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敏
兒童本位以“兒童為中心”為理念,追隨兒童的興趣及需要,充分調動兒童閱讀、欣賞、感知和操作的積極性,讓兒童成為閱讀博物館的主人,在與場館、圖書、同伴、教師的互動中,產生深度學習的行為的同時,優(yōu)化兒童在閱讀博物館中的學習方式,拓展教師在閱讀博物館中指導兒童深度學習的方法,幫助教師聯(lián)結兒童閱讀與博物館之間的經驗,使兒童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兒童博物館是一個為幼兒感知、欣賞和探究自然、社會、文化及科技而呈現(xiàn)物品、提供操作機會的場所。兒童博物館與傳統(tǒng)認知中的博物館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單純的展覽室,而是一個滿足幼兒需要、支持幼兒學習、創(chuàng)生課程內容的場所。館中的物品基本都屬于同主題、同類別。因此,我園閱讀博物館創(chuàng)建面向的閱讀主體是“兒童”。每一個館就是一個專題館,里面的書籍或其他閱讀材料的內容基本都是一個類別。
當幼兒發(fā)現(xiàn)無法解決難題的時候,除了尋求成人的幫助,是否能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呢?
在一次戶外散步時,筆者帶著幼兒經過幼兒園的種植園地。幼兒一邊走,一邊看著地里的蔬菜,你一句、我一句地交談著。這時,思妍興奮地叫了起來:“快看,地里有一個大蘿卜。葉子上都是小洞洞,像被蟲子吃過了?!避庈幷f:“老師,這是青菜嗎?葉子上有花邊。我記得奶奶種的青菜不是這樣的?!痹诓賵雠赃?,幼兒還發(fā)現(xiàn)了一棵奇怪的植物。大家都不認識,尋求筆者的幫助。可是,筆者也不認識這種植物。班里最機靈的熙晨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如果有一本關于植物的書,我們就可以從書里尋找答案了?!庇谑?,植物閱讀館誕生了。植物閱讀館的創(chuàng)建讓幼兒有足夠的機會接觸各種關于植物的圖書,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知識。
兒童閱讀館是幼兒閱讀的天地,閱讀館環(huán)境應被幼兒所喜歡。因此,我們給予幼兒全程參與閱讀館創(chuàng)建的機會。幼兒為閱讀館選址,選擇自己認為舒服、適合閱讀的地方。同時,我們嘗試讓幼兒擁有閱讀圖書投放的決策權,能夠精心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教師與幼兒一起尋找適合擺放書籍的位置,選擇適合的書架,確定圖書的投放形式以及親手制作各種標識等,滿足幼兒全程參與閱讀館空間布置的意向。書籍的分類擺放與布置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我們通過觀察幼兒行為表現(xiàn)進行反思與調整,給予他們適當?shù)闹С?。我們還充分調動家長資源,為豐富館藏圖書添磚加瓦。我們每年舉辦“博·閱”閱讀節(jié),在微信公眾號和班級群進行宣傳,向家長推送閱讀博物館活動的倡議和邀請,開展親子共讀、自制書簽、閱讀打卡、親子繪本制作、圖書漂流、“閱讀小達人”評選等系列活動,通過家園攜手,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規(guī)劃屬于自己的空間
本著“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原則,我們根據(jù)幼兒的建議,著力打造閱讀館環(huán)境,讓看書變成一種美好的享受。高矮不同的桌椅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童趣的沙發(fā)、柔軟的地墊以及高度適宜的書架,讓閱讀變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2.制訂屬于自己的計劃
班級采用投票的方式,實施圖書管理員輪流制度,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體驗一回“小館長”。開展“閱讀開放日”活動,讓幼兒學會發(fā)放閱讀邀請函、設計圖書借閱卡、分類整理圖書、制訂借閱規(guī)則等。幼兒自主討論,成為制訂和調整規(guī)則的主要責任人,真正實現(xiàn)自我管理。
3.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
每個幼兒從單一的被管理者成為管理者,實現(xiàn)自律與他律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運行機制,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閱讀博物館的創(chuàng)建應回歸為課程服務的本質。每一本書籍、每一份閱讀材料都蘊含著豐富多元的課程生發(fā)點。例如,幼兒在“動物閱讀館”內閱讀時,對《誕生了!蝸?!愤@本書十分感興趣,并從書中得知:蝸牛是從一粒卵到幼蟲慢慢長大的,蝸牛喜歡吃蔬菜、水果、水泥和苔蘚,其糞便的顏色與食物的顏色相同。蝸牛真的如書中所述,喜歡吃水泥和苔蘚嗎?幼兒閱讀后的一系列追問,讓筆者意識到這是一次學習契機。于是,找尋蝸牛、飼養(yǎng)小蝸牛、蝸牛賽跑等一系列課程活動由此產生。有的家長了解到幼兒在探索蝸牛后,特意找來幾只白玉蝸牛給幼兒觀察、飼養(yǎng)。一本書引發(fā)的故事,帶來的不僅有幼兒的成長,還有教師課程意識的增強和家園的攜手努力,更好地凸顯了閱讀博物館的意義與價值。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不斷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兒童閱讀博物館不但是同內容的集聚,而且可以細分和同類生發(fā)。例如,以“動物”為主題的閱讀博物館,可以對不同的生活棲居場所進行分類,引入更多相關的書籍,進一步激發(fā)兒童探究式閱讀的興趣。二是兒童閱讀博物館讀物更需開展精讀。在日常的閱讀活動中,我們大都根據(jù)安排表輪流進入兒童閱讀博物館。雖然幼兒很專注,但仍處于泛讀狀態(tài)。為了更好地凸顯讀物的價值,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點,開展集體閱讀,幫助幼兒關注和理解畫面細節(jié);結合游戲、表演、繪畫等演繹內容,引發(fā)幼兒更多情感共鳴;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館藏書籍的作用等。三是以更開放的理念擁抱兒童閱讀博物館。我園閱讀博物館都是利用室內公共空間,我們設想將館建到室外。
一書在手,給幼兒帶去的不僅是知識和想象力,還是腳步和思想未達的遠方。