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久揚
摘要:作為一種新興的視頻形式,反應類視頻以其情感和互動上的獨特性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通過對反應類視頻制作者與反應類視頻受眾的“狂歡”與“共鳴”進行分析,不僅能夠更加科學地認識反應類視頻流行的現象與原因,也能為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視頻內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反應類視頻 互動邏輯 啟示
反應類視頻又稱反應視頻(Reaction Video),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畫中畫”+“反應與表達”,即在播放原始內容(如節(jié)目、影視、綜藝等)的同時,錄制博主或視頻受訪者觀看原始內容畫面所做出的同步反應以及對原始內容的評價和想法,并以雙重視窗的方式展現給觀眾。近年來,反應類視頻不僅在綜藝節(jié)目里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視頻形式,也在互聯網特別是自媒體平臺上吸引了可觀的流量,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反應類視頻作為新媒體時代誕生的一種新的視頻形式,它的產生離不開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它的流行也與自媒體平臺緊密相關。
1.反應類視頻的產生與流行。早在20世紀,運用數字技術制作的畫中畫視頻以及運用多鏡頭切換的綜藝節(jié)目就已經出現,這一內容形式與反應類視頻創(chuàng)作的邏輯是相近的,也具有相似的制作風格。但這類風格的視頻和節(jié)目由于傳播媒介與技術水平的限制,并未取得較強的媒體聲量。而目前風靡并被我們熟知的反應類視頻,它的發(fā)展與成熟與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網絡自媒體視頻平臺的產生有著緊密的聯系。
2005年,互聯網視頻網站YouTube在美國成立。在隨后的十余年里,YouTube發(fā)展迅速,常年在全球視頻網站排行中位居榜首,憑借其極低的門檻和極高的品牌知名度吸引了全球大量的自媒體視頻制作者入駐。反應類視頻也正是隨著 YouTube的發(fā)展而逐漸走紅。博視頻主Fine Brothers被認為是反應類視頻的早期推動者,其推出的React系列視頻以邀請不同的群體來對電視、電影、音樂、游戲或其他社會話題進行觀察和評價為主要內容,并記錄下不同群體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反應。此類視頻風格多元,深受觀眾喜愛,一時間走紅網絡。此類視頻不僅使得Fine Brothers在YouTube平臺上漲粉無數,頻道訂閱量突破千萬,也推動了反應類視頻的流行,許多娛樂頻道和自媒體博主也開始積極嘗試反應類視頻的制作。例如,2013年美劇《權力的游戲》熱播,特別是該劇第九集的悲情反差劇情吸引了全球觀眾的眼球,而正是在此基礎上,網友以及視頻博主錄制自己或他人看劇時的激烈反應的反應視頻迅速在互聯網上大量產生。這種將流行影視文化用反應類視頻表達的形式不僅為影視劇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還推動了反應類視頻的進一步流行,使反應類視頻迅速走進大眾視野。
如今,在YouTube平臺上,以制作反應類視頻為主的頻道如Reaction Time、No Life Shag的訂閱量均突破了百萬,吸引了大量的互聯網流量。反應類視頻也逐漸向全球推廣,它極具題材包容性的形式吸引了各個領域的創(chuàng)作者加入。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與多種媒體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2.反應類視頻流行的原因。反應類視頻作為一種新型的視頻形式,它的流行得益于互聯網視頻平臺的蓬勃發(fā)展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也與在反應中體現的獨特魅力緊密相關。
自媒體平臺的低門檻為反應類視頻的流行創(chuàng)造了優(yōu)質的傳播平臺。在主流視頻制作平臺,視頻制作者只需要按流程注冊賬號,通過審核之后就便捷地在視頻平臺上發(fā)布自己制作的視頻。互聯網的社交媒體化也為反應類視頻中的互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F如今,用戶可以在大部分互聯網視頻網站進行廣泛的社交互動與共享。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觀眾可以通過“點贊”“點踩”等方式來簡單表達自己對這個視頻的態(tài)度,或通過留言來較為詳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也可以通過“發(fā)彈幕”的方式與視頻制作者或其他觀眾進行即時溝通和交流。
