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孟子“勞心勞力”思想對勞動精神培育的啟示

        2023-07-30 23:59:12王夢瑤
        教育評論 2023年3期
        關鍵詞:思想

        ●石 超 王夢瑤

        近年來“勞動”再次成為引領時代的熱詞?!皠趧泳瘛钡膬?nèi)涵被具體概括為“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1]。這一理念的提出,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浸潤。作為儒家亞圣的孟子對勞動也有過相關的論述,其“勞心勞力”思想即便放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之下,也依然彰顯著一定的進步性與生命力,可以為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弘揚提供豐厚的理論資源。

        一、孟子“勞心勞力”思想研究現(xiàn)狀

        孟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2]的觀點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nèi)曾引起過廣泛而激烈的討論。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之前的一段時期,學界受“左”傾路線的干擾,對孟子該思想的研究普遍缺乏“冷靜的科學分析和公正的客觀評價”[3]。因此,大多數(shù)學者對其持否定觀點,認為孟子的這一思想是在為剝削與壓迫勞動人民的行徑辯白,是在倡導階級分化,為統(tǒng)治階級辯護,頗有不尊重勞動和勞動人民之意。這些學者的結(jié)論基本以對某些關鍵字眼的解讀為前提,但在論證過程之中存在明顯的主觀誤讀。

        其中影響最大的觀點莫過于楊伯峻將關鍵字“治”翻譯為“統(tǒng)治”,進而將整句譯為“腦力勞動者統(tǒng)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tǒng)治”[4]。以此作為邏輯起點,很多學者對孟子“勞心勞力”思想的定性均引向了階級對立的立場,其中較具代表性的觀點有馮友蘭的剝削壓迫說。在他看來,孟子所謂“大人之事”與“小人之事”分別代表了“經(jīng)濟上的剝削”與“受剝削”“政治上的壓迫”與“受壓迫”[5],進而將孟子的“立場和觀點”定性為是與“勞動人民”完全“相對立”[6]。

        楊國榮進一步指出,孟子是在“赤裸裸地公然宣揚奴隸主階級統(tǒng)治和剝削的合理性”[7]。任繼愈也認為,孟子對“勞心與勞力的問題”的解釋,是系統(tǒng)論證“剝削制度的合理性的學說”,完全出于“剝削階級的偏見”,而且認為“孟子為了論證剝削制度的永恒、合理,把剝削者和真正的勞心者混為一談,說雙方是互相幫助的關系,這是錯誤的”[8]。武漢大學歷史系編的《勞動人民反孔斗爭簡史》也將孟子的“勞心勞力”思想理解為剝削的學說,認為孟子將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tǒng)治、壓榨說成‘天經(jīng)地義’”[9]。

        言辭更為激烈與偏激的表達還可參見孔祥星,他將孟子說的“勞心者”曲解為“做官當老爺,騎在人民頭上,壓迫人民、剝削人民”[10]的反動形象。不難看出,以上觀點受時代風氣的影響頗深,較一致地認為“勞心勞力”思想在孟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僅僅是為了論證剝削合理而發(fā)出的議論。這一認識的影響頗為廣泛,在近年來一些學者的相關論述之中依然被當作一種定論使用。如,劉憲閣在探討現(xiàn)代中國“勞動”觀念的形成時,就認為古人“重腦力輕體力”的“社會人群分類標準與等級關系”的劃分方式,就是以孟子的“勞心勞力”思想作為“經(jīng)典證據(jù)”[11]。

        在“文革”結(jié)束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多種視角出發(fā)對孟子的“勞心勞力”思想進行澄清,對這一思想的肯定與支持的態(tài)度逐漸成為學界的主流。如,有些學者從經(jīng)濟學的社會分工視角指出,該說“是孟子對其前人關于社會分工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比較完整地闡述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勞心者與勞力者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12],這種分析“深入到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具有不少合理的價值”[13]。

        還有學者從語言文字學視角出發(fā),為孟子的“勞心勞力”思想進行申辯,集中闡釋了“治”與“食”的字義,認為在原文的語境之下將“治”理解為“統(tǒng)治”,“不但與‘治人’之‘治’的本意相悖,更與孟子的原意相?!盵14],正確的做法應是將“治”與“食”看作“中性語義范疇”,而不必過度渲染其中可能蘊含的“政治壓迫和經(jīng)濟剝削”的“階級對立的感情色彩”[15]。換言之,“治”應是“治理或管理的意思,即正確的領導作用”[16],“食”則是“祿”的意思,“即薪水或工資”[17]。

