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俊 任恒
摘要:[目的/意義]信息公開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對智庫信息公開何以必要與何以可為予以剖析,有助于提升智庫的公信力和專業(yè)性,進而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方法/過程]借助文獻研讀和理論推演的方法,從內部動因與外部動因兩個方面闡釋新型智庫信息公開何以必要。通過對新型智庫信息公開情況的統(tǒng)計與分析,剖析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存在的現(xiàn)實困境,在闡釋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內容要旨的基礎上,嘗試運用公開–分析–發(fā)布–懲罰(disclosure-analysis-dissemination-sanction,DADS)模型構建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理論模型,并剖析該模型的運行過程及特點,進而從“公開環(huán)節(jié)–內部結構–外部力量”三個維度提出優(yōu)化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政策建議。[結果/結論]新型智庫既在非營利性組織屬性及提升自身獨立性與公信力等內部因素的驅動下主動進行信息公開,也會在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下對外部信息需求做出回應,以期獲取更多的外部資源。新型智庫既要優(yōu)化信息披露–分析–發(fā)布–激勵與懲罰等信息公開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又要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同時應充分發(fā)揮法律法規(guī)、主管部門、第三方評估組織、政策需求者等多元力量的監(jiān)督約束作用。
關鍵詞:新型智庫 信息公開 非營利組織 DADS模型
分類號:C936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3.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粵港澳大灣區(qū)高校智庫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ybzz21003)研究成果之一。
1 引言
由于國際局勢的復雜多變以及我國邁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等因素的影響,黨和政府向以智力資本為核心的智庫尋求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成果,成為助推我國公共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及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方式。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應進一步推進智庫信息公開工作,以此作為深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以下簡稱“新型智庫”)管理體制改革的又一抓手,并在立項機制、經費管理、成果評價與應用轉化改革時,對智庫信息公開提出相應要求。例如,在經費管理改革中提出“建立健全規(guī)范高效、公開透明、監(jiān)管有力的資金管理機制,建立預算和經費信息公開公示制度”[1]。此后,關于推進新型智庫發(fā)展的配套文件中也多次強調要建立智庫信息公開制度,如2015年11月發(fā)布的《國家高端智庫管理辦法(試行)》中,將“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作為高端智庫考核與評估的重要維度[2]。由此可見,信息公開既是完善我國新型智庫建設的應然要求,亦是保障智庫獨立性及擴大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雖然學界提出“智庫透明度”“信息需求”等相近概念,但缺乏對智庫信息公開的專門性研究。其中,朱旭峰領銜的中國智庫透明度研究課題組把智庫透明度作為智庫運行機制有效運轉及提升智庫獨立性和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并對我國智庫透明度進行總體評價,為促進我國智庫透明度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依據(jù)[3]。任福兵等認為,智庫客體的數(shù)量眾多、需求多變, 信息需求呈現(xiàn)明顯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特征,其提出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發(fā)布及交流平臺作為智庫內部信息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4]。不難發(fā)現(xiàn),學界對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必要性既缺乏理論層面的探討,也缺乏對新型智庫如何進行信息公開的可操作性實踐指引。本文從回答新型智庫信息公開何以必要出發(fā),剖析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驅動因素及現(xiàn)實困境,并以里賈納·E. 赫茨琳杰(Regina E. Herzlinger)提出的公開、分析–發(fā)布–懲罰(disclosure-analysis-dissemination-sanction,DADS)模型為基礎[5],構建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基本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提出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政策建議,以期推動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實踐。
