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華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學好科學不僅可以為學生未來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情境教學法是小學科學教學中非常受師生歡迎的一種方式,不僅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還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深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對學生未來成長與學習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本文闡述情境教學法的起源,探討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情境教學法概述
情境教學法在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發(fā)展形成?!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將情境解釋為具體場合的情景、場景或境地。情境是能使人產生刺激反應的特有環(huán)境,對激發(fā)人的情緒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情境教學法在我國已應用于多個教育領域,將情境教學法與小學科學課程相結合的案例與探索也在不斷增多。
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在進行科學教學時,教師借助豐富多樣的形式創(chuàng)設與學生緊密相關的生活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在吸收、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二)有利于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偶爾有偏重知識積累、忽視學生情感體驗的情況,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這種情況下難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科學知識。教師在科學課堂中合理利用情境教學法,能夠使學生經歷較為完整的思考、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參與感。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學好現(xiàn)階段的科學知識,還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科學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能力、態(tài)度責任等方面。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非常重要。小學生求知欲強,思維敏捷,正處于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思維的發(fā)展有賴于知識的應用,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會積極思考,促進自身的思維發(fā)展。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豐富的應用場景,引導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四)有利于打造高質高效的課堂
情境教學法將枯燥的知識融入多彩的真實情境中,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學概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樂學、會學、善學。同時,情境教學法提倡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能夠為教師走進學生的世界打開大門,從而便于教師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生接受能力和認知特點的最佳情境。這能夠使師生之間真正地平等和諧相處,達到教學相長的境界。因此,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打造高質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
(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情境教學法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與真實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在這些豐富多樣的生活情境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發(fā)現(xiàn)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但不易察覺的科學現(xiàn)象,積累生活經驗,提高在生活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自古以來許多教育家持有“學以致用”的觀點,強調將知識應用到真實生活中。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教學。小學科學課程覆蓋的內容廣泛,包括地球與宇宙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技術與工程等,其中很多知識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教師需要挖掘課本中的生活元素,以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事物為基礎,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筆桿上橡膠套的作用”這一課時,教師可提前安排學生準備帶有橡膠套的簽字筆,并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摩擦現(xiàn)象。當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做小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將帶有橡膠套的簽字筆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動,再將去掉橡膠套的簽字筆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動,讓他們對比前后兩次實驗的感受,并請學生在課堂上分享。有學生可能會說:“我感覺在桌面上推動有橡膠套的簽字筆更困難,好像有一種東西(力)在阻礙簽字筆向前移動?!贝藭r,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實驗中的感受,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滑動時,在這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滑動的力,這種力就是摩擦力。同時,教師應啟發(fā)學生關注生活中一些利用摩擦力的案例,如飲料瓶蓋上的豎花紋、鞋底上凹凸不平的花紋等,這些構造都是為了增大物體之間的摩擦力。教師在科學課堂上引入生活化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豐富的
情境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呈現(xiàn)給學生。這能夠有效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天氣”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各種天氣的視頻,提醒學生關注視頻中分別展示了什么樣的天氣,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并回答這一問題。教師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直觀地展示不同天氣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在短短幾分鐘內就觀察到多種天氣類型,從而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迅速地融入課堂。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火山噴發(fā)”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火山噴發(fā)的視頻,請學生直觀感受火山噴發(fā)的情形,體會這種自然現(xiàn)象給人類造成的危害。火山是由火山口、巖漿通道和火山錐組成的,火山噴發(fā)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火山噴發(fā)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當火山噴發(fā)時地球內部的運動狀況,有利于學生了解火山噴發(fā)的原理,理解相關概念,為學生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奠定基礎,增強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遵循趣味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魯迅先生認為,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興趣是激發(fā)內在學習動力的積極情緒,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學習,能夠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猜謎語是小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合適的謎語,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謎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謎語應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聯(lián);二是謎面要充滿懸念;三是謎語的難易程度應適中。過于簡單的謎面不具有挑戰(zhàn)性,難度過高的謎面不能使學生保持充足的探索激情,兩者都不可取。
例如,在教學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水”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謎語“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開,煮飯和洗衣,都要請它來”,讓學生猜一猜這說的是什么自然物;在教學“空氣”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謎語“什么東西人們在不停地吃它,卻永遠也吃不飽”,讓學生思考謎底。這些生動有趣的謎語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此,教師應針對教學目標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緊扣課本內容,增強謎語的相關性,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利用跨學科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
科學學科的知識比較龐雜,與其他學科知識有諸多交融的部分,教師在教學科學知識時經常會涉及語文、數學等學科的知識?;诖耍處熢诮虒W中可以利用跨學科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例如,古詩詞在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優(yōu)美的詩詞中不乏與科學相關的知識。教師在科學教學中恰當運用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古詩詞,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四季的形成”這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用四句古詩詞來分別代表四季,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些經典詩句文字優(yōu)美,意蘊無窮,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從而牢固掌握相關知識。
結語
小學科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小學科學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教師要掌握情境教學的方法與技巧,按照學情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情境,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情境中探索,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為其未來的生活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