        還有學者從勞動的無差別性質(zhì)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勞心”與“勞力”都屬于廣義的勞動范疇,“有群眾就得有領導者和管理者,否則就不成其為社會”[18],“士之為官”與“農(nóng)民種地”都是“勞動方式”的不同表現(xiàn),只是在“勞動的內(nèi)容”上不同而已”[19]。還有學者從權(quán)力“規(guī)訓者的后天資質(zhì)”的角度重新詮釋“勞心”與“勞力”,認為說“孟子鼓吹等級制度”,是“一種常見的誤解”,因為“有兩類勞心者,一類是擁有‘人爵’的權(quán)力者,另一類則是擁有‘天爵’的規(guī)訓者”,而后者的來源既不是出于社會分工,更不是來自等級劃分,而是特指“天民”(即所有天之子民)之中的有德者。[20]總之,學界對孟子的“勞心勞力”思想的解讀方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越來越傾向于“同情地理解”,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見,對進一步深入認識孟子的勞動觀具有直接的啟發(fā)意義。

        鑒于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動向,為了更好地繼承、弘揚孟子“勞心勞力”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我們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從原文語境、關鍵字詞以及孟子的一貫思想等三個主要方面對其進行更為系統(tǒng)和深入的梳理與闡發(fā)。

        二、孟子“勞心勞力”思想本義辨正

        對孟子提出的“勞心勞力”思想進行合理的評價,必須首先考察此觀點提出的對話語境。該說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章。通觀全文可知,孟子的“勞心勞力”思想是在與農(nóng)家許行的追隨者陳相的辯論中提出的,而這場辯論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陳相發(fā)問:“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yǎng)也,惡得賢?”[21]陳相認為,君主應與民同耕,親身勞作,把農(nóng)民的角色與職業(yè)分工的分量看得比工匠、商人甚至“士”還要重,而滕國的君主不親自耕種,讓農(nóng)民繳納糧食養(yǎng)活自己,這是損害了農(nóng)民的利益,不能算賢明的君主。

        其次,孟子對陳相的詰難進行回應。孟子步步為營,讓陳相不得不承認許行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親自勞作。“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S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唬骸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唬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唬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运谝仔灯髡?,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nóng)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盵22]可見,經(jīng)孟子的一系列追問,陳相被辯得無話可說,最終不得不承認“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推而廣之也就是承認了個體在社會中的生存是不必甚至也不可能只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而與人交換、互通有無才是真正合理的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道。

        最后,孟子對這段辯論進行總結(jié)。孟子的結(jié)論是,社會需要分工,不同的分工對應的勞動在本質(zhì)上是不能用貴賤輕重的標準來區(qū)分的,分工還是可以提高效率、促進發(fā)展,讓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更好地生存、生活的正確道路?!叭粍t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盵23]可見,個人不必也不可能事無巨細地親力親為,若事事親為,不僅使自己身心疲憊,而且會讓天下都陷入貧困的局面。正確的做法,首先在于承認分工的合理性與必要性,讓專業(yè)的人從事專業(yè)的事,自己擅長何種工作就從事何種職業(yè),然后將產(chǎn)出的高質(zhì)量的勞動產(chǎn)品進行交換,要“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24]。這樣不僅沒有損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而且是一種能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的方式,也必然會促進生產(chǎn)、生活效率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之中,農(nóng)民與工匠之間根本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差別,就像孟子所說“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nóng)夫哉”[25]。可以看出,孟子“勞心勞力”思想的提出語境并不是在談剝削與壓迫的問題,而是在論證分工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他認為,只有進行社會分工,社會個體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精進自己的本領,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進而促進社會共同體的發(fā)展。由此推論,“勞心”與“勞力”的區(qū)分主要是從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必要性角度出發(fā)而得出的結(jié)論,并不涉及腦體勞動的階級分離及其與剝削行為的媾和。

        在對提出語境進行了澄清與梳理之后,厘清其中關鍵字詞的語義就成為理解孟子“勞心勞力”思想之本義的關鍵。首先,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是“勞心者”與“勞力者”所指究竟為何。從原文來看,在孟子對陳相進行反駁時,列舉了堯、舜、禹、稷等古圣先王的事跡,認為圣人“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26]“雖欲耕”[27]而不“暇耕”[28]“亦不用于耕耳”[29]。可見,在孟子心中,殫精竭慮治理國家,一心為百姓謀福利的圣君賢臣才配得上“勞心者”的稱號,而不是指那些壓迫百姓、飽食終日、不勞而獲的暴虐之徒。誠如孟子在別的地方所說“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30],“不以堯之所以治民,賊其民者也”[31]。因此,在孟子看來,勞心與勞力的不同僅限于勞動內(nèi)容的不同,而在是否勞動這一層面上沒有實質(zhì)的區(qū)別。