2 何以必要: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動因剖析
“智庫(think tanks)”一詞起源于美國,鑒于各國智庫發(fā)展狀況各異,學界對智庫的概念闡釋亦不盡相同。依據(jù)《意見》的相關界定,“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以戰(zhàn)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咨詢機構”[1]。由此可見,作為黨和政府決策“外腦”的新型智庫是獨立開展政策研究,并以供給公共政策等思想產品為主的非營利性機構。新型智庫信息公開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其既受到智庫自身組織屬性、核心特征及公信力等內部因素的驅動,亦受到政策需求者、第三方評估機構、媒體、社會捐贈者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影響。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內外部動因如圖1所示。本文擬從內、外部兩個方面分析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動因,回答新型智庫信息公開何以必要。
2.1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內部動因
信息公開的內部動因,是指智庫信息公開行為受自身屬性、特征或公信力等智庫組織內部因素的驅使。
2.1.1 非營利性組織屬性的驅使 雖然學界對智庫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但智庫具有非營利的組織屬性已成為共識,其在功能定位、價值訴求、運行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公共屬性。智庫作為致力于影響公共決策、將實現(xiàn)社會整體利益作為價值訴求、以社會責任為規(guī)范的專業(yè)研究機構,其與古代傳統(tǒng)幕僚或智囊團、營利性咨詢公司等組織的顯著區(qū)別在于智庫追求社會公共利益。智庫非營利性的組織性質不僅決定著其所生產的公共政策等思想產品具有公共屬性,而且決定著新型智庫具有“非分配約束”的特征,即智庫通常不會像企業(yè)一樣做出降低成本、提高價格、降低服務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機會主義”行為。換言之,非營利性這一組織性質使智庫將盡可能地借助彌合“合約失靈”的風險來維護公共利益,進而產生自愿地、主動地進行信息公開的內驅力,在信息公開方面更具有自覺性。
2.1.2 保持獨立性特征的內在訴求 智庫研究界常將“獨立性”作為智庫的重要特征。一般來講,智庫的獨立性主要體現(xiàn)在智庫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或與其他組織不存在隸屬關系,能按照智庫發(fā)展需要進行人事管理及組織結構治理,且能以客觀公正的姿態(tài)開展公共政策研究,防止附庸政府或刻意迎合高度相關利益集團的意愿。正如王耀輝和苗綠在探討智庫扮演的角色時指出,“獨立性是智庫的本質特征,影響公共政策是智庫的基本目標,新型智庫應成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言者”[6]。智庫的資金來源一般被認為是影響智庫獨立性重要的因素,通常單一的捐助者可能會使智庫被高度相關的利益集團所裹挾而無法保持獨立研究。正如李國強指出“智庫經費來源不同,對獨立性具有較大影響,往往拿了誰的錢就會替誰說話”[7]。在我國,受行政體制的影響,部分智庫與政府尚存在隸屬關系,財政撥款也是其主要經費來源,因此個別智庫的獨立性及公信力受到質疑,而智庫公開自身的財務狀況、組織架構等信息,正是回應質疑、彰顯自身獨立性,進而保證研究質量及組織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2.1.3 增強智庫公信力的手段 公信力是非營利組織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石。智庫作為非營利性組織,其公信力的提升是智庫建設過程中應著力破解的前提性問題。學者孫道勁指出“公信力是智庫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邏輯預設”[8]。智庫信息公開既是構建自身良好形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亦是增強自身公信力的重要方式。新型智庫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等新興技術,增強數(shù)據(jù)共建、共享、共用等信息公開工作,以促使不同類型的新型智庫以及智庫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密切合作,繼而更大范圍地利用各方資源,為新型智庫尋求合作契機,以此提升智庫公信力。此外,新型智庫主動進行信息公開不僅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諸如智庫基本信息、財務狀況等信息,還可以傳遞智庫自身擁有供給高質量的決策咨詢產品的能力。也就是說,新型智庫及時向社會公開自身研究成果及研究過程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其實質上是獲取社會公眾的信任。
2.2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外部動因
信息公開的外部動因,是指新型智庫為獲得外部利益相關者所提供的資源支持或激勵,在政策需求方、監(jiān)管部門、第三方評估機構、研究專家、媒體、社會捐贈者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驅使下進行的信息公開活動。
