄兩組病人干預30 d后,72 h漏尿次數(shù)和壓力性尿失禁治愈率。
1.3.2 腹橫肌厚度
采用便攜式彩超儀記錄兩組病人干預前和干預30 d后,腹橫肌靜息狀態(tài)、腹橫肌最大收縮、盆底肌最大收縮、盆底肌聯(lián)合腹橫肌最大收縮4種狀態(tài)。
1.3.3 臟器脫垂恢復情況
于干預前和干預30 d后,檢測兩組病人Aa、Ba點位置變化情況,Aa位置變化指陰道前壁中線距處女膜緣3 cm處;Ba位置變化指Aa點之間陰道前壁上段中的最遠點與陰道頂端的距離,二者可反映陰道前壁膨出情況。
表1 兩組病人漏尿情況比較
表2 兩組病人腹橫肌厚度比較 單位:cm
表3 兩組病人臟器脫垂恢復情況比較 單位:cm
女性在分娩過程中由于反復用力牽拉局部組織及撕裂損傷等因素,可進一步加重盆底功能障礙,導致病人出現(xiàn)壓力性尿失禁、陰道前壁膨出等癥狀[6-7]。目前臨床多采用生物反饋訓練進行干預,能夠利用科學儀器通過肌電介導生物反饋使病人直觀感受自身盆底肌功能狀態(tài),并逐漸學習和掌控局部肌肉、神經(jīng)活動,達到改善功能的目的,具有一定作用,但部分病人產(chǎn)后盆底損傷嚴重,僅采用單一訓練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水平[8]。核心肌群運動療法具有簡單、經(jīng)濟、方便等優(yōu)勢,對訓練環(huán)境無過多要求,堅持規(guī)律訓練后,能夠增強病人盆底肌群收縮能力[9-10]。因此,核心肌群運動療法輔助生物反饋訓練或許能夠進一步提高干預效果,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相關研究指出,腹橫肌厚度具有較高的壓力性尿失禁風險預測價值[11-12]。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干預后,腹橫肌靜息狀態(tài)、腹橫肌最大收縮、盆底肌最大收縮、盆底肌聯(lián)合腹橫肌最大收縮厚度、壓力性尿失禁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72 h漏尿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提示核心肌群運動療法輔助生物反饋訓練能夠有效提高腹橫肌厚度,減少病人漏尿情況發(fā)生,效果優(yōu)于單純采用生物反饋訓練,研究結果與預期相符合。盆底生物反饋訓練能夠通過采集病人盆底肌群肌電信號,將其放大、加工并反饋給病人,使病人能夠感知盆底肌群活動狀態(tài),長期訓練下有助于病人增強對局部組織神經(jīng)活動的控制能力,改善盆底神經(jīng)、肌肉功能,減少漏尿情況發(fā)生[13-14]。核心肌群運動療法能夠通過對盆骨肌群進行有意識的舒縮鍛煉,能夠興奮盆底神經(jīng),增強盆底肌肉張力,提高腹橫肌厚度,強化病人尿道阻力,與盆底生物反饋訓練相結合后,能夠進一步提高病人控尿能力,減少漏尿情況發(fā)生[15]。
女性由于妊娠和分娩因素的影響,易出現(xiàn)盆底功能損傷,導致臟器脫垂情況發(fā)生,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16-17]。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干預后,Aa、Ba距離均長于對照組,提示核心肌群運動療法輔助生物反饋訓練能夠有效促進臟器脫垂恢復,效果優(yōu)于單純采用生物反饋訓練,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8]。生物反饋訓練能夠通過科學儀器測定陰道收縮力,以肌電信號的方式呈現(xiàn)給病人,使病人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和識別所鍛煉的肌肉區(qū)域,有利于病人針對該區(qū)域進行針對性重復訓練,從而有效改善盆腔周圍肌肉群的力量和耐力,促進臟器脫垂恢復[19-20]。聯(lián)合核心肌群運動療法后,通過對下背肌、腹橫肌、骨盆底等肌群進行規(guī)律訓練,能夠有效強化局部肌肉平衡、穩(wěn)定及力量水平,增強核心區(qū)域穩(wěn)定性,減輕盆底肌肉損傷,促進盆底功能修復,從而進一步加速臟器脫垂恢復[21]。
綜上所述,對于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合并陰道前壁膨出病人,核心肌群運動療法輔助生物反饋訓練效果明顯,能夠有效提高腹橫肌厚度,減少病人漏尿情況發(fā)生,加速臟器脫垂恢復。開展本研究旨在促進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合并陰道前壁膨出病人恢復,對于維護病人自尊、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評定指標不夠完善,且研究周期較短,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將于今后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研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