在平臺優(yōu)勢的助推下,對反應類視頻的討論、評價、分享不僅使得視頻內容更具話題性,也在無形中使得反應類視頻的獨特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與模仿有關,對他人反應的觀看會引發(fā)共情的產生,使得我們被他人的情緒所感染,對他人的反應感同身受。當一個又一個充滿驚喜與反差感的畫面出現時,作為視頻的消費者,我們也在跟隨著視頻的節(jié)奏,收獲著快樂與更多的信息含量,這也是反應類視頻獨特的魅力所在。而平臺所運用的大數據技術又能夠較為精確的把握用戶需求,將風格各異的反應類視頻向不同喜好的用戶進行推廣,進一步推動了反應類視頻的流行。
2019年,英國廣播公司在Facebook上發(fā)布了美食博主Hersha Patel制作蛋炒飯的視頻。華裔演員黃瑾瑜在其脫口秀節(jié)目中利用反應類視頻的形式對 Hersha Patel制作蛋炒飯的視頻進行了吐槽,亞裔博主們紛紛效仿,在社交媒體YouTube上引發(fā)了一場狂歡。這個事件也被國內學者和研究機構所關注,部分學者稱其為“參與式狂歡”的樣本。諸多案例表明,反應類視頻正是憑借其獨特的特點,在互聯網上屢屢創(chuàng)造新話題,在基于“共鳴”的互動中引發(fā)了一次又一次的“狂歡”。
1.洞悉群體需求,創(chuàng)造心理共鳴。反應類視頻所創(chuàng)造的心理共鳴,本質上源于對觀眾群體需求的洞悉與視頻本身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親切感。目前主流互聯網視頻平臺上的反應類視頻題材各異,熱門影視、流行音樂、生活日常等方向均有涉及,不同類型視頻也對應著不同需求的觀眾群體。反應類視頻作為一種媒介形式,它能夠提供給特定群體一種過濾機制。熱衷觀看、討論與傳播的人多是具有相近興趣點的觀眾群體,合適的題材也總能讓觀眾在觀看視頻時獲得共鳴。以綜藝類反應視頻為例,許多反應類視頻的制作者立足粉絲群體對明星或相關作品的喜愛,邀請對相關內容不甚了解的“純路人”進行視頻拍攝,并記錄下“純路人”群體對明星或其表演內容的反應。這類視頻不僅吸引了大量的粉絲群體進行觀看,還通過在篩選同好的機制中營造出的親切感吸引觀眾對視頻內容的廣泛討論。
與此同時,反應類視頻通過視覺景象將視頻被拍攝者的真實反應、動作、神態(tài)等都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在消弭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感,營造親切感的同時,也提升了視頻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2.精心制作視頻,精準把握時機。優(yōu)質的反應類視頻需要制作者對于反應的時機進行精準的把握,根據原視頻內容的進度過程,在原視頻的高潮或轉折點處做出相關的反應。這種模式與電視喜劇節(jié)目中常用的“罐頭笑聲”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點在于,反應類視頻制作者對氣氛的烘托不是簡單地依賴機械的反應和播放,而是需要用自己的情緒來調動觀眾的情緒,縮短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建立起情感紐帶。做表情、做評論,鋪墊情節(jié)等方式都是反應類視頻烘托感情所使用的重要方式。
在許多日本綜藝中,對反應時機的把握就體現得尤為突出。以現象級日本綜藝節(jié)目《人類觀察學》為例,該節(jié)目的主題就是日本藝能界和普通人的隱秘觀察。在節(jié)目的制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在外景的拍攝中提前設置各種意想不到的情境,設置許多出人意料的反轉,并與節(jié)目現場的嘉賓進行實時互動,測試嘉賓的反應,并用小窗將嘉賓的反應與外景拍攝的內容同步表現出來。在節(jié)目的制作中,每當外景拍攝出現重大反轉或高潮劇情時,現場嘉賓都會及時表現出豐富表情或夸張的肢體語言,不僅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刻地感染了觀眾,調動了觀眾的情感。
3.營造戲劇性沖突,營造反差氛圍。反差感是反應類視頻的關鍵特征之一,也是反應類視頻在傳播上屢屢“破圈”的重要原因。內容破圈最基礎但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先基于用戶群體的基本特征,提供一些人們本就熟悉的內容,再繼續(xù)探索新的內容主題,讓新的概念和印象逐漸被觀眾群體接受。由此,便產生了或大或小的破圈效應,而在這個過程中,關鍵就在于如何合理塑造內容的“反差感”,營造觀眾眼中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性沖突。因此,畫面中反應主體的選擇對反應類視頻營造戲劇性沖突來說尤為重要,視頻的有趣之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反應主體能否為觀眾提供更多層次的敘事視角。
在具體的應用上,反應類視頻的制作者時常邀請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文化差異較大者及兒童等具有鮮明特色的群體作為視頻的反應主體,從而讓觀眾看到更加獨特的視角。例如,bilibili的博主張逗張花所推出的“老美你怎么看”系列視頻,記錄下美國人在品嘗中國美食、體驗中國文化時的真實反應。如美國嘉賓在嘗試螺螄粉、長沙臭豆腐等小吃時所體現出的夸張表情與評論,以及通過其他反應所體現的文化差異,體現了十足的反差感。這種充分表現視頻素材中存在的與觀眾大相徑庭的想法與行為模式,為視頻內容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拓展了觀眾的審美體驗,也激發(fā)了觀眾參與討論和交流的興趣。