2.2.1 平衡政策需求者與新型智庫委托–代理關系的需要 委托–代理理論作為一種重要的契約理論,旨在平衡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并通過優(yōu)化契約,有效解決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利益分化及激勵等問題[9]。在智庫思想市場中,政府作為委托方將亟待解決的政策難題以課題或項目的形式公開招標或定向委托給智庫,作為代理方的智庫通過課題申報、簽訂契約或合同等形式接受政府委托,為政府提供咨政建言與決策支持。在委托–代理關系中,二者在法律法規(guī)、契約合同的約束條件下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且存在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xiàn)為政策需求者由于行業(yè)壁壘等原因無法精準把控智庫研究能力、效率及研究過程,而憑借智力資本、專業(yè)能力而掌握信息主動權的智庫,可能為自身謀取利益。此外,智庫從論證、調研到形成報告的周期較長,且受國內外環(huán)境的影響,最終的研究成果能否達到預期成效具有不確定性。在此過程中,政府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為了維持委托方與代理方之間的平衡關系,政策需求者會要求智庫信息公開,對智庫進行實時監(jiān)控。
2.2.2 監(jiān)管部門、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監(jiān)管評價的需要 監(jiān)管部門是支持、引導、規(guī)范智庫良性運轉的重要一環(huán)。監(jiān)管部門應以設立智庫準入門檻、評審規(guī)則及績效考核為抓手規(guī)范引導智庫行為,進而為其健康發(fā)展提供保障。智庫為合乎法律法規(guī)要求或獲得監(jiān)管部門激勵,會選擇按照相關要求進行信息公開。第三方評估機構憑借其專業(yè)性、獨立性和客觀性,在智庫信息分析與傳播、智庫評估及監(jiān)督等信息公開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第三方評估機構只有在充分了解智庫信息的基礎上,才能對智庫進行相對客觀、專業(yè)的評估。因此,第三方評估機構為了精準、全面地評估智庫,必然會要求智庫進行信息公開,而智庫為得到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認可,也會及時進行信息公開。
2.2.3 其他利益相關者破除信息不對稱壁壘的需要新聞媒體、外部研究專家、社會捐贈者等主體為智庫發(fā)展提供傳播資本、人才及資金資源。王莉麗在論述智庫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時認為“人才資本是智庫思想創(chuàng)新的源泉和基礎,傳播資本是智庫實現(xiàn)影響力的途徑”[10]。由此可見,智庫的發(fā)展有賴于人才、傳播等要素。沒有優(yōu)秀人才的加盟,新型智庫難以生產出高質量的思想產品;不借助媒體的傳播,智庫思想產品便難以產生影響力。而智庫與研究專家、傳播媒介媒體及社會捐贈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智庫掌握著組織運轉的幾乎全部信息,而研究專家、媒體及社會捐贈者卻對智庫了解甚少,無法判定智庫產品的質量及智庫的綜合實力。因此,智庫為獲得研究專家的加盟、媒體的支持或更多捐贈,會對外部各方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做出回應。
3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現(xiàn)實困境
3.1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自身存在的問題
3.1.1 新型智庫透明度不高 本文援引“中國智庫透明度研究”課題組提出的“智庫透明度”的概念,即智庫透明度指的是智庫相關信息的公開程度及信息可被社會公眾獲取的難易程度[3]。根據(jù)該研究組發(fā)布的《中國智庫透明度報告》及本文對新型智庫透明度的統(tǒng)計分析可知,我國智庫的透明度受到智庫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的影響,不同類型的智庫其信息公開程度并不一致??傮w來看,我國社會智庫透明度要高于體制內智庫透明度,而在體制內智庫中,黨政智庫透明度高于高校智庫透明度[3]。從智庫透明度的內容來看,相較于智庫基本信息、智庫研究活動信息、信息平臺建設的透明度而言,智庫財務信息的透明度較低。
3.1.2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渠道單一 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fā)展及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公開平臺的多樣化建設成為推進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重要方面??傮w來看,新型智庫對新媒體的駕馭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傳播渠道相對單一,大部分智庫信息傳播的渠道以官方網站為主,且有部分智庫的官網是掛靠在其主管機構網站下,尚未建立自身獨立的專屬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內容更新率極低。此外,新型智庫的國際傳播意識薄弱,主要表現(xiàn)在創(chuàng)設英文介紹網站和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媒體賬號的新型智庫較少,且大部分智庫很難做到每日更新賬號內容[11]。
3.2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外部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