        由此可見,孟子所謂勞心者不僅不是指實然的剝削階層,反而是一種對應然的管理者、協(xié)調(diào)者的期許與更高要求。同樣的道理,勞力者在孟子看來也不是毫無主觀能動性、任人宰割的被剝削者,而是和“勞心者”相互需要、各司其職的光榮的勞動人民。一個合理的推論是,在孟子看來,勞心者與勞力者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之下,勞心者恰恰直接來自于勞力者,以下一段名言就是對此推論的最好證明:“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盵32]

        可見,在孟子的思想中,勞力者通過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成為勞心者。不僅如此,現(xiàn)實中的勞心者如果不能體恤勞力者的疾苦,也會失去已經(jīng)獲得的合法性,正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33]。孟子還認為君與臣民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一種互相尊重、相互依存的基礎之上的,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反之,若“君之視臣如犬馬”“土芥”,“則臣視君如國人”“寇讎”[34]。這樣的在位者,就不再是勞心者,在孟子看來他們就是“賊仁”“賊義”的“殘賊之人”,“謂之一夫”[35]。對于這樣的人,百姓對其進行革命,不僅不算“弒君”,反而是“誅一夫”的正義之舉??傊?,從《孟子》文本的語境中的實際所指看,將勞心者與勞力者理解為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兩個階級是難以成立的。

        在辨明了“勞心者”與“勞力者”所指后,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治”與“食”——也就不難給出合理的解釋。首先看“治”,從“氵”的構(gòu)型來看,我們立刻聯(lián)想到大禹治水的古史傳說,其中對水患的成功治理,正是采取了疏導、疏通,而非堵塞、壓制的方法。這對我們理解《孟子》之中的“治”的44處用法頗有啟發(fā)。

        對這些用例進行簡單歸納,可分出三種意義:其一,“治”有“治理”之意。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36]“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37]。其二,“治”還表示“太平”的狀態(tài)。如,“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38]“治則進,亂則退”[39]。其三,“治”還有“管理”之意。如,“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40]“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41]。三種意義均無制服、壓迫、控制、剝削之意。特別是“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42]一句,是孟子對理想中的井田制的描繪,其用意恰恰是要糾正“暴君污吏必慢其經(jīng)界”[43]的錯誤做法,這就進一步強化了勞心者(君子)與勞力者(野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再來看“食”,該字在《孟子》中共出現(xiàn)106次,多表示為動詞的“吃”、名詞的“食物”,還可引申出給養(yǎng)、養(yǎng)活、謀生手段等意義。如,“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44],此處的“食”表示動詞“吃”;“顏子當亂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45],這里的“食”是食物之意;“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46],此處的“食”是以何為謀生手段的意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解作“養(yǎng)活”“給養(yǎng)”的兩例,孟子“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47],“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于上”[48]。其中“食于諸侯”“食于上”與“治人者食于人”的結(jié)構(gòu)、用法完全相同,如果后者是壓榨與剝削人的意思的話,那么豈不是要將“食于諸侯”理解為孟子到處壓榨、剝削諸侯,將“食于上”理解為守門打更的人剝削上位者?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故而,“食于人”的“食”也僅僅表示一般的被后者養(yǎng)活、依賴于后者之意,而很難有剝削壓迫的色彩。

        除了以上的具體分析,我們還可以依據(jù)孟子的一貫思想來考察他到底是不是剝削階級的代言人。眾所周知,孟子一向強調(diào)“性善”與“仁政”?!睹献印烽_篇便言“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49],將仁義看得比利更重要,還主張君主要施行仁政,強調(diào)“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50]。在《孟子》中,“民”字共出現(xiàn)199次,體現(xiàn)了對“民”的關切與重視。

        如,“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51],這是主張施行仁政、輕徭薄賦;“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52],這表達了孟子認為君主取之于民,要取之有道、取之有制;“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53],這句表明孟子對于民心得失的關注,也是希望君主施行仁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54],這句也倡導在位者要仁愛百姓。從這些觀點中,我們都可看出,孟子在談及民生問題時,多主張君主施行仁政、關心百姓,具體的做法是輕徭薄賦以減輕百姓的負擔。由此來看,將孟子指認為剝削階級代言人的觀點,顯然不妥。

