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飛機從高空下降時耳鳴得厲害,找出隨身帶的耳機當作耳塞,既然如此了,干脆又打開手機上的音樂軟件,把音量調到最大,在空中聽起音樂。于是,下降時的那段難熬時間,變得舒服了許多。
想起來已經(jīng)許久不聽音樂,家中的藍牙音箱,許久前充滿了電,現(xiàn)在也該到了自動放電到難以開啟的地步。手機聽音樂固然簡單方便,但似乎日常生活里也找不到用手機聽音樂的場景。音樂為什么突然從個人的生活里撤離了,這簡直不可思議。
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聽流行音樂,用的是錄音機,播放的是磁帶,隱約記得那時的磁帶是五塊錢兩盒,聽的是鄧麗君、張行,還有邁克爾·杰克遜,街上流行什么音樂,就買什么磁帶,買不到的,就把一盤不想再聽的磁帶洗掉,去同學那里翻錄喜歡的音樂。
CD的出現(xiàn),以優(yōu)異的音質表現(xiàn)終結了磁帶的統(tǒng)治。雖然我聽過CD,被如此清澈純凈的音樂品質所震撼,但卻沒有擁有過CD機,那時的CD機對于一名年輕人來說,還是太貴,等到有經(jīng)濟實力可以買CD機的時候,MP3出現(xiàn)了。
我的第一款MP3,是在上班后買的,機器小巧玲瓏,可以裝進襯衣口袋里,連上耳機,在上班的公交車上聽。記得那款MP3容量很小,只能裝下16首左右的歌曲,導致那16首歌在幾個月的時間里,被反復播放。
后來使用的播放設備就是手機了,換掉的每一臺手機,占內(nèi)存最多的,除了照片就是音樂。一臺手機的廢棄,就意味著上百首歌跟著一起消失,后來就不再下載,使用流量在線聽音樂軟件上的歌。
當手機聽歌成為最日常的娛樂行為后,聽歌的興趣,以及醉心程度,都大大下降了,乃至這一行為逐漸淡化、消失,想想還有點不敢相信——整天都在忙些什么,連聽歌的時間與心情都沒有了,要知道在過去,一天不聽幾個小時的音樂,是沒法想象怎么才能度過去的。
四月的一天,朋友邀請去聽一場現(xiàn)場音樂會,是一名年輕藝術家的鋼琴演奏。到達現(xiàn)場后,悄悄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當悅耳的鋼琴聲飄蕩在空間中的時候,有點恍若隔世的感覺,算起來,已經(jīng)至少有三年沒有聽到現(xiàn)場音樂會了,音符如此真實地在空氣中滾動,它們排著隊有秩序地進入耳朵,入心入腦之后,仿佛也把人的內(nèi)在秩序也重新整理了一番。
這是四月的音樂之聲,春天正在戶外盛大地到來,室內(nèi)的音樂與室外的春天,通過某種無形的聯(lián)系擁有了互動的關系,而處于這種關系之中的聆聽者,可以盡情地舒展、放松,聽音樂的最好方式,是成為音樂的一部分。
這場現(xiàn)場音樂會,此后在心中縈繞了數(shù)天,重新使音樂像水、電、燃氣那樣,同等重要地回到煙火生活里來。
選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