3.2.1 相關規(guī)章制度不完善 當前,圍繞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工作的有關表述見于《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關于社會智庫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之中,這些政策文件雖為信息公開提供了基本遵循,但仍缺乏相對具體的操作指引,存在著諸如信息公開內容有待細化、信息公開程序有待統(tǒng)一、審計制度尚待明確、信息質詢及回應制度尚未建立、信息公開主體的法定義務有待明確等問題。我國智庫基本依照自身需求或意志進行信息公開,信息公開的主觀隨意性較強。各智庫間信息公開內容不盡相同、形式不一和周期不定,存在“過濾性公開”或“縮水型公開 ”等現(xiàn)象。
3.2.2 外部監(jiān)管乏力 政府主管部門、第三方評估機構及媒體是新型智庫的主要監(jiān)管主體。面對飛速發(fā)展的新型智庫,政府監(jiān)管能力與智庫發(fā)展速度尚不匹配,政府主管部門既缺少對新型智庫的監(jiān)管經驗,也面臨著巨大的監(jiān)管成本壓力,使許多監(jiān)管流于形式,監(jiān)管內容狹隘,普遍關注的是資金使用情況,對智庫其他信息的關注度較低。目前,我國智庫第三方評估機構處于初創(chuàng)期,第三方評估機構尚缺乏明確的準入機制,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式有待細化,評價效用仍需深化,評價結果的權威性有待提升,存在只評價不公開或只公開不運用的現(xiàn)象[12]。
3.2.3 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 目前,對智庫信息公開的問責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xiàn)為三方面。其一,以懲罰為主要手段,激勵手段相對缺失。目前,《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關于社會智庫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中對信息公開問責相關規(guī)定主要以懲罰性措施為主,而缺少對智庫信息公開的正向激勵,相對健全的激勵機制未建立。其二,懲罰缺少細則,手段單一。目前,缺乏對未履行信息公開責任的新型智庫在相關責任的認定及處罰相應的指導細則,而且懲罰方式相對單一,一般是督促整改、通報批評等手段,缺乏罰款、剝奪免稅資格等措施。其三,激勵約束執(zhí)行不到位。對智庫的信息公開進行監(jiān)督約束,則意味著要投入較高的監(jiān)督和檢查成本,過高的人力、財力及信息化分析使政府激勵約束有心無力。
4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內容要旨及理論模型
4.1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內容要旨
智庫信息公開,是指在保障公共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智庫主體主動向公眾披露相關信息,以激發(fā)自身創(chuàng)新活力,進而提升智庫治理水平的過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組織信息公開是研判智庫綜合實力的基礎依據(jù),涵蓋新型智庫發(fā)展概況的主要信息,具體涉及智庫創(chuàng)辦時間、成立宗旨、發(fā)展沿革、組織架構、人員構成以及研究領域等信息。其二,活動信息公開是研究智庫綜合實力的關鍵依據(jù),涵蓋新型智庫開展公共政策研究的相關活動情況,涉及智庫調研進展、研究成果、學術活動以及觀點傳播渠道等主要信息。其三,財務信息公開是研究智庫綜合實力的重要依據(jù),涵蓋智庫經費來源及數(shù)額、經費支出、經費和贊助者名單等信息,特別是公布智庫自身主要活動經費來源及支出情況。需指出的是,《意見》在提及如何對智庫成果評價及其相關研究成果應用轉化機制深化改革時,強調“黨委和政府委托研究課題和涉及國家安全、科技機密、商業(yè)秘密的智庫成果,未經允許不得公開發(fā)布”[1]。因此,我國新型智庫應秉持公開為準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
4.2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理論模型
4.2.1 DADS模型對構建新型智庫信息公開模型的適用性分析 美國學者賈納·E. 赫茨琳杰為缺乏責任機制的非營利組織所設計的公開–分析–發(fā)布–懲罰(DADS)模型,旨在解決非營利組織信息公開的系列問題,該模型將信息公開分為公開(disclosure)、分析(analysis)、發(fā)布(dissemination)和懲罰(sanction)四方面內容,即加強非營利組織信息的公開、分析、發(fā)布以及對不遵守以上規(guī)定的組織予以懲罰[5]。
作為圍繞公共政策展開系統(tǒng)研究的非營利組織,新型智庫在實際運營中與賈納·E. 赫茨琳杰所提出的缺乏責任機制的組織相契合。其一,缺乏由所有制決定的利益驅動作用。新型智庫作為非營利性組織,沒有明確的責任歸屬單位,工作人員追求智庫的利益及目標實現(xiàn)的愿望不強烈。其二,缺乏提高效率的競爭機制。目前,我國智庫思想市場機制不健全,智庫格局的“圈層結構”明顯,智庫市場以非競爭性購買為主,“內部化”傾向嚴重。其三,缺乏顯示最終業(yè)績的“晴雨表”。智庫在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中具有思想創(chuàng)新、政策咨詢、輿論引導以及公共外交等功能,難以通過相應的業(yè)績評價指標來衡量智庫的業(yè)績或成效。因此,本文認為DADS模型同樣適用于解決新型智庫的信息公開問題。
4.2.2 基于DADS的新型智庫信息公開模型 根據(jù)DADS模型,本文在綜合分析新型智庫公開的動力基礎上,構建了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模型,如圖2所示。