        三、孟子勞動觀對勞動精神弘揚與培育之啟示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基本完成了對孟子“勞心勞力”思想的正名工作,其中具有的合理性與進步性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貴資源。面對這一思想遺產(chǎn),我們不僅有義務對其進行正面的評價與弘揚,而且要結(jié)合新時代的歷史背景進行更為深入的解讀,進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筆者看來,以“勞心勞力”思想為核心的孟子勞動觀還蘊含著精益求精、合作共贏、尊重人才、勞動光榮等理念,是新時代大力弘揚勞動精神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

        (一)孟子勞動觀強調(diào)專業(yè)專注、精益求精

        其所謂“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55],就是認為任何社會個體都不可能全然掌握四民(士農(nóng)工商)乃至百工之事,必須有所分工,自己擅長哪種工作就從事哪種工作,一旦選定就要專注于自己的工作,追求卓越,盡最大努力將自己的工作做好。專心專注對于工作技藝的提升作用,是孟子尤為看重的方面。他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盵56]

        據(jù)此可知,在孟子看來,即便是像下棋這樣的游戲技藝,若不能專注、專心地認真對待,也必將一事無成。與孟子多有對立的荀子,在這一點上亦高度認同,他說“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57],因為“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58]。不僅如此,儒家以外的墨家創(chuàng)始人墨翟也談到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分事”,即分內(nèi)之事。如果人人都能將自己的分內(nèi)之事做好,不僅對自己而言是一種成功,而且將促進社會整體的進步,只有每個人忠于自己的“分事”,才能避免“國家亂而社稷危”“倉廩府庫不實”等局面。[59]

        可見,專一、專注對提升專業(yè)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同行業(yè)的從業(yè)者都能各司其職,人們才能有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已擅長的領域與技藝之上。在社會分工已經(jīng)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更改的基本現(xiàn)實之后,每一個社會成員只有將某項技藝作為自身的存在方式,才能實現(xiàn)在社會中的自立與自尊,這也是當前我國大力提倡“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之核心品質(zhì)的物質(zhì)動因與現(xiàn)實基礎。

        (二)孟子勞動觀不僅強調(diào)各司其職,而且追求合作共贏

        分工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要求社會上的各個行業(yè)各司其職,但絕不意味著割斷聯(lián)系。相反,分工與專精是一種更高級的融合的前提,這就需要人人都具備協(xié)作、共贏的意識。社會還未出現(xiàn)分工之前,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和諧狀態(tài),人們自給自足,往來較少。待社會出現(xiàn)分工之后,行業(yè)開始分化,人們不再需要自己生產(chǎn)一切生存所需,而是以交換的方式用自己盈余的產(chǎn)品交換其所需。隨著分工的日益細化,交換的范圍與流程也會慢慢地趨于擴大與規(guī)范。因此,在經(jīng)歷短暫的“分”的狀態(tài)之后,必將迎來新的融合,這是一種類似于“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60]的更高級狀態(tài)。

        孟子正是看到了分工協(xié)作巨大的合理性與進步性,才提出“勞心勞力”的觀點,并且認為只有分工與合作才能實現(xiàn)共贏,才能避免“率天下而路也”[61]的局面。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介紹的所有主人公的事跡表明,他們成功的背后離不開團隊其他成員的支持與幫助,也只有團隊的成員各司其職、各專其業(yè),同時心在一處,精誠合作,才能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精品。

        在孟子的年代亦然,勞心者與勞力者相互協(xié)作,勞心者操持、管理國家事務(此處的“國家事務”應是為全體人民謀福利、為國家謀發(fā)展的事務),勞力者為勞心者提供物質(zhì)的供給,在相互協(xié)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發(fā)展,也能促進國家的富強?!睹献印けM心上》記載公孫丑的疑問說:“《詩》曰:‘不素餐兮?!又桓常我??”孟子回答說:“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62]君子雖然“不耕而食”(即不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亦可獲得報酬),但并不意味著君子“不勞而獲”,因為君子的勞動體現(xiàn)在“輔君為政”與“教誨子弟”,為國家社會帶來的是“安富尊榮”與“孝悌忠信”,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與“耕而食”者不僅不能相互否定,還要在各司其職、合作共贏的氛圍中共同發(fā)力。

        (三)孟子勞動觀頗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之意

        這一點,在孟子見齊宣王時的一段議論中給出了充分的說明:“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瘎t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63]

        孟子認為,一個人練就一項絕技大多從幼年開始,長大后才得以施展,因此當技術人才施展技藝時,我們要信任、尊重人才,讓他們在擅長的領域自由發(fā)揮,不應因權(quán)貴妄加干涉,極力主張讓專人從事專事,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對人才的珍視和尊重。“我們的時代,不僅需要職業(yè)政治家,更需要職業(yè)企業(yè)家,職業(yè)管理者。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仍是我們之所求、百姓之所愿?!盵64]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65]。其中提到的“中國工匠”概念體現(xiàn)的正是國家人才觀的一大更新,其中突出強調(diào)了新時代對掌握特定知識、技能的人才的重視。