反應類視頻的豐富內容和創(chuàng)新形式,使其在各大平臺均取得了較大的影響力,在引發(fā)全網熱議的同時,也吸引了學界的關注和研究。對其流行因素的觀察,也能為媒體工作者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
1.內容創(chuàng)新。在多元化的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雖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質疑,但內容依然是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只有在內容上銳意創(chuàng)新,才能推進傳播效能的持久化。從當前主流平臺的反應類視頻的風格形式來看,媒體工作者始終在根據實際情況對視頻內容進行深度的創(chuàng)新,特別是在自媒體平臺的推動下反應類視頻的內容始終在以熱點話題為依托,結合流行元素進行變動與調整。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反應類視頻與流行音樂的深度融合將聆聽變成一場表演,在豐富內涵的同時也增加了相關話題的討論度;反應類視頻與綜藝節(jié)目的融合給觀眾帶來了新的觀看體驗,也為綜藝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視點;反應類視頻與不同文化內容的結合,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新推動力。這種不斷豐富內容,推進深度融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視頻同質化的趨勢,極大地提升了媒體聲量。
2.互動增強。近年來,視頻觀眾在觀看視頻時對認同與陪伴的需求顯著增加,不再像傳統(tǒng)媒體時代一樣機械地接受信息的輸入。在視頻中,觀眾更期待能夠看到與自己聯系密切的觀點,接受與自己相近的情感輸出。在對“自我”和“他人”的理解與移情加工中,觀眾更能從他人的反應中深度體會到自己情感的變化。與此同時,對視頻內容的及時反饋和觀點的輸出,也是當前觀眾在觀看視頻時的重要需求之一,這就對傳播平臺的互動感營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反應類視頻在這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在許多平臺上,直播的反應類視頻與彈幕的結合將觀眾和視頻制作者之間的交流推向了一個高峰。與此同時,反應類視頻以其極富親和力的表現形式和其營造的共鳴感將觀眾的同理心充分地調動起來,使虛擬陪伴變得更加溫暖。
3.技術創(chuàng)新。雖然優(yōu)質反應類視頻對視頻制作者的人格魅力、知識面和制作戰(zhàn)略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但從技術層面上而言,反應類視頻的制作難度并不大。理論上來講,只需要將拍攝視頻受訪者的視頻與“被反應”的素材組合在一起并稍加剪輯,甚至不需要運鏡就能完成一個反應類視頻的成品。在新媒體時代,大量的視頻制作軟件被不斷地智能化,并被廣泛運用至各智能終端,這也進一步降低了反應類視頻的制作門檻。從實際情況而言,Windows、macOS、iOS、Android等智能移動終端的操作系統(tǒng)均有大量可供配適的視頻制作軟件。而隨著視頻制作軟件的智能化,視頻的剪輯、渲染、特效均可通過簡便的操作來完成,在技術上不再擁有較高的門檻。理論上來說,一臺智能手機就能夠滿足視頻制作者制作反應類視頻的基本條件。而正是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反應類視頻的制作成本逐漸降低,低廉的制作成本也隨之推動了反應類視頻的爆炸式增長。
作為一種新興的視頻形式,反應類視頻在多元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積極與其他媒體相融合,逐漸成為媒體工作者喜聞樂見的一種傳播形式。但在野蠻生長的同時,反應類視頻依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原內容版權上的爭議、視頻營銷上的無序增長與過度反應后的審美疲勞。盡管如此,反應類視頻在內容和形式不斷變種中所展現出來的獨特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這就對反應類視頻制作者在未來的視頻制作中如何揚長避短,規(guī)避風險,發(fā)掘更多的主題,在內容的構建上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繼續(xù)拓寬觀眾的觀賞視域等問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網絡視頻平臺的積極變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契機。
作者系上海政法學院上海紀錄片學院實驗師
參考文獻
[1]梁珊.以“反應視頻”為例探究留學生圈層的Vlog創(chuàng)作[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0(02).
[2]方俊,張磊.BBC“蛋炒飯”的反應視頻研究[J].跨文化傳播研究,2021(01).
[3]趙睿鈺,曹云龍.觀察類節(jié)目基于“反應視頻”手法的審美與互動[J].影視制作,2020(11).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