該模型認為,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主體主要包括智庫本身及外部利益相關者兩類。其中,智庫作為信息公開最重要的主體,在信息公開中處于主導地位。在政策需求者、主管部門、新聞媒體、研究專家及社會捐贈者等外部利益相關者中,政策需求者作為市場、資金的主要提供方,是新型智庫開展信息公開的基礎力量。同時,將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分為披露、分析、發(fā)布、獎勵與懲罰四環(huán)節(jié)。在信息公開的各環(huán)節(jié),新型智庫在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配合與支持下,共同推進新型智庫信息公開。下文從信息公開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方面闡釋智庫信息公開的運行機制。
首先,披露環(huán)節(jié)。信息披露既是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邏輯起點,也是保證其他各環(huán)節(jié)運行的前提與要求。信息披露的動因既包括新型智庫保持自身獨立性、提升公信力的內部驅動,也包括受政策需求者、監(jiān)管機構等利益相關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應該說,掌握較多信息的新型智庫是信息披露工作的主體,需要披露的內容主要包括智庫基本概況、團隊成員等非財務信息及財務信息。信息披露的渠道主要有官網、微信、微博及按上級要求報送的年報、總結等材料。信息披露內容的真實度、有效性共同決定著信息公開的質量。
其次,分析環(huán)節(jié)。信息分析是充分采用定量或定性的研究方法,對智庫所披露的相關信息應借助搜集整合、分析鑒別和評價綜合等不同方式予以有效處理,使之契合智庫信息需求者的多元需求。智庫信息分析的主體主要包括政策需求者、主管部門、第三方評估機構以及媒體等有信息需求的利益相關者,各利益相關者根據(jù)自身實際,整合并提取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例如,政策需求者一般會通過智庫的基本信息、研究團隊及成果介紹等信息來遴選合適的智庫;主管部門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對智庫信息公開的內容及形式進行審查監(jiān)管;第三方評估機構通過對智庫披露的信息進行相對專業(yè)化、客觀性的分析處理,進而對新型智庫的影響力等進行評估。
再次,發(fā)布環(huán)節(jié)。為了獲得更廣泛的傳播效果、擴大信息公開的效應,各利益相關者既需要通過共享平臺、數(shù)據(jù)庫等方式對分析結果進行共享,也需要利用專業(yè)新聞媒體及網絡自媒體加大發(fā)布與傳播的力度。信息發(fā)布是把“雙刃劍”,隨著共享與傳播的范圍擴大,對智庫正面評價的信息會提升新型智庫的美譽度與公信力,進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市場等外部資源,而負面評價的信息則有可能使智庫名譽掃地,甚至受到有關部門的處罰。
最后,懲罰與激勵環(huán)節(jié)。為了正向激勵新型智庫進行信息公開,激發(fā)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內生動力,本文將賈納·E. 赫茨琳杰的DADS模型的懲罰環(huán)節(jié)拓展為激勵與懲罰,作為信息公開的保障。激勵的手段主要有授予榮譽稱號等精神獎勵及獎金、減稅等物質獎勵;懲罰可以增強信息公開的強制力與威懾力,懲罰的手段包括罰款、勒令停止等。應予以明確的是,激勵與懲罰的主體涉及監(jiān)管部門、行業(yè)協(xié)會等。
5 何以可為:促進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相關建議
5.1 優(yōu)化信息公開各環(huán)節(jié)
5.1.1 披露環(huán)節(jié):堅持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原則 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與及時性關乎智庫信息公開質量與價值。智庫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公開何種信息,必須是基于客觀事實或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的客觀判斷,不得扭曲、夸大、粉飾信息。在不涉及國家秘密的情況下,新型智庫應對可能影響利益相關者決策的信息進行公開,包括對自身不利的諸多潛在或現(xiàn)實的風險信息。此外,為保證信息的可靠性,新型智庫要及時公布智庫動態(tài)經營狀況或產生的最新數(shù)據(jù)。
5.1.2 分析環(huán)節(jié):處理好智庫信息公開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 程博通過實證研究表明,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的質量越高,則組織績效越高[13]。而信息處理與分析是保障信息公開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要統(tǒng)一信息處理標準。建議智庫監(jiān)管部門會同行業(yè)組織、第三方評估機構等組織起草制定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實踐指引,統(tǒng)一信息公開的基本內容及會計核算基礎等,增強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在統(tǒng)一的信息處理標準下,信息分析的形式盡可能多樣化,既可增強信息分析報告的可讀性與吸引力,也能夠滿足信息需求者多元化需求。例如,可適當增加財務分析圖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代替專業(yè)術語等。
5.1.3 發(fā)布環(huán)節(jié):完善智庫數(shù)據(jù)庫,注重信息共享
