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云形玉器是紅山玉器最有特色的器型之一,其正面有隨卷勾走向的寬而淺的瓦溝紋,背面無紋飾。勾云形玉器是紅山文化所有的造型藝術(shù)中最為獨特、工藝最為繁復、最具神秘色彩的玉雕形式。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器體近正圓形,質(zhì)地勻凈無雜質(zhì),鐲面琢磨精細。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其其身蜷曲如玦,首尾相接處有或連或斷的缺口,寬頭、大耳、圓眼,吻部前凸,口略張開露齒,也像蜷縮的胚胎。有學者稱其為“玉熊龍”“玦形龍”或“玉雕龍”。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龍鳳佩,正面以陽紋與較粗的陰線雕出一龍一鳳,均為頭部。龍吻部前凸,長舌圓睛;鳳首高冠圓睛,喙部上揚。二者依附交纏,生動傳神,設(shè)計極具巧思。這是最早能證明中國龍鳳文化的器物。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1971 年于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其造型生動、雕琢精美,非常接近我們現(xiàn)在認知的龍的形象,它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國家博物館藏)
此件玉器玉質(zhì)細膩,做工精巧,器表的五道瓦溝紋線條整齊, 溝面勻稱。器體的彎度近似斜口筒形玉器,可能是由斜口筒形玉器斜口側(cè)取一段加工而成。推測其可能為綁系在臂部的飾件。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為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被稱作“馬蹄形玉箍”,呈扁圓筒狀,中空,一端為平口,一端為斜口,斜口一端形似馬蹄狀。因部分器物被發(fā)現(xiàn)位于墓主人頭部,且器身有可以對穿的孔,有人認為它是戴在頭上的束發(fā)器。但更多專家認為其功能不是為了束發(fā),而是供靈魂出入的通道。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這件玉鳳,也有人說是天鵝,玉呈淡綠色,有小開片,整體呈扁薄片狀,正面中部略鼓,背面較平。鳳臥姿回首,翅羽作三分上揚,尾羽作三分向下,以陰線淺刻羽根下短短的絨羽。鳳身上的雕刻線條雖簡,卻層次井然,頗富立體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為整身形象,立姿,形體為圓角的三面體,有正面、背面之分,背面光素無紋飾。人體正面半圓雕,頭部方圓,雙眼半合,嘴巴半張,額間凹陷,表情呈癡迷狀態(tài),雙臂曲肘,雙手立于胸前,雙腿并足而立,呈站立祈禱狀。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是由兩個或三個單孔玉片組合而成的器物,由一整片玉制作而成的,在每個圓環(huán)的分段處略有分割,用斜磨之法使分割處由兩側(cè)向內(nèi)部凹,凹口呈楔狀,孔是由兩面對鉆的,且鉆孔較大,其中一面鉆得較深,呈喇叭口形。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件玉璧近似長方形,呈圓角,璧內(nèi)外緣磨薄,一邊有孔,孔系對鉆而成。器身正而微凸并打磨光滑,通體素面無紋飾。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本組攝影:滕妍妍
責任編輯: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