        孟子的勞動觀同樣認為各行各業(yè)都應該啟用專業(yè)的人才,讓專業(yè)的人才從事專業(yè)的事情。也只有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才是對知識、人才的真正尊重。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一點顯得更加實際,雖然全能型的人才更加可貴,但大多數(shù)人畢竟是普通人,全能對于我們來說太過困難。因此,不如選擇一門自己喜歡、擅長的職業(yè),不斷精進自己在這方面的技藝,將自己的能力發(fā)展、發(fā)揮到最大,并通過這項技藝豐富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孟子勞動觀倡導勞動平等、勞動光榮

        無論是“大人之事”還是“小人之事”,勞心之事還是勞力之事,就其在孟子“勞心勞力”思想中的本質(zhì)而言都是勞動,區(qū)別只是分類的方式不同而已。正如前文所論,在孟子看來,平民變成從政者而從事勞心之事、大人之事是完全可能且十分必要的,早于孟子的墨子也曾明確主張:“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66]

        這種思想與主張在中國古代并非僅僅停留于觀念的建構(gòu),在現(xiàn)實的歷史之中也有充分的落實。自古以來,我國的知識分子治國群體就不是一個固化的階層,而是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平民通過努力步入士階層的例子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偠灾瑥氖聞谛闹虏皇莾H僅依靠天生的優(yōu)越,從事勞力之事也不是完全因為天生卑微。孟子認為,勞心者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主要是因為他掌握了管理國家事務的方法、本領。同樣地,勞力者也是在依靠自己的“勞力”的本事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換言之,他們都是依靠自己的本領來獲得生活資料的勞動者,就這一點來看是平等的。同樣,在孟子看來,勞動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更是光榮的。

        一方面,勞心、勞力相互需要、相輔相成。勞心者需要勞力者產(chǎn)出的物質(zhì)生活資料,勞力者亦需要勞心者思想文化上的引導與教育,兩種勞動缺一不可,都是被需要的勞動,都是有價值的勞動,更是光榮的勞動;另一方面,萬千行業(yè)總要有人去從事,或者光鮮亮麗、或者艱難困苦。作為勞動,就其發(fā)揮的作用而言,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勞心、勞力也都是國家發(fā)展的動力源,都是建設國家、造福人民所不可或缺的方面,在這種立場下來看待任何一種具體的勞動,毋庸置疑都是光榮的。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孟子以“勞心勞力”思想為核心的勞動觀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對于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弘揚與培育亦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當然,孟子勞動觀雖然與新時代所提倡的勞動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也并非全盤照搬,而要秉持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對其進行抽象地繼承。

        一方面,在日趨智能化社會的大背景下,社會分工早已不僅僅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就可以囊括,更多精細化、復雜化的勞動類型已經(jīng)用孟子的理論無法解釋,現(xiàn)代社會中的很多勞動類型都表現(xiàn)出體力、腦力高度結(jié)合的特征,不能對其進行簡單切分,因此在借鑒孟子勞動觀弘揚新時代勞動精神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淡化對腦體分離的強調(diào)。另一方面,孟子認為“治人”者與“治于人”者是兩種具有本質(zhì)性區(qū)別的社會角色,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中,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勞動人民早已實際地參與到了國家治理之中,“治人”與“治于人”可以同時發(fā)生在每一個勞動者身上,故而在新時代勞動精神弘揚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強調(diào)勞動性質(zhì)與勞動價值的無差別性,將重點放在每種勞動類別獨有的創(chuàng)造性之上。

        猜你喜歡
        思想
        轉(zhuǎn)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用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轉(zhuǎn)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zhuǎn)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国产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99re久久精品国产| 免费99视频| 国产91熟女高潮一曲区|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ww|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 A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久久亚洲一级av一片| 日产一区日产2区日产| av永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欧美内射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wy|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 午夜免费视频|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 国产网友自拍亚洲av| 亚洲激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者| 国产性感丝袜美女av|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不卡|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午夜毛片午夜女人喷潮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 黄片大全视频在线播放|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屋|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蜜桃 | 国产在线拍91揄自揄视精品91| 女色av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2021在线| 清纯唯美亚洲经典中文字幕| 久久性爱视频| 熟妇与小伙子matur老熟妇e| 日韩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真实露脸4p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码精品色 | 男女上下猛烈啪啪免费看|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