在信息化時代,新型智庫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云技術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對智庫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建立智庫聯(lián)盟數(shù)據(jù)庫,這樣不僅可減少信息采集的成本,還可消除信息孤島和部門本位主義,提高信息公開效率。此外,可在智庫聯(lián)盟數(shù)據(jù)庫中接入專家評價系統(tǒng)與社會互動平臺,以吸引更多專家、媒體、第三方評估機構及社會公眾參與對智庫的監(jiān)督與評價,提升智庫評價的客觀性與智庫信息的實際效用。與此同時,智庫信息的共享與傳播要善借新聞媒體的傳播力量,以提升信息公開的傳播廣度與深度。
5.1.4 激勵與懲罰環(huán)節(jié):建立健全獎懲機制 目前,關于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獎懲機制尚未完善。監(jiān)管部門一方面應以規(guī)章制度的形式要求智庫在準入門檻、評估驗收、成果展示等活動中落實智庫信息公開;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優(yōu)化對信息公開不力智庫的懲罰手段,依據(jù)相關信息公開程度,采取警告、罰款、暫扣許可證、勸退、降級等多元化的懲罰手段,并細化各懲罰手段的實施標準和力度。與此同時,根據(jù)“理性經濟人”假設,唯有當新型智庫認為其開展信息公開的收益大于不公開時,才會選擇主動進行信息公開,加之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規(guī)章制度不健全及執(zhí)行懲罰機制的成本過高等現(xiàn)實困境,監(jiān)管部門更多考慮對信息公開執(zhí)行較好的智庫采取正向激勵的手段,諸如減免稅費、享受政府購買服務優(yōu)先權、獲得榮譽表彰、提升智庫信用評估等級、增加媒體宣傳報道等,以激發(fā)智庫信息公開動力。
5.2 完善智庫內部治理結構
5.2.1 建立健全信息公開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不僅能激發(fā)智庫信息公開的內在動力,而且能夠為智庫信息公開提供相對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實踐指引。智庫既要在頂層設計上將信息公開的相關要求貫穿到智庫的組織管理、運營監(jiān)督及績效考核等環(huán)節(jié)上,也要從細節(jié)上規(guī)范智庫信息公開的權責要求、流程指引,使信息公開真正做到有人負責、有據(jù)可依、有人監(jiān)督。具體而言,智庫應明晰各部門關于智庫公開的權責要求,指定專人負責智庫信息公開相關事務,并就智庫信息公開的事項、平臺、流程、時間、形式、保存歸檔等建立一套明確而具體的公開指引。智庫可將信息公開作為各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以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智庫內部還可設立監(jiān)事會,并把智庫信息公開情況作為監(jiān)事會的重要職責,尤其是對智庫資金的來源及具體使用情況進行重點監(jiān)督。監(jiān)事會既要對智庫信息公開程序的合規(guī)性及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等進行定期審查或不定期抽查,還要督促相關部門對信息公開不合理、不合規(guī)的地方進行及時整改。
5.2.2 構建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 目前,我國智庫的資金來源主要為財政撥款,導致智庫信息公開的動力不足。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性、構建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對信息公開尤為重要。王耀輝認為“智庫必須有自己的經費來源,方能獨立成長,(而智庫)經費的依賴性會造成咨詢工作獨立性和客觀性的喪失”[14]。由此可見,一方面,新型智庫要改變單一經費來源格局,不斷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逐步形成政府撥款、項目委托、基金支持、企業(yè)捐贈、出版營收等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另一方面,新型智庫可通過細化監(jiān)事會的職責,依托監(jiān)事會妥善處理好體制屬性與獨立性及資金支持機構與智庫的關系,防止出現(xiàn)智庫被某一利益集團所“俘獲”的情況。此外,新型智庫還可借鑒基金會的運作模式,通過建立公正、嚴格的資金管理制度,實現(xiàn)研究資金的合法化籌集、科學化使用、透明化管理,進而保持智庫研究基金的可持續(xù)性。
5.2.3 加快信息平臺建設 信息平臺建設關系到信息公開的效果。智庫對提升信息公開傳播平臺的建設效果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其一,建設獨立、完善的官方網站。從目前官網是智庫信息公開的主要渠道來看,智庫一方面要建立自身的獨立網站,方便信息使用者查詢,體現(xiàn)自身獨立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網站信息公開的完整性,使官網成為智庫“名片”。其二,注重使用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多個平臺進行信息公開,并深入研究各平臺的用戶特征,進行精準化信息推送,還需注重發(fā)揮各平臺間的協(xié)同效應,有效提升智庫信息公開的傳播效能。有一定條件的新型智庫還要設立英文網站,并在Twitter、Facebook等國外社交平臺上開設官方賬號,進一步提高信息的國際化傳播水平。其三,要提高各信息平臺的更新率和活躍度,促進智庫高質量信息的傳播。
5.3 發(fā)揮外部力量的監(jiān)督約束作用
5.3.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目前,關于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是原則性的規(guī)定,缺少可操作性的指引,法律位階較低。此外,我國智庫分屬不同的類別,其體制機制、組織運營差別較大,且信息公開涉及民政、統(tǒng)計等多個政府部門,因此,對智庫進行規(guī)范理應是一整套法律制度。從形式上看,應將新型智庫的管理與信息公開提高到規(guī)則制度層面,有必要制定并頒布實施高層次的規(guī)章制度,形成法律、行政法規(guī)及部門規(guī)章相配套協(xié)調的法規(guī)體系。該體系既涵蓋信息公開的原則、目標、主體責任等宏觀性要求,也應包括新型智庫登記注冊、公開內容、格式、時間、渠道等具體指引,還應對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相應的激勵與懲戒的主體、適用對象與條件等實施細則予以說明。
5.3.2 加強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分層分類分行業(yè)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智庫治理頂層設計成效顯著,基本形成分層、分類、分行業(yè)指導的智庫行業(yè)格局,就信息公開而言,仍需進一步嵌入到分層、分類和分行業(yè)指導。分類方面:主管部門要依據(jù)智庫類型特點,加強對智庫信息公開的引導、監(jiān)督、考核與激勵。例如,對黨政軍智庫或社科院智庫而言,其直屬或掛靠單位可將信息公開作為績效考核的關鍵指標之一;民政部門在推動社會智庫申報時,可加大對智庫信息公開的要求,并會同有關部門,將信息公開作為智庫獲得免稅資格的重要條件。分層方面:建議根據(jù)新型智庫規(guī)模大小設置不同的信息公開指引,對規(guī)模小或初創(chuàng)智庫適當降低信息公開要求,對規(guī)模大的智庫可采取相對嚴格的公開要求。智庫規(guī)模的大小可參考企業(yè)規(guī)模的劃分標準,或者根據(jù)智庫類型、資金實力等指標,制定新型智庫的統(tǒng)一標準。建議政府部門可率先在國家高端智庫中推進智庫信息公開制度,打造智庫信息公開的“樣板”。行業(yè)方面:建議主管部門或行業(yè)協(xié)會將信息公開作為推進行業(yè)智庫建設的重要維度,可根據(jù)行業(yè)特點、專業(yè)特色,引導制定相對統(tǒng)一、完善的信息公開規(guī)范指引。
5.3.3 形成政策需求方對智庫信息公開的倒逼機制目前,我國智庫思想市場尚處于“買方市場”,為保障自身利益的實現(xiàn),政策需求者可憑借市場機制對智庫信息公開形成倒逼力量。首先,強化契約管理。政策需求者在與智庫訂立合同時,將信息公開的相關要求貫穿到項目申報、立項、中期評估及結項中。例如,在資助立項前,要求智庫提供智庫基本信息、研究團隊等信息,并根據(jù)信息內容,擇優(yōu)選擇智庫組織;在智庫項目結項書中,要反映項目經費的實際使用情況,并提供相關證據(jù)。其次,增強公共部門決策咨詢活動信息的透明度。政策需求者問計于智庫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而社會對智庫信息關注的主要目的是對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關注。因此,可通過規(guī)范政策需求者購買新型智庫服務機制,在公布的部門年度經費預算的基礎上,定期向社會公布咨詢決策“需求清單”“立項清單”或“成果展示”等信息,對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形成倒逼機制。
5.3.4 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 從當前智庫信息公開的具體實踐來看,第三方評估工作仍需予以細化完善。其一,著力提升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公信力、專業(yè)性和權威性。一方面,智庫主管部門應盡快建立第三方評估機構的準入退出機制,明確第三方機構的權責義務關系,并對之進行有效監(jiān)管,“勸退”或“淘汰”一些劣質評估機構;另一方面,第三方評估機構自身也要進一步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程序。其二,第三方評估機構應把智庫信息公開作為智庫評估的核心指標,從而提升智庫信息公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三,提升第三方評價結果的傳播效果,增強評估效能。第三方評估機構不僅要向公眾及時、全面地公布智庫評估過程、樣本選擇、評估方法及評估結果等,還應探索建立包括第三方評估組織、媒體和智庫等相關主體建設的信息公開平臺,并積極發(fā)揮這一平臺的作用。
6 結語
新型智庫信息公開既是新型智庫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型智庫提升自身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智庫信息公開的困境不僅有智庫透明度不高、渠道單一等內部問題,還存在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監(jiān)督約束乏力、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外部難題。為解決以上問題,本文基于DADS模型構建新型智庫信息公開模型,并從內部結構–外部力量–公開環(huán)節(jié)三個層面提出了優(yōu)化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政策建議,以期為推動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實踐及提升智庫影響力提供借鑒。未來新型智庫信息公開,仍需在諸如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法理依據(jù)與學理闡釋,以及新型智庫信息公開與其他非營利性組織信息公開或不同類型的新型智庫信息公開的方法的橫向比較等諸多方面予以深化研究,以推動新型智庫信息公開實踐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6-11.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6-11.
[2] 中共中央辦公廳法規(guī)局.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guī)匯編[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22: 177. Regulations Bureau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ompilation of the inner party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M]. Beijing: Law Press, 2022: 177.
[3] “中國智庫透明度研究”課題組. 中國智庫透明度報告[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7, 2(1): 63-82. Research Team for Chinese Think Tank Transparency Research. The report of Chinese think tankstransparency[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7, 2(1): 63-82.
[4] 任福兵, 李玲玲. 基于主客體信息需求的智庫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構建[J]. 現(xiàn)代情報, 2018, 38(4): 156-162. REN F B, LI L L.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subject and object[J]. 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2018, 38(4): 156-162.
[5] 里賈納·E.赫茲琳杰. 非營利組織管理[M]. 北京新華信商業(yè)風險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譯.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5-18. HERZLINGER R E. Nonprofit management[M]. Beijing Xinhuaxin Commercial Risk Managemen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translated ,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4: 5-18.
[6] 王輝耀, 苗綠. 大國智庫[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284. WANG H Y, MIAO L. Gloubal thank tanks[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4: 284.
[7] 李國強. 對“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認識和探索[J]. 中國行政管理, 2014(5): 16-19. LI G Q.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styl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4(5): 16-19.
[8] 孫道進. 新型智庫: 從提升公信力開始[J]. 思想戰(zhàn)線, 2016, 42(6): 165-172. SUN D J. A new think tank: A start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redibility[J]. Thinking, 2016, 42(6): 165-172.
[9] 金曉彤, 張笑楠, 劉雨彤, 等. 基于雙重委托代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多層激勵機制研究[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2, 7(1): 33-42. JIN X T, ZHANG X N, LIU Y T, et al. Research on multilevel incentive mechanism of new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double principal-agent theory[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2, 7(1): 33-42.
[10] 王莉麗. 智力資本: 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37. WANG L L.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hinese think tanks[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5: 37.
[11] 張夢晨, 武音璇.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J].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1, 6(02): 15-23. ZHANG M C, WU Y X.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a New Type of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1, 6(2): 15-23.
[12] 張旭.中國智庫評價體系的困境與建構反思[J].情報雜志, 2018, 37(9): 15-20. ZHANG X. Reflection on the Predica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Think Tank Evalu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8, 37(9): 15-20.
[13] 程博. 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及其治理機制研究[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8: 188. CHENG B.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8: 188.
[14] 王輝耀. 中國智庫國際化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行政管理, 2014(5): 20-24. WANG Y H.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4(5): 20-24.
作者貢獻說明:
劉永?。涸O計論文框架,撰寫與修改論文;
任 恒:確定選題,設計論文框架與修改論文。
The Necessity and Method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New Types of Think Thanks in China: An Integrated Analysis Based on DADS Model
Liu Yongjun1 Ren Heng2
1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0 2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think tanks can help enhance their credibi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thereb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thod/process] With the help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theoretical deduction, this paper explains why it is necessary to publish the information of new think tanks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Through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of the new think tan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the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of the new think tanks.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content of the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of new think tan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new types of think tank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by disclosure-analysis-dissemination-sanction model, and analyzes the opera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l and then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optimize the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of new think tank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rnal structure-external forces-disclosure link”. [Result/conclusion]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not only actively make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driven by such internal factors as the attribut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independence and credibility, but also respond to external information nee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external resources.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should not only optimize the specific links of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such as information disclosure-analysis-dissemination-incentive and punishment, but also improve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More importantly, the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role of multiple forces 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third-party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and policy demanders.
Keywords: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disclosure-analysis-dissemination-sanction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